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而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如果一堂课气氛很热闹,学生很专注,然而教的却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或是模棱两可的内容,教学效果是无效或低效的。纵观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这样的课堂比比皆是。原因何在?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合理,二是教学内容不适宜。怎样“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呢?
一、理性认识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
一直以来,广大的语文老师都把课文内容当成了教学内容。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是教五壮士是如何痛击敌人、诱敌上山、英勇跳崖的情节;教《全神贯注》一课时,是教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而忘记了好朋友茨威格;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是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地球是很渺小的、人类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等。结果呢,学生学习了课文,知道的是狼牙山五壮士具有英勇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罗丹具有全神贯注工作的品质;知道了我们要热爱地球,不能破坏地球。而真正属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教。因此,前全国小语会秘书长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当前最重要的弊病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语文教育专家李海林老师在《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一文中说:“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即:这一堂语文课,或这一个教学单元,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如我们教数学课,我们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由此可见,课文内容不是教学内容。语文老师只有分清了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才能让自己的语文课变成真正的教语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理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它既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终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如果目标是一座桥的起点和终点,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跨越这座桥的媒介——桥身。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必须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王荣生教授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首先,是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许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此时的教学目标,往往被忽略不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成了两张皮,互不关联,各自为阵。如上《桥》一课,抄在备课本上的目标是“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但上课的内容却是领悟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整堂课没有在表达方法方面做出半点的提问、质疑或者讲解。上《月光曲》,目标为“领悟课文联想的作用”,但上课教师教的内容却是“如何走进茅屋,怎样弹奏,听赏《月光曲》”。即使有联想,也是水过地皮湿地泛泛而过。因此,理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就是要做到通过教学内容的研究获得教学目标所设定的积累语言,发展思维,获得能力等要求。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其设定的目标为:“领悟课文联想的作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
1.认识“事物和联想”。⑴读第9自然段,分辨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⑵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有什么变化。(失去99%的美)⑶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2.拓展延伸,实践操练。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3.拓展延伸,迁移写作。⑴修改短文《荷花》。⑵修改后交流。
于永正老师这样的教学,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且学生学得透彻,每环节的教学内容都在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让学生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中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积累语言,拓展思维,发展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三、合理制定目标,选择适宜语文教学内容的策略
1.认真解读文本,依据文本特点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解读文本的深浅决定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高低。只有通过解读文本,才能从教材中挖掘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依据文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如郭初阳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根据文本确定的板块教学内容为:⑴“鸟的天堂”里有没有鸟?——场面描写的格式练习。⑵“鸟的天堂”是——人文内涵的感悟。⑶课文和巴金的原作的比较——体会巴金用词的精妙。如果没有认真解读文本,一般老师看到的只是文本的内容,即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只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经过鸟的的天堂,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关注文本的双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李海林老师认为,文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而在语文课程里,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学习后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关注的并不是“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而只关注“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即只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而忽视了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因此,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就要关注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关注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就是让学生既知道文本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这样的内容的。以《全神贯注》一课为例,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而忘记了好朋友茨威格,又要让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开想象表达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的。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实现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3.根据学生学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同一个内容,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甚至是同一个学校不同的班级,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应该是不一样的。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在我县的高寒山区学校龙武小学、哨冲小学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当地彝族学生的特点,不能把后面课文中的“议论”作为一个内容。相反,在城区实验学校——东风小学教学时,就可以把后面课文中的“议论”作为一个内容,而且效果很好。因此,结合学生的学情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就能组织学生去探求新知,建构知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要谨防“非此即彼”的思维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关注教学价值,即“如何传递信息的信息”,要避免重视“语用”,忽视“内容”的现象。如一位老师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是这样教学的: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范读课文,学生填写表格。
3.感受人物描写方法,说说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师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4.运用上述的描写方法描写同伴。⑴同桌讨论怎样描写;⑵用两三句话写一写这两个同学(出示班上两个同学的照片);⑶习作交流。
这是一篇关于人物描写的文章,作者通过对严监生临死前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中的严监生到底是在做什么;只是浮光掠影般的认识了严监生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至于为什么这样写,却没有深究。老师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迁移运用。但这种“提炼”写作知识的方法是否可取,值得商榷
