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期刊自信地走向世界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如何打造中国学术期刊的“航空母舰”,中国期刊如何走出去,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作为期刊人,笔者结合《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冷静客观地分析学术期刊外部环境,几组数据和现象能够让大家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任重而道远。譬如:尽管我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居世界第二,2012年的投稿论文还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论文影响力尚未进入前15位,文章的录用率仅居28位。尽管我们不以SCI/SSCI论英雄,但全球公认的权威《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里11739期刊总量中,中国学术期刊的份额只有1.35%;在《乌利希期刊源手册》全球23588多份同行评议的期刊库中,美国有7807种(34%)排第一,英国有4317种(19%)排第二,中国的期刊在此表中仅约2%(大约472种,大部分是科技类期刊),这与我们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同时,尽管我们极其渴望中国的期刊走出去,但我们不能小视最近一些出版强国正在“文化”我们的学术资源,打造了一批“中国内容”、“西方出版”的学术期刊,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在SSCI库中的缺失,很快这些“中国内容”的西方期刊会填补我们自己留下的空白,那將是中国学术期刊又一次失去“码头”,导致我们不得不承受版权外流的痛楚。
  由此可见,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商业时代,但我们的文化产出、学术出版,还远没有占领我们应有的制高点;尽管我们的客观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期刊出版业转企改制的鼓声已经敲响,但是以质取量的学术期刊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市场考验还有待检验。
  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挑战;没有目标,也就没有我们办刊人施展的舞台。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品牌期刊是我们这代期刊人的希冀和梦想。《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缩写为JZUS-A),十年如一日,秉承“求是创新,走向世界”的定位,依托国内外编委及近万名国际同行评审专家的贡献与支持,始终在正确的办刊轨道上强化国际出版理念,恪守诚信、改革创新,在大学学报(英文版)办刊中做了一些突破性的探索。
  接轨国际,走专业化之路,快速提升期刊品质和国际声誉。学术需要学者在学术圈里争鸣,学术刊物面向国际开放办刊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报要发展必须接轨国际,打破原有大综合的办刊格局,采用国际学术期刊的通用出版规则,走专业化之路。《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是国内最早从涵盖数理化及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学报演变发展为“应用物理与工程”专业化期刊的代表。
  正是在专业化基础上,通过对期刊品质的精心打造,《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的影响快速提升,作为源刊代表,自2000年创办以来,成为国内创刊最短时间内分别被EiCompendex、Medline、SCI-E、INSPEC、JST、CA等29家国际权威检索库评估收录的大学学报。在短短时间内被如此众多的世界权威数据库收录,极大地提升了本刊甚至中国大学学报的国际显示度。从源刊分出的其他两份专业性期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生物技术》(缩写为JZUS-B)和《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C辑》(缩写为JZUS-C),从投稿量到引用率的不断提升说明刊物在各自的领域已经得到研究人员的认可、肯定和追踪。在2011年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所公布的JCR报告中,JZUS-A为0.322,JZUS-B为1.027,而JZUS-C在2010年创刊3个月就被《科学引文索引SCI》评估收录,并有望2012年得到首次影响因子报告。由此看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B/C》3辑在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刊之路上走出了自信。
  注重质量,用严格的国际同行评审体制征服学术界与期刊界。作为国内首家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坚持用“文前严审”和“文后跟踪”的双轨制严把刊发文章的学术质量关。从2002年末开始尝试实行严格的国际同行稿件评审制度,由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万名审稿专家严谨公正的科学审稿,期刊的退稿率高居78%以上。拒绝平庸,努力发现、推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影响力的论文。2010年本刊网站(http://www.zju.edu.cn)又在全球范围内开创了“文后跟踪”的先例,用“全球开放同行评议”、“最新(高)引用和最高下载DOI阅读”等栏目吸引了一批国内外学科同行对本刊发表的文章进行评议、讨论及质疑,以此挖掘刊发论文的影响价值和学术分量。
  由此可见,严格的同行评审不仅把住了质量关,也让大批作者从评议中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对论文撰写的科学性、逻辑性以及英文写作规范性的认识和水平,也提升了科学研究的信誉度。每年来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约占42%的国际稿件,以及期刊网站每天国内外1:3的访问比,均说明严格的国际同行评审已获得了国内外作者的认同,不仅强化了本刊“学术质量是刊魂”的办刊宗旨,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形象,让中国的学术期刊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圈内有了显示度。
