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生活环境尤其是家庭成长环境断裂性的影响,艾滋病致孤儿童表现出社会适应性水平不高的问题。从对社会适应性量表全体被试的分析中发现,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与总分的相关度超过了正常水平的上限。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小组工作在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中主要发挥社会化、康复和能力建设的功能。小组工作的介入使艾滋病致孤儿童实现了从“被动无适应”→“主动要适应”的观念转变,使儿童在互动情景中寻求迫切的社会支持,在游戏中树立自尊、沟通的价值追求,在体验中识别自我应对方式,实现了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水平的综合提升。
小组工作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一、研究背景
艾滋病致孤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因患艾滋病死亡的未满18周岁的儿童。社会适应性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旨在达到个体与社会情景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自我内在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平衡状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ZMD地区是艾滋病高发地区,目前有近千名艾滋病致孤儿童。课题组从2010年开始参加指导教师主持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在ZMD地区就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开展多次调研和实务介入。
调查中采取问卷填答方式收集资料,因考虑到儿童理解能力因素,所以只选取了年龄在13岁以上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有效回收率为93.5%。
(二)研究工具
1.本调查使用了陈建文、黄希庭两位老师编制的适用于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量表(SAS一555),包含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4个分问卷,共70个题目。每道题从0到4进行五级记分,经反向计分调整后,每个维度以及总体问卷的得分越高,则社会适应性越高。
2.在实地调研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把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进行交错分析,从而使得对问题的分析更加透彻。
3.小组工作,是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一个新的探索。在实地研究中我们多次使用小组活动这一方法,通过不断地变换活动内容和方法,通过控制不同变量观察艾滋病致孤儿童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总结出对儿童适应性缺陷具有矫治作用的小组工作介入途径,揭示小组工作在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中的价值。
三、小组工作介入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状况
1.使用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1)社会适应性量表的信度分析
对被试进行信度分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864,方差为F(n=75,k=69)=8.463,P<0.001,表明问卷的重复度量效果良好,项目间平均得分检验结果为F(df1=69,df=27)=11.035,P<0.001,表明量表各项目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问卷信度比较高。
对整体被试的结果做信度分析,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86,方差为F(n=75,k=69)=11.003,P<0.001,表明问卷的重复度量效果较好,项目间平均得分检验结果为F(df1=69,df2=24)=6.764,P<0.001,表明量表各项目具有内在相关性,问卷信度较高。
(2)社会适应性量表的效度分析
Turkey认为,对于较好的结构,各因子间的相关性系数在0.10~0.60之间,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应在0.30~0.80之间。所以分别求得全体被试在量表中四个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如下表。在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群体及13岁以上被试群体中,该问卷具备较好的结构效度。
2.量表的分析结果
从社会适应性量表全体被试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优势感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性得分为.842,心理能量与心理优势感的相关为.726,人际适应性与心理能量之间的相关为.596,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之间的相关为.678,从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心理优势感与社会适应性相关得分比较低,各因子间的相关性不高。可见,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确实存在有比较普遍的问题。因此,有针对性的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成为了研究的必然目标。
(二)小组工作介入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理论解读
小组工作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手段,主要是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组员的态度、人际关系,提升应对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针对社会适应性问题所建立的小组主要发挥社会化、康复和能力建设的功能。
