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来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硕果累累。从研究的概况、内容、方法和视角四个维度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发现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存在内容同质、方法静态、视角狭窄等问题。基于此,未来应以壮大研究队伍为前提、以深化研究内容为根本、以整合研究方法为支撑、以丰富研究视角为保障,不断提升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水平。
  
  关键词:数学教科书;中小学;内容分析;方法分析
  教科书承载着人类文化知识,传递着社会价值观念,呈现着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相较于其他学科,数学教学可能更加依靠教科书。”
  范良火,熊斌,李秋节:《现代数学教育中的教材研究:“概念”“问题”和“方法”》,《数学教育学报》2016年第5期,第1-4页。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数学教科书走向了多样化的发展之路,相应地,数学教科书研究也随之展开。21世纪以来,我国数学教科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试做分析探讨。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数学”并含“教科书”或者“数学”并含“教材”为篇名,时间为2001年至2019年,文献来源类别为“CSSCI来源期刊”进行检索,共获取有效文献163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的概况、内容、方法、视角四个维度对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以期进一步拓展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话语空间。
  一、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概况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概况从研究成果的年度分布和作者贡献度两方面展开:
  1年度分布
  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成果在数量上呈递增态势。2001—2010年,研究成果数量增长较为缓慢,共发文32篇,约占总文献量的20%,其中,2006年和2008年达到两个小高峰,这可能与2004—2006年间,各出版单位相继出版了不同版本的数学教科书有关,数学教科书的多样化进程激发了研究者对教科书的研究兴趣。2011年以来,数学教科书研究成果急剧增加,截至目前(检索时间为2020年2月5日),共产生131篇学术论文,这与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颁行不无关系,尤其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后,数学教科书研究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峰(2014—2015年),其后渐趋平稳。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新版数学教科书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2作者贡献度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硕果累累,离不开研究者的智慧贡献,为进一步明确数学教科书研究的人员构成,弥补以往研究中只以第一作者为分析对象的局限性,本研究参照作者生产力公式X=1.5n-i∑ni=11.5n-i
  Howard, G. S., Cole, D. A., Maxwell, S. E.. Research Productivity in Psychology Based on Publication in the Journals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7(11):975-986.(其中,X为作者贡献值,n为该篇论文作者的总人数值,i为该篇论文中此作者的排序),对163篇文献中的200位作者(部分学者因升学或单位调动,在统计过程中以其现就职单位为准)进行贡献度计算。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主力军是部属或省属师范类高校教师(如图1所示),教科书编写者和中小学教师的生产力较小。实际上,教科书编写者和中小学教师在教科书编写、修订、使用过程中积累的实践性经验对教科书研究大有裨益,倘若数学教科书研究能够形成“教科书编写者—理论研究者—教学实践者”的合力循环圈,必将助推我国数学教科书研究迈向深度发展。
  二、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内容分析
  Weinbrenner Pater认为教科书研究应涵盖三种导向,即过程导向研究、产品导向研究和接受导向研究。
  Weinbrenner, P.. Methodologies of Textbook Analysis Used to Date[A]//Bourdillon Hilary.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Methodologies of Textbook Analysis. Amsterdam: Swets & Zeitlinger, 1992:21-34.范良火也认为:“数学教科书研究主要有三大领域,一是关于教科书本身的研究,即教科书的产品导向研究;二是关于教科书生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即教科书的过程导向研究;三是关于教科书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即教科书的接受导向研究。”
  Fan, L.. Textbook Research as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s a Common Ground on Issu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xtbooks [J]. ZDM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13(45) :765-777.本文从过程、产品、接受三个方面回顾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内容。
  1过程导向研究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过程导向研究主要从应然层面来探索数学教科书的编辑、设计与编写。其一,数学教科书的编辑研究。教科书从出版到走向教学的首要环节就是编辑。编辑研究探讨了数学教科书内容要素的选择、作者的遴选、编辑的原则等問题。其二,数学教科书的设计研究。21世纪初,设计研究主要从内容结构变革上探讨数学教科书的整体思路,近年来,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教科书的设计理念发生转变,“提升数学教科书的教育性、科学性、心理性和专业性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点”。   章建跃:《高中数学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7期,第44-49页。具体到微观层面,更多地关注数学教科书的封面、例题、习题的设计问题。其三,数学教科书的编写研究。主要探究了数学教科书中核心概念、问题解决、数学活动经验等内容的编写原则和数学文化、信息技术等新理念的融入方式。然而,关于数学教科书如何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数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数学教育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等群体的不同数学价值观对教科书的建设与发展的影响亟待关注。
