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动集邮事业前进的使者

来源 :集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n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言:许孔让:1933年1月生于北京,长期在北京市级机关及中央机关工作;曾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现担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及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邮政局邮票选题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新加坡友好协会会长等职。
  爱好集邮的名人很多,他们中既有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体育明星,又不乏商界精英、政坛名流……,但这些人多以搜集、欣赏、研究邮票为主,真正能做到为集邮的发展出谋划策的,却不是很多,而许孔让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为此,我们采访了许孔让先生。
  记者走进许老的家,立即被浓浓的集邮气氛所包围,客厅茶几上放着刚刚整理出的有关法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等国家关于集邮节和集邮日的邮票册……书房里那一排排邮册中倾注着许老深深的集邮情感。
  
  邮缘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始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他才将满9岁,在一所教会学校中读小学四年级。战争在短期内剥夺了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有了一个月的"假期"。闲来无事,表哥的同学时常到他家来玩,并带来了许多邮票让大家观赏。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小纸片深深吸引了他,总觉得在那里隐含着许多有趣的东西。由于祖父和父亲都多年在外地做事,积攒的很多家信,成了他第一批收集成果。从那时起许老与邮票结下不解之缘,并一直延续至今。
  喜爱上了集邮,学生时代家长给的零用钱便有了去处。他回忆,当时北京东安市场和西单仅有的五洲、中原等7家邮票社成了星期六下午最喜欢去的地方。杨启明、韦景贤等几位邮社主人童叟无欺的热情服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凭着对集邮的那份执着,他中学时代就集齐了,清代、民国、解放区除珍邮和少数价格昂贵的邮票外的所有邮票;也就在那时,不到16岁的他成为当年北平邮票会成立时的会员。集邮60年来,除中国邮票,他还搜集了许多外国邮票。通过集邮,也使他结识了许多集邮界的朋友。
  
  倡导重视集邮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深入民心。八十年代初,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集邮》杂志复刊,集邮活动逐步丰富起来。但随之出现的几起几落的过分投机、炒作,引起广大集邮者的不安。他认为:邮票既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国家的名片,除了邮政功能以外,他确实是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面貌的艺术品;是融知识、艺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载体。它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应该占主导地位;对其经济功能的不适当的夸大,甚至严重扭曲,很容易把多年来新中国邮票严肃选题,精心设计、印制,稳定发行的良好声誉蒙上一层阴影;也把部分集邮者引入误区,许多集邮者再也感受不到集邮真正的乐趣。他的一番话让我们对拥有320万会员和更多爱好者的集邮活动的发展不能不做一个更为深入的思考。
  
  关心集邮活动,为集邮的发展献计献策
  
  他更多关心集邮界的各项活动,并积极参与到其中。他是从1988年开始参加集邮活动的。当时在全国人大一个代表团出访活动中,钱敏委员挤时间去买当地的邮票。同他商量时,发现他也喜爱集邮,回国后拉他参加了集邮协会的活动;而且由于机关工作的某些变动,他从原来夜以继日的繁忙工作中解脱出来,有了一些空闲时间,能够更多地投入到推动集邮事业的工作中来。对于一年一度的最佳邮票评选和全国集邮展览等大型活动,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些活动充分显示了我国邮票在选题、设计、印制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向人民群众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集邮活动不断取得的喜人成就。他说,就集邮者参与的广度来说,我们的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他觉得评选的宣传工作尤为重要,前期对邮票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要给予投票者适当的引导。他认为全国邮展是一项很好的集邮活动,一定要定期举行,但在规模、数量上要有所考虑,多办一些规模适当而精心布展的邮展,这样既降低费用,又提高质量;邮展的评奖队伍也要不断的充实、发展并提高水平,培养后备力量要注重业务能力和品德两个方面。他再次倡议争取早日设定集邮日或集邮节,并尽早有规律的发行有关邮政日、集邮日的邮票。这些想法是许多集邮爱好者多年的愿望,也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肯于一再提出来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盼望藉此推动中国集邮事业更健康发展的一片心意。
  