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是相融共生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价值的实现必须依托文本内容,即原生价值。两者是不可偏废的,因为学生的阅读都是从文本内容开始的,轻视文本或舍弃文本,无异于舍本逐末,建空中楼阁于荒原之上。
一、理性认识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
一直以来,广大的语文老师都把课文内容当成了教学内容。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是教五壮士是如何痛击敌人、诱敌上山、英勇跳崖的情节;教《全神贯注》一课时,是教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而忘记了好朋友茨威格;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是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地球是很渺小的、人类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等。结果呢,学生学习了课文,知道的是狼牙山五壮士具有英勇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罗丹具有全神贯注工作的品质;知道了我们要热爱地球,不能破坏地球。而真正属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教。因此,前全国小语会秘书长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当前最重要的弊病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语文教育专家李海林老师在《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一文中说:“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即:这一堂语文课,或这一个教学单元,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如我们教数学课,我们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由此可见,课文内容不是教学内容。语文老师只有分清了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才能让自己的语文课变成真正的教语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理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它既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终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如果目标是一座桥的起点和终点,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跨越这座桥的媒介——桥身。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必须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王荣生教授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首先,是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许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此时的教学目标,往往被忽略不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成了两张皮,互不关联,各自为阵。如上《桥》一课,抄在备课本上的目标是“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但上课的内容却是领悟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整堂课没有在表达方法方面做出半点的提问、质疑或者讲解。上《月光曲》,目标为“领悟课文联想的作用”,但上课教师教的内容却是“如何走进茅屋,怎样弹奏,听赏《月光曲》”。即使有联想,也是水过地皮湿地泛泛而过。因此,理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就是要做到通过教学内容的研究获得教学目标所设定的积累语言,发展思维,获得能力等要求。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其设定的目标为:“领悟课文联想的作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
1.认识“事物和联想”。⑴读第9自然段,分辨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⑵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有什么变化。(失去99%的美)⑶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2.拓展延伸,实践操练。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3.拓展延伸,迁移写作。⑴修改短文《荷花》。⑵修改后交流。
于永正老师这样的教学,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且学生学得透彻,每环节的教学内容都在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让学生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中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积累语言,拓展思维,发展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三、合理制定目标,选择适宜语文教学内容的策略
1.认真解读文本,依据文本特点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解读文本的深浅决定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高低。只有通过解读文本,才能从教材中挖掘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依据文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如郭初阳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根据文本确定的板块教学内容为:⑴“鸟的天堂”里有没有鸟?——场面描写的格式练习。⑵“鸟的天堂”是——人文内涵的感悟。⑶课文和巴金的原作的比较——体会巴金用词的精妙。如果没有认真解读文本,一般老师看到的只是文本的内容,即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只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经过鸟的的天堂,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关注文本的双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李海林老师认为,文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而在语文课程里,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学习后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关注的并不是“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而只关注“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即只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而忽视了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因此,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就要关注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关注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就是让学生既知道文本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这样的内容的。以《全神贯注》一课为例,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而忘记了好朋友茨威格,又要让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开想象表达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的。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实现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3.根据学生学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同一个内容,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甚至是同一个学校不同的班级,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应该是不一样的。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在我县的高寒山区学校龙武小学、哨冲小学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当地彝族学生的特点,不能把后面课文中的“议论”作为一个内容。相反,在城区实验学校——东风小学教学时,就可以把后面课文中的“议论”作为一个内容,而且效果很好。因此,结合学生的学情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就能组织学生去探求新知,建构知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要谨防“非此即彼”的思维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关注教学价值,即“如何传递信息的信息”,要避免重视“语用”,忽视“内容”的现象。如一位老师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是这样教学的: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范读课文,学生填写表格。
3.感受人物描写方法,说说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师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4.运用上述的描写方法描写同伴。⑴同桌讨论怎样描写;⑵用两三句话写一写这两个同学(出示班上两个同学的照片);⑶习作交流。
这是一篇关于人物描写的文章,作者通过对严监生临死前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中的严监生到底是在做什么;只是浮光掠影般的认识了严监生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至于为什么这样写,却没有深究。老师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迁移运用。但这种“提炼”写作知识的方法是否可取,值得商榷
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是相融共生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价值的实现必须依托文本内容,即原生价值。两者是不可偏废的,因为学生的阅读都是从文本内容开始的,轻视文本或舍弃文本,无异于舍本逐末,建空中楼阁于荒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