  2产品导向研究
  产品导向研究将数学教科书视作一种文本,研究教科书文化与意识形态或教学工具层面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数学教科书的特征研究。对国内外数学教科书编排特点的引介与分析成为研究的焦点,有学者从整体上探讨数学教科书的内容设置、编排结构、呈现方式,也有学者从微观视角分析具体内容的编写,如勾股定理内容的编写。此外,构建模型来评价数学教科书的难度也是研究的重点,如有学者以知识团为基本单位,从广度、深度和习题综合难度方面构建了中学数学教科书的难度模型
  史宁中,孔凡哲,严家丽,崔英梅:《十国高中数学教材的若干比较研究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第106-116页。,也有学者从内容难度、例题难度和习题难度方面构建了小学数学教科书的难度模型
  蔡庆有,邝孔秀,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难度模型研究》,《教育学报》2013年第5期,第97-105页。,还有学者综合或微调这两种模型来比较不同版本数学教科书的难度。第二,数学教科书的知识呈现研究。作为教育形态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教科书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这方面主要分析了数学教科书显性知识的呈现问题,如有学者探讨了比与比例、极限、代数等概念的呈现问题、“负负得正”法则的解释问题、代数和几何内容的分布问题,以及数学知识结构的变革问题。第三,数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研究。教科書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意志、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制约。
  王郢:《教材研究导引》,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10页。数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研究较少,主要探讨了数学教科书所隐含的性别刻板印象、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城市化倾向等问题。第四,数学教科书反映期望课程理念的研究。顺应社会发展,教育目标指向人的发展,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也随之变革,更加凸显数学文化、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教育价值,近年来又强调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关数学教科书如何反映这些课程理念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研究力度尚显薄弱。
  3接受导向研究
  接受导向研究是指研究数学教科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数学教科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线索,是传递社会价值的媒介。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基于教师立场,探讨数学教科书的理解和使用问题。主要探讨了教科书的二次开发、分析策略等方法论问题以及教师与教科书之间的互动关系、教科书教学序列的确定、教师对教科书的认同与批判、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因素等问题。如有学者调查和比较了我国北京、台湾、香港三地数学教师的教科书使用情况,发现内地教师表现出“低满意度和高忠诚度”的互动形态。
  张倩,宋萑,黄毅英:《我国京港台三地数学教科书的教师使用情况及其启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年第5期,第43-50页。二是基于学生立场,探讨数学教科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宏观视角探究了教科书难度与学生学业负担的关系,微观角度探讨了不同版本教科书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和教科书插图效果对学生理解应用题的影响。如有学者采用测试法,比较了使用新旧两类版本数学教科书的高一新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发现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在合情推理能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王晓辉,赫晓玲:《两类教材对初中生数学推理技能影响的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1期,第41-45页。从接受导向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学界开始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但“数学教科书是如何被学生使用的以及为何这样使用,数学教科书分析策略的学理依据何在”等问题尚未得到回答。
  三、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方法分析
  香港中文大学黄毅英等人认为:“研究方法是论文的心脏,在教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研究方法。”
  黄毅英,张侨平,丁锐:《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应有的要素》,《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5期,第72-75页。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主要运用了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其中,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最为普遍。
  1运用内容分析法的研究
  内容分析法在数学教科书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分析,除数学教科书的过程导向研究以外,产品导向研究和接受导向研究一般均采用内容分析法。为了与下文其他研究方法相区分,这里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对象特指某个版本的数学教科书。如有学者基于PISA中的合作问题解决测评框架,对人教版小学12册数学教科书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教科书相对系统地、显性地呈现了合作问题解决能力,而且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内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孔凡哲,张丹丹,周青:《合作问题解决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呈现及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2期,第92-99页。