  不断创新、优化邮票选题;做好邮政的宣传工作
  
  他提起近几年担任中国邮票选题委员会主任时,一再说明,他一直认为应有"最佳人选"主持这项重要工作,他为此当面恳请全国文联周巍峙同志来主持,他做助手。因为周巍峙同志当时正主持着一部五亿字丛书的编辑工作,只好作罢。他又追忆了同吴凤岗同志共同主持第一次会议的情况,以及吴凤岗同志临终托刘建辉司长转告大家务必做好今后选题规划工作的谆谆嘱托。他表示一定要努力同委员会全体同仁一道为新一轮邮票选题的创新、优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他曾倡议把新中国50年来所有邮票进行一次好好的分析,多方面、多角度的审视其成败得失,定会受益匪浅,这对今后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他指出要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人文景观,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新成就等多方面更多挖掘题材新颖、意义更加深刻的题材,尽量做到绚丽多彩,既使人们耳目一新,又能更好地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邮政事业的发展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与精神面貌。许多国家对于利用邮票做宣传都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发行了大量关于历史和现实事件、人物的邮票,我们在这方面是传统强项,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应该总结、改进和发扬。与此同时,对邮政事业、邮政业务、集邮活动和邮票本身,例如:邮局,邮筒,邮差,邮用车、船、飞机,早期邮票等内容,也都有相当份量的反映。与之相比,中国邮政的自我宣传(无论对内、对外)就显得逊色了。许老对此也是十分着急,建议多发行一些邮政与集邮活动相关的纪念和特种邮票,加强邮政事业的自我宣传,使更多的人从更多方面关心邮政事业。
  此外,适当发行附捐邮票也是他关心的一个问题。他认为:这是可以倡导的一种为公益事业吸引捐款的有效方式。附捐邮票的附捐部分可以解决一些薄弱方面的经费问题;可以唤起广大民众的社会责任心与爱国情感,运用社会力量解决部分社会问题。总之,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脚踏实地,多方借鉴,集邮的明天会更好
  
