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市民能不能成为政府高参呢?5月29日,3位武汉市民拿到武汉市政府的聘书,正式成为政府参事。从普通市民中“海选”参事,打破了以往对参事身份、学历、职业的限制,在全国尚属首次,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布衣参事”。相比以往“名流型”参事的“官窑”生产过程,他们3人可以说是“民窑自造”。不过,他们的建言却可以一天内直达市长案头。
如今,3位布衣参事已上任一个多月,质疑声也不断出现。他们是担负起了高参的职责,还是成了政府的“花瓶”?
布衣建言催生布衣参事
作为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囊团,政府参事人选一般是由单位推荐、部门研究确定,对年龄、身份、学历、职业都有严格的要求。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直接客观公正地向本级政府领导反映社情民意,或提出意见和建议。
武汉公选布衣参事要从半年前说起。
2011年底的一天,几位热心市民代表受武汉市长唐良智的邀请,检查政府“十件实事”的落实情况。在过江的轮渡上,一位政协委员向市长提出:“能否在市政府参事室中融入热心市民的智慧?”提议立刻受到在场市民代表的欢迎,其中一位代表说:“我们现有的参事、专家,为我们城市的宏观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但对普通市民生活的关注略显不足。如果能吸纳我们民间的智慧,使之与政府的智慧、专家的智慧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我们城市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这一建言当即获得了唐市长的认同。向民间借智、选聘布衣参事一事被提上议事日程。布衣建言最终催生布衣参事。
今年4月15日,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宣布启动布衣参事的选聘工作。选聘放弃了原来由市长直接决定人选和由单位推荐、各部门研究的“简单”方式,而是从对武汉经济、历史、文化有研究且热爱武汉的普通市民中,公开选聘3位布衣参事。
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武汉市民的关注。先后共有175人通过网上报名参加了此次竞聘,其中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83岁。经过策论等环节的考查,有9位竞聘者进入面试。
面试环节的36位评委,可谓阵容“豪华”:包括3位市民评委、7位专家评委、10位参事评委、9位部门评委和7位媒体评委。据武汉市参事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邀请评委时特意作了遴选,36位评委来自不同领域,就是为了避免由于专业领域出现打分的偏差,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面试考题一共有两道,参选者只有15分钟的准备时间,要求以演讲的形式阐述。
第一道考题为:“如果你当选参事,你会通过哪些管道、哪些方式,更多、更直接、更鲜活地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
不少参选人结合自己的岗位优势谈了自己的思路。在家庭服务协会从事顾问工作的关升红说,家庭的幸福是打造幸福武汉的重要角度,可以从家庭服务行业里收集信息。
第二道考题要求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以“您心目中的武汉”为题作建言性的演讲。
面试的人员中,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武汉市民。在他们心目中,武汉是一座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有着其它城市没有的独特资源。对未来城市的发展,不少人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其中绝大多数与“幸福武汉”有关。
面试后,有6人进入接下来的考查阶段。这一环节由市委统战部、参事室等部门,从德、能、绩3个方面进行。此后,在综合考评会上,参事、专家、媒体、市民代表等评委,参考竞聘者笔试、面试的表现,进行现场票决。
最终,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新闻中心干事胡全志,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城管执法局一中队科员陈勇,武汉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主任科员施岚3人当选。
3位参事,各有所长
55岁的胡全志,在当地网民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曾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武汉市十大热心市民”。近13年来,他的建言有300余篇,总数达30多万字,出过不少金点子,是名副其实的“建言王”。