从小组工作的理念来看,“平等、尊重、分享”的理念能够为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沟通交流、相互鼓励、信任提供相对理想的环境,解构他们在社会适应方面的困境,为其思想和内心郁结的释放提供了可能。从小组工作的主要内容来看,社会工作者能够有效地契合艾滋病致孤儿童年龄和兴趣特质,通过集体和个人绘画、情景剧、人体画、歌唱、小组讨论分享、集体创作节目等活动形式深挖孩子们的内心体验,释放他们内心的阴霾,习得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增加亲社会连结,适应性。从艾滋病致孤儿童的人际适应性弱点来看,小组工作可以为其提供专业的适应性困境疏导。
四、小组工作介入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结构模型
从对获得的资料和小组工作介入实验过程进行的分析,我们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过程中存在着良好的运行效果。
(一)小组工作在介入过程实现“被动无适应”→“主动要适应”的观念转变
案例:小光是一个13岁的男孩,在xx小学读六年级。个子不高,瘦瘦的,穿一身黑色的衣服,看上去就给人一种营养不良的感觉,我通过一份专门的调查问卷来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非常的紧张,眼神总是害怕和我有接触,是不是的往外面看并且从不主动和我说话。她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当我问到是否愿意到红丝带家园生活时他表现出了抵触的情绪,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是极不情愿的,而且我了解到他一般很少出门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当我问到原因是,他没有回答,是他的奶奶说的关于艾滋病影响的原因。在几次小组工作中我都特别注意小光的一举一动和变化,每次小组工作我们都采用了游戏破冰,刚开始大部分孩子都很慢热,不容易到一块儿来,通过“松鼠和大树”“巧解千千结”“万里长城永不倒”等团体协作和信任性游戏,我发现小光慢慢的也和别人主动沟通,并且经常为团体的优胜出谋划策,或许这就是他在慢慢适应这样一个类现实的群体环境。
(二)娱乐性小组工作的结构模型
娱乐活动是小组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有社会适应性缺陷的艾滋病致孤儿童搭建起“类社会”交际环境,使其在模拟环境中慢慢获取社会适应的技能,从而形成比较实用的社会适应性。在娱乐性的小组活动中,使儿童在情景中寻求迫切的社会支持、在游戏中树立自尊、沟通的价值追求、在体验中识别自我应对方式,通过社会工作者分别对获得的社会支持、价值取向、应对方式进行干预和引导,以期实现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水平的综合提升。
(三)小組工作在研究中的价值揭示
小组工作所具有的平等、沟通的价值理念在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艾滋病致孤儿童在经过小组工作的介入引导后心理上出现了明显的提升。通过运用社会适应性量表进行后测,我们发现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与总分的相关度普遍提高,其综合社会适应性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张长伟.救助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河南模式”解读——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2,(2):51-54.
[2]张长伟.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分析:社会保护的视角[J].学术探索,2012,37(5):89-92.
[3]张敏.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9-11.
[4]王君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抗逆力养成的社会工作介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7-21.
小组工作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一、研究背景
艾滋病致孤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因患艾滋病死亡的未满18周岁的儿童。社会适应性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旨在达到个体与社会情景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自我内在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平衡状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ZMD地区是艾滋病高发地区,目前有近千名艾滋病致孤儿童。课题组从2010年开始参加指导教师主持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在ZMD地区就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开展多次调研和实务介入。
调查中采取问卷填答方式收集资料,因考虑到儿童理解能力因素,所以只选取了年龄在13岁以上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有效回收率为93.5%。
(二)研究工具
1.本调查使用了陈建文、黄希庭两位老师编制的适用于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量表(SAS一555),包含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4个分问卷,共70个题目。每道题从0到4进行五级记分,经反向计分调整后,每个维度以及总体问卷的得分越高,则社会适应性越高。
2.在实地调研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把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进行交错分析,从而使得对问题的分析更加透彻。
3.小组工作,是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一个新的探索。在实地研究中我们多次使用小组活动这一方法,通过不断地变换活动内容和方法,通过控制不同变量观察艾滋病致孤儿童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总结出对儿童适应性缺陷具有矫治作用的小组工作介入途径,揭示小组工作在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中的价值。
三、小组工作介入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状况
1.使用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1)社会适应性量表的信度分析
