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应用性学科学生成绩的评定应该着重做好:课程期末考试在内容上应重在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在考试形式上要多采用开卷、口试、实践操作、答辩等形式;要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评定中的权重;平时成绩的确定要有多元的要素结构和民主的评议方法。
【关键词】应用性学科 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075-02
应用性学科是相对于基础学科而言的,其内容主要是某一专门领域或某一行业的知识和技能,课程的专业性比较强,其知识的淘汰更新快,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相对而言比较高。对学生应用性学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应该从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大纲从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
学生的课程成绩通常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大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是对一门课程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总括反映,具有全面、系统、综合的性质。但对学生而言其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作用较小,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说对老师的反馈作用也没有直接的针对性。在课程教学进行过程中进行平时成绩测定,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有引导作用。因此,科学地确立成绩评定依据是正确认定学生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状况的基础,也是正确评估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标尺。
当前,在应用性学科学生成绩评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重理论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课内轻课外、重形式轻内容、重期末轻平时、重教师评定轻学生评定。常常是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学要求不能全面落实;忽视了学生平时课内课外的作业质量与数量、课堂提问、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考核评分;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体现,学习态度消极,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忽视了课程性质在评分方法上的差异性,无论是考试课程还是考查课程,评分方法都是青一色的百分制,很少有课程采用等级制评分,导致学生片面地追求分数,其结果往往鼓励了那些应试能力强的学生,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生往往得不到鼓励,这无疑会使学生只会围着课本和老师转,不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开展学习,不利于培养有真才实学,有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课程成绩评定的原则应该是:教与学的统一;课前课中课后的统一;动嘴与动手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数量评定与非数量化评定的统一;自我评定与对他人评定的统一。全面发挥成绩评定的反馈功能和导向作用,使教学行为得到及时调控,评定中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让考核和对学生成绩评定成为一种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鼓励有创见的学生,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当前,对应用性学科学生成绩评定应该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 课程期末考试应重在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
应用性学科的教学重在应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该重在应用。现在有些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对试卷的题型种类做出了最低规定,一般不得少于五种题型。教师在出卷时通常选择“概念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题型。由于题型的限制,适合考知识点的多,适合考应用的少,题型的数量限制使得应用型题目分数比例偏低,这样的考试,同学往往以参考答案准备复习考试,死记硬背的东西多,不能比较充分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我主张,对知识点的考核应该放在平时去做,课程的期末考试主要采用“论述题”、“案例题”、“应用操作题”等形式,重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实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服务。题量不宜多,综合性要强。试题内容的安排,要打破追求知识体系完整、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传统模式,要以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切合专业实际工作活动,尽量地与实际工作保持零距离。试卷批改实行分步计分,按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或者知识的应用情况和问题分析的逻辑性来评分,参考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答案。
就期末考试形式来说,有条件的课程应该更多地考虑开卷、口试、实践操作、答辩等形式。应用性课程重在运用,不仅要观察其结果的正确性,还要考察其过程的合理性,开放的考试形式使考核内容更具有开放性。
2 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评定中的权重
学生课程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现在多数高校采用“三七配”,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我赞成“五五分”方案,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50%。经过实践,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为“倒四六”,即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40%。
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一是因为课程知识点的考核不再主要地由期末考试来担当,而是放在平时的作业中来完成,是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的分工使然;二是因为在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大的情况下,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临时抱佛脚”的情况比较普遍,课程学习不扎实;三是在注重平时考核的情况下,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让教师和学生都能重视过程的调整,经常地进行阶段性总结;四是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有引导作用;五是有利于开展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民主评议,改变过去同学之间不能相互评议成绩的状况,公平、公正、公开地评议课程成绩。
3 平时成绩的确定要有多元的要素结构
平时成绩通常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准备情况、学生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堂笔记、课程作业、课程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等。平时成绩比重提高后,其成绩评定标准的合理性和程序的公正性将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课程学习的平时成绩评定并没有制定一个统一标准,基本上是教师自己根据课程性质或特点,自主决定平时成绩评价标准。如何才能公平、公正、公开地评定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我觉得有二个问题要解决:
3.1 确定多元的平时成绩要素结构
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应该是多方面的,从能力评价的角度看,包括课前预习能力、课堂听课能力、课堂笔记能力、复习能力、作业解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应考能力、选择课外书的能力、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提高记忆力的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多个方面;从教学过程来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环节:包括对课程复习和预习的检查,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的准备情况。例如,是否有预习,是否完成了老师布置的知识准备和素材准备,是否做到了对材料工具的准备等。这一环节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10%。
课中环节:包括对学生到课率、课堂表现和课堂笔记的检查,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
对学生到课率的检查,绝大多数学校对此有相应的规定,即缺课达一定课时数,将不得参加该课程的考试。如果缺课未达规定课时数怎么办?我认为应该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对这一要素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10%。
课堂表现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提问的回答、课堂纪律的遵守和课堂讨论的参与等方面,对这一要素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10%。
