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关于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的话题,我们已经连续讨论了两期。期间,我们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学科的发展,我们惊喜地看到有那么多默默无闻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发展的困境面前,依然于教学一线“耕耘不辍”……本期,我们在前两期讨论的基础上,将对该话题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总结。虽然,我们发起的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的话题讨论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但是有关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的问题之争并没有结束。我们相信,在不断尝试、不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前方的路不再是“海市蜃楼”,而会愈加明朗!
参与讨论者:
胡秀琴山东教育学院
涂涛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黄振余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成长”需要过程
如果说,信息技术纳入高考,是促进学科“成长”,促进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那么,请允许“成长”中的“磕绊”,请给它“爬起”的时间……
胡秀琴 (山东)
前两期中,许多老师谈及信息技术进入高考的方式以及对课程的影响。这里将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分为两种方式,其中之一是在基本能力测试中涉及有关技术的内容,如山东省高考采用3 X 1方案。初看山东省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能力考试的一部分进入高考,似乎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然而根据山东高考试题说明,“基本能力”的定位是“高中生应知应会的常识性知识和能力”。我们知道,常识是一种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具有一般性和不成体系的知识集合。而常识性知识和能力多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一般不需要特定课程的支撑。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山东省在基本能力考试中涉及“技术”,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地进入高考;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仅要求学生掌握关于信息技术的常识性知识和能力,那么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意义就有受到质疑的危险。事实上,正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以这种方式“进入高考”,才使得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变得无所适从,对课程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产生困惑。
信息技术学科以基础会考或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参与高考,可以保证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在一定程度上,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影响。但是考试实施起来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前面海南的吴海青老师所述,目前采用笔试方式不能完全体现学科的真正内涵,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江苏老师则反映,目前机考自动组卷难度有差异、判分系统的限制使知识点考查存在欠缺、题库需要提高水平等。另外,在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考生应付考试情况比较普遍,难以反映学生真正的能力水平,使得这种考试应有的评价效果大打折扣。
黄振余 (广东)
高考承载了太多的社会责任和负担,承载着太多学生、家长、教师的期望,所以我们不得不正视它。事实上,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我国现行人事、高考、高校招生、教育评价等制度下,高考考查科目及其内容,直接决定着一门课程的实施、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走向、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科教学的评价、学科教学的质量等。因此,把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科目,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迫切需要。
海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将信息技术学科以不同的考查形式,纳入高考考查之列,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信息技术学科全面纳入高考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信息技术入高考不可能一蹴而就,前面还有许多障碍和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它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涂涛 (重庆)
对于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不乏乐观积极者,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纳入高考至少有三方面的优势:其一,全社会、学校和家长多方面的高度重视构建了信息技术课程原本应有的“常态化、正常化”运行的良性发展环境;其二,信息技术学科地位的“高升”直接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师(地位)的“重生”;其三,高考元素刺激了学生对信息素养作为新媒体时代生存要素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再认识”,激励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和兴趣。
当然,也不乏忧思迷惘者,其对“非主流学科”赴高考的现状和前景表示担忧:其一,信息技术教育与高考捆绑一体,应试味道骤升,很多课堂完全为考试服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入了应试误区;其二,信息技术水平考试在高考评分体系中所占比例少之又少,引发学校和学生对该学科的关注度再次走低;其三,考试目标与课程培养目标之间存在错位,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合格万岁”的基准线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不屑一顾,学业水平测试无法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尽管目前海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显现出若干问题和困惑,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本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实效的,更不是刚进入高考战略就可立马获得“新生”、焕发活力。信息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设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将精力耗费在信息技术学科应否进入高考问题的争论中,而应以平常心态、踏踏实实做些实事。
问题乃良师
现代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纳入高考成为趋势和必然。我们在适应这种“必然”的过程中,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胡秀琴 (山东)
第一期讨论中,山东李妮老师提出“基本能力考试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存在一定错位”。2009年《考试说明》中确定的九大考查目标中,与信息技术课程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有两条(略)。对此我的理解是,基本能力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信息处理与现代生活有关的技术探究与设计的基本能力,这里指的知识和能力属于常识性的,高中生应知应会的范畴,上述两条目标虽然在字面上与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目标非常接近,但含义却完全不同,它不是以考查学科的核心内容为目的,对学科领域的覆盖不系统、不完全,知识点的呈现往往也是分散的。这正说明基本能力和学科课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不存在错位的问题。