  2运用比较研究法的研究
  随着我国教科书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密切,比较研究法成为数学教科书研究的重要方法。我国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有两种模式:一是横向比较研究,主要是对国内同一时期或中外不同版本数学教科书的比较。从国内比较来看,比较对象涉及中小学21套新课标数学教科书,其中以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为主,这与教科书的使用范围密切相关;比较的内容涉及教科书内容编排和例题难度。从中外比较来看,主要就我国与美、英、法、德等10国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分布、教科书难度、编写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以启示我国数学教科书的编写。二是纵向比较研究,主要是对我国新旧版本数学教科书变化的比较。如有学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和2004年出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问题的分布、类型、教学环节、所属内容领域进行了比较   胡典顺,蔡金法,聂必凯:《数学问题提出与课程演变:两个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7期,第75-79页,第36页。,进而为数学教科书中问题的设置提出相应建议。
  3运用历史研究法的研究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6页。总的看来,这方面的研究总量较少。回望过去,我国数学教科书建设的成就与经验颇丰,如有学者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建设历经教科书改革和课程改革两大阶段,遵循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学生需求多重逻辑。
  李星云:《改革开放40年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建设》,《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12期,第21-26页。还有学者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数学教科书中定义方式的演变,以及清末、民国时期的数学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4运用调查研究法的研究
  调查研究法主要采用问卷、访谈、实验等方法调查数学教科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或者师生对数学教科书的认识与评价,常运用于数学教科书的接受导向研究,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声音。如有学者通过对15位小学数学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教师教科书观、年龄和教龄、学情掌握情况、学科素养等因素对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严家丽:《试析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因素——基于15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数学教育学报》2016年第6期,第51-55页。另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科书的多样化发展理念,因社会文化的差异,数学教科书的适应性问题也备受关注。关于数学教科书的使用效果等问题的研究若借助实证研究的力量,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将有益于教学实践,但这方面的研究还任重道远。
  四、我國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视角分析
  研究视角决定了诠释、分析问题的切入点与立足点。具体看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主要从课程、教学及社会文化等视角展开。
  1课程视角的研究
  目前,课程视角下的数学教科书研究主要集中在过程导向研究和产品导向研究两大方面:其一,从“是什么”入手,阐释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原则;其二,从“如何做”入手,提出数学教科书的编写策略。不难看出,课程视角下的数学教科书研究均将教科书视作静态文本,虽然在编写原则中考虑到“人”的存在,但仍处于应然层面的探索,缺少对“为什么”问题的学理分析。数学教科书研究的视角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课程视角,还应从心理学视角考虑数学教科书的编制缘由。比如,数学教科书编写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就需要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作为支撑,从而使得应然取向的编写原则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2教学视角的研究
  教学性是教科书的生命属性和存在之根
  张增田:《超越经验与常识:教科书的教学性再认识》,《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1期,第55-61页。,教学视角下的数学教科书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教科书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诸多研究在比较不同版本数学教科书的特点后,都将落脚点指向数学教学,如有学者从数学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出发,阐述数学教师为什么要从整体视角研读数学教科书以及如何整体把握数学教科书等方法问题;
  温建红,汪飞飞:《从整体视角研读数学教科书:理据与方法——以“视图”为例》,《数学教育学报》2017年第6期,第80-85页。第二,教科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数学教科书的版面设计与内容呈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影响作用。有学者采用眼动实验方法,对一年级学生阅读配有不同背景插图的应用题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进行考察,发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科书插图效果良好,对学生理解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韩玉昌,任桂琴:《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插图效果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报》2003年第6期,第818-822页。诸如此类的研究少之又少,教师或学生理解数学教科书的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
