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建议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教育领域中提出的最重要、最长期的决策,推行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领域中发生的最重要事件。它不是一时的政策举措,而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客,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在制度上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社会进步的要求。信息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信息化、智能化,它要求教育培养高素质、有现代意识的人才。这就是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
  近十多年来,教育界最流行的话语莫过于“素质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最重要事件,而且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指导方针。
  
  提出背景
  
  素质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两种不同的背景和原因: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
  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只要有条件,中国人就会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求学。建国以后,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解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群众求学的积极性尤为高涨。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尽快培养经济建设干部,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一度出现高中毕业生人数达不到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现象。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学额的限制,开始出现高中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学的问题,小学、初中毕业生也有一部分不能升学,需要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学生、家长、教师思想准备不足,认为去参加工农业生产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而且越演越烈。当时教育界曾经对“单纯追求升学率”倾向进行过批判。
  “文革”以后,随着国家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我国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招生27.3万人,但报考的青年达570万人。随后几年,一直存在着升学的激烈竞争。有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健康,轻视道德教育,加班加点,应付考试;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压题猜题,忘记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本质。
  1987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一词。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开展起来。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
  
  适应时代进步要求,提高国民素质
  
  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素质教育”一词未见正式文件,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是中央领导和各级教育部门经常关注的问题。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以后其他许多文件都提到提高民族素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质量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股教育改革浪潮。特别是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发表以后,许多学校都以此为指针,进行教育改革,各种教育改革实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有北师大一附小、上海师范附小等7所学校开展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开展的成功教育,南通师范附小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武汉江岸区的和谐教育等。这些教育改革实验都是为了寻求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最佳教育模式。
  
  本质内涵
  
  素质教育的概念一经提出,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后,引起了教育界的热烈讨论。讨论中对素质教育的提法有几种质疑:
  教育理论界有些专家认为,素质是先天遗传形成的,不可能由后天来培养。后天养成的是人的素养,而不叫素质。
  有些专家认为,人的素质是中性的,人可能有好的素质,也可能有坏的素质,素质教育的提法欠科学。
  有些教师提出疑问,我国已经有明确的教育方针,为什么又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否要用素质教育代替教育方针?
  许多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不理解,甚至有些情绪,认为解放40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培养了千百万人才,难道方向都错了,现在要转轨了?转到哪里去?他们为此感到困惑。
  有些教师认为,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有考试就有应试,不能一概否定应试教育。
  可见当时的思想是十分混乱的。经过20年来的讨论,尽管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认识,但大体上得到某些共识。
  首先,大家都承认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弊端,这种情况需要改变。2005年夏天,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表达了对当前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担扰。胡锦涛总书记十分重视,批示要进行调查研究。为此,中宣部、教育部、人事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团中央等单位组织联合调查,形成了数百万字的调研报告,最后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11月出版了《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的系统调研》一书。总结了近些年来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主要进展,深入分析了当前制约推进素质教育的突出问题,归纳整理了各方面提出的政策建议。
  其次,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因为我国教育的实际偏离了教育方针指引的方向。
  再次,反对“应试教育”并不等于反对一切考试。
  最后,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加强素质教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会议形成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央文件为素质教育下了明确的定义,为20多年来素质教育的讨论作了科学的总结。
  素质教育的提出虽然与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关,但不尽如此,它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不同的社会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现代社会如果从工业化开始算起的话,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信息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信息化、智能化。信息社会的核心工业是“智力工业”、“知识工业”,信息社会的经济是“知识经济”。与之相适应,它要求教育培养高素质、有现代意识的人才。这就是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如果说工业社会初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就可以应付一生职业的需要,那么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到毕业的时候可能有的已经陈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要学会学习,学会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这就是“能力”。信息社会还需要每个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主要进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不仅在数量上得到空前发展,而且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总结近20年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努力探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举措。许多地方努力贯彻2004年中央连续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加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多种活动。许多地方政府明令禁止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各种不必要的测验和假期补课等,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的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的实验有了扩展和深入;新的实验研究,如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主体性实验研究等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许多地方和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通过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遍推行。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吸收世界教育的新经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重视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在课程目标上,重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招生考试制度逐步改革和完善。考试是指挥棒,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最公平的办法,目前还没有别的方式可以代替,但考试的方式、内容需要改革和完善。近些年来,中考改革试点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展开。改变了过去用百分制的方式单一呈现考试结果的做法,采取以等级制方式呈现学生考试成绩;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成长记录纳入评价范围,把日常评价与毕业考试评价结合起来。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稳步推进,在不断改革考试内容、科目等基础上,又在16个省份进行了自主命题的改革,在部分高校进行了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的试点,逐步达到高校招生考试内容、形式的多样化。这些改革对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政策建议
  
