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翁丁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翁丁,我从容穿行出入于它的街巷与茅草屋。唯经过寨子后的人头桩时,总是惊惧间匆匆而过。人头桩一旁是几株巨大的数百年之久的小叶榕,裸露在地表的粗壮根系盘虬缠绕,踏在上面,像踩着无数翻滚的巨蟒。浓厚交错的深绿色树冠更是严严实实遮蔽了头顶的苍穹。
  忽一日,久雨骤停,一轮明艳的夕阳悬在西天,遂走至翁丁制高点看油画般的日落。只顾贪恋好景致,不觉间晚了,翁丁迅速隐没在了凉寒的黑魆魆的暮色里。顺着弹石路往回走,感觉哪里不对,一抬头,几根人头桩已经凛凛然竖在了眼前,一股杀气腾腾的血腥味似乎随即扑面而来。我掉转头疾走,好像一旦走慢了,曾经被置于木桩上的人头就会诡异地重现复活,并紧紧跟随着我。
  然而那晚真是鬼魅得很。一个走在翁丁原始部落的异乡女子,急欲逃离阴森森的人头桩,却像冥冥中被施了魔法,竟然,莫名其妙地第二次站到了它跟前。
  也许,那些被无辜杀戮的人的阴魂一直都在那里徘徊?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们想找个人,带他们回去?
  昔日的佤族,据说,素有“猎人头”的习俗。
  司岗里《创世歌》曰:葫芦里来,司岗里生。阿达是先,阿达为根。寂寂寞寞,空空无无,乌乌乌乌,刮起了风。是说,佤族的祖先阿达是从岩洞里走出来的。佤语“司岗里”即为“从岩洞出来”的意思。佤族人深信,是主宰天地万物的梅依吉女神创造了他们。为了得到梅依吉永世的护佑,他们采取了最高祭祀方式——像打猎一样杀人,将猎取来的人头献给通天的女始祖梅依吉。
  如此血腥的杀戮,在昔日的佤族人眼里,是最神圣的事。为了不断得到人头,他们不惜武装出征其他部落。征战不成,则由猎头——负责猎取人头的首领——带人伏击,突袭路人。
  一定会有那样的时候,某个从田间晚归的人,妻儿在家做好了饭正等他,行至木茂林深处,却突然被从黑影中跳出来的人挡住了去路,未及还手,顷刻间已是头颅落地,喷涌的鲜血将一小片夜色和夜色中的大地染红。
  猎取人头并不是随意掳个人就杀了,他们寻毛发旺盛的,最好长发络腮,即具有粗犷之美的男子。据说这样才能谷物丰茂。
  新鲜的人头使得整个寨子欢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祭祀开始。将新人头供奉在祭台上,原来的从祭台取下,搁在木桩顶端的竹笼子里。然后,专门停放大木鼓的房门哗然打开,健壮的男人叉开双腿甩开膀子抡起鼓槌用尽全身每一分力气敲击木鼓。咚——咚咚——咚咚咚——浑厚宏阔的鼓声像是来自大地深处的呐喊,越过寨子上空,响彻天际,抵达万物之神梅依吉耳畔。做木鼓的是神林里长得最美的一株株红椿树,砍倒,截取最直最圆的一节,两米多长,一米多粗,掏空。在佤族人眼里,木鼓是通天的。激越的鼓声就是他们与梅依吉之间特有的语言。木鼓响,人头痒。每次鼓声的响起,必是意味着一颗人头的落地。盛装的人们在鼓声里跳甩发舞,唱《祭头歌》:
  为了生命的平静,
  我们的神啊梅依吉,
  我们衷心为你献上最美的酒:
  保佑我们的谷子长得好,
  保佑我们的人不会生病;
  为了部落的安宁,
  我们的神啊梅依吉,
  我们衷心为你献上最香的肉:
  保佑我们的部落不受攻击,
  保佑我们的部落永世昌盛……
  人们笃信献上人头敲响木鼓梅依吉就听懂了他们的心声,就会赐给他们生命的平静和部落的安宁。他们不断猎取人头,一棵棵人头桩上,摆满了不断替换下来的旧人头。
  翁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步跨进了文明时代。据说,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政府的强行干预下,佤族才不得不停止了通过猎取人头进行的这种古老而又野蛮的祭祀方式。