同样由于基本能力考试的“常识性和应知应会”的考试目标,其“试题的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另外还由于基本能力考试目标原本就与学科课程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期望通过基本能力考试达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是完全不可能的。
黄振余 (广东)
1.如何命题是关键
江苏史弘文老师谈到“无论采取何种考试方式,命题都是关键”,我很赞同。我把它更深入一层,解决命题问题是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的核心。因为它关系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影响到信息技术纳入高考后考试的成败。核心问题不解决,言其他,都显得意义不大。
2.另眼看“问题”
在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硬件设施或者改善硬件设施所必需资金配备存在地区差异;课程开设、教学活动抛弃课标,脱离教材,以考为纲,以练代讲;考试形式“不能完全体现学科的真正内涵,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试形式不完善,考查内容简单片面、命题形式不灵活等。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我认为,出现以上问题是正常的。有了问题,才具有不断完善它的空间,我们才会不断去实践、去反思、去研究解决的办法。“问题”是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征途中的有益之师。
涂涛 (重庆)
1.合理分配信息技术水平考试在高考评分体系中所占比例
根据模块难度、合格成绩以上的不同加分比值等级,合理加重信息技术水平考试在高考评分体系中所占比例,既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真实水平,又能作为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选择专项优秀人才的参考依据。
2.科学制定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信息技能评价机制
我国各地区及各学段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在设备、师资、软环境等方面发展不均衡,针对现实的差异,应制定适应性方案。例如,采用分步实施的策略,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均衡成熟的地区可先试点运行;评价机制可引入形成性评价积分,按比例计入总分的方式;尝试将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等等。
高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关注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的实质,是关注这门年轻且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的课程发展问题。关注它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关注它的考核形式、命题方式、评价体系,关注它如何健康、均衡的发展……
胡秀琴 (山东)
信息技术课程承载着全面提升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特别是基础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独特设计,更使得这门课程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人才和专业人才提供了可能。所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到的价值,是任何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大可不必对它是否能够继续“独立成长”而担忧。
其实,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是否参与高考,对于课程的发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课程是否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真正动力是课程所承载的教育任务与价值;使课程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想方设法,全面体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努力实现课程目标。这些需要方方面面、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
黄振余(广东)
1.处理好入高与课程的关系
在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任何课程(特别是普通高中学段的课程)的开设实施,都不能不重视高考这个因素的存在及其影响。在处理信息技术学科入高考与课程发展的关系上,我的观点是,在课程实施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都要以课程目标作为参照,与课程的目标相吻合,而不能以高考考纲作为导向。高考要尽力向课程靠拢,这包括高考方案的制订、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命题等,都必须有利于促进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只是促进课程实施的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不等于课程的实施。正确处理好入高与课程的关系,有利于避免高考与课程目标、课程内涵、学科特点的错位。
2.处理好入高与评价的关系
即使我们请醒地认识到,高考不等于课程,高考的结果不是教育评价的全部,但是每年的高考已经成为某些地区、某些学校课程实施的指挥棒:每年高考的结果已经成为某些地区对学校、某些学校对学科教师评价的全部。“一优(高考成绩)遮百丑”、“一丑(高考成绩)难抵百优”现象在我国基础教育里,已见怪不怪。这也是教师们在讨论中提到的:以高考目标代替课程目标、以高考考试科目决定课程开设科目、以考试题库代教材内容、“以考为纲”、“以练代讲”等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我想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找到理想的高考方案。它的形式、命题能够全面反映课程实质和教学实况,能够全面体现学生真实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在现阶段无法全面实现。另一个办法是在找到以上理想方案之前,我们面对现实,正确处理入高与评价的关系,认真领会评价的内涵,承认高考评价只是整个课程评价或教学活动评价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涂涛 (重庆)
一方面,在发展战略上要统一认识,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高考战略中,利用“高考体系”中良性的综合效应(社会的关注、政府的导向、学校的投入、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常态发展。
另一方面,在战术、战法上要统筹发展。
重新审视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衔接。目前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教材体系及内容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现象,导致教学中师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使各阶段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和层次衔接有序、递进有效。
探索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的内涵及规律,创新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如信息技术许多知识具有共性却不具有进阶性、知识更新换代太快、各学段知识不统一、各选修模块特点鲜明等。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刚“高升”就步入“以考为纲”、“以练代讲”等“高效机械应试法”误区,不能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因此,探索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的内涵及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创新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促进学生在信息素养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协调发展。
高考下的信息技术教师发展
学科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只有首先重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不抛弃、不放弃”自身的优势,学科才有可能真正地被重视,信息技术才能真正迎来它的“被纳入”(高考)!
