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链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12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插链接是让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或在课始、课中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知识内容及活动片段;或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一些知识内容。这可以一并称为“穿插链接”。采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厚度,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语文教师在实施运用“穿插链接”时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开发语文资源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穿插链接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穿插式手法
  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有机地、艺术地、和谐地穿插精美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例如知识性穿插、过度性穿插、印证性穿插、欣赏性穿插、资料性穿插等等。其中穿插的有关资料性内容,印证性内容,都能够很好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在众多的穿插链接内容中,笔者认为最能体现语文的本质,最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是“文字”。文字于学生学习语文如空气对人之生存一样重要,但也如空气容易让人忽视。古人写文章向来讲究炼字,在炼字过程中作者运用了许多文字的、文化的、修辞的知识。“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这些似乎毫不起眼的文字给读者留下许多解释的空间。因而阅读中离不开对文字的咀嚼,我们通过穿插链接,就可多方位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丰富语文素养。
  二、联读式手法
  从某篇诗文扩展开去,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诗文联起来,或扩读,或比读,或专题研究,或集体感受某位作者,或重点了解某种文化知识。
  “联读”就像“联唱”一样,是从横向联系的角度,一首又一首地、一篇又一篇地将课文“联”在一起进行阅读教学,只不过这种“联”是有限的,而且在“有机联系”上远远高于“联唱”的要求。如笔者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就以它为核心,联读其他边塞诗。我先让学生欣赏王之涣的《凉州词》,体会诗歌里表现的景物的荒寒。再朗读欣赏王维的《使至塞上》,感受诗歌所表现的边塞风光的奇丽。然后欣赏王昌龄《出塞》,学生感受到了征战的悲壮,体会到了诗人的痛惜之情。如此经过内容的铺垫、感情的渲染,进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会水到渠成,融会贯通,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
  三、助读式手法
  用浅近的、生动的、精短的课文分析文章建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引导、辅导学生课堂阅读;或用与课文内容、形式相近的资料减小课文学习难度。因为有时候,阅读理解的课是很难讲得深入浅出的。在这个时候,还不如绕个弯子,会给教学带入“柳暗花明”的境地,从而达到“曲径通幽”。
  白居易《琵琶行》被清人方扶南推评为:“摹写声音”至文,他说“白足以及移人”,可见此文在音乐描写方向堪称典范。体会《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的精妙就成了教学的难点。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另僻蹊径,从对音乐的直接感受入手,以《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乐曲帮助学生进入音乐的境界,从而更容易体会对音乐描绘的真切精妙。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少费了许多口舌,学生除多阅读,多感融以外,还觉得学习真有趣。
  助读式手法不仅仅有助于一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它还有助于学生构建整体的、系统的语文知识。比如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可以运用穿插链接将学生的视线引开去,引导学生收集柳宗元的生平事迹,补充柳宗元的大量诗文,尤其是“永州八记”,让学生走近柳宗元,研究柳宗元,走入柳宗元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对柳宗元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就像研究一个专题一样,从过程到结果都充满了乐趣。何愁学生不能理解欣赏《小石潭记》?何愁学生对这样的语文课不感兴趣?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喜欢读并且能够读懂有品味的文学书籍;喜欢写并且能够写好自己的生活感悟。因此,阅读就是一种链接,在链接中激活,在链接中创新。在教学中穿插链接,便是跳出语文教语文。穿插链接的范围越广泛,激活的内容越厚重,创新的成就就越突出。
  (作者单位:545799广西金秀县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学困生有缺乏学习的兴趣、参与意识差、学习品质不佳等外在表现,如何转化这部分学生是一项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学困生的第一种形成原因是转换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后,对原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学生在进入初中学段后,学习内容远远比小学时多,课堂教学中同一个知识点往往不再多次呈现,教师的教学节奏也往往会变得更
期刊
班主任工作的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班主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班主任工作的艺术美是班主任的本质力量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是指存在于一切班级工作中的美,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班级工作的综合美。笔者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一、率先垂范,潜移默化  好的班主任要求“正人先正己”,处处以身作则,不做任何有损
期刊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青少年的主导活动,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青少年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  初中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影响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效。有调查显示,有的学校从
期刊
师德是教师之魂,加强师德教育建设,塑造师表风范,是一场灵魂深处的大革命,修养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所谓“修”是有整洁、锻炼、提高、完善的意思,所谓“养”有养成、培养、涵养、的意思。新时期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在当前实施学校集中教育的过程中,首要的是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者、教育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建设的成败。
期刊
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
期刊
一、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
期刊
【摘要】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教师似乎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并在有意无意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灵施暴,特别是对于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的长期发展极为不益。我们应尽早摒弃这种教育弊端,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新风尚。6Dx  【关键词】情感教育 学困生 心灵施暴  在人类的心理结构中,包括两种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
期刊
我所在的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仪陇,这里经济社会落后,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下老弱病残和读书的青少年,这给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我在乡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任教,一直教初中数学,从七年级一接手开始,我就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比较差,我翻看了学生参加小学毕业考试的数学成绩,优生数占五分之一,中等生占三分之一,不及格的学生将近一半,看到这个情况我心里非常着急,我就一直在思考接下来我
期刊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干扰下,许多教师感慨: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许多学生也哀叹:语文越学越没味了。语文就真的如此难教、难学吗?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醉,在当今语文的教与学中再也踪影难觅了吗?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不断的探索反思,认为语文课堂应是最生动丰富的,语文教学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陶冶情操的,学生完全可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快乐而深情的学习语文。  一、快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