对被试进行信度分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864,方差为F(n=75,k=69)=8.463,P<0.001,表明问卷的重复度量效果良好,项目间平均得分检验结果为F(df1=69,df=27)=11.035,P<0.001,表明量表各项目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问卷信度比较高。
对整体被试的结果做信度分析,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86,方差为F(n=75,k=69)=11.003,P<0.001,表明问卷的重复度量效果较好,项目间平均得分检验结果为F(df1=69,df2=24)=6.764,P<0.001,表明量表各项目具有内在相关性,问卷信度较高。
(2)社会适应性量表的效度分析
Turkey认为,对于较好的结构,各因子间的相关性系数在0.10~0.60之间,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应在0.30~0.80之间。所以分别求得全体被试在量表中四个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如下表。在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群体及13岁以上被试群体中,该问卷具备较好的结构效度。
2.量表的分析结果
从社会适应性量表全体被试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优势感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性得分为.842,心理能量与心理优势感的相关为.726,人际适应性与心理能量之间的相关为.596,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之间的相关为.678,从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心理优势感与社会适应性相关得分比较低,各因子间的相关性不高。可见,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确实存在有比较普遍的问题。因此,有针对性的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成为了研究的必然目标。
(二)小组工作介入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理论解读
小组工作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手段,主要是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组员的态度、人际关系,提升应对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针对社会适应性问题所建立的小组主要发挥社会化、康复和能力建设的功能。
从小组工作的理念来看,“平等、尊重、分享”的理念能够为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沟通交流、相互鼓励、信任提供相对理想的环境,解构他们在社会适应方面的困境,为其思想和内心郁结的释放提供了可能。从小组工作的主要内容来看,社会工作者能够有效地契合艾滋病致孤儿童年龄和兴趣特质,通过集体和个人绘画、情景剧、人体画、歌唱、小组讨论分享、集体创作节目等活动形式深挖孩子们的内心体验,释放他们内心的阴霾,习得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增加亲社会连结,适应性。从艾滋病致孤儿童的人际适应性弱点来看,小组工作可以为其提供专业的适应性困境疏导。
四、小组工作介入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结构模型
从对获得的资料和小组工作介入实验过程进行的分析,我们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过程中存在着良好的运行效果。
(一)小组工作在介入过程实现“被动无适应”→“主动要适应”的观念转变
案例:小光是一个13岁的男孩,在xx小学读六年级。个子不高,瘦瘦的,穿一身黑色的衣服,看上去就给人一种营养不良的感觉,我通过一份专门的调查问卷来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非常的紧张,眼神总是害怕和我有接触,是不是的往外面看并且从不主动和我说话。她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当我问到是否愿意到红丝带家园生活时他表现出了抵触的情绪,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是极不情愿的,而且我了解到他一般很少出门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当我问到原因是,他没有回答,是他的奶奶说的关于艾滋病影响的原因。在几次小组工作中我都特别注意小光的一举一动和变化,每次小组工作我们都采用了游戏破冰,刚开始大部分孩子都很慢热,不容易到一块儿来,通过“松鼠和大树”“巧解千千结”“万里长城永不倒”等团体协作和信任性游戏,我发现小光慢慢的也和别人主动沟通,并且经常为团体的优胜出谋划策,或许这就是他在慢慢适应这样一个类现实的群体环境。
(二)娱乐性小组工作的结构模型
娱乐活动是小组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有社会适应性缺陷的艾滋病致孤儿童搭建起“类社会”交际环境,使其在模拟环境中慢慢获取社会适应的技能,从而形成比较实用的社会适应性。在娱乐性的小组活动中,使儿童在情景中寻求迫切的社会支持、在游戏中树立自尊、沟通的价值追求、在体验中识别自我应对方式,通过社会工作者分别对获得的社会支持、价值取向、应对方式进行干预和引导,以期实现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适应性水平的综合提升。
(三)小組工作在研究中的价值揭示
小组工作所具有的平等、沟通的价值理念在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艾滋病致孤儿童在经过小组工作的介入引导后心理上出现了明显的提升。通过运用社会适应性量表进行后测,我们发现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与总分的相关度普遍提高,其综合社会适应性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张长伟.救助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河南模式”解读——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2,(2):51-54.
[2]张长伟.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分析:社会保护的视角[J].学术探索,2012,37(5):89-92.
[3]张敏.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9-11.
[4]王君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抗逆力养成的社会工作介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