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摄影不再是一门有门槛的技术,任何人都可以做一个新闻事件的记录者。通过手机等移动数码设备,在网络上、社交平台上就可以第一时间把自己拍摄到的新闻事件传播出去。新闻的时效性就掌握在离新闻最近的人手里。而新闻摄影记者,作为摄影的一种专门职业,如果到新闻现场也只是简单记录,那么在可能已经输了时效性的情况下,又输了作为摄影记者的专业精神。
【关键词】:新闻摄影;新闻性;艺术性
新闻摄影的艺术性类似文字报道的“可读性”,说的是新闻图片的美观程度。
新闻摄影的本质是新闻,所以它必须要具备有新闻传播的要素。它所记录以及传播的内容,首先需要具备新闻属性;其次,它所反映的新闻事件以及事件中的具体形象,形象是否饱满、生动,是新闻摄影图片是否能抓人眼球,也是传播力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艺术性”并不是所有新闻摄影的必备,但至少是保证图片新闻性的同时应该坚持不懈的追求。
新闻摄影的任务是记录并非创造,与艺术摄影相比,它对技术性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不代表必须对技术采取抵抗的态度。一些艺术摄影中常用的摄影创作手法,在一些新闻摄影作品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即使新闻摄影的本质不是艺术,但它应该讲求“艺术性”,讲求在同质化的表现手法上,千篇一律的呈现方式上另辟蹊径。忽略了照片的“可读性”会影响到新闻摄影的传播效果。
新闻摄影的艺术性有赖于摄影技术的灵活运用。技艺是摄影这种语言的修辞术,摄影技艺越高超,视觉效果的呈现越精彩。不过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新闻摄影的新闻性和艺术性之间,仍要把握主从关系。新闻摄影史上有相当多的案例说明,摄影记者尤其要明确自身的记者身份,如果将艺术家的身份凌驾于记者身份之上,就有可能因为过度追求照片的艺术性而错过大好的“决定性瞬间”。或者为了美感而放弃真实,出现导演、摆拍、后期造假等现象,这都有违新闻摄影的真实属性。
除了真实性,新闻摄影还具有时效性和时新性等要求。新闻摄影必须使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新”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意,从时间上看,它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从内容上看,它应该是具备了未知、欲知、应知的事实。新闻摄影因为具有“新”这一属性,才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新闻摄影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求时效。报道的新闻与读者见面的速度要快。随着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速度的与日俱进,新闻变成“抢”出来的。失去了时效性,就成了旧闻,失去新鲜感。在新闻摄影的早期历史上,时效性的高低往往受制于新闻现场和编辑部的空间距离,以及传输条件、传播方式的限制。照片需要通过传统的交通工具才能运达编辑部,大大削减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法国《求精报》自4月16日开始进行了追踪报道,整个报道一共刊登了99张照片和10张插图,其中大多数为泰坦尼克号内部空间和旅游的资料照片,一直到4月30日才发布了现场的救援照片。而在现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闻图片从拍摄到与读者见面只要数秒种,传统的出版周期制度和照片传输的局限,在互联网时代已经部分地失效了。
如今,摄影不再是一门有门槛的技术,任何人都可以做一个记录者。通过手机等移动数码设备,在网络上、社交平台上就可以第一时间把自己拍摄到的新闻事件傳播出去。新闻的时效性就掌握在离新闻最近的人手里。而新闻摄影记者,作为摄影的一种专门职业,如果到新闻现场也只是简单记录,那么在可能已经输了时效性的情况下,又输了作为摄影记者的专业精神。
从新闻媒体图片编辑的角度,筛选新闻图片就更看重图片的“艺术性”了。新闻图片的“艺术性”就是图片作为一种传播语言的“可读性”。一张好摄影图片需要达到的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很强的视觉效果,在新闻性上又与文字稿并无二致。
每一届的华赛、荷赛都会涌现出非常多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满足了新闻属性和艺术属性的新闻摄影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作品的时效性和新闻价值逐渐消失以后,有些还能够因为其艺术性被收藏。这就是做到了新闻摄影新闻属性和艺术属性的完美结合。
在一些重大活动或者突发事件现场,高素养的新闻摄影记者不仅需要做到全角度,多维度地记录新闻现场,还要有版面意识,注意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更吸引人眼球。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可以将新闻的主题进行了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化呈现,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又可以美化版面、吸引读者视线的停驻、这就有效提高了新闻稿件的传播效果。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自己的在众多同质化媒体中脱颖而出,毋庸置疑就是“内容为王”。无论是文字新闻还是图片新闻,都要做深、做精、做独家。新闻要“好看”,图片也要“好看”。