  那些被猎去了头的人的魂魄,守着人头桩,日夜幽怨地徘徊着。那夜,当我走过,我相信,有一颗灵魂,听见了我的脚步声,他想把魂附着在我的身上,用我的头,我的眼,看看他离开已久的人间。某一刻,我内心的光照亮了他的灵魂。
  然而,当我向八十三岁的魔巴询问猎人头的旧事时,他说,这个习俗在佤族里以前有过,但不是他们翁丁的佤族,村子后面的人头桩是后来才夯进地里去的,目的是为了让原始翁丁看起来更神秘,以吸引游客。
  我想这极有可能。毕竟,翁丁四面环山,三四百年间,群山之巅的一小片圆圆的天空像一个魔咒将翁丁严严地封住了,外面鲜有人知。某一刻,当强大的信息终于将翁丁打开了一个缺口,它像一道新鲜的野菜一样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翁丁人有理由让这道菜的滋味更加刺激,从而不同寻常。而即使佤族其他地方的猎人头,想必也是人们想象的成分居多。历史,从来就是被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在翁丁, 处处可见悬挂在树木或树桩上的牛头骨骷髅。惊骇的大眼睛,惨白的大牙齿,不知是不是每一头被镖杀的牛最后惶恐状的定格。倒是伸向天空的弯刀般的大牛角,在日落后的薄暮时分,像一道剪影,具有了一种壮烈的美感。
  人的生命是梅依吉赋予的,然让人的生命持续下去的,却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谷物。谷的丰歉,佤族人认为,一定有神秘的谷神在天上掌管着。因此,佤族镖牛祭祀谷神,无疑成了庄严而隆重的仪式。在翁丁,昔日的镖牛桩现在依然竖立在广场上,成了一场又一场镖牛的见证。
  被镖之牛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黑色健硕的公水牛。牛大,牛角才大,牛头供奉给至尊的谷神,才能佐佑谷穗颗粒饱满。镖牛之前,魔巴先念经,镖牛手也会喝下一大碗酒——虽是祭祀,大约,镖杀一头大黑牛还是需要些胆量的。将牛拴至木桩,在左肋心脏部位标记好,镖牛手手持尖利的镖枪,猛地刺向牛的心脏。一槍毙命是最完美的,否则就要连续镖杀,直到牛在愕然中轰然倒地,鲜血喷流。
  自然,紧接着,木鼓惊天动地地响起来,人们怀揣想象中的丰收景象,昼歌夜舞。而这样的祭祀,一年要举行多次。每次,都是人们的狂欢混合着一个生命的悲壮的结束。祭祀过的牛头无处安放,就挂在了树上。慢慢地,翁丁数不清的树上就挂满了数不清的牛头骨。它们无一不龇牙瞠目。而在佤族人眼里,那是被赋予了神性的,是神圣与心愿的载体,是天地之大美。   从什么时候起,一切都远去了。
  如今的翁丁,连镖牛也已很多年没有过了。雨季,朽腐的人头桩无声地爬满了湿滑的青苔,蒙尘的木鼓静静地闲置在架子上。巨大的木鼓已经不是人类与苍天对话的神器,它在漫漶的光阴中完成了自己的通天使命。
  人头桩彻底失去了它的意义,然木鼓并未被遗弃。年节时,翁丁的佤族人通过表演拉木鼓来释放自己的喜悦。在这里,木鼓是用来拉的,而不是敲的。在木鼓的两端凿上孔,拴上长长的粗麻绳,全寨的男女老幼,身着盛装,先把木鼓拉到神林里举行祭祀仪式。仪式由魔巴主持。他一身黑衣,红头巾在额上缠几圈,几支长而挺的白羽毛插在头顶。那羽毛一走一晃, 魔巴就像从戏曲里走出来的人物。念经,杀鸡,等把鸡血淋到木鼓上后,魔巴本人就一跃跳到木鼓中间,挥舞着手臂高喊“黑呀——黑咿——嘿嘿哈——”早已把麻绳握在手里的众人跟着一齐大喊:黑呀——黑咿——嘿嘿哈——黑呀——黑咿——嘿嘿哈——高亢嘹亮的号子声在幽静的神林里久久盘旋回荡。众人一边喊号子一边拉着木鼓跑。人分前后两组,前面的人往前拉一段后,后面的人恶作剧般反过来往后拉一段,有点像拔河。整齐的号子声中不时夹杂着欢快的笑声,全寨子的人,仿佛都成了少年。就这样往前拉拉往后拽拽地将木鼓拖到昔日的镖牛桩前,把先前杀的鸡挂到木桩上,人们开始手拉手绕着镖牛桩围成一大圈唱歌跳舞。古老的翁丁,在歌舞中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鼓本为敲的,声音才是它美的所在,而这样被拖在地上拉来拉去,不知,是鼓之幸还是鼓之哀?
