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就业试验区,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新尝试。
■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是建立就业试验区的动力。
■财政贴息100亿,税收优惠50亿,地方配套50亿,引入投资1000亿,银行配套贷款1000亿,形成规模2000亿,解决就业500万,受益人口1500万。
■以民间投资为主,发挥市场的作用,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中介机构相互协调,协同推进。
■建就业试验区,是沿海反哺内地、工业反哺农业、“先富”反哺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口太多,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而致富农民的途径之一又是减少农民。近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出,可否以政府优惠政策为杠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和龙头企业、中介机构的作用,调动民营经济和外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批以增加就业为目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城。即建立就业试验区,是现阶段解决农村或一些特定地区和资源枯竭型的矿区、林区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又一重要渠道。
刘永好算了一笔账:中国13亿人,9亿是农民,约5亿为农村劳动力。除去耕地需要1.5亿劳动力外,我国农村还有3.5亿个剩余劳动力。3.5亿的剩余劳动力大军,是个什么概念?分别相当于1.24个美国、5.73个英国、19.44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数!
据悉,目前我国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离土不离乡,就地消化约8000万人;二是进城务工,离土离乡,目前大约有1.2亿人通过进城务工实现不稳定就业。这样,3.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2亿,还有1.5亿需做出安排。怎样解决这1.5亿劳动力就业?
刘永好说,在现有就业渠道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要增加就业,必须立足国情,多提出一些办法,多增加一些新的途径。我们认为,建立就业试验区是一个比较可行、合理的增加就业新途径。
刘永好陈述了支持这一论点的三大理由。首先,中西部地区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黄金宝地。这些地方土地价格低,资源、原材料、能源较丰富,环境保护容量相对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广阔市场。在这些地方发展能容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大,既经济又合理。事实上,随着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已是大势所趋。如广东佛山陶瓷,有几十家企业转移到四川眉山后,规模更大了,更具竞争力了,效益也增加了;同时还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
其次,建立就业试验区,是沿海反哺内地、工业反哺农业、“先富”反哺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首先享受优惠政策的沿海特区已经先富起来了,而国家也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政府优惠政策也开始有计划西移,中西部发展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通过政策优惠和财政倾斜,建立一批以解决就业为主要目标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的就业试验区,成为必然。
再次,建立就业试验区,无论算政治账还是经济帐,都是“双赢”。我国人口众多,稳定和发展是最大的政治,也是人民群众最大的利益。就业试验区建好了,相应区域的稳定和发展就有了保障。而且,农民就近就业,对于稳定家庭、节省精力、降低费用、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调查表明,即使是工资降低30%,农民也希望就近就业。
为了动员、吸引国内大量的工商业者和外来投资者共同参与,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把建立就业试验区“这锅水”烧开,刘永好建议政府应有积极的、系统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
刘永好举例说,譬如可视企业投资、解决就业的多少,在一定时期内相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支持。如对企业投资,按实际到位资金给予约10%的一次性贴息补助或相当于两年的贷款贴息,地方政府再配套5%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这样,财政贴息100万元,地方政策再配套50万,能引入1000万元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按资产负债率50%计算可形成2000万的规模,按劳动密集型产业每4万元解决1人就业计算可解决500人就业;一人就业全家受益,按一家3口算可使1500人受益。放大来看,几年下来数量就很可观了。刘永好认为,建立就业试验区,政府要算大账,算总账,要大处着眼,长期打算。
“三年以来,我走访了许多西部的地区和沿海企业,在实地调研中逐渐形成了上述设想。我问过许多地方的市长和企业家,他们大多表示赞同。不少民营企业家更是进一步表示,一旦真的出现这样的就业试验区,他们都非常愿意进行投资。”刘永好认真地说。
■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是建立就业试验区的动力。
■财政贴息100亿,税收优惠50亿,地方配套50亿,引入投资1000亿,银行配套贷款1000亿,形成规模2000亿,解决就业500万,受益人口1500万。
■以民间投资为主,发挥市场的作用,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中介机构相互协调,协同推进。
■建就业试验区,是沿海反哺内地、工业反哺农业、“先富”反哺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口太多,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而致富农民的途径之一又是减少农民。近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出,可否以政府优惠政策为杠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和龙头企业、中介机构的作用,调动民营经济和外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批以增加就业为目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城。即建立就业试验区,是现阶段解决农村或一些特定地区和资源枯竭型的矿区、林区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又一重要渠道。
刘永好算了一笔账:中国13亿人,9亿是农民,约5亿为农村劳动力。除去耕地需要1.5亿劳动力外,我国农村还有3.5亿个剩余劳动力。3.5亿的剩余劳动力大军,是个什么概念?分别相当于1.24个美国、5.73个英国、19.44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数!
据悉,目前我国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离土不离乡,就地消化约8000万人;二是进城务工,离土离乡,目前大约有1.2亿人通过进城务工实现不稳定就业。这样,3.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2亿,还有1.5亿需做出安排。怎样解决这1.5亿劳动力就业?
刘永好说,在现有就业渠道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要增加就业,必须立足国情,多提出一些办法,多增加一些新的途径。我们认为,建立就业试验区是一个比较可行、合理的增加就业新途径。
刘永好陈述了支持这一论点的三大理由。首先,中西部地区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黄金宝地。这些地方土地价格低,资源、原材料、能源较丰富,环境保护容量相对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广阔市场。在这些地方发展能容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大,既经济又合理。事实上,随着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已是大势所趋。如广东佛山陶瓷,有几十家企业转移到四川眉山后,规模更大了,更具竞争力了,效益也增加了;同时还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
其次,建立就业试验区,是沿海反哺内地、工业反哺农业、“先富”反哺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首先享受优惠政策的沿海特区已经先富起来了,而国家也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政府优惠政策也开始有计划西移,中西部发展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通过政策优惠和财政倾斜,建立一批以解决就业为主要目标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的就业试验区,成为必然。
再次,建立就业试验区,无论算政治账还是经济帐,都是“双赢”。我国人口众多,稳定和发展是最大的政治,也是人民群众最大的利益。就业试验区建好了,相应区域的稳定和发展就有了保障。而且,农民就近就业,对于稳定家庭、节省精力、降低费用、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调查表明,即使是工资降低30%,农民也希望就近就业。
为了动员、吸引国内大量的工商业者和外来投资者共同参与,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把建立就业试验区“这锅水”烧开,刘永好建议政府应有积极的、系统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
刘永好举例说,譬如可视企业投资、解决就业的多少,在一定时期内相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支持。如对企业投资,按实际到位资金给予约10%的一次性贴息补助或相当于两年的贷款贴息,地方政府再配套5%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这样,财政贴息100万元,地方政策再配套50万,能引入1000万元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按资产负债率50%计算可形成2000万的规模,按劳动密集型产业每4万元解决1人就业计算可解决500人就业;一人就业全家受益,按一家3口算可使1500人受益。放大来看,几年下来数量就很可观了。刘永好认为,建立就业试验区,政府要算大账,算总账,要大处着眼,长期打算。
“三年以来,我走访了许多西部的地区和沿海企业,在实地调研中逐渐形成了上述设想。我问过许多地方的市长和企业家,他们大多表示赞同。不少民营企业家更是进一步表示,一旦真的出现这样的就业试验区,他们都非常愿意进行投资。”刘永好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