参事室考查胡全志时,印象最深的是,他经常“强迫”校长为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减免学费。有一年,一个学生的母亲病逝了,胡全志连夜赶到学生家探视,回来后就“逼”校长为该生全免了学费。参事室的同志说,“他这样做让校长很头疼,如果每个学生都减免,学校就办不下去了,但这都是他的热心。”
当选后,胡全志立刻投入到新角色中。5月31日,他就在汉网论坛发了“市民参事”征集网民建议专用帖。胡全志告诉记者,早在竞选参事时,他就注册了这个“市民参事”的新网名,用于征集网友对城市建设和社情民意的建议与意见。
第二天,就有网友向“市民参事”反映,武金堤路破损严重,有媒体报道了,但改进不大。胡全志随即向参事室反映了情况。6月7日下午,在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复后,他发帖向网友汇报了情况:武金堤路改造将于年内完成。他还在帖子中建议,水务部门应公开工程进度,增加与网民的沟通互动。
胡全志说,城市的建设发展荣辱兴衰与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能亲身经历武汉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阶段,是每一位热心市民的福分和骄傲。作为一名布衣参事,我要开好民情民意的“直通车”,当好市民的“贴心人”,当好政府工作的“监督员”。
46岁的陈勇,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也是唯一的一位城管出身的参事。陈勇17岁参军,读完军校后去广西边防驻守了10多年,此后转业到东湖风景区工作。
在面试时,评委们还记得,陈勇在简单的开场白后,向评委“求情”:“我用普通话说怕表达不连贯,能不能用武汉话说啊?”评委中有人笑了笑。得到评委同意后,陈勇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普通话说不好,并没有影响他成为布衣参事。
陈勇还有另一个身份,民间城市历史文化研究者。1995年底转业回武汉后,陈勇开始做一些对武汉城市建设的研究。10多年来,他利用节假日,寻访深藏在武汉市井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典故,经常以“甄荣”为网名在汉网发帖讨论武汉历史文化。陈勇说,武汉的一些文化遗产,就是他考证、发掘出来的。“有的成就让一些专家学者都感到吃惊。”例如,他发现抗日时期,曾有一美国人在东湖公园建立救助站,帮助近两万名中国人。这就是陈勇历时数年寻找,还原出的武汉“辛德勒”,为武汉的地方史志填补了空白。 现在,陈勇已感受到了当选前后的变化,“以前做这种事情,都是自觉自愿的,以后就有了责任,要更理性,要贴近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做一些研究和建言。”
施岚则是当选布衣参事中最年轻的一位。作为一个70后,施岚当选后,说得最多的就是“要低调、要低调”。神情就像一个小学生。
小时候,施岚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都是工人,—个在路边修理自行车,—个在街道做家政,供他和妹妹读书。施岚17岁时,周恩来总理的贴身翻译官员、北大教授吕学德先生,从武汉外国语学校挑选了两名学生进入北大东方学系,施岚就是其一。施岚出过书,曾长期被国家红色旅游办公室借调;会讲四国外语,也曾多次担任重要会议的同声传译。
从2005年起,施岚开始记录“城市日志”。日志中,他把媒体报道上有关武汉的变化、发展都记录下来,并按城市规划、经济部署等项目进行分类,一年制作两册,每册98篇,每篇近2000字。
在面试时,施岚的建议是用毛泽东诗词来规划旅游线路,打造一条“水调歌头二、三日游精品线路”,把武昌首义系列、张之洞文化系列旅游整合起来。破译中山舰留下的外电、编制名人在汉行止图册——凭着这些新鲜的想法,施岚的演讲最终拿到面试环节的全场最高分。
在施岚的同事看来,他的这些新点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在大量调研后,总结思考出来的。如今,当了参事,这些他正好用得上。
用行动回答质疑
布衣参事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群众,布衣能参多大的事?从上任以来,他们就不断地接受着质疑。
布衣参事们正在用行动回答着。胡全志现在每天会接到许多电话,有求助的、有提建议的,内容从拆迁到小区竞选黑幕,甚至包括汽车噪音问题。“有些问题超过了我能做的。”胡全志说,他的工作方法是,关注重大事件和自己有认识、有能力解决的事情。陈勇目前正在着手整理“东湖历史典故”和“走出武汉的文化名人”;施岚继续记录他的“城市日志”,并琢磨武汉旅游线路的整合和推广。
7月6日,3位布衣参事开始了新的尝试,首次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收集民意。“起初我以为是作秀,就是走走过场。可今天看到后,我很后悔当初没报名。”武汉的一位市民发出这样的感慨。
作为布衣参事的倡导和推行者,武汉市长唐良智说,我们请他们加入到参事的队伍,是希望建立一个正常的渠道,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通过这种渠道,可以更多、更直接、更鲜活地了解民情、民意,“这也有利于政府开门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贴近市民需要,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
如今,3位布衣参事已上任一个多月,质疑声也不断出现。他们是担负起了高参的职责,还是成了政府的“花瓶”?