现在各媒体获取新闻图片来源渠道有很多:各种新闻图片数据库、自己的摄影记者、包括一些社会供稿。这些摄影图片都是具备了专业素养的摄影记者提供的,新闻属性自然已经有所保证,那为了让新闻更“可读”、版面更“好看”,编辑们自然会选择更“好看”的摄影作品来美化版面。
尤其是一些重大活动,比如每年的两会、几年一度的阅兵、各种国际赛事……参与其中的摄影记者就可能有成百甚至上千人。那么,前方摄影记者拍摄的海量照片,上传到后方数据库,各媒体的编辑们在选用照片的时候,同一主题同一内容,能入编辑法眼的自然是在基本新闻事实表达清楚的前提下有独到视角、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
当我们在谈及新闻摄影的“视觉冲击力”时,就必须与“艺术性”有充分联系。我们所说的“视觉冲击力”,其实指的就是摄影作品自身所产生的一种视觉感染力,其为读者带来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通俗来讲,是那种让人过目不往的力量。读者通过对新闻图片所产生的主观感知,来产生一种视觉上冲击的同时,进一步与之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与心灵上的震撼。
当然,在新闻摄影中,新闻性是其亘古不变的生命支持,是我们分析一张新闻摄影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的前提。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新闻照片能不能和读者产生共鸣,能不能实现与读者的有效沟通,最终还是取决于新闻摄影作品自身的艺术表达,是不是真正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与其他的传播方式相比,新闻摄影自身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以及认识功能。其中,教育功能与认识功能本身又是凭借审美活动来实现的。当摄影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就是自身的美感经验、自身文化底蕴和美学素养的体现。因此,只注重新闻摄影的“新闻性”忽略新闻摄影的“艺术性”,新闻摄影作品是不可能达到一种优秀的层次。注重“新闻性”和“艺术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将二者同时作为衡量新闻摄影作品的标准,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作者单位: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安伟豪、张兆军、郭建鹏:《新闻摄影构图与新闻真实性浅析》 新闻研究导刊2016.6.10
[2]栾雅丽:《新闻摄影要有视觉冲击力》 青年记者 2016.5.20
[3]高利:《新闻摄影也应具有艺术性》 新闻知识 2016.8.15
[4]张莉琳:《新闻摄影的客观性和艺术性探讨》 新媒体研究 2016.4.28
[5]孙震宇:《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 商界论坛 2016.5.25
【关键词】:新闻摄影;新闻性;艺术性
新闻摄影的艺术性类似文字报道的“可读性”,说的是新闻图片的美观程度。
新闻摄影的本质是新闻,所以它必须要具备有新闻传播的要素。它所记录以及传播的内容,首先需要具备新闻属性;其次,它所反映的新闻事件以及事件中的具体形象,形象是否饱满、生动,是新闻摄影图片是否能抓人眼球,也是传播力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艺术性”并不是所有新闻摄影的必备,但至少是保证图片新闻性的同时应该坚持不懈的追求。
新闻摄影的任务是记录并非创造,与艺术摄影相比,它对技术性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不代表必须对技术采取抵抗的态度。一些艺术摄影中常用的摄影创作手法,在一些新闻摄影作品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即使新闻摄影的本质不是艺术,但它应该讲求“艺术性”,讲求在同质化的表现手法上,千篇一律的呈现方式上另辟蹊径。忽略了照片的“可读性”会影响到新闻摄影的传播效果。
新闻摄影的艺术性有赖于摄影技术的灵活运用。技艺是摄影这种语言的修辞术,摄影技艺越高超,视觉效果的呈现越精彩。不过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新闻摄影的新闻性和艺术性之间,仍要把握主从关系。新闻摄影史上有相当多的案例说明,摄影记者尤其要明确自身的记者身份,如果将艺术家的身份凌驾于记者身份之上,就有可能因为过度追求照片的艺术性而错过大好的“决定性瞬间”。或者为了美感而放弃真实,出现导演、摆拍、后期造假等现象,这都有违新闻摄影的真实属性。
除了真实性,新闻摄影还具有时效性和时新性等要求。新闻摄影必须使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新”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意,从时间上看,它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从内容上看,它应该是具备了未知、欲知、应知的事实。新闻摄影因为具有“新”这一属性,才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新闻摄影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求时效。报道的新闻与读者见面的速度要快。随着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速度的与日俱进,新闻变成“抢”出来的。失去了时效性,就成了旧闻,失去新鲜感。在新闻摄影的早期历史上,时效性的高低往往受制于新闻现场和编辑部的空间距离,以及传输条件、传播方式的限制。照片需要通过传统的交通工具才能运达编辑部,大大削减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法国《求精报》自4月16日开始进行了追踪报道,整个报道一共刊登了99张照片和10张插图,其中大多数为泰坦尼克号内部空间和旅游的资料照片,一直到4月30日才发布了现场的救援照片。而在现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闻图片从拍摄到与读者见面只要数秒种,传统的出版周期制度和照片传输的局限,在互联网时代已经部分地失效了。
