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0日晚间,微博网民@何夕爆料:“财媒泰坦尼克3D版上演。据可靠消息,《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一季度亏损;《21世纪经济报道》现在入不敷出,开始在外面筹钱,大批中层近期离职;财新是之中最惨的,惨到什么程度我就不细说了”。该条微博被转发235次,评论79条。此微博被@蓝鲸财经记者内参网(粉丝数逾24万)于次日凌晨转发,获转发332次,评论85条。其后该博主又发微博称:“《解放日报》亏损9000万”。
于是继续有网民评论跟进,如网民@九段称:“反正我感觉纸媒快死了。靠广告和发行是活不下去的,只能靠做活动、办培训……甚至敲诈为生”。知名博主老鬼阿定称:“从内容上看,质量是在下降,越来越没有什么看头了”。网民@师爷Lordheart称:“这不准报道,那不准报道,纸媒除了党报,哪里能生存长久?”还有网民认为“传统媒体不受广告商待见了”,“纸媒的命运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可惜,都不思进取”。等等。
究竟情况如何呢?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统计中心和传媒研究所的数据,第一,《第一财经日报》第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2690.19万元,亏损629.83万元;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337.36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94.76万元。
再就《解放日报》经营情况来看,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2524.92万元,亏损3323.15万元;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4980.45万元,实现利润710.75万元。网传亏损9000万元与此数据严重不符,而且从第二季度开始,该报已经实现盈利并冲减一季度亏损。
《21世纪经济报道》只报送了2013年上半年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统计报表,未报送季度数据。从报送的数据看,上半年该报共实现营业收入5575万元,亏损262万元,虽有亏损,但并非如网传所谓“现在入不敷出”那么邪乎。
笔者之所以罗列一些网上,包括微博的数据及评论,对照我们调研和统计掌握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至少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网上包括微博的一些数据是很不准确、很不可靠的。至少关于《第一财经日报》《解放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的经营数据有很大的出入,且不说报业经营还有一条统计规律:往往第一季度是广告收入的淡季,第二季度才开始复苏和回暖。
其二,在这些很不可靠的数据基础上的评论和判断,也明显存在着不靠谱的情形。其转发的越多,则负面影响会越甚,谬种流传,危害匪浅。什么“靠广告和发行是活不下去的,甚至靠敲诈为生”,什么“质量在下降,越来越没有看头了”,什么“这不准报道,那不准报道,哪里能生存长久”,包括由此引发出“不受广告商待见”,和“不思进取”的结论,显然都言过其实。就是硬和业态转型、改革联系起来,也未必合乎逻辑,更遑论“实事求是”的原则了。
这促使笔者思考三个问题:其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新闻而言,要坚持真实性原则,也是何等之难!知易行难呀。微博也好,网民也好,为什么在使用这些数据之前不作一番认真的核查呢?要知道既然有发布的权利,就应有其保证消息真实的责任,这是不言而喻的要求。
其二,对一种社会现象,包括一种媒体现象,发表评论是可以的,也是能够理解的,但这里蕴含着一个前提:评论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靠谱的,或基本靠谱的。从逻辑学的角度讲,如果前提是错误的,那他的结论怎么努力也不会是正确的。这里即有评论者的盲目,更有评论跟进者的偷懒。
其三,由上述引发出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就是对网络的管理和引导问题。在发挥网络、微博积极作用的同时,有一个对其负面作用的监督和控制问题。首先要看到,在新媒体环境下,网上发表见解和消息,实际上是一种出版活动。从这个角度考虑,发表者就应该同时具有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就应该注明自己的姓名和单位(或真实联络资讯)。从管理者角度看,就应具有支持和约束两种措施:即支持公民正当地行使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又约束公民不正当行使言论自由的行为。
在这方面,工作还刚刚开始,尤其是长期对网络言论的疏于管理或管理缺位,已经使一些人们在发表言论时不够负责任,甚至不少人们发表不够负责的言论已有了某种惯性,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对此展开积极的、富有针对性的工作。
于是继续有网民评论跟进,如网民@九段称:“反正我感觉纸媒快死了。靠广告和发行是活不下去的,只能靠做活动、办培训……甚至敲诈为生”。知名博主老鬼阿定称:“从内容上看,质量是在下降,越来越没有什么看头了”。网民@师爷Lordheart称:“这不准报道,那不准报道,纸媒除了党报,哪里能生存长久?”还有网民认为“传统媒体不受广告商待见了”,“纸媒的命运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可惜,都不思进取”。等等。
究竟情况如何呢?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统计中心和传媒研究所的数据,第一,《第一财经日报》第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2690.19万元,亏损629.83万元;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337.36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94.76万元。
再就《解放日报》经营情况来看,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2524.92万元,亏损3323.15万元;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4980.45万元,实现利润710.75万元。网传亏损9000万元与此数据严重不符,而且从第二季度开始,该报已经实现盈利并冲减一季度亏损。
《21世纪经济报道》只报送了2013年上半年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统计报表,未报送季度数据。从报送的数据看,上半年该报共实现营业收入5575万元,亏损262万元,虽有亏损,但并非如网传所谓“现在入不敷出”那么邪乎。
笔者之所以罗列一些网上,包括微博的数据及评论,对照我们调研和统计掌握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至少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网上包括微博的一些数据是很不准确、很不可靠的。至少关于《第一财经日报》《解放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的经营数据有很大的出入,且不说报业经营还有一条统计规律:往往第一季度是广告收入的淡季,第二季度才开始复苏和回暖。
其二,在这些很不可靠的数据基础上的评论和判断,也明显存在着不靠谱的情形。其转发的越多,则负面影响会越甚,谬种流传,危害匪浅。什么“靠广告和发行是活不下去的,甚至靠敲诈为生”,什么“质量在下降,越来越没有看头了”,什么“这不准报道,那不准报道,哪里能生存长久”,包括由此引发出“不受广告商待见”,和“不思进取”的结论,显然都言过其实。就是硬和业态转型、改革联系起来,也未必合乎逻辑,更遑论“实事求是”的原则了。
这促使笔者思考三个问题:其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新闻而言,要坚持真实性原则,也是何等之难!知易行难呀。微博也好,网民也好,为什么在使用这些数据之前不作一番认真的核查呢?要知道既然有发布的权利,就应有其保证消息真实的责任,这是不言而喻的要求。
其二,对一种社会现象,包括一种媒体现象,发表评论是可以的,也是能够理解的,但这里蕴含着一个前提:评论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靠谱的,或基本靠谱的。从逻辑学的角度讲,如果前提是错误的,那他的结论怎么努力也不会是正确的。这里即有评论者的盲目,更有评论跟进者的偷懒。
其三,由上述引发出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就是对网络的管理和引导问题。在发挥网络、微博积极作用的同时,有一个对其负面作用的监督和控制问题。首先要看到,在新媒体环境下,网上发表见解和消息,实际上是一种出版活动。从这个角度考虑,发表者就应该同时具有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就应该注明自己的姓名和单位(或真实联络资讯)。从管理者角度看,就应具有支持和约束两种措施:即支持公民正当地行使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又约束公民不正当行使言论自由的行为。
在这方面,工作还刚刚开始,尤其是长期对网络言论的疏于管理或管理缺位,已经使一些人们在发表言论时不够负责任,甚至不少人们发表不够负责的言论已有了某种惯性,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对此展开积极的、富有针对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