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之地》:与蜂为“舞”的日夜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e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关注社会议题、充满各种跌宕起伏的纪录电影,《蜂蜜之地》(Honeyland)应该算是“清新”气息较重的影片,但它在世界几大影展当中却有着亮丽的表现,尤其是成了奥斯卡首次同时入围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国际电影奖两大奖项。
  生活中当有歌与蜜
  如果要用一个颜色来定义《蜂蜜之地》,毋庸置疑一定是黄色,那是与温暖和轻松关联的词语。影片开头便是一位身着明亮黄色上衣的女子走在大地上,那就是主人公哈蒂兹(Hatidze)在前往采集蜂巢的路上,这个镜头在一瞬间抓住了所有的注意力。伴随着片中仅有开头结尾才叠加的背景音乐,每一帧影像细腻得如同画一般凝练。这是一部完全可以用来作为摄影范本教材的作品,三年的时间拍摄的400多小时影像,每一片刻都在这90分钟的成片里让人目不转睛,那样缓缓充满诗意般的镜头,这位黄衣女子的故事及欧洲北马其顿这个地方的景象娓娓道来。
  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Tamara Kotevska)和卢博·斯特法诺夫(Ljubomir Stefanov)起初是因为去附近的村庄拍摄河流等相关内容,经人偶然介绍接触了这位与母亲单独居住在几近荒废村庄中的养野蜂女性哈蒂兹,并被她所深深吸引,于是便有了这部影片。
  整部影片讲述了这位单身的女性养蜂人,独立照顾着生病的母亲,通过徒手采蜜的方式来维持生计,后来迁徙的一户游牧家庭来到了这里,他们开始逐渐打破了原本平衡的生活并且带来了诸多问题。
  影片中哈蒂兹多次提到了“留一半,拿一半”的说法,取蜂蜜的时候不能所有都取完,这是土地上流传下来的养蜂传统,只有这样才不致蜜蜂消亡,彼此才能长期保持“共生”的生态,这其实也是片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部分。当哈蒂兹在树下用喷烟壶打理蜜蜂群的时候,她口中的哼唱与亲密的互动就像与蜜蜂为“舞”,这是片中几处最让人难忘的场景,蜜蜂不再是可怕生物,而是像朋友一样在哈蒂兹的手背上移动,我们并不清楚它们是否听得懂哼唱的旋律,但是它们与哈蒂兹的亲密程度显而易见。
  当游牧邻居看到养蜂不错的收入,紛纷从原本专注放牧的行当,转而去搬来了许多蜂箱,开始学起了养蜂。在几次出现问题的时候,哈蒂兹毫不藏私的教会他们如何与蜜蜂相处,并告知他们要留一半的蜂蜜给蜜蜂。
  可是在面对生活的贫穷现状,原本平和的邻里关系被欲望所打破,邻居几番推脱后终于同意了收购蜂蜜人的需求,开始大量的采集蜂蜜,以至于饥饿的蜜蜂去攻击了哈蒂兹所养育的蜜蜂,并破坏养蜂的草木,砍倒了哈蒂兹常年仰赖栖居蜜蜂的老树,让哈蒂兹对此感到极为难过,但邻居却在她上门质疑的时候,一次次掩饰他们的行为,真相早就在镜头下显而易见,隔着屏幕只让人更加愤慨和忧伤。
  虽然最终命运是公平的,游牧邻居的牛群因不明原因大量病亡,仿佛是来自大自然的惩处,以至于他们只能选择离开,生活看似又回归到了平和,但这片土地上却早已留下了伤痕。
  即使有许多的苦涩,也还是有许多甜蜜的时刻,游牧家庭给哈蒂兹和母亲长期两人生活的村庄带来了生活的朝气,不论是和邻居小女孩们咿咿呀呀的一起玩耍,大家一起出去参加节日活动,看摔跤表演,抑或是在中间一直默默认同哈蒂兹观点的邻居男孩维利(Velisam),这些日常生活的琐碎部分都让这片宁静的土地再度被唤醒,我们被这些微妙的情感所牵引着。
  邻居男孩维利虽然作为一个孩子很难去真正的反抗家庭,但是那些别扭的情绪和挣扎的眼泪,却让人由衷感到暖意,即使他最后也间接造成了对哈蒂兹的伤害,但在男孩反抗父亲的时候,陪伴着哈蒂兹翻山去采蜜的过程,我们却更多地了解到了这位女性养蜂人的故事。
  男孩在夜里燃烧柴火的山洞里对哈蒂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哈蒂兹,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
  “如果我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儿子,事情也许会不一样。”哈蒂兹眼里流露着的忧伤,淡淡的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总有一个地方被称为家乡
  位于北马其顿的这块土地,因着历史遗留的原因,出现了在地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的迁移,最后留守村庄的只有身为土耳其人的哈蒂兹和生病好几年的母亲,片中没有谈论到具体是什么时候大家开始离开,但是从斑驳的石墙和哈蒂兹记不清的回忆,可以推测岁月的流逝。
