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兩岸香港:新媒體浪潮:變革還是挑戰?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體的出現,使得發佈、接收資訊上更為方便,但與此同時,香港近年紛爭不斷,新媒體已經成為新型社會事件的“擴音器”和“發動機”,新媒體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政府又該如何利用好新媒體與民間進行政策溝通?
  媒體變革 勢在必行
  新媒體的發展雖延續了十年的時間,新媒體的出現,給傳統媒體帶來的衝擊和壓力不可小覷,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面對新媒體咄咄逼人的攻勢,已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不管相不相信,改變已悄然而至。傳統媒體不得不採取各種方式積極探索向新媒體轉型。目前新媒體發展處於中期階段。已經過了初期時人人紛紛搶佔建立網站的階段,現今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出現,掀起了第二代大規模的新媒體浪潮,而在這股新浪潮中,使用何種媒介並不是關鍵,對媒體大環境起到關鍵作用的是使用新媒體的受眾,媒體的受眾使得媒體變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無論傳統媒體是否轉型,已不再取決於媒體本身,而是取決於使用媒體的受眾。
  如今大多數人的傳播交流主要是以網絡世界為主導的傳播方式,採用社交媒體去獲得信息,原有的大眾傳播和電訊傳播已不再是主流傳播方式,現代人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參加社會運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都已成為人際交往的主要媒介而社會邏輯以及人的思考方式也會隨著新媒體的出現慢慢發生變化,在不久的將來社會上的決策、權利、經濟文化的資本分佈等等,在未來都會隨著新媒體的改變而發生重大變革。
  新舊交替 誰主浮沉
  面對新媒體的洶湧而至,新媒體、舊媒體之間的激烈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傳統媒體“是生存還是毀滅”,眾說紛紜,讓人們對傳統媒體的命運憂心忡忡。那麼,在歷史舞台上,新媒體、老媒體,究竟誰主浮沉?
  對於傳統媒體未來的命運,未來存在這兩種命運:一是向新媒體方向轉型,也就是說將電視、廣播、紙質媒體、電訊以及社交媒體全部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全媒體平台;二是傳統媒體逐漸步向消亡,特別是發展單一的傳統媒體機構,從它們讀者的接受量和讀者的參與程度不難看出,這種消亡快則五年,慢則在十年內。
  而在傳統媒體當中,紙質媒體作為一個獨立的產品,步入消亡時間相對較慢,而紙媒作為主要的大眾媒介,最近幾年也有轉型的趨勢。縱觀世界各地的媒體環境,大批的紙質媒體開始轉向網絡運營方向,類似《紐約時報》亦開始向全媒體方向轉型。而另外一部分紙媒亦開始向網絡報紙方向轉型,還有一小部分紙媒陸續結業。儘管紙媒正在走下坡,報紙的訂閱量也在減少,但報紙作為一種有自身特點的印刷媒介,未來仍有其存在空間,尤其對於中年的讀者,報紙對於他們而言有著相對的習慣性和穩定性。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出現不過二十年,中年階層的讀者在互聯網出現之初已存在看報紙的習慣,對於報紙有一定的依賴和習慣。而對於青年群體,他們大都是在新媒體時代成長的,他們並沒有讀書看報這樣的習慣。隨著時代的發展,紙質媒體或許不會在短時間內消亡,但在將來,紙媒難以成為主流的媒體。
  而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網絡媒體是大勢所趨,因為網絡媒體的受眾反應即時而直接,所以於發放訊息、衡量輿情民意、以及設定議題的能力,遠比傳統媒體優勝的。網絡媒體的製作成本和傳播渠道與傳統媒體大不相同,未來網絡媒體的發展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原有的大媒體機構逐漸向新媒體轉型,藉助網絡平台發展成網絡媒體;另外一種是自媒體的形式,這種形式的網絡媒體的內容生產主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隨意性較大,沒有固定時間,傳播動機也是出於表達和分享,多數人不追求經濟效益,所以在短時間內可以產生大批網絡自媒體,同時也會短時間內消失。雖然網絡媒體懂得迎合時下熱門議題,短時間內會掀起一股熱潮,但這類網絡媒體缺乏一個有效的機制去引導它穩定發展,前景不甚明朗。
其他文献