  我有时候会走进木鼓房,拿起木槌敲几下。像是沉睡的人被突然唤醒,清越的鼓声中更多的是冷寂与孤独。我是把翁丁的往昔和今日融在一起敲的。然而我既没听到翁丁的往昔,也没听到翁丁的今日。蒙尘的木鼓,安静极了,也落寞极了。它的身躯无声地活在今日,灵魂依然在昔日里咚咚作响。
  佤族人黑。仿佛一朵朵黑玫瑰。他们属矮黑人血统,又称尼格利陀人。肤色是神的赠予。天生的黑皮肤让佤族人对黑色充满了敬畏与向往。素日,大家会把锅底灰与泥土用牛血拌在一起涂在额头眉心处。圆圆的一抹,像一粒黑痣。早些时候,佤族人甚至还把牙齿染成黑色。他们酷爱穿黑衣服。他们希望自己通体都是黑的,自内而外,黑得彻底而纯粹,像黑夜一样黑,融入到夜色里,自己也成为一小片夜色。他们唯一改变不了的是血液的红色。那是神赠予的另一种颜色。因此,红与黑,这来自身体的两种天然色彩,成了佤族人至上的追求。
  几年前看过朋友一张照片。画面上,一大群裸着上身的男人正在往不管谁身上肆意涂抹泥巴,每个人全身自发根至脚尖全是泥,像一群泥土的雕塑。身在其中的朋友大张着嘴笑得非常开心,像个大孩子。仔细看,原来“泥塑”里面不乏女人,虽未半裸,但一身的水与泥,衣服紧裹在身上,高低凸凹,一目了然,竟与裸着无甚两样了。
  后来知道,这是佤族的“摸你黑”,一个近十多年来才兴起的在每年五月一日前后举行的盛大节日。泥并非简简单单的普通泥土,而是由多种中草药配制的据说可以护肤的一种泥状涂料,佤语里称为“娘布洛”。娘布洛本为佤族传说中的不死草,谁若得到它,谁将会长生不老,获得永恒。摸你黑举行时,恣情玩樂的人们,至少在那一刻,生命回归到了泥土,回归到了大地。那一刻,即为永恒。
  佤族,日子走到今天,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早已成为几个仅仅存在于书面的静止的词语。翁丁逼仄昏暗的茅草房,再也承载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现代生活舒适度的追求。翁丁,不可避免地要被一个时代遗弃了。
  我在翁丁的日子,是它最后的时光。经过一片片翠绿的稻田,在一两公里外,取代翁丁原始部落的翁丁新寨已经建好,统一的规划,统一的石膏板墙壁,统一的灰蓝色树脂瓦屋顶。根据巫师魔巴通过鸡骨卦看来的几个适合乔迁的日子,人们已经陆陆续续将家搬了过去。家里的锅碗瓢盆搬走了。猪叫声搬走了。鸡鸣声搬走了。狗吠声搬走了。炊烟搬走了。老人的烟袋搬走了。孩子的哭闹与欢笑搬走了。火塘冷下来。街巷里的脚步声一天比一天稀疏。世世代代生活了近四百年的寨子,渐渐沉寂下来。
  那些日子,翁丁真静。太阳静静地升静静地落,静静地晒着翁丁;月亮静静地出静静地没,静静地照着翁丁;雨静静地下静静地停,静静地淋着翁丁。雾霭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地笼着翁丁。翁丁像一幅静物,白的云彩,灰的茅草,青的弹石路,绿的花草树木。我静静地行走其间,静静丈量着翁丁的每一寸寂静。只有当忽然间雨住天晴,浓彩的晚霞铺满了浩荡的长空,高地的绿细竹叶与绿阔芭蕉闪着暖黄的釉光,才意识到,古老的翁丁,并没有完全被安静淹没。
  然无论如何,再去翁丁,面对的,必将是一个空寨子了。翁丁像一个旅人,从历史深处的道路上踽踽走来,最终,又消失在了历史深处。