胡秀琴 (山东)
再谈高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问题。如前面讨论中几位老师反映,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原本把课程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希望过多寄托在课程进入高考上面,几年来高考的实践却使很多教师非常失望,从而使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产生困惑。实际情况是,有些信息技术教师在会考或水平考试之后就开始“打杂”,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则做起了“基本能力测试”的“授课”教师。应该指出,根据高考中“基本能力测试”科目的性质,单独设立“基本能力课程”进行“应试教学”是不合适的,因为基本能力测试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完全可以体现在各相关知识领域(如技术、音乐、体育等)的教学中,只要这些学科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注意发现和强调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常识,注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一般学生应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应该也没必要进行这种“应试讲授”。但许多学校为追求提高高考分数,纷纷在考前为学生进行了基本能力测试辅导,这种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许多学校由信息技术教师担当任课教师,有些教师认为这就是今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所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和信息技术课程一样,信息技术教师真正的价值所在是因为他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所独有的知识和技能,是其他学科教师无法替代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学科领域,特别是在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校园网络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诸多方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独特作用,这才是信息技术教师立足和地位提高的根本途径。千万不要迷失自己,不要为适应高考削足适履,做那些与专业无关的无谓的努力,这对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我赞赏山东杨伟老师的话,“现实面前,信息技术课教师从当初那种悬浮于半空中的盲目喜悦中解脱出来,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高考,面对课堂,面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努力开辟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渠道,为信息技术教学,也为自己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黄振余 (广东)
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入高与教师的关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看待和处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与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学科进入高考,提高了学科地位和学科教师的地位,对我们教师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科教师的课程理念、学科素养、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教学组织实施能力、考试命题研究能力,等等,直接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的效果与成败。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作为提升专业成长,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完善学科评价体系,实现学科理念的一种手段、一个途径,而非作为一种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高考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作用”,胸怀学生、立足学科、着眼课程、树立大课程小高考的思想。这样,我们的心胸才会宽广,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准确,我们的教学行为才能到位,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大气,我们的教学效果才会显著,我们才不会误入应试的怪圈。一线教师是入高的主力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正真纳入高考形成强大的支撑。
参与讨论者:
胡秀琴山东教育学院
涂涛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黄振余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成长”需要过程
如果说,信息技术纳入高考,是促进学科“成长”,促进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那么,请允许“成长”中的“磕绊”,请给它“爬起”的时间……
胡秀琴 (山东)
前两期中,许多老师谈及信息技术进入高考的方式以及对课程的影响。这里将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分为两种方式,其中之一是在基本能力测试中涉及有关技术的内容,如山东省高考采用3 X 1方案。初看山东省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能力考试的一部分进入高考,似乎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然而根据山东高考试题说明,“基本能力”的定位是“高中生应知应会的常识性知识和能力”。我们知道,常识是一种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具有一般性和不成体系的知识集合。而常识性知识和能力多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一般不需要特定课程的支撑。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山东省在基本能力考试中涉及“技术”,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地进入高考;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仅要求学生掌握关于信息技术的常识性知识和能力,那么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意义就有受到质疑的危险。事实上,正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以这种方式“进入高考”,才使得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变得无所适从,对课程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产生困惑。
信息技术学科以基础会考或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参与高考,可以保证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在一定程度上,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影响。但是考试实施起来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前面海南的吴海青老师所述,目前采用笔试方式不能完全体现学科的真正内涵,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江苏老师则反映,目前机考自动组卷难度有差异、判分系统的限制使知识点考查存在欠缺、题库需要提高水平等。另外,在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考生应付考试情况比较普遍,难以反映学生真正的能力水平,使得这种考试应有的评价效果大打折扣。
黄振余 (广东)
高考承载了太多的社会责任和负担,承载着太多学生、家长、教师的期望,所以我们不得不正视它。事实上,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我国现行人事、高考、高校招生、教育评价等制度下,高考考查科目及其内容,直接决定着一门课程的实施、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走向、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科教学的评价、学科教学的质量等。因此,把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科目,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迫切需要。