  当今中国在国际集邮界被认为是集邮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仅仅一个"大"是不够的,中国应该成为世界上的集邮强国。许老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集邮大国走向集邮强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要借鉴集邮强国的经验,取长补短,既不妄自菲薄,又不乱找"捷径",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稳扎稳打就一定会见成效。1999年万国邮联大会在北京召开,高水平的空前规模的世界集邮展览同时举办,众多的集邮爱好者和不集邮的观众拥进会场,使得许多外国朋友惊讶和羡慕。只要引导得法,他们必将成为中国走向集邮强国的坚实后盾,他们必能将集邮这块多姿多彩的天地装扮的更加亮丽!
  采访结束时,他一再说,不要叫我"集邮家",我学生时代开始集邮,虽几经断续,八十年代后成为公务员中的集邮积极分子,是个名副其实的集邮爱好者。如果叫我集邮工作者,那我就得老老实实的说,做的实在很不够。
  走出许老的家门已是夕阳西下了,但心中的那份激动却久久不能平静。许老年近七旬的高龄,每天又事务繁忙,却时刻惦念着中国集邮事业的发展,这份执着、这份热情,怎能不让人感动?衷心祝愿他保重身体,为中国集邮事业奉献更多的光和热。
其他文献
1950年8月1日起,邮电部东北邮电管理局相继发行了以“东北币”为币值的普东2天安门图普通邮票(东北贴用),到1951年4月发齐,全套共计13枚。其中(11)一(13)共3枚以邮电部东北邮电总分局名义发行,为无水印票;其余(1)一(10)共计10枚为有水印票,用有水印绢丝纸印制。在这套邮票发行期间的1951年3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统一全国货币;东北地区的东北银行也于1951年4月1日,改组为
期刊
中国的山水文化,秉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天工造化,美润人心。其蔚成大观者,有五岳之尊,黄山之秀,亦有大别山、太行山、长白山等众峦之奇异。在古人笔下,山以文名,文因山传者,随处可见。翻开写画中国名山霞壁的万千册记,可知南方翠穹,挺挺秀丽;北方崇峻,雄奇浑远。南山北岭,各有千秋。然此说皆为大概而论,南山者,亦有雄奇之壮美;北岭者,亦有秀丽之风情。在这众多的峻岭碧峰中,千山景致,堪称大观。  千山,位于
期刊
郭润康先生可谓是集邮界一代宗师,他对"回音卡"的研究之详之深之广,恐怕无人与之比肩。尽管如此,有关"中国第一枚回音卡"的探寻至今仍是个迷,困惑着郭润康老先生和有着相同爱好的"回音卡"一族。然而,"回音卡"给人带来的困惑又何止这些?且不说由全国各地邮政自产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回音卡(题图)所带给邮迷的迷般的幽径,光是由中国邮政统一印制并发行的唯一的一枚带邮资的"回音卡",就给中国邮迷留下种种悬念。在许多
期刊
达·芬奇(1452-1519)的名画《蒙娜丽莎》,是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之一。画中,蒙娜丽莎那若有若无、似隐似现的神秘微笑,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然而,直到邮票诞生一百多年后的1952年,这幅佳作才与邮票"联姻"。半个世纪来,《蒙娜丽莎》频频在方寸中亮相,成为绘画邮票中的亮点、集邮爱好者收藏的热点。  世界上第一枚《蒙娜丽莎》邮票,是1952年原联邦德国为纪念达·芬奇诞生500周年而发
期刊
邮票的设计,向来是广大集邮爱好者关注与鉴赏的主要内容,但人们却常常忽略了邮资封、片、简的邮资图案设计。其实,后者的设计水平比邮票设计毫不逊色,可说是异彩纷呈的。它们常常是邮票设计家的"试验田"。    邮资封片简的发展轨迹    中国第一枚邮资片由大清邮政于1897年10月1日发行(图①)。此后大清邮政、中华邮政、解放区邮政以及新中国邮政相继发行了一定数量的普通邮资封、片、简。  进入20世纪80
期刊
2001年10月20日,新光邮票会会员联谊会北京小组举行了祝贺吴吴鸿选先生80寿辰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在京新光邮票会会员吴鸿选、赵人龙、黄鼎峙、朱培基及刘铭彝之子刘大有,新光会员杨启明因病住院托人带口信向吴老表示祝贺。吴老介绍了集邮65年来的心得。他的观点是:参加集邮组织,进行集邮交流,可以不断提高集邮水平;集邮要有一定的范围和明确的专题,才会有较大的收获;集邮要进行研究,才能深入和提高。
期刊
二、小全张    四周带有装饰边的印有全套或数枚邮票的小张邮票。其特点是:其上所印邮票的面值、图案、刷色一般与各单枚邮票相同。售价有时高于全张上全部邮票的面值,但用作邮资凭证时,只能按全张上全部邮票的面值使用。  小全张,其特点即"小而全"。小,指张的规格(面积)较小;全,指张上所印的邮票为全套。全套邮票有的只1枚,如纪47M《人民英雄纪念碑》(图①);有的为数枚,2、3、4枚以至更多,如纪86M
期刊
今年3月11日,是"9.11"恐怖袭击事件6个月纪念日。美国总统布什当天出席了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举行的《英雄2001》纪念邮票首发仪式,希望借此筹集资金,帮助"9.11"恐怖袭击的受害者恢复正常生活。  在仪式上,布什与参加了"9.11"救援工作的消防队员、在现场用照相机记录了事件全过程的摄影师以及邮政员工一起,向记者展示了这枚邮票。邮票的设计者是托马斯·E·弗兰克林;邮票的主图为3名消防队员在纽
期刊
我的《中国欠资邮票》邮集在南京2001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上获得大镀金奖,在惊喜之余,想诉说一下编组邮集的漫漫路程。    "欠资"邮缘    1996年,恰逢在兰州举办第2届全国职工邮展。在我市职工集邮研究会同好的鼓动下,我编组了48个贴片的《中国欠资邮票》邮集参展,取得镀金奖的好成绩。次年的省集邮展览时,增加到64个贴片的《中国欠资邮票》邮集又荣获金奖。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收集中国欠资邮品和编组邮
期刊
公元前3世纪时,在南斯拉夫地区居住的是希腊人和伊利里亚人。公元初,这块地方被罗马人占领,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6世纪时,南部斯拉夫人越过喀尔巴阡山来到巴尔干半岛定居,后来发展成为现在的南斯拉夫各民族。从9世纪起,开始形成塞尔维亚、杜克里亚等国家。14世纪时,塞尔维亚是巴尔干最强盛的国家。从15世纪起,土耳其征服了塞尔维亚,实施了长达500年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斯拉夫一些民族联合成立了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