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育:究竟应该何时识如何教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uo2009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10余年的科学认读实验,对识字教育究竟应该何时识、如何教的问题,亦即识字教育的科学化问题进行了探讨,不仅明确提出了“科学的识字教育应从3岁开始”的结论,而且对为什么科学的识字教育应从3岁开始进行了回答,同时指出了进行科学的识字教育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识字教育 科学认读 儿童
  
  识字教育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说它是个老问题,是因为识字教育很久很久以前就已存在,而且很久以前人们对这个问题就加以关注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说它是个新问题,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看法,可谓流派纷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人们对这个问题探讨的兴趣依然不减,本文结合我们10余年的科学认读实验,对识字教育究竟应该何时识、如何教的问题,亦即识字教育的科学化问题谈点浅见,也算为推动识字教育科学化问题的研究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一、科学的识字教育应从3岁开始
  
  识字教育究竟从何年龄开始?这是研究识字教育不能不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今关于识字教育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的识字教育是从孩子上小学后才开始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儿童阅读环境的变化,从孩子上小学后才开始进行识字教育不仅不符合客观的教育实际。而且也违背了教育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基本原则。我们认为,那种脱离现实、过分强调超前阅读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滞后于业已存在的基础,依然“按部就班”地等孩子进入小学后才“一切从零开始”,不仅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还会坐失加速儿童发展的良机。
  有鉴于此。从1999年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开发儿童潜能”实验研究开始,我们对儿童的科学认读问题进行了长达10余年的研究和探索。按照我们的研究设想,科学认读在幼儿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从认读量上讲,幼儿能够认读800—1000个常用汉字;从兴趣上讲,能够喜欢读书;从习惯上讲,能够找书读,常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能力上讲,能够初步形成阅读儿童读物的能力。小学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在8岁前完成2500—3000个常用汉字的认读任务,基本扫清阅读障碍;三、四年级巩固阅读成果,加大阅读量,规范书写,完成传统小学阶段的任务;五、六年级阅读量进一步加大,比如说读几十本书。其中重点阅读一二十本书,诵读5—10万字的经典。有了这样的积累。就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初中再接上去,大致到15岁时母语学习基本上就能过关了。实验证明,只要采用科学的认读方法。从3岁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认读一定数量的汉字(词)并且认读一定数量的幼儿读物是可行的,中国孩子8岁完全能够实现自主阅读的目标。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认读”?它与识字教育是何关系?显然是大家都很关心因而也必须加以回答的问题。
  所谓科学认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科学的识字教育。主要是指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进行的一种以书面语言学习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儿童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为全语言的学习打好基础。当然,科学认读也是分层次、分阶段的。
  在幼儿园阶段,科学认读中的“认”是指“认字”,“读”是指“前阅读”,即儿童真正自主阅读文字读物之前的一系列阅读活动。所谓认读,主要是指一种最初级的阅读,是在成人创设的和谐、愉悦的环境下的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它既可以是边认边读,也可以是边读边认,总而言之,是认、读结合。这与小学阶段的“识字”、“阅读”是有区别的。相对而言,小学阶段的“识字”、“阅读”要求较高。比如说“识字”往往是指做到“四会”,即会认、会读、会写、会用。而在幼儿园的科学认读中,对于汉字,一般只要求儿童能够整体辨认、准确读音就可以了,既不要求幼儿会写,也不要求他们会用。比如“麦当劳”3个字。只要求幼儿能够整体认读出来就可以了。当然,时间长了,经过多次反复接触,孩子不仅能很容易整体读出,而且也能够把分开的“麦”、“当”、“劳”3个字分别认读出来。
  众所周知,人类掌握口语的能力是令人称奇的。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一不进课堂,二不查字典,三不念语法,只是听,只是跟着大人模仿,不用几个月就能学会说话,到3-4岁就能比较容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而学习书面语就不那么容易了。如何借鉴学习口语的经验学习书面语,让儿童的认读变得轻松自然一些,这正是科学认读所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儿童文字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只要成人做个有心人,像孩子小时候学习口语那样经常让他有意无意地接触文字,既很自然,又不会增加其负担。对幼儿来讲,一般而言,写是比较困难的,认并不难,特别是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图形,如果只让他认和读,先不让他写,完全可以从幼儿园开始进行识字,当然首先是认读。科学的识字程序应该是:首先让孩子在对身边事物具备了一定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辨认、准确读音,即认和读;然后,比如说到了小学一年级,再去分析结构,要求他会写。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把认、读、写、用放到一段过程中去完成,这样就可以分散识字的难点,在一个时段中完成汉字的认读和写用。我们的实验证明,在幼儿阶段认读8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再通过一二年级的继续努力,解决小学阶段认读2500—3000个常用汉字是不成问题的,从而基本上为儿童的自主阅读扫清了障碍。也就是说,到8岁时,中国的孩子也能像美国的孩子一样,自主地阅读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