海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将信息技术学科以不同的考查形式,纳入高考考查之列,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信息技术学科全面纳入高考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信息技术入高考不可能一蹴而就,前面还有许多障碍和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它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涂涛 (重庆)
对于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不乏乐观积极者,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纳入高考至少有三方面的优势:其一,全社会、学校和家长多方面的高度重视构建了信息技术课程原本应有的“常态化、正常化”运行的良性发展环境;其二,信息技术学科地位的“高升”直接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师(地位)的“重生”;其三,高考元素刺激了学生对信息素养作为新媒体时代生存要素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再认识”,激励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和兴趣。
当然,也不乏忧思迷惘者,其对“非主流学科”赴高考的现状和前景表示担忧:其一,信息技术教育与高考捆绑一体,应试味道骤升,很多课堂完全为考试服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入了应试误区;其二,信息技术水平考试在高考评分体系中所占比例少之又少,引发学校和学生对该学科的关注度再次走低;其三,考试目标与课程培养目标之间存在错位,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合格万岁”的基准线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不屑一顾,学业水平测试无法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尽管目前海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显现出若干问题和困惑,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本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实效的,更不是刚进入高考战略就可立马获得“新生”、焕发活力。信息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设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将精力耗费在信息技术学科应否进入高考问题的争论中,而应以平常心态、踏踏实实做些实事。
问题乃良师
现代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纳入高考成为趋势和必然。我们在适应这种“必然”的过程中,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胡秀琴 (山东)
第一期讨论中,山东李妮老师提出“基本能力考试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存在一定错位”。2009年《考试说明》中确定的九大考查目标中,与信息技术课程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有两条(略)。对此我的理解是,基本能力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信息处理与现代生活有关的技术探究与设计的基本能力,这里指的知识和能力属于常识性的,高中生应知应会的范畴,上述两条目标虽然在字面上与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目标非常接近,但含义却完全不同,它不是以考查学科的核心内容为目的,对学科领域的覆盖不系统、不完全,知识点的呈现往往也是分散的。这正说明基本能力和学科课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不存在错位的问题。
同样由于基本能力考试的“常识性和应知应会”的考试目标,其“试题的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另外还由于基本能力考试目标原本就与学科课程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期望通过基本能力考试达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是完全不可能的。
黄振余 (广东)
1.如何命题是关键
江苏史弘文老师谈到“无论采取何种考试方式,命题都是关键”,我很赞同。我把它更深入一层,解决命题问题是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的核心。因为它关系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影响到信息技术纳入高考后考试的成败。核心问题不解决,言其他,都显得意义不大。
2.另眼看“问题”
在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硬件设施或者改善硬件设施所必需资金配备存在地区差异;课程开设、教学活动抛弃课标,脱离教材,以考为纲,以练代讲;考试形式“不能完全体现学科的真正内涵,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试形式不完善,考查内容简单片面、命题形式不灵活等。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我认为,出现以上问题是正常的。有了问题,才具有不断完善它的空间,我们才会不断去实践、去反思、去研究解决的办法。“问题”是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征途中的有益之师。
涂涛 (重庆)
1.合理分配信息技术水平考试在高考评分体系中所占比例
根据模块难度、合格成绩以上的不同加分比值等级,合理加重信息技术水平考试在高考评分体系中所占比例,既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真实水平,又能作为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选择专项优秀人才的参考依据。
2.科学制定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信息技能评价机制
我国各地区及各学段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在设备、师资、软环境等方面发展不均衡,针对现实的差异,应制定适应性方案。例如,采用分步实施的策略,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均衡成熟的地区可先试点运行;评价机制可引入形成性评价积分,按比例计入总分的方式;尝试将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等等。
高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关注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的实质,是关注这门年轻且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的课程发展问题。关注它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关注它的考核形式、命题方式、评价体系,关注它如何健康、均衡的发展……
胡秀琴 (山东)
信息技术课程承载着全面提升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特别是基础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独特设计,更使得这门课程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人才和专业人才提供了可能。所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到的价值,是任何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大可不必对它是否能够继续“独立成长”而担忧。
其实,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是否参与高考,对于课程的发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课程是否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真正动力是课程所承载的教育任务与价值;使课程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想方设法,全面体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努力实现课程目标。这些需要方方面面、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
黄振余(广东)
1.处理好入高与课程的关系
在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任何课程(特别是普通高中学段的课程)的开设实施,都不能不重视高考这个因素的存在及其影响。在处理信息技术学科入高考与课程发展的关系上,我的观点是,在课程实施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都要以课程目标作为参照,与课程的目标相吻合,而不能以高考考纲作为导向。高考要尽力向课程靠拢,这包括高考方案的制订、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命题等,都必须有利于促进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只是促进课程实施的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不等于课程的实施。正确处理好入高与课程的关系,有利于避免高考与课程目标、课程内涵、学科特点的错位。