关于对学生的课堂笔记的检查,有研究表明,对于同一时段学习材料,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成绩提高二倍。做笔记的好处可以概括如下:①、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力。要想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必须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光听不记则有可能使注意力分散到学习以外的其它方面。②、记笔记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③、记笔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去读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如果在听课的同时记下讲课的纲要、重点和疑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对照笔记进行复习时,既有系统、有条理,又觉得亲切熟悉,因而复习起来,事半功倍。④、记笔记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笔记可以记下书本上没有的,而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不断积累,便获得许多新知识。学生课堂笔记质量的高低,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其学习效率。对这一要素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20%。
课后环节:包括对学生课程作业、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笔记的检查,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课程作业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步骤,也是教学反馈调节的主要依据。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知识单元和教学进度,贴近实际,精讲多练,多次作业,考核学生作业的及时性和正确率。对这一要素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20%。
实践活动包括实验、考察、社会调查等形式。通过实验、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它一方面可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事物观察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从能力的角度来讲,实践动手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在课程教学进度计划中明确作出规定,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和实践活动安排等事项在课程开始时就让同学知道,以便学生根据实践要求早作准备。对这一要素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20%。
课外阅读,是知识验证、补充、修正和拓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站的浏览,本身也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种提高,课外阅读应该要求做适当的笔记、复印和下载。对这一要素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10%。
3.2 实行民主的评议方法
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议,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完整地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可改变过去的平时松考前紧,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由于平时成绩考核要素多,情况也比以前复杂,完全由老师来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评议难免有失公允。我认为,让学生自己也参与到成绩评议中来,既可使客观、公正、完整性多了一份保证,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明白评分标准,知道什么样的才是好的,知道出错的类型,为自己今后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借鉴。
学生对平时成绩评议的参与可以与老师评议结合起来,有的项目由学生评议,有的项目由老师评议,有的项目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议。一般地认为,学生到课率、课堂笔记、课外阅读笔记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课程的准备情况、课堂表现由老师评议;课程作业、实践活动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议。
参考文献
[1] 许成安、王家兴.大学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比较研究.中国大学教育[J].2005年第7期.
[2] 张宝秀,张景秋.应用理科、应用文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中国高教研究[J].2008年第5期.
【关键词】应用性学科 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075-02
应用性学科是相对于基础学科而言的,其内容主要是某一专门领域或某一行业的知识和技能,课程的专业性比较强,其知识的淘汰更新快,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相对而言比较高。对学生应用性学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应该从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大纲从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
学生的课程成绩通常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大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是对一门课程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总括反映,具有全面、系统、综合的性质。但对学生而言其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作用较小,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说对老师的反馈作用也没有直接的针对性。在课程教学进行过程中进行平时成绩测定,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有引导作用。因此,科学地确立成绩评定依据是正确认定学生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状况的基础,也是正确评估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标尺。
当前,在应用性学科学生成绩评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重理论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课内轻课外、重形式轻内容、重期末轻平时、重教师评定轻学生评定。常常是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学要求不能全面落实;忽视了学生平时课内课外的作业质量与数量、课堂提问、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考核评分;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体现,学习态度消极,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忽视了课程性质在评分方法上的差异性,无论是考试课程还是考查课程,评分方法都是青一色的百分制,很少有课程采用等级制评分,导致学生片面地追求分数,其结果往往鼓励了那些应试能力强的学生,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生往往得不到鼓励,这无疑会使学生只会围着课本和老师转,不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开展学习,不利于培养有真才实学,有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课程成绩评定的原则应该是:教与学的统一;课前课中课后的统一;动嘴与动手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数量评定与非数量化评定的统一;自我评定与对他人评定的统一。全面发挥成绩评定的反馈功能和导向作用,使教学行为得到及时调控,评定中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让考核和对学生成绩评定成为一种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鼓励有创见的学生,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当前,对应用性学科学生成绩评定应该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 课程期末考试应重在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
应用性学科的教学重在应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该重在应用。现在有些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对试卷的题型种类做出了最低规定,一般不得少于五种题型。教师在出卷时通常选择“概念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题型。由于题型的限制,适合考知识点的多,适合考应用的少,题型的数量限制使得应用型题目分数比例偏低,这样的考试,同学往往以参考答案准备复习考试,死记硬背的东西多,不能比较充分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我主张,对知识点的考核应该放在平时去做,课程的期末考试主要采用“论述题”、“案例题”、“应用操作题”等形式,重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实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服务。题量不宜多,综合性要强。试题内容的安排,要打破追求知识体系完整、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传统模式,要以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切合专业实际工作活动,尽量地与实际工作保持零距离。试卷批改实行分步计分,按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或者知识的应用情况和问题分析的逻辑性来评分,参考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答案。