  近年来,受国际数学教科书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和民族数学研究的影响,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教科书研究。基于社会文化视角主要关注数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民族、语言等意识形态问题,其分析单位多为数学教科书呈现的插图、句子,如有学者对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插图和文本中男女性别出现的数量、地位、角色及职业类型进行分析,发现数学教科书确实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孙庆括,徐帆,胡启宙:《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17年第3期,第53-56页。数学教科书并非无涉价值,作为社会主流文化传递的载体,其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文化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数学教科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亟待关注。数学教科书如何传递社会文化、政治和价值观,仍是未来数学教科书研究的重点话题。
  五、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学理反思
  通过回顾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已有研究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内容同质化,产品导向研究数量居多,其中,关于数学教科书难度或例题难度的研究数量众多,过程导向研究和接受导向研究总体偏少,这一结果与国外数学教科书研究的现状具有相似性。
  Fan L, Zhu Y, Miao Z. Textbook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irections[J]. ZD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2013(5):633-646.二是研究方法多为静态的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诸如调查、实验等动态分析法相对较少。三是研究视角较为狭窄,主要从教育学视角展开,如从课程和教学视角探讨数学教科书的编写问题,而跨学科研究较少。未来数学教科书研究还可在如下四个方面“精耕细作”。   1以壮大研究队伍为前提
  研究成果的逐年递增体现出数学教科书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核心作者主要是师范类高校的教师,教科书编写者和中小学教师对数学教科书研究的力度有待提升。教科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数学教科书研究应立足于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与理论研究的实践性解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不断提高数学教科书编写质量的重要途径与必要保证。
  郑毓信:《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第35-38页。例如,北师大版新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团队中既有课标修订组、高校教师、教研员,又有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其中。
  王尚志,保继光,赵敏:《2019版普通高中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的整体设计与主要特色》,《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第15期,第51-58页。接下来,进一步壮大数学教科书研究队伍势在必行,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指南,课标组成员的介入能够确保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科书中的精准落实,高校教师的参与能够从理论上确保教科书的科学性和教育性,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的加入能够使得数学教科书更加凸显适用性和有效性。凝聚多方学术合力,助推我国数学教科书研究迈向新的台阶。
  2以深化研究内容为根本
  为了避免数学教科书研究的失衡与“扎堆”现象
  王郢:《教材研究导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5页。,同时弥补其他方面研究的“短板”,未来,产品导向研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数学教科书的显性结构,如例题的难度或插图的呈现等方面的研究,而应该更多地关注数学教科书的隐性结构,从知识结构、学习结构、教学结构等方面研究数学教科书。如有学者指出,“数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学习结构和教学结构对应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学习形态和教学形态,对数学教科书的隐性结构分析能够促进数学教师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使得数学教科书更大程度上发挥其价值与功能”
  吴立宝,沈婕,王富英:《数学教科书隐性三维结构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35期,第33-36页。;过程导向研究需要更多地观照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数学教科书的生成与发展,尤其是“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尤其需要重视教育政策与背景的差异”
  吴仲和:《比较研究要重视教育政策和背景——从不同角度看美国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学报》2017年第4期,第34-37页。,这样方可促进我国数学教科书的本土化、特色化建设进程;接受导向研究应更加侧重探究教师或学生使用数学教科书的方式以及何以可能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应从实证角度研究教师或学生使用数学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
  3以整合研究方法为支撑
  随着教科书研究的不断发展,数学教科书研究的方法应逐步迈向科学化、精细化、综合化,如批判话语分析为教科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推动了教科书研究的话语转向
  王攀峰:《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第51-59页。,数学教科书研究应将数学教科书置于文本生产、传递、使用过程中,并加以社会语境分析,从而揭示数学教科书文本内容的深层意义。此外,我国数学教科书研究大多偏向对文本质的分析,量化研究较少,这限制了数学教科书研究的广度、深度、高度及新颖度。近年来,国际教科书研究方法的整合取向日益增多,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常常被认为有助于教科书研究整体品质的提升。
  谢金枝:《教科书研究的整合取径》,《课程与教学季刊》2016年第3期,第55-84页。同样,数学教科书研究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注重研究方法的整合。例如,数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研究,可综合运用古典内容分析、口述史、批判论述分析等多种方法,从而使数学教科书研究既具有人文情怀,又具有科学的实证精神。另外,还可以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数学教科书生成、发展、使用的整个过程进行连续性研究,如编写阶段,可以采用聚焦式訪谈的方法对编写成员进行访谈,以调查其价值观对教科书的影响;使用阶段,可以综合采用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课堂观察法,以研究教师使用数学教科书的情况。