  实际上巴尔干半岛乃至周边的一些动荡,让贫穷的问题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存在着,因为迁徙,历史的动乱对于靠天吃饭的人们而言,永远是一个亘古的难题,最后真正能平衡的就是对于生活的满足度,游牧家庭产生的困境是难以避免的,他们对于现实和传统规则的最终选择,也有着让人无奈的因素。
  而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个关于长女不离开父母身边的传统,所以当哈蒂兹曾和母亲聊起当年为什么不让她出嫁,母亲提到说自己是答应,但是父亲是拒绝了提亲的人,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生活状态,也说明了她其实内心对于家庭是渴望的,并且难掩对隔壁邻居有着许多孩子的羡慕。
  我们可以从很多小细节看出哈蒂兹的善良和温暖,从她那绽放花朵的鲜艳头巾,从她去市场买来的染发剂,从她爱哼唱歌曲的日常,从她温柔抚摸猫咪和蜜蜂对话的片刻,以及当邻居破坏了蜜蜂平衡的时候,也只是口头抱怨并没有去做出伤害对方的举动,都让人觉得感动和印象深刻,我们很难不去喜欢这样的一个人物,她如同高山上温暖的花朵,迎风飘扬着属于自己的姿态。
  作家朱天心曾在其文中如此写道“原来,没有亲人死去的地方,是无法叫作家乡的。”当哈蒂兹的母亲离开人世的时候,她陷入了深深的忧伤,那片原本充满暖意的土地在冬日蒙上了灰度,而在那样的画面之下我们开始懂了朱天心的那句话。人们与土地的连接有着身体上,更是有着情感上的联系,所以每一个人内心才会有一个可以称为“家乡”的地方,在那里有着许多深埋的故事。
  幸好,生活虽然不总是一帆风顺,却没有亏待那些努力珍惜的人们,片尾的时候,哈蒂兹在新的一年里又和蜜蜂相遇了,那重新扬起的笑容让观者难以不为之所动容。
  温暖的尾声
  而《蜂蜜之地》并没有因为拍摄结束而结束,在许多映后的交流里面,导演们也提到他们将影片所得的奖金给哈蒂兹在附近购置了一间屋子,而不远处也有着哈蒂兹的一些亲戚居住着。这些暖人的部分在持续着发生,这也是纪录影像的动人之处,用时间去和不同的人产生“关系”,影片当中我们也看到导演旁观视角的坚持,静静的陪伴和守候,然后剪成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其中个人特别喜欢的部分就是片子对于音乐的克制和声音的应用,导演用属于这片土地的声音来实实在在地抓住情绪,让人们听着来自那片土地古老言语所吟唱的歌谣,还有那些在风中纷飞的“蜂”声,闭上眼也会觉得仿佛自己也随之飞舞,也在被哈蒂兹用略显粗糙的双手轻轻触碰着。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截至2019年3月,“全民阅读”已经六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足见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如何将大学生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行为有机地结合,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面临的重要问题。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增加阅读推广的形式和内容,连续三年推出了“一校一书”师生共读,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增加阅读推广的效果,更是通过阅读行为,强化深度阅读,促进内在成长。  师生共读背景和
期刊
作为社会生活细胞的家庭承担着经济生产、文化教育、生育赡养等重要的社会功能,家庭图书馆是精神财富再生产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对家庭环境、家庭功能、家庭模式等提供了革新的动能。目前,对家庭图书馆的认知误区、筹建禁区、发展盲区等错误的路径缺乏清醒的认识,笔者通过对家庭图书馆的定义、目标、功能的解析阐述新时代家庭图书馆的新内涵、新功能、新使命、新发展。  家庭图书馆的定义  家庭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在互相借鉴
期刊
2020年1月,重大军事题材纪实文学作品《走进中国战舰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面向全国广大读者出版发行。该书以航母辽宁舰、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护航先锋海口舰等中国海军明星舰艇为观察坐标,讲述了一代代海军官兵和国防科工战线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发展理念、接续奋斗追梦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从近海走向深蓝的强国强军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
期刊