  对于翁丁,我没有太多的悲喜。如果有留恋,也只停留在它原始的茅草房带来的视觉审美上的冲击以及远古的神秘传说带来的心灵上的撞击。如果我是翁丁人,我把愿望删繁就简,素朴到只需要一张洁净的床与一张洁净的书桌,翁丁都给不了我。它每一间茅草房都昏暗,狭小,遍布油污,洁净,从来无处安放。只有新的翁丁,才能盛下我小小的理想。
  翁丁原始的神秘、粗野与美,是一树繁花,终究是败了。
  新寨的房屋或许不牢固,但明亮、通透。去往新寨的路宽阔平整,两旁遍植火焰木与波罗蜜树。现在还不到火焰木红的时候,有一棵波罗蜜树却已挂了果,三两个挤在一起,沉沉地垂在晨昏里。有几株不知名的树——后来知道叫夜来香——于细碎的绿叶里涌出一团一团的白花,夜幕至而香气出,夜愈深香愈浓,人们走在去往新寨的路上,很是欢欣了。
  (选自《大树空间》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当然是过年的那些日子。当下过几场雪,学校一放假,便离过年的日子不远了。先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清冷的几声鞭炮炸响,便掀开了过大年的篇章。  在上小学的日子里,有那么几年,每逢过年都是我们一群伙伴狂欢的日子。我们盼着过年——不是穿新衣服,也不是吃几顿好东西;而是我们钟情放鞭炮。鞭炮中的最爱是“二踢脚”,一炸两响,地下一个,天上一个。响声干脆,威震四方,清脆的炸裂声,让我们热血沸腾,还
期刊
二○一三年之前,老屋的房架、楼板、墙壁、窗格子一律是木制的,屋顶上盖着青色的屋瓦。现在,老屋依然是木架子房,依然盖着青色的屋瓦,不过墙壁改成了砖砌的水泥墙,窗户装成了宽大明亮的玻璃窗。  变化最先起始于二○○八年。这一年,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溪头沟尽管远离震中,但也是受灾地之一。进出溪头沟的路上,好几处路段被高处滚落的泥土和巨石阻断。老屋的木板墙壁被震出了几条裂缝,房顶上有序层叠、凹凸有
期刊
去年暮春时候去了趟老家南京,在两个小学同学陪同下,到原来的小学校舍看了看。那排平房教室还在,只是已经改成幼儿园了。装点得色彩斑斓。忽然发现教室前的小池塘居然还保留着,浅浅的一汪水平静地卧在那儿。这可是我们当年的墨池呀。记得我们上学时每次描红课结束后,我们都到这里来洗毛笔,池底早已是黑色的了,池水就仿佛镜子一般。我喜欢把毛笔轻轻地在水里摆动,看着丝丝缕缕的墨汁在水里像烟云一样地散开。如今想来,那变幻
期刊
南方秦腔  从地域的发声学去倾听,绍剧为绍兴定下了最基本的音色和调子。在板胡和笛子的率领下,大锣、大鼓、大钹节奏密集、声音铿锵,犹如狂风大作、暴雨骤至。演员,特别是男演员的演唱,总是全力以赴,他沉浸在一种炽热、悲壮的情绪中,他要高亢,再高亢,他的嗓音已出窍,飘荡于会稽山水之间。绍剧粗犷、激越的唱腔使人想起秦腔,它与西北的秦腔有一定的渊源,却在越地找到了一个南方的胸腔,并成为绍兴的发声方式、绍兴流淌
期刊
一  对于景德镇,多年前,我常常站在老家前湖咀低矮的小丘陵上眺望。比小松树略高一截的我总是手臂一挥,自信地指着东边的方向大声说:那里是“镇上”,似乎景德镇就是隔壁的村庄,每一条弄堂、每一处窑场的烟火都是那么熟悉,其实,有一百多里路呢。  “镇上”,是老家人对景德镇的亲切称谓,饱含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向往。我妈退休后就从乡下搬到了“镇上”,住在瓷响声声的戴家弄附近。对于景德镇,我便多了一份超越燃烧的情感