  素质教育的推进,还存在许多困难,正可谓步履维艰。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的办法也应该是综合的,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合力,共同努力。这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素质和未来、国家的兴衰和发展的大事。
  第一,全社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教育改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坚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作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全局性工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生活待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要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硬件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使受教育者不仅享受入学机会的均等,而且享受教育过程的平等,铲除择校的基础。为此,需要增加教育投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和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制度创新。
  首先,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变重学历为重能力。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我们常常要求家长改变观念,但观念作为上层建筑必须有经济为基础,同时要用制度来保证。近些年来,国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设立中职学校学生奖学金,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企业挂钩或联合培养人才。毕业生有就业的保证,许多家长就愿意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因此各地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起来,这就减轻了升学的压力,为推行素质教育铺平了道路。
  其次,在教育结构上有所创新。尽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渠道,为每一个公民在需要学习和有能力学习的时候提供学习的机会。
  再次,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当前高考制度被公认为公开、透明,是最公正的办法。取消高考是不现实的,但还是有改革的空间。当前每年高校录取新生的比例大致在60%左右,大城市的比例在70%以上。随着每年招生数量的递增和学龄人口的下降,这个比例还会上升。因此高考制度的设计可以实行梯次考试,第一次为普通水平考试或者是会考,合格者可以升入高等专科学校;第二次是分类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一般高校;最后一次是重点大学的单独考试,或笔试或面试。这样既保证重点大学招生录取的自主权,又给考生提供多次考试的机会,避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遗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最后,改革评价制度,重视综合性、经常性、全面性、发展性的评价。在各级学校招收录取新生时,除对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有所照顾外,取消一切附加条件。不给奥数班、一般的特长班加分。这样,家长就不会强迫孩子上这些班,就会极大地减轻孩子的负担。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教师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又有业务能力,就会重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素质的提高;就会抵制、纠正违背素质教育的做法;就会使教学最优化、效果最大化,即教师和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教育领域中提出的最重要、最长期的决策。它不是一时的政策举措,而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客,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地在制度上创新。
其他文献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能够正确地指明大学的前进方向,其核心是一种人文和科学精神,其灵魂是对未来大学理想的追求——追求真理和造福人类,从哲学上讲它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这种大学
期刊
蒋捷一生跨越宋元两朝:宋亡前他过着十分幸福的生活,并于咸淳应举,考中进士;然而,就在蒋捷中举后不久,南宋王朝转眼覆灭,他本人也被卷入了漂泊流离的难民大潮;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蒋捷虽有两次入仕的机会,但他放弃了出仕富贵的可能,始终保持着“义不仕元”的气节。即使在宋亡之后很久,他仍然过着漂泊流离的生活,足见其人品之高。    在由宋入元的遗民词人中,蒋捷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作家。蒋捷,宋末元初的著名词人
期刊
歌唱是通过音乐化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语言在歌唱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所谓“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准确的语言表达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听众产生共鸣。声乐教学中的咬字吐字训练要重视字音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协调统一,并且在歌唱的同时,清晰的语言要与作品音乐、意境良好结合。    明代魏良辅《曲律》中提过:“曲有三绝:字清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其中“字清”是指发音准确,字音清晰无误,而“腔
期刊
“边缘学校”指的是在某一个区域内被行政部门有意或无意冷落的学校,一般是薄弱学校,在现阶段,各地村组、乡镇合并之后,教育布局调整的过程中暂时保留即将被重组、兼并的学校。  东庐中学和后六中学两所初中就是这样一类学校。  东庐中学是江苏省溧水县的一所乡镇中学。由于多种因素,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水平不高。上个世纪末,由于乡镇撤并,初定要被调整。有些老师公开调侃校长是“维持会长”。  后六中学在溧阳市的位置
期刊
编者按:  目前,一批名校的校长面临退休,当这些校长离开学校以后,如何促使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对新任校长提出了挑战。实际上,不仅名校是这样,普通学校也是如此。因此,在校长更替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欢迎广大校长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经验、认识和看法,踊跃参与讨论。    以下三所名校都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都处于高位发展阶段,新老校长更替对学校的持
期刊
●如果教育过程不能与学生及家庭幸福紧密相连,培养结果不能与众多学生有效就业相衔接,那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无从谈起。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从转变部门职能入手,从主要关注教育内部需求向全面关注社会需求转变;从主要对直接管理的教育机构负责向对每位公民的教育诉求和利益负责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整个社会事业中资源最为丰富、人民群众受益面最为广泛的行业之
期刊
高二选科分班时,我带着几分不情愿当起了全年级唯一的“物生”(物理、生物组合)班班主任,这个班四分之三的学生是男生,据说是汇集了高一时各个班的“猴子”。另外,由于没有经过“筛选”,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全年级最不整齐的。我心里发着牢骚:“给我这样的班级,不知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呢,还是不信任呢?”我是属于那种做事认真的人,尽管有情绪,我还是把班级接了过来,并且完全投入地开展班级各项工作,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学
期刊
重视语言教育,培养民族观念    语言教育即“国语”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发展方向意识和语言文明意识。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民族的语言美,并从爱国的高度学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要引导学生在心灵上对祖国语言怀有一种神圣感,在使用祖国语言时怀有一种庄严感。《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以此作为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基础。据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形
期刊
校长于一个学校的重要性有许多著名的前辈有过诸多精辟的论述,毋庸赘言。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处于非常关键的改革与发展期,教育一线涌现出了一批锐意改革的名校长,他们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他们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校长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校长到底扮演着那些角色?校长怎样扮演好这些角色?校长在教育的改革中负有怎样的使命?校长有所作为又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我们提供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目前,社会上消费攀比之风盛行,校园虽说是“象牙塔”,也没能摆脱攀比强劲之风的影响,且有趋强之势。如今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7年“3·15”期间,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在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消费维权状况进行了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相比其他消费者,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明显,表现为攀比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