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认识及实践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incent_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对“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认识
  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指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语文课应该以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为目标展开教学,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质特性,就是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而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些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自承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及学校、家庭、社会所共同承担,这些就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比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如果确定为“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悟人物的思想品质”,目标指向的是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是非本质性教学内容;而“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就指向认识课文是怎样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这才是本体性教学内容。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语文课程中本体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教学内容的区别,并且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明确本体性教学内容,然后围绕着本体性教学内容来组织语文课教学,这样才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
  1. 科学定位目标,是“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方向。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呢?一篇教材我们到底应该教什么呢?吴忠豪教授在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总结会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实现两个转型:一是,要从原来以围绕思想内容的理解,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二是,要从教师以讲课文的课堂形态,转变为学生语文实践课堂的教学常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雷英说,我们要立体看教材,把教材当成一个可以开发的资源包,可以删减,可以增补,可以整合,可以重构,可以去挖掘教材中的全新元素。研究教材,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合我的学生的教学目标,要以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来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教学。
  一次区级教研活动中,我区一位教师两次不同的目标定位,产生两个不同的教学效果:原先设计目标定位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第一次试教后发现,本篇课文故事性很强,情感性不足,不太适合在读中悟情、在反复读中体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要以父亲的道德难题为切入点,以“还”与“留”作为拓展点,来强化语言文字训练,争取少一些说教,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渗透道德情感和人文目标。执教老师第二次的设计如下:
  (1) 抓重点词句,悟“道德难题”。① 默读第6-8自然段,思考父亲为什么中了大奖却“神情严肃”?② 交流:引出“道德难题”。③ 找出文中父亲留车、还车的理由。④ 让学生找一找,用上句式说一说。⑤ 出示有关诚信方面的名人名言,齐读。⑥ 文中的父亲最终还是选择了“还车”,请帮父亲写一封信给“我”,说明还车的理由。学生引用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组织语言,练习写话。
  (2)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了,围绕着父亲的道德难题,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了降低学生表达的难度,老师帮学生设计了具体的框架,让学生的表达更加完整规的认识及实践
  范。尤其是最后运用名人名言说服“我”的环节,学生们更是妙语连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学生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悄然形成。这样的设计,少了一份道德说教,多了一份语用训练,这不正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所倡导的方向吗?
  我们老师是“教语文”而不是只“教教材”,教材的内容只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敏锐地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发现语文知识的学习点、语言文字训练点、语文能力的实践点,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生长,这样的课才更有语文味,这样的教学才更高效。
  2. 掌握理解字词,是“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底线。无论是何种教材,无论是哪个年级,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都是必须掌握和落实的“保底”工程。如果适当改变词语的学习方式,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感于浙江廖丽萍老师执教的《狼群》一课的词语教学,廖老师词语的巩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教师介绍一种课文中的场景,学生写相关词语。三组场景叙述完了,学生把课文的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既复习巩固了词语,又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在互动之中,课文梗概悄然形成,归纳概括的方法渗透润物无声,大教无痕呀!
  平时词语的听写,一般是老师报词语,学生写词语,那仅仅是单一的根据字音判断字形的词语练习,枯燥乏味。但如果改变方式,从理解运用的角度进行,在语境中加以运用,学习巩固的效果会更好。比如《桂林山水》课文中“水平如镜”一词,可以根据意思来写词语,也可从“构词规律”角度听写,启发学生用比喻的方式来构词,形容某种事物的特点,想想这类词语还有哪些呢?学生自然会想到“胆小如鼠”“心急如焚”;还可以从词义的角度听写,“水平如镜”是描写水的,还有哪些词语也是描写水的?学生自然会想到“波涛汹涌”“波澜壮阔”等。
  3. 加强语言积累,是“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基石。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文如聚沙,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学习一篇课文,主要任务就是读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背课文中的语言,用课文中的语言,可见积累语言文字是学会运用语言的基础。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积累生字词语,对生字的听、读、写训练,对优美篇章、语句名言的背诵,是语言文字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诵读训练,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巩固记忆,加深理解,达到熟能生巧、准确运用。在大量积累的同时,不断丰富社会经验,欣赏、储存与心灵呼应的美文妙语,让学生被情节吸引的同时,不断丰富内心世界,逐渐感受到表达特点和写作规律。   张祖庆老师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学到文中优美的语句,含义深刻的地方,总是先范读,让学生体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后,总是鼓励学生:“这么好的文字,我们应该把它读好,记住。”他引导学生用总分的结构段式特点,帮助学生背诵,来体会作者林清玄散文充满玄想的语言魅力。
  4. 学习方法技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核心。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所以语文课教学,应把大量时间放在语文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