  恪守学术诚信,抵制学术不端,获得国际性影响。针对当前国际上普遍关注的学术诚信问题,浙江大学学报高度重视。为推动国内期刊的学风建设,大力倡导科学研究诚信度,学报把2008年首次荣获的国家基金用在刀刃上,加入了国际杜绝学术不端“CrossCheck”项目,成为其首家中国会员,积极抵制学术不端,获得国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国际出版者链接协会(PILA-CrossRef),在不同文种的业务宣传手册中將《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封面与《科学》(Science)、《新英格兰医学》(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国际著名期刊一同作为样本展示宣传,并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的“CrossRef季刊”中两次报道了浙大学报注重学术诚信方面的各项举措。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学术诚信建设方面的成绩已经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转载报道。2010年岁末,浙大学报又喜获来自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恭贺通知:“该刊执行总编张月红等申报的研究项目《不同学科典型抄袭案例分析的CrossCheck工作指南》已经通过严格的国际同行评审立项,荣获2011年度COPE首项研究资助项目”。这是COPE自2008年启动研究基金以来,全球资助的第6项研究课题,也是非欧美国家的学术期刊编辑首次荣获的研究基金项目,此项目的获取提升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编辑的话语权。在2011年COPE主办的第一期会刊《伦理编辑(Ethics Editing)》上正式发表了《中国首次荣获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基金项目》的消息。同时,笔者2011年7月接到国际出版者链接协会(PILA-CrossRef)的执行总裁的邀请,將在2011年11月的会员年会上做30分钟的特邀报告,这也是中国编辑获取国际出版话语权的一次机会。
  坚持“走出去”,灵活多样扩大国际视野。为快速打开国际市场,2006年,《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与全球著名的科技和医学(STM)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进行合作,实现刊物电子内容由Springer Link数字化出版平台向全球发布,积极开发期刊学术交流的国际市场,通过这种借船出海的合作模式,学报英文版全文下载量连续几年在Springer的中国科学图书馆项目约90份刊物中名列前茅。
  为做好“走出去”工作,期刊编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出版活动,追求新知识,关注和研究国际出版业的不断变革的新理论和新技术。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切磋实践,期刊编辑相继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了中英文研究论文达30多篇,相继加入了ALPSP(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SSP(美国学术出版学会)、PILA(国际出版者链接协会)等国际行业协会组织,成为其中唯一或少有的中国会员之一。另外,2011年笔者被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选为来自中国的首位理事会委员。这些平台为学报提供了与国际同行业务交流的机会,也为中国期刊编辑争取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
  在“走出去”的同时,《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十分注重体现华夏人文气质,构建学术文化桥梁。编辑们认为,学术没有国界,办高水平英文学术期刊,聘请国际同行做评委,既可以防止国内学报在快速发展阶段中所出现的一些学术浮躁、人情关系,以及语言先天不足等负面影响,也有利于作者与国际同行们在学术上碰撞提升、比较差距、挖掘灵感,还可以吸引一些国外审稿人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投向期刊。在这个过程中,期刊不仅负有学术功能,还负有文化交流的使命。正是缘于这种文化交流的使命感,编辑们提出了“如何让国际专家们在为期刊评审的过程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的命题。为此,浙大学报一方面通过网站积极宣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另一方面在交往过程中精心设计制作“华夏文明”、“神州大地”、“北京奥运”、“文房四宝”及“中国书法”的系列主题的圣诞文化卡等小物件,作为辛勤工作的赠礼,向国际学术审稿专家们表达真挚的谢意。此举既让他们由衷地感受到为刊物审稿的学术尊严,又体味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正如一位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沃什伯恩(Washburn)教授、物理学审稿专家来信所言,“在当今这个有点冷漠和人性化不足的职业世界里,你们的姿态表达了一份文化的优雅和美。”借助文化构建了与国际学者们交流的桥梁,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作用,如磁石一般吸引住了一批优秀的审稿者、读者和作者,依靠他们为期刊营造了一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我们深知,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任重而道远,尤其是我国的科技与出版还处在一个跟随大于创新的阶段。但是,编辑团队坚信有梦就有明天,只要努力用期刊为科学家带来效益和信誉,给他们带来学术价值,就意味着双赢。
  
  作者系《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执行总编
其他文献