  一般来说,科学认读作为一种“阅读启蒙教育”,较之传统的阅读和识字教学,更强调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认字,在阅读中认字,同时通过认字更好地认识生活、促进阅读,具有非独立自主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识字教育”,比通常的识字教育更早(一般从幼儿园而不是从小学开始)、更自然(不要求掌握拼音,不要求书写、解释以及运用字同造句、作文,只要求孩子在具体语境中认读常用汉字。更强调阅读的辅助性、情境性和趣味性)。
  
  二、识字教育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实施
  
  众所周知,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是不赞同教幼儿识字的。正因如此,传统的识字教育是从小学才开始的,而且小学教孩子识字的起始要求就非常高,即要求孩子做到“四会”,课本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识字载体。识字教育就是在课堂上由老师带着学生学习语文课本。实践证明,这样的观念已大大落后于儿童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识字教育完全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
  科学认读在坚持“科学”的前提下,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读模式。概言之,就是构建学习化的生态 环境,以语言为核心,以孩子生活为内容。以游戏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在环境和活动中渗透。充分开发和利用与儿童密切相关的环境,包括幼儿园(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以及虚拟网络环境等,使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具体而言,科学认读的途径、方法很多。常见的主要有:情境认读。即成人有意识地利用并创设认读环境引导幼儿认读;活动渗透,即在幼儿园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教育活动中渗透汉字认读;区角认读,即在班级里设置认读“区角”,有意识地摆放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幼儿在活动中接触过的字、词、句以及幼儿和家长一起做的带有汉字的剪贴本等。鼓励幼儿自主地翻看、认读;亲子共读,即发动、组织和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认读:开设专门课程,即通过每周设置1—2节专门的认读课进行认读。在实验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许多很有效果的方法,这里不妨略举几例:
  1 “贴标签”。所谓“贴标签”,就是使幼儿园、家庭、社区环境中的物品有“名”。中心环境中有名称或可以标名称的地方很多。以幼儿园为例,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有包括园名、标语、标牌、墙饰等在内的文字,关键要加以利用。无锡市郊区实验幼儿园曾作过一次调查:利用人园和放园以及各种活动的机会,由家长、老师带着幼儿边走边看,边走边读,边玩边读。幼儿在幼儿园3年期间,能不知不觉认识其中的好多文字。此外,大多数实验园都有活动室、功能室、大型玩具、花草树木等,若能充分开发,在其中添加上汉字,使幼儿有机会经常与这些汉字宝宝“打招呼”,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挂姓名牌。幼儿入园后,实验园把幼儿的姓名、老师的姓名制成各种各样的胸牌挂在各自的胸前,短的两三个星期。长的一两个月,幼儿对幼儿、幼儿对老师,能看着姓名牌叫出姓名。一个班级少的有20多人,多的有40多人。每个人名按2-3字计算,从40到100字不等,除去少数重复的姓或名,也有30到80字。幼儿不仅轻轻松松认识了老师和同学,更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高了幼儿的社会适应性能力。
  3 玩汉字游戏。以汉字为中介的综合游戏活动,是科学认读实验的一大特色。在游戏设计中,老师把几个汉字作为幼儿游戏的“玩具”,精心组织幼儿活动。例如:在“苹果”的主题设计中,老师以“苹果”为中心话题,让幼儿“看苹果”“闻苹果”“摸苹果”“尝苹果”“做水果沙拉”等,这是从感官上帮助幼儿感知事物;然后再“画苹果”“唱苹果”“称苹果”“晒苹果”等,在各个领域里认识事物。使学习的内容得到了整合。有的幼儿园,还用废旧材料制作了许多汉字玩具,如常熟实验小学分校幼儿园的幼儿、老师、家长共同制作的汉字玩具达上百种之多。汉字玩具,不仅丰富了幼儿玩的内容,增加了玩的乐趣,还提高了玩的质量。
  4 建阅读角。比如在活动室的一角专门摆放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摆放幼儿在活动中接触过的字、词、句。摆放幼儿和家长一起做的带有汉字的剪贴本,让幼儿自主地翻看、认读。这里既成了学习的天地,又成了交流的场所。
  至于小学一、二年级的科学认读,是在幼儿园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原有的情境认读、活动渗透、区角认读、亲子共读等途径外,与幼儿园阶段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小学一、二年级的科学认读它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有机渗透来进行的。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每周有8课时,一般说来,可用4-5课时完成《课程标准》的教育任务,另外3-4课时可以用来作课外拓展。课外拓展内容是集中大量汉字(只认读,不写用)与大量阅读相结合。阅读内容包括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科幻作品等。为此,要注重优化作为核心课程的语文教育。注意吸收“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等各种流派的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条件的、系统的科学认读实施方案。当然,如果没有幼儿园科学认读的基础而是从一年级直接开始,则要在开头一段时间注意吸取各种识字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快认读过程。必要时可从其他教育活动周课时中移一节用于语文教育。同时注意及早教会拼音和查字典,这样也便于儿童利用注音读物开展大量阅读。
  
