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处处都渗透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教师自然责无旁贷。我们发现,语文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结合自己的实践,探讨一下语文活动课程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語文活动课程的“活动”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一、授课形式灵活多样。语文活动课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可以以老师为中心,对生活中的某些语文现象进行剖析,或者以讲座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可以教师抛“砖”以引学生之“玉”;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编“筐”,最后由教师收“口”。
  第二、教法内容不拘一格。语文活动课不仅可以采用孔子“茶馆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活动课的活动性,不仅要做到形式的“活动”,更要求内容上的“活动”。教师不必处处充当“法官”,把一切问题都断出个子丑寅卯。在活动课中,学生可以冲破迷信的樊篱,大胆想象,大胆怀疑,大胆探索,使思维立体化、多元化。
  由于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创新”性思维也会应运而生。如辩论会,学生在唇枪舌剑的环境中,会急中生智。在一次题为“逆境有利于成才,还是顺境有利于成才”的论辩会上,反方在阐述“逆境有利于成才”时,举了李白、杜甫等人仕途坎坷,身处乱世,颠沛流离终于成为诗坛魁首的例子,并说状元、宰相们虽身处顺境,却大多在诗歌创作方面没有大成就。一般人看来,事实确凿,无可辩驳。但正方同学却说:仕途坎坷,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对于诗人来讲恰恰是顺境,而身处高位,养尊处优,恰恰是逆境。诗人只有贴近生活,感受生活,了解民生疾苦,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写出好诗来。杜甫不是流落民间,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灾难,哪能写出“三吏”、“三别”这样的史诗?“国家不幸诗家幸”就是这个道理!而诗人若为状元、宰相,政务缠身,远离生活,当然写不出好诗来!正方之说,别出心裁,见解深,创新色彩很浓。
  活动课可采用“茶馆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教师心理放松,心扉开启,互相讨论,容易产生新见解。
  活动课内容上的“活”,有利于学生思想回曲翱翔。在活动课上,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答案的统一性。例如,一次题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辩论会上,正反方就可大胆列举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例子加以辩论,教师不必作出什么限制,像这样的活动课,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自由驰骋。
  活动课中,可以把必修课的“疑难”内容拿出来让学生大胆讨论,这样可以激出新知识,活动课上,在欣赏朱自清作品时,有学生对课本上关于《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表示异议。他认为,作品中“淡淡的哀愁”不一定与“四一二”政变有关,也许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这个观点,当时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不以为然。但是老师则予以鼓励。事后不久,语文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谈及《荷塘月色》背景时,其观点竟然与我们这个学生的观点相吻合。
  第三、课内课外双向结合。语文活动课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如调查市场,走访劳模,参观人文景观,检查城镇标牌规范用字情况,如搞街头演讲,到法庭旁听等。
  
  二、语文活动课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
  
  活动课程的思想最早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杜威提出。他的目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打破传统学科课程单一化倾向。按杜威理论,只设计一门学科知识的课程已经算不得活动课程。我们在具体操作中应顾及其综合性、渗透性,要求体现“语文”课特征的同时,尽量挖掘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即使是语文方面的材料,我们也应该注重文学、文化与语言基础知识的综合。即使是某一方面的专题知识,我们也可以充分的体现活动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的特色。
  在活动课程中,可以结合必修课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文化常识、作品特点等活动。学生在归纳中不仅梳理了知识,而且会有所发现。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总结出谐音运用的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鹿”谐音“禄”,要求学生对着“鹿”行礼,寄予了先生希望学生学有所成,享受福禄之意,又如,写作活动课时,议论文命题可以与哲学、政治经济学联系起来,这样便具有了深度,具有了创新意义。
  
  三、语文活动课长效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沼,普遍具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考什么就教什么,把一篇篇课文支解为零碎的考点,变为应试的敲门砖。这样以来,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深厚,便失去了创新的土壤。语文活动课冲破了应试教育的樊笼,它立足长远,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和能力的培养,这就为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可以利用选修课,搞名句竞赛、诊治错别字竞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
  
  四、活动课的贴近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贴近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是创新工作的基础工程。活动课的贴近性,就在于它能使学生贴近生活,增加生活积累,它可以及时采集带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作为教材。例如针对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可以组织一堂港澳掠影的活动课,让学生了解港澳地区文化、经济、人物、风情。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课,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上是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的活动课对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当然,语文活动课对创新思维培养所起作用更多情况是潜在的,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潜在的种子终会发芽、开花,结出创新之果!语文活动课呼唤创新思维!
其他文献
【正】随着互联网在全球商业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网上购物应运而生。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新型的购物方式是一种全新的购物理念和购物体验。它相较于传统消费方式为消费者提供
真诚就是要求教师以“真实的我”出现在学生面前,开诚布公地与之交谈,直截了当表达想法,不装腔作势,不戴假面具,不搞角色扮演,不虚情假意,而是表里如一,真实可信。而真诚并不
期刊
我们运行3Com Fast EtherLink Ⅲ PCI和Intel PRO/100 PCI通过了Net Bench 3.0的NIC吞吐量测试。主要由于其并行任务处理结构,Fast EtherLink作为客户机卡对于每一种大小的块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活动能否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能力的人才,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倡导和弘扬教育主体的创造性,关注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主题。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
“科学探究”作为《科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列入了课程的重要目标。本文阐述了科学探究的背景及探究的特征和过程,并结合实际从教师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自觉无知的习惯、探究
近几年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峻的形势不仅影响到国际声誉和农业经济利益,更严重的是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对公众消费造成一定的心理恐慌。毕
一、描写就是对人物、景物或事物进行具体的刻画和细致的描绘,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1.抓住特点。面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时,我们只要抓住主要特征
在刚刚过去的夏季,你的故乡是否因为连降大雨而发生洪涝灾害?但是在北京故宫,却因为暴雨而展示了难得的“千龙出水”场景。面对超强暴雨,近600岁的紫禁城几乎没有明显积水,真是地
征信系统是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而征信系统的发展不仅与政策扶持息息相关,也取决于信贷市场对征信系统的业务需求。利用指数平滑和斯本瑟移动平均等两种分析方法,对
因为执着,所以心田的花即使面对嘲笑也依旧快乐;因为奋斗,所以心田的花即使面临风雨也依旧生长;因为自信,所以心田的花即使面对赞美也仍然平静;因为梦想,所以心田的花才可以静静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