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方针指导下,上海海洋大学积极了解当前国内水产养殖专业人才供求格局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重新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培养计划和方案的制修订与优化和完善,并结合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和教学团队、系列精品课程建设等软实力的提升,及招生、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改革和相关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以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此类基于人才供求格局和学生自身发展期望优化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方法具有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等特点,具有引领我国本科人才,尤其是强调实践操作的农林人才培养方向的潜质。
人才供求格局发展期望培养模式本科教育水产养殖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的水产养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多门国家和上海精品课程、多位教学名师等优势。作为我国最早建设该专业、拥有90多年学科专业建设历史和曾经对我国水产养殖专业建设产生过极其重要影响的百年老校,其对水产养殖本科教育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以迎接新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鉴于目前国内建设有水产养殖专业的本科院校已逾48所,上海海洋大学将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培养输送水产养殖高端人才这一新目标。以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水产养殖事业志向、具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强的水产养殖专门人才。
二、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针对以往专业培养方案的单一化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培养水产高端人才为目标导向,以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为出发点,对本科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大力改革和优化完善,从而制订出符合多样化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总体计划和培养方案,使之更符合学术型、应用型和管理型等不同应用趋向的高端水产养殖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包括打造国际化的教学团队;开设具有特色专业课程群以及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1.国际化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
确定每位教师的工作岗位(承担的课程),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完成教师专业转型和职称系列的转型,逐步使职称系列和教学工作相一致。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并以水产养殖学科核心课程(如《鱼类增养殖》、《贝类增养殖学》、《虾蟹类增养殖学》等主干课程)建设为契机,建立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课程组、课程群及专业为中心的教学团队,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2.开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课程群
开发适应专业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使理论教学切合实际,实践教学注重实效,形成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启动和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和创新型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建立国际视野的师资团队的基础上,对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和借鉴,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四、教学平台特别是实践教学平台的大力建设
水产养殖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校内研究基地,给本科生在创新活动和毕业论文等方面提供更强有力的平台支持,形成教育的深入变革。与一批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通过“行业发展情况社会调研”、“科技入户夏季行动”“鱼文化节”“河蟹大赛”“观赏鱼协会”等寓教于乐,培养专业感情。
五、建立专业内就业保障制度
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提高毕业生质量,促进学生在专业内的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
1.学术型人才的就业
水产养殖专业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将成为水产科研院所、高校提供研究生生源。首先滿足校方日益增加的研究生队伍生源需求,包括本科生的保研和本硕连读,同时可以向我国水产科研院所和高校输送研究生生源,也可将同学送出国门,到国外深造。
2.创业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I类)的就业
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为龙头企业、大型国企提供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与海外科研生产单位建立广泛合作与联系。开拓本专业的海外就业市场,让本来打算出国的同学有可能继续在本行业内就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其发展代表了本行业的领先水平,输送学生前往行业内龙头企业实习,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环境。
3.管理人才(应用型人才II类)的就业
此类人才将面向水产行业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行业。其就业保障工作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渔业主管部门广泛合作关系,与所在地和周边省市渔业主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以向县市一级渔业部门输送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人才为目标,共同培养本专业学生。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本专业学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
参考文献:
[1]蒋廷玉,陈晓春.高校如何构筑创新人才成长高地[N].新华日报,2010-05-04( A6).
[2]杨晨光.找准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结合点[N].中国教育报,2011-04-02(1).
[3]曲晓波.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89.
[4]申玉春,陈刚,朱春华,汤保贵,操玉涛.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86-88.
[5]李政涛.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8,(4):1-6.
[6]段德君.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3):50-52.
[7]周志刚,朱正国,吴嘉敏.水产养殖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88-90.
[8]曹林奎,姚玉麟.农科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新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6):52-55.
[9]董事尔,姚安林等.产、学、研相结合,创建校企共赢的实习基地刚.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9):15-17.
人才供求格局发展期望培养模式本科教育水产养殖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的水产养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多门国家和上海精品课程、多位教学名师等优势。作为我国最早建设该专业、拥有90多年学科专业建设历史和曾经对我国水产养殖专业建设产生过极其重要影响的百年老校,其对水产养殖本科教育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以迎接新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鉴于目前国内建设有水产养殖专业的本科院校已逾48所,上海海洋大学将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培养输送水产养殖高端人才这一新目标。以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水产养殖事业志向、具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强的水产养殖专门人才。
二、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针对以往专业培养方案的单一化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培养水产高端人才为目标导向,以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为出发点,对本科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大力改革和优化完善,从而制订出符合多样化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总体计划和培养方案,使之更符合学术型、应用型和管理型等不同应用趋向的高端水产养殖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包括打造国际化的教学团队;开设具有特色专业课程群以及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1.国际化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
确定每位教师的工作岗位(承担的课程),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完成教师专业转型和职称系列的转型,逐步使职称系列和教学工作相一致。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并以水产养殖学科核心课程(如《鱼类增养殖》、《贝类增养殖学》、《虾蟹类增养殖学》等主干课程)建设为契机,建立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课程组、课程群及专业为中心的教学团队,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2.开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课程群
开发适应专业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使理论教学切合实际,实践教学注重实效,形成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启动和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和创新型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建立国际视野的师资团队的基础上,对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和借鉴,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四、教学平台特别是实践教学平台的大力建设
水产养殖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校内研究基地,给本科生在创新活动和毕业论文等方面提供更强有力的平台支持,形成教育的深入变革。与一批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通过“行业发展情况社会调研”、“科技入户夏季行动”“鱼文化节”“河蟹大赛”“观赏鱼协会”等寓教于乐,培养专业感情。
五、建立专业内就业保障制度
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提高毕业生质量,促进学生在专业内的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
1.学术型人才的就业
水产养殖专业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将成为水产科研院所、高校提供研究生生源。首先滿足校方日益增加的研究生队伍生源需求,包括本科生的保研和本硕连读,同时可以向我国水产科研院所和高校输送研究生生源,也可将同学送出国门,到国外深造。
2.创业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I类)的就业
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为龙头企业、大型国企提供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与海外科研生产单位建立广泛合作与联系。开拓本专业的海外就业市场,让本来打算出国的同学有可能继续在本行业内就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其发展代表了本行业的领先水平,输送学生前往行业内龙头企业实习,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环境。
3.管理人才(应用型人才II类)的就业
此类人才将面向水产行业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行业。其就业保障工作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渔业主管部门广泛合作关系,与所在地和周边省市渔业主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以向县市一级渔业部门输送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人才为目标,共同培养本专业学生。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本专业学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
参考文献:
[1]蒋廷玉,陈晓春.高校如何构筑创新人才成长高地[N].新华日报,2010-05-04( A6).
[2]杨晨光.找准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结合点[N].中国教育报,2011-04-02(1).
[3]曲晓波.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89.
[4]申玉春,陈刚,朱春华,汤保贵,操玉涛.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86-88.
[5]李政涛.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8,(4):1-6.
[6]段德君.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3):50-52.
[7]周志刚,朱正国,吴嘉敏.水产养殖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88-90.
[8]曹林奎,姚玉麟.农科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新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6):52-55.
[9]董事尔,姚安林等.产、学、研相结合,创建校企共赢的实习基地刚.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