  三、进行科学的识字教育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应从早期认读开始。按照认读为先,写用在后的目标循序渐进进行。
  科学的识字教育应从早期认读开始。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换言之,从认读人手的早期识字教育一开始不应像小学那样要求做到“四会”——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只需做到整体辨认、正确发音即可。常识告诉我们,儿童早期识字不是一字一字地认,更不是一笔一画地认,大多是把一组字当做图形或整体去辨认,从汉字的轮廓上去识记;读也不是一,字一字地读,常常是整体地把握,从一个词、一个短语乃至一个短句去发音。“整体认读”是儿童早期识字的基本特征。随着年龄的增加,可逐步提高要求,做到“四会”即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孩子学习语言从听到说,从说到读。从读到写,需要大脑神经系统和小手骨骼发育的进一步完善。这种完善大概要到小学才能达到。我们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进行认读教育,三四年级进行规范书写教育,既能处理好认读和书写的关系,又能比较好地完成识字教育的任务。
  二要注意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不强求死记硬背,更不能以识多少字为评价标准。
  识字是儿童自身生活的需要。识字教育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识字更好地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一般而言,儿童认识父母姓名、家庭门牌、家用电器名称,能够辨认银行、书店、饭店、路牌、站牌等常见标识,生活就会方便许多。识字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也可见一斑。科学认读之所以科学,主要是因为它非常注重把识字教育与儿童有意义的生活相联系。不要求死记硬背,更不以识多少字为评价标准,是一种愉快的认读。科学认读坚持“不考核,不攀比”的原则,目的重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识字教育带有很多成人强加的功利性色彩,比如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于是乎,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迫孩子死记硬背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实,这正是科学认读所竭力反对的。事实上,现在儿童本身就生活在信息化的汪洋大海之中,与过去那种几乎无书可读、无字可认的闭塞时代相比,儿童认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中并不缺少便于孩子认读的汉字。关键是我们缺少一种对汉字信息的敏感性,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了。即便如此,为了能够适应生活和交往的需要,通过各种各样耳濡目染的途径,儿童还是会认识不少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识字是我们成人的要求,还不如说是儿童适应环境和生活的需要。当然,如果家长、教师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科学认读氛围的营造,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信息,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孩子的识字量,而且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三要注意强化学科合力,弱化学科分野,引导教师树立识字教育人人有责的理念。
  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现在的学校教育显然是分科教学强调有余、学科整合明显不足。一个显著弊端就是教师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学科区隔非常严重,由此形成识字教育非语文教师莫属的奇怪现象。其实,识字教育作为一种母语教育,不应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也应是其他学科教师的职责,是大家共同的任务。作为课程改革实施者的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分工不分家,形成一种合力,都去认真解决认读问题,那么在同样的时间内不仅能让学生多识一些字、多读一些文,而且也有利于各学科内容的顺利完成,有研究发现,因为有些字(词)不认识而导致理解困难常常是影响儿童学科学习的重要原因。笔者曾经对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思想品德》、《数学》、《音乐》和《美术》共20本教科书中出现的汉字进行统计,发现常用汉字也不过就2354个。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即便幼儿园没有开展科学认读,在小学一、二年级才开始,孩子上三年级时也同样可以完成2500---3000个常用汉字的认读任务。具体操作是:在尊重现有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框架内,语文老师有机地渗透科学认读活动,其他学科老师携手合作,在教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指导好本门学科的阅读,这样就能确保孩子8岁前基本扫清阅读障碍,尽早地实现自主阅读,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要正确处理好课堂识字与生活识字的关系。
  众所周知,课堂识字是传统识字教育所依赖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即便在今天,其重要性依然不可否认。我们在此想强调的是,今天的识字教育已远远超出课堂和书本的局限而进入全阅读时代,家庭的、社会的、自然的乃至虚拟的网络世界都可成为儿童学习的对象。换言之,今天的识字教育应该也完全可以走出课堂,比如说,根据主题的需要,带领学生亲身走进自然与社会,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习得鲜活的汉字。激发学习兴趣,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识字教育效果。
其他文献