就期末考试形式来说,有条件的课程应该更多地考虑开卷、口试、实践操作、答辩等形式。应用性课程重在运用,不仅要观察其结果的正确性,还要考察其过程的合理性,开放的考试形式使考核内容更具有开放性。
2 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评定中的权重
学生课程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现在多数高校采用“三七配”,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我赞成“五五分”方案,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50%。经过实践,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为“倒四六”,即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40%。
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一是因为课程知识点的考核不再主要地由期末考试来担当,而是放在平时的作业中来完成,是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的分工使然;二是因为在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大的情况下,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临时抱佛脚”的情况比较普遍,课程学习不扎实;三是在注重平时考核的情况下,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让教师和学生都能重视过程的调整,经常地进行阶段性总结;四是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有引导作用;五是有利于开展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民主评议,改变过去同学之间不能相互评议成绩的状况,公平、公正、公开地评议课程成绩。
3 平时成绩的确定要有多元的要素结构
平时成绩通常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准备情况、学生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堂笔记、课程作业、课程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等。平时成绩比重提高后,其成绩评定标准的合理性和程序的公正性将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课程学习的平时成绩评定并没有制定一个统一标准,基本上是教师自己根据课程性质或特点,自主决定平时成绩评价标准。如何才能公平、公正、公开地评定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我觉得有二个问题要解决:
3.1 确定多元的平时成绩要素结构
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应该是多方面的,从能力评价的角度看,包括课前预习能力、课堂听课能力、课堂笔记能力、复习能力、作业解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应考能力、选择课外书的能力、合理支配时间的能力、提高记忆力的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多个方面;从教学过程来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环节:包括对课程复习和预习的检查,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的准备情况。例如,是否有预习,是否完成了老师布置的知识准备和素材准备,是否做到了对材料工具的准备等。这一环节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10%。
课中环节:包括对学生到课率、课堂表现和课堂笔记的检查,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
对学生到课率的检查,绝大多数学校对此有相应的规定,即缺课达一定课时数,将不得参加该课程的考试。如果缺课未达规定课时数怎么办?我认为应该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对这一要素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10%。
课堂表现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提问的回答、课堂纪律的遵守和课堂讨论的参与等方面,对这一要素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10%。
关于对学生的课堂笔记的检查,有研究表明,对于同一时段学习材料,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成绩提高二倍。做笔记的好处可以概括如下:①、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力。要想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必须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光听不记则有可能使注意力分散到学习以外的其它方面。②、记笔记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③、记笔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去读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如果在听课的同时记下讲课的纲要、重点和疑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对照笔记进行复习时,既有系统、有条理,又觉得亲切熟悉,因而复习起来,事半功倍。④、记笔记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笔记可以记下书本上没有的,而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不断积累,便获得许多新知识。学生课堂笔记质量的高低,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其学习效率。对这一要素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20%。
课后环节:包括对学生课程作业、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笔记的检查,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课程作业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步骤,也是教学反馈调节的主要依据。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知识单元和教学进度,贴近实际,精讲多练,多次作业,考核学生作业的及时性和正确率。对这一要素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20%。
实践活动包括实验、考察、社会调查等形式。通过实验、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它一方面可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事物观察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从能力的角度来讲,实践动手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在课程教学进度计划中明确作出规定,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和实践活动安排等事项在课程开始时就让同学知道,以便学生根据实践要求早作准备。对这一要素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20%。
课外阅读,是知识验证、补充、修正和拓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站的浏览,本身也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种提高,课外阅读应该要求做适当的笔记、复印和下载。对这一要素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平时成绩的10%。
3.2 实行民主的评议方法
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议,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完整地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可改变过去的平时松考前紧,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由于平时成绩考核要素多,情况也比以前复杂,完全由老师来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评议难免有失公允。我认为,让学生自己也参与到成绩评议中来,既可使客观、公正、完整性多了一份保证,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明白评分标准,知道什么样的才是好的,知道出错的类型,为自己今后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借鉴。
学生对平时成绩评议的参与可以与老师评议结合起来,有的项目由学生评议,有的项目由老师评议,有的项目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议。一般地认为,学生到课率、课堂笔记、课外阅读笔记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课程的准备情况、课堂表现由老师评议;课程作业、实践活动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议。
参考文献
[1] 许成安、王家兴.大学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比较研究.中国大学教育[J].2005年第7期.
[2] 张宝秀,张景秋.应用理科、应用文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中国高教研究[J].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