春天的青岛,是诗意盎然的花城,春风吹过,落英缤纷,“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春光的映照下,放眼望去,红色屋顶、黄色海滩、绿树、蓝天和碧海,交汇出一幅色彩明快亮丽的油画,呈现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异域风光。闻名青岛的安娜别墅,如今的青岛书房,屹立于明媚的春光中,灰白色调带来落落大方的气质,典雅高贵,清冽静谧。在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我和青岛的好友相约在美好的青岛书房。  青岛书房的一楼是公共美学空间,与摄影大家
期刊
“一本好书是一位大师的呕心沥血之作,超越生命的生命,值得永久珍藏和怀念。这样的物品当然是必需品。”——《书店》  上面这段话,来自英国库克奖得主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尔德创作于1978年的代表作品《书店》。小说讲述了20世纪1959—1960年,一个就是想开家书店的爱书人弗洛伦斯·格林,如何在东英吉利的一个小岛哈德堡镇上成功地开了家“老屋”书店,又怎样黯然失去的故事。作品作为短篇入围库克奖,又于2
期刊
以为《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关于环境生态的书时,它偏偏不是。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曾取得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人体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可谓在生物学和文学领域里是一位刚有建树的年轻学者。正在事业取得晋升机会时,肺癌的确诊一下使他从人生巅峰掉落谷底。  这本书是他在患病期间写下的文字,以其妻子露西在后记里说的,这是一本未竟之书。保罗想对女儿说的话,想对生与死的探索也
期刊
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民,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早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1949年6月30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他又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
期刊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茶被放在最末的位置,但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却是不可缺少的。茶作为生活的必需品随处可见,它还作为表达感情的方式存在着。风尘仆仆的游子归乡,故乡的亲人先是泡上一壶热茶,洗去风尘,再互诉衷肠。  中国的茶,大约有3000年历史。茶道自唐宋时期,往东传入日本。日本对中国古代的茶道,各种茶艺,相对保存完整。作为一种饮茶方式,1000多年来,在日本内部也在不断被演绎着,一直
期刊
甲骨文、敦煌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纸质写本文书、西域汉晋简牍、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一起,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新发现”。20世纪50年代徽州民间发现大规模的文书档案,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被称作“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徽州文书”,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契约文书,其史料价值十分珍贵。  每一次新史料的发展,对学术界的发展和影响都至关重要,它为复原历史提供鲜活的证据。无论是甲骨文、敦煌文书、汉简、清内
期刊
笔者在校园阅读推广中倡導“一周一书”(“克期阅读”校园阅读推广实践),并于2017年3月起在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2016级以来的历届学生中实施。四年来,在注重“一周一书”校园阅读实践(“行”)的同时,笔者还试图对“一周一书”进行理论阐释(“知”)。本文拟以“克期阅读”为视角,在梳理我国“克期阅读”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兼及国外“克期阅读”的考察,初步阐解“一周一书”的学理意义,既求教于方家,亦冀抛砖引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