[编者按]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正在逐渐理解、运用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搬来新教法,却搞不懂怎么教”的现象。本期我们推出了“阅读课教什么”的专题,旨在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即“教什么”)问题,兼顾教学形式(即“怎么教”)的问题。三位名师的同课异构,以及专家的精彩分析与点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融为一
多年来,“精批细改,全批全改”成了衡量语文教师工作能力和态度的重要标志。很多学校在评价语文老师的敬业与否时,都把习作是否精批细改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内容。在这样一条指标的引导下,许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抓错别字、病句和写眉批、尾批上。很多老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对每位学生的习作都“精批细改”,把习作改得“千疮百孔”,到处是“点点殷红”。为此,老师们付出了很多时间
一、思想的萌芽    1999年,炎热的夏天正如我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在南京参加省教研会议期间,受到徐晔老师的启发,我开始“环境英语”方面的研究,开始接触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开始追求“凸显学生主体活动的存在,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链接”的理念。  2000年,我积极探索“环境英语”课堂的实施,努力让教学浸润于丰富的语境,实现生活化的课堂,突破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藩篱,填平文本语境与现实语境的鸿沟
责任编辑:朱从卫    《江苏教育》2006年第10期刊登了王红扣老师撰写的《荣辱观不是默出来的》一文,看完后总感觉文中有的观点与结论需要商榷。  在一次集体展会后,王老师发现某小学的校长将部分学生带到了多功能教室,要求这些学生把“八荣八耻”的内容默下来,并对班与班之间的默写质量进行了评比。据此,王老师就得出了这样的观点与结论:“荣辱观不是默出来的”,“但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摒弃某些形式主义的做法”
[摘 要] 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自己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让知识建构的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利用这些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会更加顺利. 同时,可以在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当中高效地体验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过程,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师生互动  跟许多教学研究一样,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也会追逐一些热点. 比如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在核心素养的背
英语环境是小学生学好英语的基本条件,同时,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英语环境的连续刺激,这一点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优化英语环境来改善教与学的氛围,逐步形成蕴含丰富信息的环境资源。  教材文本是语言性环境之“本”。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环境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及其他相关语言资源组成。在课堂交际圈里,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实现教学。它是基于教材文本话题的“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牧羊式的
“以学定教”,主要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理念,把教的目光铆定在学生的“学”上。它包含两个层面:  课程内容层面:以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层面:以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方法。  过去,我们谈得较多的是教学策略层面,即从“教”的角度,思考用什么教学方法来体现“以学定教”。“学生需要什么”,应从课程内容层面,探讨教学内容的确定,这样思考“以学定教”,或许更有价值。以下笔者以说明文《鲸》为
一、“课堂公约”的研制背景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课堂规范不可缺少。可以说,自班级授课制诞生起,课堂教学规范就相伴而生了。不过,就现实教学而言,课堂规范大多为单向性的指令,即总是教师在“规范”学生,且“规范”的随意性很大,系统性不强,空话套话成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中心思维在作怪。  教育交往理论认为,课堂是师生互动对话、共生发展的天地,课堂规范在本质上应该是师生共
一、我的教育追求与探索    教了一辈子语文,思考了一辈子语文。语文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永恒话题,就像爱情一样。  刚教语文时,是“跟着感觉走”——觉得教什么就教什么,觉得该怎样教就怎样教。好在自己从小喜欢读书,喜欢舞文弄墨,有点书法、朗读、写作等方面的功底,虽然基本上是分析和“满堂灌”,但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还没行完全走偏,还比较重视写字、读书、作文,学生在写字、作文方面尚取得了些许成绩,部分学生对
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一些音乐教师不注意音乐课程自身的特点,片面追求个性教学风格和热闹的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进入了误区,出现了一些浮躁现象,以致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健康推进。  现象1:在《荧屏之声》中,一位教师在讲述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之后,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为一小段动画片配音乐。顿时,教室里如同炸开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