  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的教学观摩活动中,上海纪凌老师的《燕子专列》一课教学,老师和学生们在共同分析了燕子专列救助的原因后,花了很多时间指导学生替政府写呼吁广播稿,学习目标指向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隐退的是老师,展现的是学生。教师精彩的讲演,变成了学生们扎实的语文训练;同学们一句句精彩的话语,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练笔,让学生扎扎实实进行着语言文字的训练。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用小学五年级学生执教二年级教材《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聚焦语文方法和技能,让我们对本体性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在了解学生学情后,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有感情朗读;二是学写批注;三是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信。整堂课就紧紧围绕着这三个目标开展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对于其他内容,则是渗透在朗读、批注和写信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之中,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注重技能训练,而并非“教教材”的理念。
  5. 学会迁移运用,是“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发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生动的描述、灵活的句式、严谨的说理、巧妙的构思等都是加强拓展训练的素材。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语文因素,并凭借这些语文因素进行迁移运用,最终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典型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辨析,领悟其中的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
  在浙江廖丽萍老师执教的《狼群》一课教学中,当学生品读课文、感受头狼的特点后:廖老师说:“当我读了这段话,我写下了这句话——‘头狼真有智慧,我佩服头狼!’你们读了课文后产生了联想,对课文就有体会,把它写下来就是批注。请你们也试着写一写批注吧。”让五年级的学生学会批注课文,教师先介绍自己的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体会批注的方法,带着学生读文字、悟情感、学方法,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培养。这样以策略指导为核心的教学,学生“得意”又“得言”,学习悄无声息,水到渠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原来,语文教学并没有那么错综复杂,只要抓住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内容,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由“内容分析”转向品味、运用语言,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片段,交流观后感受。  [设计意图]课前看视频,感受大赛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学生后面参与活动积蓄热情。  一、 创设游戏情境,畅谈活动体验  1. 都说“一件事,你看过了也许就记住了,可是只有做过的,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今天我们也来举行一场汉字听写大赛(板书),老师特别想当一回大赛的主持人,还准备了奖牌在这里等着你,想不想得到?(生:想。)  2. 马上
期刊
翻开新修订的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一组4篇课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水滴的旅行》《会睡觉的植物》《南极的主人》,课文是全新的,且都是科普文。将科普文编入一年级,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与态度,激发其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足见教材编者的创新意识与良苦用心。如何基于教材特点与学情需求,较为准确地开掘教材教学价值,笔者在此谈点浅见。  一、 共性突出  本单元4
期刊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如何落实写景类课文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如何区别于本单元其他篇目的写景类课文,在共性中体现个性,避免千课一面,这需要教者匠心独运。  一、 关注课文标题巧着陆,打开一幅“趣景”  《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地名“北大荒”和描述内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禇老师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学习需要,上课伊始便出示“荒”的古文字,请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以及它本来的意思。学生兴趣盎然,一眼就看
期刊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作者的语言很有特色,自然率真而不乏诗意。这样的语言,恰是初入写作之门的高年级学生亟待汲取的语言养分。作者的抒情方法较为典型:通过叙写园中的生活镜头,抒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和对祖父的深切怀念;通过大段的景物描写,抒发自己在园中生活的自由快乐。这种叙事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方法,也是高年级学生需要习得的表达技巧。  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就要瞄准这些高价值的语用,合理选择语
期刊
一、 捕捉词语,学以致用  读写结合,应贯穿低年级教学始终。教师应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同时,创设语用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与生活情境中,恰当运用积累的语言作准确、恰当地表达。如教学《鸟岛》一课,可以用图片展示、教师语言帮助学生形象了解“陆续”意思:今天,一群鸟儿飞来鸟岛;第二天,又飞来一群;过了些时候,又有一群鸟儿飞来鸟岛,它们有先有后
期刊
语文教学要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文体意识之所以重要,是由文体在读写中的独特功能决定的,它为写作提供编码程序,为阅读暗示解码方式。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一套对语言代码及其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带着文体意识解读文本并实施的语文教学,不妨称之为“文体视角下的语文教学”。  前些日子,看到了一位特级教师《恐龙》(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从实录看,整节课目标明
期刊
什么是素养?最简单地说,素养就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优质生活,发展健全个体,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所需要的共同的素养,是从小时候起开始养成并指向未来的素养。比如,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等等。每一个儿童都需要学习和发展,需要尽可能地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从小培养起核心素养,成为聪明优秀的人。  语文
期刊
在探究教学影响因素的时候,需要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我们可以借助科学的工艺流程,厘清语文教学整个过程,提高教学流程控制力。值得语文教学借鉴的是“纺织”,纺织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从纺织工具原理到纺织工艺流程无不是这样。  一、 解读文本如“纺”  “纺”的前奏是“擀”(是指轧棉去籽)和“弹”(是指有开松除杂之效的弹棉)。语文教学选用文本要去粗取精,留下语文本体知识,以及必需的、适量的非本体知识,正似
期刊
写好应用文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对学生的一项长期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就明确提出“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在第三学段中则更强调“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可是应用文写作在小学阶段常被忽视。  一、 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1. 指导学生写常见应用文中的问题及成因  (1) 忽略应用情境的创设。具体表现为,一是忽略写作情境的创设,仅依托教材中提供的范例进行教学,缺乏创新。二是创
期刊
课堂练笔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具有任务明、节奏快、费时少、负担轻、效果好的特点,往往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的有效经验,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尽管教学理论的丛林过于茂密,经过耐心地寻找,我发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或许能为我们研究语文教学开辟一个崭新的世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