2.处理好入高与评价的关系
即使我们请醒地认识到,高考不等于课程,高考的结果不是教育评价的全部,但是每年的高考已经成为某些地区、某些学校课程实施的指挥棒:每年高考的结果已经成为某些地区对学校、某些学校对学科教师评价的全部。“一优(高考成绩)遮百丑”、“一丑(高考成绩)难抵百优”现象在我国基础教育里,已见怪不怪。这也是教师们在讨论中提到的:以高考目标代替课程目标、以高考考试科目决定课程开设科目、以考试题库代教材内容、“以考为纲”、“以练代讲”等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我想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找到理想的高考方案。它的形式、命题能够全面反映课程实质和教学实况,能够全面体现学生真实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在现阶段无法全面实现。另一个办法是在找到以上理想方案之前,我们面对现实,正确处理入高与评价的关系,认真领会评价的内涵,承认高考评价只是整个课程评价或教学活动评价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涂涛 (重庆)
一方面,在发展战略上要统一认识,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高考战略中,利用“高考体系”中良性的综合效应(社会的关注、政府的导向、学校的投入、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常态发展。
另一方面,在战术、战法上要统筹发展。
重新审视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衔接。目前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教材体系及内容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现象,导致教学中师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使各阶段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和层次衔接有序、递进有效。
探索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的内涵及规律,创新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如信息技术许多知识具有共性却不具有进阶性、知识更新换代太快、各学段知识不统一、各选修模块特点鲜明等。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刚“高升”就步入“以考为纲”、“以练代讲”等“高效机械应试法”误区,不能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因此,探索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的内涵及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创新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促进学生在信息素养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协调发展。
高考下的信息技术教师发展
学科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只有首先重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不抛弃、不放弃”自身的优势,学科才有可能真正地被重视,信息技术才能真正迎来它的“被纳入”(高考)!
胡秀琴 (山东)
再谈高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问题。如前面讨论中几位老师反映,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原本把课程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希望过多寄托在课程进入高考上面,几年来高考的实践却使很多教师非常失望,从而使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产生困惑。实际情况是,有些信息技术教师在会考或水平考试之后就开始“打杂”,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则做起了“基本能力测试”的“授课”教师。应该指出,根据高考中“基本能力测试”科目的性质,单独设立“基本能力课程”进行“应试教学”是不合适的,因为基本能力测试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完全可以体现在各相关知识领域(如技术、音乐、体育等)的教学中,只要这些学科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注意发现和强调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常识,注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一般学生应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应该也没必要进行这种“应试讲授”。但许多学校为追求提高高考分数,纷纷在考前为学生进行了基本能力测试辅导,这种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许多学校由信息技术教师担当任课教师,有些教师认为这就是今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所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和信息技术课程一样,信息技术教师真正的价值所在是因为他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所独有的知识和技能,是其他学科教师无法替代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学科领域,特别是在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校园网络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诸多方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独特作用,这才是信息技术教师立足和地位提高的根本途径。千万不要迷失自己,不要为适应高考削足适履,做那些与专业无关的无谓的努力,这对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我赞赏山东杨伟老师的话,“现实面前,信息技术课教师从当初那种悬浮于半空中的盲目喜悦中解脱出来,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高考,面对课堂,面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努力开辟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渠道,为信息技术教学,也为自己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黄振余 (广东)
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入高与教师的关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看待和处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与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学科进入高考,提高了学科地位和学科教师的地位,对我们教师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科教师的课程理念、学科素养、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教学组织实施能力、考试命题研究能力,等等,直接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的效果与成败。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作为提升专业成长,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完善学科评价体系,实现学科理念的一种手段、一个途径,而非作为一种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高考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作用”,胸怀学生、立足学科、着眼课程、树立大课程小高考的思想。这样,我们的心胸才会宽广,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准确,我们的教学行为才能到位,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大气,我们的教学效果才会显著,我们才不会误入应试的怪圈。一线教师是入高的主力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正真纳入高考形成强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