貴刊六月號刊發的《享受在澳門的生活》是篇很好的演講文稿。作者面對2014-2015學年度的澳大學生,一起分享了在澳門工作生活的感受。指出在這個網絡信息時代,同學們“上不仰天,下不俯地”,習慣低頭於手機網絡,他用如“知識增長了嗎?智慧增加了嗎”,朋友關係、感情是否加深、親密了等一連串疑問,希望學生暫時離開虛擬世界,關心身邊所發生的事,注重品味澳門歷史、文化的豐厚內涵、底蘊,滄桑演繹以及澳門過去對中國
期刊
讀貴刊六月號《緩解交通,澳門人惟自救》一文,頗有感慨。記得六十年代末,我在內地讀書時,老爸就告訴我,祖家澳門是一個幽靜的小城,人口僅有十萬,沒有甚麼車輛,外出都可以騎著單車漫遊,大街小巷充滿歐式風情,非常浪漫迷人。從那時起我就對地理科格外感興趣,曾經對照著牆上的世界地圖,將世界各國的版圖按面積大小排名依次描畫下來,並將地圖上小的不能再小的澳門用紅筆圈起來。我也曾驕傲地告訴班上的同學,別看澳門小,它
期刊
“元素”一詞成為熱詞已有經年,至今仍暢行不衰。大到世界元素,中國元素,小到文化元素,音樂元素,時裝元素,車元素等等不一而足,總之社會這個大染缸,什麼都可往“元素”裡裝。元素按詞典解釋,“元”是最基本的,初始的;“素”為素材、物質。筆者最早接觸“元素”一詞,並受其概念啟蒙,自初中背“化學元素週期表”開始,老師說了,要想學好化學,就得把那118種元素,背得滾瓜爛熟。那時“元素”對我來說,就是金屬類或冒
期刊
澳門賭收下滑近一年之際,路氹城一家新場開幕,吸引了不少嘗新的消費者前往,銀河二期與百老匯之間的街道熙來攘往,人頭湧湧,迫爆氣氛近年罕見。老夫目睹此盛況,再看《澳門月刊》六月號一篇題為《激流勇進,力爭澳門新地標》的人物專訪,感覺對銀河娛樂集團二期開業,便有了由遠及近,由外而內的基本瞭解和認識。  人常說做生意要成行成市,達到規模效應才能鞏固競爭力。澳門擁有的酒店數目規模、高尚食府以至購物品牌的數量,
期刊
自從“新媒體”的概念橫空出世,仿佛其他媒體都“老”了。現在,數字報刊、移動電視、社交網絡、手機客戶端等新興媒體,其勢不可擋。顯然,這是一場意義深遠的媒體變革。它的實質在於,重新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就像蘋果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亞馬遜重新定義了書店、特斯拉重新定義了汽車,技術的革新,給媒體帶來一種巨大變化。適應這種變革,用好新媒體,提升治理能力,是澳門人的時代使命,也是當務之急。  用好新媒
期刊
寸土寸金的澳門,當下只要有關於土地的動靜,一定是牽動著所有人的“神經線”。這不,6月中旬,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突然宣佈“放生”16幅閒置地,這消息殺得眾人措手不及。何為土地“放生”?政府早年已圈定48幅閒置地進行回收,但拖了三年。其中有部分項目已經開始動工,如今卻被突然宣佈“放生”,不回收了,任承批人繼續使用。  這一批“放生”閒置地,涉及面積接近37萬平方米。其中包括原來屬於馬會北馬房的住宅項目
期刊
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辦“朱豔增華——故宮珍藏清乾隆漆器精品展”,由澳門基金會、旅遊局等聯手協辦。此次展覽將展出故宮珍藏逾120件套清乾隆時期製作的漆器文物,包括大型漆器家具,如寶座、靠背椅、屏風、坐墩、炕几,飲食具、化妝用具、樂器、燭臺等,展示清代乾隆朝漆器所取得的歷史成就。  清代乾隆時期漆器工藝表現形式豐富、工藝技術高超,是漆器製作最蓬勃的時
期刊
時至今日,傳統媒體都在新媒體領域中另覓出路。在香港,《蘋果日報》率先突破傳統媒體模式,推出“動新聞”引發網民追捧;網絡媒體順應新媒體潮流應運而生,獨樹一幟的言論風格,拓展了言論空間。新媒體時代來臨,網絡在手,平民百姓都可以變成記者,新媒體的出現是否為社會帶來更多思考?  轉型路,尷尬前行  香港新媒體在過去的十年一直蓬勃發展,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利用新媒體平台創建一個網絡媒體,相對而言成本較低,
期刊
24小時通關時代,隨著習近平主席訪澳前一天正式開啟,未來珠澳兩地三大海關口岸發生巨大變化,其中人流量最多的拱北口岸將早提前、晚延後各一小時,而跨境工業區口岸也於淩晨0:00-7:00開放給本地居民、內地學生以及外地僱員夜間使用,橫琴口岸則是採用24小時制,方便居民和遊客隨時進出澳門。期盼已久,終究成真,通關帶來的是便捷、高效還是高漲、堵塞?開通尚不足一月之際,究竟帶給珠海、澳門兩地社會多少變化,未
期刊
回歸後,澳門經濟經歷高速發展,目前,面對產業適度多元以及經濟轉型的時期,人才緊缺與求才若渴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國家領導人每每談及澳門問題的時候,都期盼特區政府能夠真正“人才建澳”。  由澳門的實際情況出發,要落實“人才建澳”的理念,首先要建立專業認證制度。世界很多地方,都是通過專業認證制度,建立人才的客觀標準。行政長官雖多次表明,將在社工、建築、醫療衛生、物管等多個行業,構建專業認證制度。但是,相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