8月20日晚间,微博网民@何夕爆料:“财媒泰坦尼克3D版上演。据可靠消息,《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一季度亏损;《21世纪经济报道》现在入不敷出,开始在外面筹钱,大批中层近期离职;财新是之中最惨的,惨到什么程度我就不细说了”。该条微博被转发235次,评论79条。此微博被@蓝鲸财经记者内参网(粉丝数逾24万)于次日凌晨转发,获转发332次,评论85条。其后该博主又发微博称:“《解放日报》亏损9000
期刊
本刊讯(记者 李栋)8月21日,由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主办、中广互联承办的首届中国台网融合峰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探索电视台的新媒体转型路径”,共设置了主题报告、电视台与互联网的“台网融合”、电视媒体的移动互联网机遇、从全台网到全媒体平台、IPTV/DTV与OTT的竞合、“台网融合”下的内容制作与版权市场6个专题板块。  会议全方位解读电视台在“台网融合”过程中的政策
期刊
坐落于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的是一处让人过目不忘的“大家业”:柏油路的尽头,绿荫葱葱之中,高耸着一栋白色的大楼,楼顶红色的两个大字分外耀眼——“知音”。围绕着这座大楼的是占地70亩、由6栋高楼组成的知音传媒集团。《知音》,这份在1985年创刊之初就创造了单期销量40万份的情感类期刊,经历了28年的风风雨雨,发行量从40万份飞跃到600余万份,现已发展壮大为覆盖期刊出版、网络媒体、动漫制作、高等
期刊
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中心,其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报刊业整体实力不凡,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普遍遭遇挑战,然而,湖北省报刊业以其独特的发展之路平稳过渡、逆势上扬。截至2012年,湖北省拥有报纸130种、期刊408种,报刊总收入达57亿元。期刊数量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三,是名符其实的报刊大省。湖北省拥有11种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报刊
期刊
在全球传媒生态巨变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报业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打造。培育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整合资源,打造合理的产业结构,并使产业具有持续产能”。各报业集团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媒体结构的打造和资源整合的路径选择,可以是多元的,但是检验效果的标准都应是——资源配置合理、发展良性稳定、竞争力不断增强。  《长江日报》创刊于1949年,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报
期刊
国家数字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同时举行  本刊讯(记者 左志新)8月30日,国家手机(移动终端)动漫行业标准发布会暨2013国家数字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副司长高政、财政部文资办副主任胡帆、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金兼斌教授、标准起草小组代表北京邮电大学陈洪教授等领导和嘉
期刊
2013年5月10日,原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与广播电视局合并成立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该局作为我国新一轮机构改革后第一个成立的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标志着湖北省传媒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湖北省拥有多个国内知名报刊品牌,尤其是期刊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9月14-16日,“首届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将在武汉举办,并永久落户武汉,这是湖北省第一个国家级、永久落户的大型文化专业展会。在“刊博会”筹备期间,湖
期刊
东湖之滨,奇迹舞动。  一匹传媒“黑马”,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关怀下,在历届党委班子和9000名员工持续奋斗下,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迎来新闻宣传大突破、产业发展大跨越、团队形象大提升的新面貌,踏上建设全国一流党报集团的新征程。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现有总资产近50亿元,是一家以党报为核心、拥有11报11刊5网站和1家出版机构、8个公司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初步形成集报纸、期刊、新媒体、图书出版
期刊
些年,我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现在我们在打假方面的任务就很多很重。就餐饮业而言,我们需要对付包子的香精问题、菜肴的地沟油问题、火锅的伪劣底料问题、馒头的增白剂问题、西瓜的膨大剂问题等;就学术界而言,我们需要对付论文的剽窃问题、科研成果的造假问题、创新业绩的虚报问题;就干部工作而言,年龄虚报、学历造假、履历造假的情形不在少
期刊
期刊作为传媒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期刊的形态和传播特点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环境保护日渐受到公众关注,而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如何根据时代特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社会功能,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承担社会赋予的义务,则成为行业性质相对较强的环保期刊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环保类期刊应发挥特有的时代功能  当下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