如今,摄影不再是一门有门槛的技术,任何人都可以做一个记录者。通过手机等移动数码设备,在网络上、社交平台上就可以第一时间把自己拍摄到的新闻事件傳播出去。新闻的时效性就掌握在离新闻最近的人手里。而新闻摄影记者,作为摄影的一种专门职业,如果到新闻现场也只是简单记录,那么在可能已经输了时效性的情况下,又输了作为摄影记者的专业精神。
从新闻媒体图片编辑的角度,筛选新闻图片就更看重图片的“艺术性”了。新闻图片的“艺术性”就是图片作为一种传播语言的“可读性”。一张好摄影图片需要达到的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很强的视觉效果,在新闻性上又与文字稿并无二致。
每一届的华赛、荷赛都会涌现出非常多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满足了新闻属性和艺术属性的新闻摄影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作品的时效性和新闻价值逐渐消失以后,有些还能够因为其艺术性被收藏。这就是做到了新闻摄影新闻属性和艺术属性的完美结合。
在一些重大活动或者突发事件现场,高素养的新闻摄影记者不仅需要做到全角度,多维度地记录新闻现场,还要有版面意识,注意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更吸引人眼球。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可以将新闻的主题进行了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化呈现,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又可以美化版面、吸引读者视线的停驻、这就有效提高了新闻稿件的传播效果。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自己的在众多同质化媒体中脱颖而出,毋庸置疑就是“内容为王”。无论是文字新闻还是图片新闻,都要做深、做精、做独家。新闻要“好看”,图片也要“好看”。
现在各媒体获取新闻图片来源渠道有很多:各种新闻图片数据库、自己的摄影记者、包括一些社会供稿。这些摄影图片都是具备了专业素养的摄影记者提供的,新闻属性自然已经有所保证,那为了让新闻更“可读”、版面更“好看”,编辑们自然会选择更“好看”的摄影作品来美化版面。
尤其是一些重大活动,比如每年的两会、几年一度的阅兵、各种国际赛事……参与其中的摄影记者就可能有成百甚至上千人。那么,前方摄影记者拍摄的海量照片,上传到后方数据库,各媒体的编辑们在选用照片的时候,同一主题同一内容,能入编辑法眼的自然是在基本新闻事实表达清楚的前提下有独到视角、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
当我们在谈及新闻摄影的“视觉冲击力”时,就必须与“艺术性”有充分联系。我们所说的“视觉冲击力”,其实指的就是摄影作品自身所产生的一种视觉感染力,其为读者带来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通俗来讲,是那种让人过目不往的力量。读者通过对新闻图片所产生的主观感知,来产生一种视觉上冲击的同时,进一步与之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与心灵上的震撼。
当然,在新闻摄影中,新闻性是其亘古不变的生命支持,是我们分析一张新闻摄影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的前提。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新闻照片能不能和读者产生共鸣,能不能实现与读者的有效沟通,最终还是取决于新闻摄影作品自身的艺术表达,是不是真正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与其他的传播方式相比,新闻摄影自身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以及认识功能。其中,教育功能与认识功能本身又是凭借审美活动来实现的。当摄影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就是自身的美感经验、自身文化底蕴和美学素养的体现。因此,只注重新闻摄影的“新闻性”忽略新闻摄影的“艺术性”,新闻摄影作品是不可能达到一种优秀的层次。注重“新闻性”和“艺术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将二者同时作为衡量新闻摄影作品的标准,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作者单位: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安伟豪、张兆军、郭建鹏:《新闻摄影构图与新闻真实性浅析》 新闻研究导刊2016.6.10
[2]栾雅丽:《新闻摄影要有视觉冲击力》 青年记者 2016.5.20
[3]高利:《新闻摄影也应具有艺术性》 新闻知识 2016.8.15
[4]张莉琳:《新闻摄影的客观性和艺术性探讨》 新媒体研究 2016.4.28
[5]孙震宇:《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 商界论坛 201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