布衣建言催生布衣参事
作为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囊团,政府参事人选一般是由单位推荐、部门研究确定,对年龄、身份、学历、职业都有严格的要求。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直接客观公正地向本级政府领导反映社情民意,或提出意见和建议。
武汉公选布衣参事要从半年前说起。
2011年底的一天,几位热心市民代表受武汉市长唐良智的邀请,检查政府“十件实事”的落实情况。在过江的轮渡上,一位政协委员向市长提出:“能否在市政府参事室中融入热心市民的智慧?”提议立刻受到在场市民代表的欢迎,其中一位代表说:“我们现有的参事、专家,为我们城市的宏观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但对普通市民生活的关注略显不足。如果能吸纳我们民间的智慧,使之与政府的智慧、专家的智慧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我们城市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这一建言当即获得了唐市长的认同。向民间借智、选聘布衣参事一事被提上议事日程。布衣建言最终催生布衣参事。
今年4月15日,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宣布启动布衣参事的选聘工作。选聘放弃了原来由市长直接决定人选和由单位推荐、各部门研究的“简单”方式,而是从对武汉经济、历史、文化有研究且热爱武汉的普通市民中,公开选聘3位布衣参事。
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武汉市民的关注。先后共有175人通过网上报名参加了此次竞聘,其中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83岁。经过策论等环节的考查,有9位竞聘者进入面试。
面试环节的36位评委,可谓阵容“豪华”:包括3位市民评委、7位专家评委、10位参事评委、9位部门评委和7位媒体评委。据武汉市参事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邀请评委时特意作了遴选,36位评委来自不同领域,就是为了避免由于专业领域出现打分的偏差,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面试考题一共有两道,参选者只有15分钟的准备时间,要求以演讲的形式阐述。
第一道考题为:“如果你当选参事,你会通过哪些管道、哪些方式,更多、更直接、更鲜活地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
不少参选人结合自己的岗位优势谈了自己的思路。在家庭服务协会从事顾问工作的关升红说,家庭的幸福是打造幸福武汉的重要角度,可以从家庭服务行业里收集信息。
第二道考题要求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以“您心目中的武汉”为题作建言性的演讲。
面试的人员中,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武汉市民。在他们心目中,武汉是一座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有着其它城市没有的独特资源。对未来城市的发展,不少人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其中绝大多数与“幸福武汉”有关。
面试后,有6人进入接下来的考查阶段。这一环节由市委统战部、参事室等部门,从德、能、绩3个方面进行。此后,在综合考评会上,参事、专家、媒体、市民代表等评委,参考竞聘者笔试、面试的表现,进行现场票决。
最终,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新闻中心干事胡全志,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城管执法局一中队科员陈勇,武汉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主任科员施岚3人当选。
3位参事,各有所长
55岁的胡全志,在当地网民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曾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武汉市十大热心市民”。近13年来,他的建言有300余篇,总数达30多万字,出过不少金点子,是名副其实的“建言王”。
参事室考查胡全志时,印象最深的是,他经常“强迫”校长为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减免学费。有一年,一个学生的母亲病逝了,胡全志连夜赶到学生家探视,回来后就“逼”校长为该生全免了学费。参事室的同志说,“他这样做让校长很头疼,如果每个学生都减免,学校就办不下去了,但这都是他的热心。”
