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健全员工帮助计划(EAP)评估体系

来源 :经济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xyvpf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宁元元(1978—),女,江苏连云港人,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张晓辉(1981—),男,江苏徐州人,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朱月龙(1965—),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EAP(员工帮助计划)是由组织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援助和福利计划,是解决职场压力、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有效措施。应结合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两种常见的评估方法,健全正AP的评估体系,注重EAP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完善员工帮助计划。
  [关键词]EAP;评估体系;评估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6-0076-03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是由组织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援助和福利计划。在实施EAP项目的,一方面EAP咨询人员通过对组织的调研、诊断,为组织成员及其家属提供专业的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维护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员工绩效;另一方面,EAP咨询人员在帮助员工解决其个人问题的时候,力求发现组织在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组织改进和完善其管理体制提供建议和帮助。
  
  一、EAP评估的意义
  
  作为一项人力资源策略,EAP常被看作是提高组织生产率、减缓工作压力和促进员工心理健康的良方。许多国内外的EAP0艮务机构都宣称,实施EAP可以降低企业缺勤、离职率为企业节省招聘成本,改善组织气氛,员工士气提高积极性增加,工作绩效好,提高整体生产率。同时,使用EAP还可以帮助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缓解工作紧张情绪,改善家庭、工作关系,增进个人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稳定。另外根据国外的调查研究,EAP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每投资1美元将有5美元~7美元的回报。
  由此,我们可知EAP的实施往往是与组织的成本和利益相联系的,人们自然期望对EAP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同时这样的要求随着社会对EAP的接受度日渐提高也随之越来越多。对EAP项目进行评估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1.从企业角度看,为确保服务项目有效运转并且实现相关目标,确保EAP是按照最能满足组织和员工的需要的方式设计的,就需要对EAP进行评估。这样EAP项目负责人可拿出有数据支撑的EAP实施效果报告呈报公司的领导者和投资者,让他们确信EAP是科学的,有回报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从而更进一步获取上层管理者的支持,这不仅能继续实施EAP提供资金,尤其重要的是,上层主管的肯定与赞同对员工主动使用EAP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从而有力推动EAP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行,这必将对提高组织生产绩效大有裨益。
  2.EAP服务提供商有必要对已经购买实施EAP的客户公司进行项目评估,一方面,通过评估可以查证、确定此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并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只有评估才有比较,EAP服务商可以通过对不同案例的评估,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质量,更具市场竞争力。
  3.进行EAP估是为了更好促进和提高它的效能。其实评估本身就可看成完整实施EAP的一部分,评估可以为EAP的严格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EAP评估的内容
  
  现行的大部分的EAP缺少评估这一个环节,而且即使评估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表1是EAP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一级、二级、三级三个层次不断细化的指标,对EAP进行全面细致有效的评估。
  


  
  三、EAP评估的方法
  
  关于EAP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许多人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比如Macdonald提出的全面评估组织EAP的五步骤,包括:需求评估(NeedsAssessment),项目发展(Program Development)、导入评估(1nput Evaluation)、结果评估(OutcomeEvaluation)和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纵然目前存在许多种项目评估方法,但是最常见最实用的主要是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过程评估是改善服务和进一步发展EAP的根本基础,主要关注EAP的日常工作,关注EAP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内容包括:EAP部门接待咨询的人数,对求助者需求的即时应对也即EAP的及时性,项目在组织中团体和个人的使用率和渗透性,处理的问题类型,推介类型,涉及强制报告要求的个案数,员工帮助信息发布(如传单、手册和刊物等),后续跟踪服务水平和体系,来访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这样的信息可突出服务提供中的特定需要与组织中其他部门的协调和协作等便于我们分析EAP服务的便捷性,及时性以及EAP的使用率。
  根据西方国家EAP的评估实施经验来看,过程评估就其本身而言评估的还不够。EAP项目依赖的前提假设是运行良好的EAP计划实实在在帮助了抑郁的员工,随之帮助了组织并长期起作用。但是,这样的假设不是自动成立的,因为每一家组织情况都不同。为了证明这个假设在特定的组织内确实有效,有必要评估“整体服务”。因此,.除了要监控EAP服务质量和实际效率(过程评估),还需要结果评估来确保组织内实施的EAP是合理的设计,即符合组织和组织员工的需要。结果评估考查EAP项目对求助者(包括一般员工的管理者)和组织的影响和效果,通过对组织中的人事资料如病假缺勤和不必要的流动等进行分析,重点考查接受咨询的员工与其绩效标准之间的关系。结果评估包含评估有效性(evaluating effectiveness)、成本利益分析(cost-benefits analysis)和成本有效性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dysi8)等。
  