期刊
芒花如雪  十月初,老母生日,匆忙回乡。  午后,阳光如水,空气清爽。山道弯弯,芒花簇簇,明亮、耀眼,超然地摇曳,犹如举臂击掌,瞬间点燃绵长的乡情。长期在故乡之外行走,乡情累积,擢升起一个难以抵达的高度。迁延日久,疏于亲近,如此入眼的景致已难得一见,深藏内心的柔软部位不禁为之触动。  车辆徐行,金风拂面,我宛如一条游鱼,于温暖、平和的秋日悠然回溯。往事历历,芒花却是如此反复、清晰地映照漂泊的凡心。
期刊
刘香河,本名刘仁前,江苏兴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泰州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中国当代小说奖、紫金山文学奖等。著有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小说集《谎媒》《香河纪事》《香河四重奏》,散文集《楚水风物》等多部,主编《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多卷。长篇小说《香河》被譽为里下河版的《边城》,2017年6月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荧幕,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在《大家》《
期刊
故乡的春天  故乡的春天一直是我小时候的模样。暖阳下,黄的迎春、红的桃花、白的梨花、绿的柳叶扑面而来,让我脱下了冻伤双脚的黄球鞋,甩掉穿了一冬露出了棉花的破棉袄。春天给我的温暖让我猝不及防,就像冬天冻裂的脚后跟,在春天结痂时的奇痒,难受并舒服着。农家孩子这个时候可以打赤脚了。提着被大脚趾磨出窟窿的鞋子,兴奋地在满是尘土的乡间小路上翻着跟头,往往一不留神跌入春的怀抱,破衣服上会沾上一朵两朵不知名的花
期刊
一  我不止一次地去想象过他以后的样子,带着迷恋、深情以及伤感。我看不到我想象他的时候我的样子,我猜想,我那张还算年轻的面容上一定绽着花朵,眼里闪着星光。我只要一想着未来的他,我那张还算年轻的面容便要老泪纵横了。  你或许猜到了,这个他,是我的儿子。  一提笔写他,我便没办法克制。真的。我在我而立之年遇见他之后,我就知道,从此之后,我有了更好地活着的理由,从此之后,我在这个世界上有了唯一的,至爱。
期刊
01  心安即吾乡,唯一能让我安心的,便是永兴屋场,那是我的老家。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几乎找不到“永兴屋”这个地名,更看不到九连屋。但九连屋像一座巍峨的大山,横亘在我们家族几代人的心里。  永兴屋卧在以“石头缝里的一条小溪”命名的“石涧村”。石头没见到,小溪倒是有一条,若隐若现地从村边曲折有致地流过。溪边有一株上了年岁的柳树,树身有三人合抱粗,天女散花般的柳枝,抚过一阵阵凉丝丝的风,一群群麻溜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