当选后,胡全志立刻投入到新角色中。5月31日,他就在汉网论坛发了“市民参事”征集网民建议专用帖。胡全志告诉记者,早在竞选参事时,他就注册了这个“市民参事”的新网名,用于征集网友对城市建设和社情民意的建议与意见。
第二天,就有网友向“市民参事”反映,武金堤路破损严重,有媒体报道了,但改进不大。胡全志随即向参事室反映了情况。6月7日下午,在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复后,他发帖向网友汇报了情况:武金堤路改造将于年内完成。他还在帖子中建议,水务部门应公开工程进度,增加与网民的沟通互动。
胡全志说,城市的建设发展荣辱兴衰与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能亲身经历武汉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阶段,是每一位热心市民的福分和骄傲。作为一名布衣参事,我要开好民情民意的“直通车”,当好市民的“贴心人”,当好政府工作的“监督员”。
46岁的陈勇,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也是唯一的一位城管出身的参事。陈勇17岁参军,读完军校后去广西边防驻守了10多年,此后转业到东湖风景区工作。
在面试时,评委们还记得,陈勇在简单的开场白后,向评委“求情”:“我用普通话说怕表达不连贯,能不能用武汉话说啊?”评委中有人笑了笑。得到评委同意后,陈勇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普通话说不好,并没有影响他成为布衣参事。
陈勇还有另一个身份,民间城市历史文化研究者。1995年底转业回武汉后,陈勇开始做一些对武汉城市建设的研究。10多年来,他利用节假日,寻访深藏在武汉市井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典故,经常以“甄荣”为网名在汉网发帖讨论武汉历史文化。陈勇说,武汉的一些文化遗产,就是他考证、发掘出来的。“有的成就让一些专家学者都感到吃惊。”例如,他发现抗日时期,曾有一美国人在东湖公园建立救助站,帮助近两万名中国人。这就是陈勇历时数年寻找,还原出的武汉“辛德勒”,为武汉的地方史志填补了空白。 现在,陈勇已感受到了当选前后的变化,“以前做这种事情,都是自觉自愿的,以后就有了责任,要更理性,要贴近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做一些研究和建言。”
施岚则是当选布衣参事中最年轻的一位。作为一个70后,施岚当选后,说得最多的就是“要低调、要低调”。神情就像一个小学生。
小时候,施岚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都是工人,—个在路边修理自行车,—个在街道做家政,供他和妹妹读书。施岚17岁时,周恩来总理的贴身翻译官员、北大教授吕学德先生,从武汉外国语学校挑选了两名学生进入北大东方学系,施岚就是其一。施岚出过书,曾长期被国家红色旅游办公室借调;会讲四国外语,也曾多次担任重要会议的同声传译。
从2005年起,施岚开始记录“城市日志”。日志中,他把媒体报道上有关武汉的变化、发展都记录下来,并按城市规划、经济部署等项目进行分类,一年制作两册,每册98篇,每篇近2000字。
在面试时,施岚的建议是用毛泽东诗词来规划旅游线路,打造一条“水调歌头二、三日游精品线路”,把武昌首义系列、张之洞文化系列旅游整合起来。破译中山舰留下的外电、编制名人在汉行止图册——凭着这些新鲜的想法,施岚的演讲最终拿到面试环节的全场最高分。
在施岚的同事看来,他的这些新点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在大量调研后,总结思考出来的。如今,当了参事,这些他正好用得上。
用行动回答质疑
布衣参事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群众,布衣能参多大的事?从上任以来,他们就不断地接受着质疑。
布衣参事们正在用行动回答着。胡全志现在每天会接到许多电话,有求助的、有提建议的,内容从拆迁到小区竞选黑幕,甚至包括汽车噪音问题。“有些问题超过了我能做的。”胡全志说,他的工作方法是,关注重大事件和自己有认识、有能力解决的事情。陈勇目前正在着手整理“东湖历史典故”和“走出武汉的文化名人”;施岚继续记录他的“城市日志”,并琢磨武汉旅游线路的整合和推广。
7月6日,3位布衣参事开始了新的尝试,首次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收集民意。“起初我以为是作秀,就是走走过场。可今天看到后,我很后悔当初没报名。”武汉的一位市民发出这样的感慨。
作为布衣参事的倡导和推行者,武汉市长唐良智说,我们请他们加入到参事的队伍,是希望建立一个正常的渠道,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通过这种渠道,可以更多、更直接、更鲜活地了解民情、民意,“这也有利于政府开门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贴近市民需要,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