  四、实施EAP评估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1.员工方面。组织EAP乎估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来自员工方面的。如何让员工明白、理解、支持组织实施EAP评估工作,这需要组织的领导者、EAP的评估方做好宣传工作,需要有高素质的评估者,因此,培训好的执行评估的相关管理人员,使之掌握正确执行评估的流程及良好的工作技巧,与参加评估的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联盟,对评估工作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使用过EAP的员工还是控制组成员都可能由于思想顾虑而不愿配合研究者做自我报告或问卷调查。
  2.标准化问题。任何项目的评估都需要参照一定的标准,EAP的评估也不例外。首先,EAP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包含的内容又很多,组织通常是结合自身特点和员工需要来选配自己的EAP服务,个 性化突出。其次,EAP实施过程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组织在引入初期做了大量宣传动员工作,公司高层领导和员工主管都持支持性态度,员工易全员接受EAP,对EAP评估工作也倾向于积极配合。如果有的组织引入EAP主要针对组织中部分员工,他们因酗酒、家庭冲突等个人问题影响到工作效率,那么员工对EAP的认识偏颇必然影响其对EAP效果的评价。另外,EAP服务的方式和过程千差万别,提供EAP咨询服务的人员专业水平可能高低不齐,接受服务的员工对咨询效果的评价也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都会给EAP的评估标准化带来困难。
  3.数据的收集。评估中所需要的数据常常难以收集。对大部分组织来说,供有效评估的可用数据都不充足,由于管理的问题,组织可能无法提供出“软的”或“硬的”数据,再加上纵向研究的困难,研究只能进行控制组设计,这样收集到的数据容易受污染。另外,出于伦理道德原因,组织不愿意提供其员工的个人资料,这种保密性规定也大大限制了数据的获取途径。
  4.客观性问题。EAP是特别敏感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关系。组织的EAP项目专员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管理层则希望看到客观的评估结果,工会代表和员工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通过评估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在这样的工作情境中,人员经常被各种需要协调的复杂关系所分心。所以他们在EAP评估的过程中易受主观价值和外部尺度的影响,难以做到真正意义的客观。同时EAP提供商也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努力使他们的项目评估结果看起来很好,难以反映客观事实。
  5.评估可行性。对EAP实施效果的评估研究还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主要原因是评估研究花费昂贵,既耗时又耗力,而且还有可能得到令人不愉快的结果。比如,对于有些EAP咨询顾问而言,他们通常更多关注治疗而非研究,如果对他们服务质量进行评估,他们可能会怀疑这是用来监控他们的个人绩效,反而降低了工作热情。从组织角度考虑,他们可能会认定EAP在其他组织实施有效,那么就无需再投资评估;或者有的组织实施EAP着眼点仅在于向员工提供—项福利政策,向公众“显示他们的关心”为吸引人才增加筹码,并不特别在乎EAP的有效性,因而也就不愿评估。另外,由于评估所需信息可能涉及EAP提供商的商业秘密,以及对评估出现不利结果的过分担心,所以他们也不情愿参与评估研究。
  6.保密性问题。在进行EAP评估过程中,保密性和员工隐私是研究者遇到的最大障碍。如果员工觉察到项目评估的负面性,那么项目的声誉就可能会毁掉,必须严格坚持保密性原则。在保护保密性和尊重员工隐私的同时,评估过程应是公开进行的,以充分解释研究情况。有必要澄清的是评估结果并不会揭示任何员工个人身份、特性。采用由不使用EAP的员工组成的控制组也会带来问题,因为其他员工可能会误认为这些员工个人也使用EAP。因此,保护所有参加研究的个人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艾佳
其他文献
[摘要]东盟与中国、日本双边贸易具有不同特点,为进一步突出中国在东盟的产业竞争优势。应从全球战略大局出发,调整贸易政策,建立适宜的贸易机制,推动双边贸易的稳定健康增长;对内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  [关键词]东盟;产业内贸易;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3
期刊
[摘 要] 农村公共品融资是中国农村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税费制度改革之后,随着村提留和各种收费的废除,尤其是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共管理可用资金明显减少,因而在废除这种制度后建立起一种新的、有效的农村公共品融资制度已成为公共财政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 税费改革;农村公共品;融资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
期刊
[摘要]政府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经济增长。中国地方政府服务的边际生产力0.42,显著小于1,这说明政府服务供给过度;地方政府的最优规模占GDP的比重为10.188%,而目前各地方政府的实际规模均已超过这一最优规模,应从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等方面入手,着力优化政府规模。  [关键词]政府最优规模;过度扩张;Barro法则  [中国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借用分级条件下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最优规模的模型和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为量化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根据IMD测度政府效率的指标体系和国内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效率分析应采用DEA的方法。  [关键词] 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规模;供给效率  [中图分类号] F0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
期刊
[作者简介]胡霞(1976-),女,山西寿阳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李智芳(1973-),女,河北饶阳人,河北师范大学财务处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摘要]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广泛应用,特别是ERP系统的应用为ABc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ERP快速、高效信息系统环境下运用作业成本法,完善成本核算方法、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库存管理及顾客盈利能力分析
期刊
[作者简介]张婧(1983-),女,河南开封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王松江(1960-),男,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  [摘要]大BOT项目方式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乡村公路受到了国家的日益重视。但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对于城镇人口脱贫时间产生了消极影响。研究发现,城镇贫困在1997年达到高峰,然后逐渐缓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在初期能使脱贫时间迅速减少,但边际效果是递减的;贫困人口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延长了脱贫时间,如果贫困人口的初始收入增加,则会明显缩短脱贫时间。  [关键词]瓦特指数;脱贫时间;收入差距  [中国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和城郊结合部激进式市民两种边缘群体。虽然农民工和部分城郊结合部激进式市民都属于低技能劳动力市场,但他们内部依然存在自我歧视的问题。提高其就业能力并最终实现“弱+弱=强”,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就业能力;农民工;城郊结合部激进式市民  [中图分类号]F32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期刊
[作者简介]高玉强(1980—),男,山东胶南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  [摘 要]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令人堪忧,应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新财税理念,构建公平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对策:转变财税理念,调整税收政策和制度,推进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改革。  [关键词]基尼系数;新财税理念;公平;社会分配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作者简介]张学海(1980-),男,河北廊坊人,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2004级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商品流通。  [摘 要]铁路行业被认为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铁路部门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政策。但近年来铁路部门已经逐渐实行自主定价,并在春节等节假日上浮票价,引发很多争论。用博弈论方法对铁路票价制定和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提出铁路票价制定有其利益趋向依据,但为规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