  4以丰富研究视角为保障
  教科书的不同属性决定了教科书研究视角的多元性,既可以从教科书内容与结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学生、教师、编者等不同主体视角进行研究。
  徐斌艳:《教材内涵及其研究的国际》,《全球教育展望》2019年第3期,第117-125页。毋庸置疑,从不同视角观察与分析数学教科书,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关于“比与比例”内容,有研究从课程视角比较中国、美国和巴西3个国家六年级数学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李鹏:《“中国”“美国”“巴西”数学教材“比和比例”内容的比较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16年第6期,第46-50页。,也有研究从教学视角审视现行小学数学教科书“比”定义的局限性以及论证“比”的本质,进而对相关内容的教学提出建议。
  史宁中,娜仁格日乐:《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比及其教学》,《数学教育学报》2017年第2期,第1-5页。要想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教科书的全貌,研究者需要从不同视角着手。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数学教科书研究应突破数学学科视角的限制,结合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心理学、美学等相关理论,寻觅数学教科书研究的新的学术生长点。例如,近年来,国外数学教科书研究更多地将教科书视作一个社会系统来研究,更加关注教科书的社会学转向,其研究的视角也从对教科书中性别的社会统计学分析转向对教科书中政治、权利的语言学分析
  褚小婧,张维忠:《国外教科书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述评与启示》,《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第127-133页。,多样化的研究视角能够为数学教科书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为研究者提供展现学术创造力的舞台,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繁荣发展。
其他文献
针对机载激光雷达波形数据分解易受噪声影响,高斯组分个数及叠加波初始参数估计不精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横向高斯波形分解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波形进行滤波平滑处理,剔除背景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脑萎缩的差异性及AD患者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北京老年医院年龄60岁以上临床诊断老年性痴呆患者30例
摘要:同伴反馈是学生担当评价主体,反馈习作的优点、薄弱点,并提供修改意见。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借助Ipad和微课等信息技术,通过统一评价标准和策略、利用checklist阅读反馈和汇报、汇总同伴意见进行自我修正与反思三个步骤,实现同伴反馈的有效实施。同伴反馈的最终目的是引发学生对自己习作的回顾和反思,在提高自我修改能力的同时,成为一个更好的作者。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过程写作;同伴反馈;信息
集团事业计划是指企业根据内外部发展环境和市场影响下来制定一个长远的工作目标,并且通过市场调查和系统分析来设计一套促进集团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本文对集团事业计划在
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实施财税优惠政策,能够形成正向激励效果,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降低经营发
社会老龄化进程在加快,涉及老年人的维权热点话题也在不断升温。来自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审结的涉及老年人维权的案件中,赡养、再婚、房屋确权等案件最为
报纸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维度蕴含着重要的德育元素。德育与物理教学实践应该自然而恰当地融合,具体而言:在教学目标层面,要以德育元素为先导;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强化物理学史的融入;在教学方式上,需结合大数据尝试编写包含德育元素的新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方面重构物理课堂的组织形式,能够体现物理学科教学设计的寓“德”于“教”。    关键词:中
为提高测微电感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提出了基于赫姆霍兹线圈理论设计螺线管线圈的方法,改善了螺线管线圈内轴向上磁场的分布均匀性。首先,分析了螺线管线圈模型,建立了螺线管线圈参数与轴向磁场强度分布相互关系的广义函数模型。然后,通过线圈与磁芯的尺寸确定了系统轴向磁场强度分布函数模型,结合磁芯移动区间范围设置磁场均匀度最小误差目标函数,通过对目标函数寻优得到各螺线管线圈的各项参数。最后,搭建了测微电感传感器的
摘要:在黑格尔看来,家庭作为一种爱的实体,这个实体的体现就是子女,由此父母有实施教育的义务,子女就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家庭伦理教育的内容包括爱与信任的教育、服从与纪律的教育、自由与人格的教育,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教养和社会的生存能力。这可以为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提供启示:在教育目的方面,注重整个人健全人格的培养;在教育模式方面,强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职责;在教育内容方面,加入爱
摘要:为检验实做统计教学对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发展的促进效果,采用准实验设计对黄山市一所小学3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实验。通过对实验班实施教学干预,围绕数据分析观念内涵三个维度,开展为期8周的系列实做统计教学活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开展的短期实做统计教学活动对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总体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数据分析观念不同维度的促进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能够克服部分小学生常见的统计错误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