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一把钥匙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看,课堂是一种“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接受式、被动式、封闭式的弊端。而高中新课程倡导的语文课堂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新一轮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中,语文课堂教学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出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所谓“科学探究”教学就是要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获取知识、猜想与假设并合作交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实施探究式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设问题情景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通过多角度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景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需要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启发设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教会他们发现问题,使他们养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习惯。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含有疑点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探究。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在教师对作者、文章的背景和题旨都掌握之后,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如下设疑:
  (1)作者笔下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作者要写景物的这些特点?
  (2)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3)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
  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同时介绍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将景、情、人结合起来理解课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究。不断探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又去探究 ,最终解决问题。当一个个的问题被学生发现。又被学生解决时,那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就会使学生自觉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这时候就会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通过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创设探究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会变得浓厚,而且探究问题的欲望会更加强烈。
  2 通过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探究情景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争议,争议是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冲突的结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通过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进行探究教学,如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就可引导学生对文中朱光潜的“推敲之说”进行探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提出几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树”显得无理,意蕴也浅得多;有的认为“敲”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题目的“幽居”二字;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这种有争议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只有争议不断地产生才能真正体现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抓文中空白,引导学生探究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有时作者根据文学创作的需要。在行文中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而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是引导探究最好的切入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空白”去引导学生思索、想象和理解。沿波讨源,显其深深幽处。如选修模块外国散文欣赏中的《懒惰哲学趣话》一文,文中并没有对旅游者和渔夫的是非曲直做出评判,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探究渔夫和旅游者的生活态度,并谈谈自己又愿以何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走向未来,于是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做出大胆想象,巧妙填补这些空白。从而引发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合作,相互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做学生的知音、知己,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环境越宽松,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热情就越高,探究性也就越强。例如针对《项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的结尾,笔者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经过讨论,同学们选出了这样一些续写短文:有的说,玛蒂尔德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因为经过十年的艰辛生活她已变得勤劳、坚定;有的说玛蒂尔德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就是五雷轰顶,她十年的辛苦白费了:有的说玛蒂尔德会质问她的朋友为什么当初没踉她说明白;有的说,后来无意中发现,玛蒂尔德赔偿给好朋友的项链也是假货。双方哭笑不得。最后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依据,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比较上述续写短文的优劣,从而选出相对合理、新颖的设想,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洋溢着饱满的探究热情。
  
  四、运用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探究
  
  1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认识运动的发展过程,人们接受新事物总是由浅表向深入发展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运用点拨式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按认识规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本课中的“人生如梦”一句理解时,可以点拨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有人说“人生如梦”是作者消极思想的流露,有人说是苍凉悲壮的感叹,你认为应该怎么理解?对此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把讨论延续到了课外,自发地写了讨论笔记。可见语文课堂上教师由浅入深地点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多么重要。
  2 连动互点,逐步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演讲者,他的教学活动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完成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点拨学生,还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点拨,甚至是学生点拨老师,这样不但能大大调动教师的思维。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如教《祝福》一课时,可以围绕鲁四老爷是否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祥林嫂在再嫁的时候为什么闹得那样“出格”、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等问题,师生互相点拨,共同切磋,最后各抒己见,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在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更充分地发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潜力。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祥林的嫂子吗?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这一问,乍一听,似乎觉得可笑,毫无道理,但细究,却觉得问出了名堂,颇有缘由。   首先,笔者以为,祥林嫂并非是指祥林的嫂子,而是指“祥林家的”,即“祥林家的那个人”。这是一种很省劲的说法,顶多算是一种封建时代称男人“内人”(或妻子)的别样说法。说白了,就是封建妇女地位低下,连真实姓名也无从可考的体现。因为,在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只能是
期刊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开头,主要取决于文体与主旨表达两个方面。因此,作为考场“命题作文”,我们以为采用“开宗明义,篇首破题”的方法最为合适,因为这种方法能充分保证文章主题切合命题要求。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怎样运用“开宗明义,篇首破题”的方法。   一、个性理解,释义破题   标题是单独的词语、短语的,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标题的基本意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个性化的
期刊
徐健《(呐喊)自序》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但该序不仅是一篇导读《呐喊》的书序,也是一幅描绘鲁迅早期人生生活的画卷,更是一个解读鲁迅思想轨迹的最直接、最原味、最可靠的文本注解,从中可透视鲁迅人生的选择和思想的抉择。    人生的第一次苦难:奔走在“小康”和“困顿”之间    孩提时代本应是幸福的,回忆童年亦是美好的。但在鲁迅的记忆中,他的童年却遭遇到了人生的最初
期刊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柔、舒缓、婉约、曼丽,传唱、激宕一代代人,乃至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文艺晚会,都是少不了的朗诵节目。持久不衰魅力“密码”究竟何在?其一恐怕是“轻轻”的韵味、“轻轻”的惆怅、“轻轻”的诉说、“轻轻”的节奏,在形似“轻轻”中,我们感到那“相见时难别亦难”情感的深沉。  康桥,乃作者“最心爱”的地方,为之写过三篇诗文:《康桥,再会吧》,早期
期刊
林芳的《老师,我爱你》是一篇反映当代校园生活、关注教育问题的小小说。作者用她那沉稳而又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今中学校园“特殊教育”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是校园师生常能见到而又尽力回避的话题。但是,作者敢于触及锋刃,揭示当今中学生青春萌动时期真实的心理感受和经历,教师怎样教育中学生抗拒心理与生理上的困扰,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青春期倾慕异性的心理和行为,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借鉴。  作品以
期刊
析字联,是运用析拼法巧妙地将楹联中某些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制作成的联语。这种联语,既要保持楹联原有的对仗特点。又要受所拆拼的字的形体结构的严格约束,因而在制作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联,能使语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富于趣味性。拆拼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1 拆字    拆字,即化整为零,就是将一个或数个独立的汉字拆成若干个独立的汉字,并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  凤
期刊
计算日子,我不掰手指脚趾,也不撕日历,我总喜欢用月相作为衡量光阴的尺度。月,盈了又缺,缺了又盈,如此机械地周而复始。光滑的边缘被无止休地蚕食,而后又复原。它的命运好像早早就被安排好了,只是缺乏一种被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罢了。难怪总有人对月吟咏,对月感慨,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词如月,凉如水。明如镜。  总幻想自己就是天上的那个月亮,寂寞而迷惘。喜欢躲
期刊
我们已经忘记寻找  在异乡干渴的土地上  找不到一杯水的位置  我们失去了我们最初的语言  生命如泽,因此  我们注定迷恋沙洲上纷飞的荻花  思乡的佐料最好的就是月亮  我们只需要轻轻松松掉下几滴泪  而乡音遍体通明,缠绕不去  它在每个人的手腕清晰地游动  乡音作为故园的见证和原始居民  隆起于我们年轻而迷茫的额头  就着黄昏的路灯  掬一捧路过家乡的雨水  水在最初只是一截烟尘  风里来去的浪
期刊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作为汉乐府歌诗,这首《上邪》还是体现了民歌的典型特点,感情泼辣热烈,语言大胆率真。其别开生面的表达方式也历来为人称道。这是一个女子的爱情誓言。她指天为誓。要与心上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连举了五种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反转表达永不分离的决心,内心的感情像火山爆发,无可遏止。后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菩萨蛮》
期刊
中学语文是一门集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笔者在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摸索出了一些心得。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水平,情感教育的实施尤为重要。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如喜欢、爱好、反感、厌恶等情绪,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爱好,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可能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当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