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错误与错误的美丽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jiren_rub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芳的《老师,我爱你》是一篇反映当代校园生活、关注教育问题的小小说。作者用她那沉稳而又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今中学校园“特殊教育”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是校园师生常能见到而又尽力回避的话题。但是,作者敢于触及锋刃,揭示当今中学生青春萌动时期真实的心理感受和经历,教师怎样教育中学生抗拒心理与生理上的困扰,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青春期倾慕异性的心理和行为,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借鉴。
  作品以层层铺垫的手法让世俗的教育观念与新型的教育观念在校园里发生了一次激烈的碰撞。在这次碰撞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型的教育方式所产生的莫大的教育功效。杜老师在对待中学生曹小凡身上所出现的一个棘手的心理问题和生理现象时,采取的方法是“疏”而不“堵”。既尊重了曹小凡的人格,又呵护了他的尊严和个性,更重要的是,杜老师帮曹小凡梳理清了对“爱”懵懂模糊的认识,疏通了曹小凡心理上对异性产生倾慕的迷惘。比较起来,传统教育方法的“堵”而不“疏”,是对学生人性和个性的抑制和扼杀。世俗观念中可怕的“洪水猛兽”,在杜老师的耐心教育和循循引导下,变成了美好的“涓涓细流”。曹小凡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错误”,却让杜老师把它变得“美丽”起来。
  曹小凡同学的“错误”是由他对杜老师“美丽”的判断而诱发的,并由此产生出一种歧义的“爱”,这种“爱”的概念可以说在他的心里是朦胧而又模糊的。我们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杜老师外表的美丽是“全校公认的”,小说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肯定了这个事实。并且,我们从小说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杜老师不仅年轻漂亮,而且还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是学生崇拜钦敬的偶像,具有美丽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老师受到学生的爱戴,是理所当然的。“杜老师也常常会在课堂上发现几双盯着她出神的眼睛”,这说明曹小凡只是这种心理反映的一个代表人物。那么,曹小凡的“错误”究竟在哪里呢?其实,曹小凡并没有什么大错,他只是把自己对老师的一种仰慕与依恋的情感。极其简单地演化为“喜欢”和“拥有”,并鲁莽地付诸于“写纸条”的行动和用一个单一的“爱”字来表达。而全班同学飞快地传阅纸条,然后用“讥讽”的眼神看曹小凡,说明同学们对于“爱”的理解,都如曹小凡一样,甚至比曹小凡同学更加的简单和浅薄。曹小凡将那张写着“杜老师,我爱你”的纸条“揉成团”,说明他并没有想把纸条交给杜老师的意思,只是他“情窦初开的年纪”对“爱”的羞涩和矛盾心理的反映。而同学们把纸条交给杜老师的举动,较曹小凡同学来说,做得就有些错误了。当曹小凡被同学们置于尴尬的境地后,他虽然异常羞愧:“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千古罪人。他懊恼万分,痛恨自己为什么那么粗心大意,没有及时把证据销毁。”但是,从实质上,他还并不知道这一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真正令他害怕的只是——“他听说纸条最终被交到了杜老师的手中。他想到接下来的后果:教导处的训斥、父母的打骂也都还能忍受,可是要是自己心中的女神杜老师把自己当作一个品行恶劣的小痞子,那么他真是宁愿去死了。“对于这样一个对“爱“有着模糊认识和迷惘心理的少年,正确的引导就显得越发的重要了。
  我们且来看杜老师是怎样采用正面疏导的方法,巧妙地将孩子们这一“美丽的错误”变化为“错误的美丽”的。
  首先,表现在杜老师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过程是美丽的。虽然小说里略去了对这一部分的描述,但是,我们从杜老师后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难看出,杜老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明的杜老师对于这群懵懂的少年所犯的“错误”,当然是洞若观火,心知肚明。她担心的是:“这些孩子呀,刚刚情窦初开的年纪,真担心他们会散了心,误了功课。”杜老师已经意识到解决同学们这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去解决这一问题呢?显然,杜老师对“爱”的含义首先进行了条分缕析地细细梳理,并有意识地主观将曹小凡写在纸条上的那个“爱”,归结到学生对老师崇敬与爱戴这一纯洁和真诚的“爱”的类别中来。
  其次,表现在杜老师处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实施过程是美丽的。杜老师脸上的“神情”和“甜润的声音”是美丽的,使得教室里那种紧张得近乎窒息的气氛顿时舒缓下来。杜老师的问话是美丽的,当她开门见山地提到那张纸条时,不是要大家猜那纸条是谁写的,而是这样问大家:“你们知道这上面写着什么吗?”“窃窃的笑声”表明这时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接着,杜老师大声地读出了那张纸条上令孩子们紧张了几天的内容:“杜老师,我爱你!”此时,教室里“窃窃的笑声瞬时演变成了哄堂大笑”,孩子们诧异杜老师竟然当众把他们最为避讳的那句话读得那么理直气壮。杜老师的举止和笑容也是美丽的,她那轻轻地一摆手,甜美的一脸笑,让孩子们感到轻松和慈爱。然而,更美的是她面对这群涉世不深的孩子,用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实,对“爱”的涵义作出了精辟的阐释:第一,曹小凡同学对我的爱“就像我爱你们一样”,是师生之间纯真无瑕的关爱,“他只不过是替你们说出了心里想说的话呀!”这样,就纠正了孩子们对爱的迷惘。第二,“他让我明白了我这半个学期的心血没有白费,让我明白了你们对我深深的热爱。”曹小凡同学对我的爱是一种感恩的爱,就如同孩子对父母的反哺之爱。这样,就潜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人间的爱应该是一种博大的爱,不应该只是单一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第三,“你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真正表达对老师的爱吗?”这是引导学生明白正确表达“爱”的行为和途径应该是怎样的,它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在实际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去一步~步地表达和实现的。纵观杜老师这段直观的诠释,既让学生明理,又让自己导行。一个迷失了方向的“爱”的小舟,就这样被杜老师拨正到正确的航道上来。杜老师就像一个能够驾驭惊涛骇浪的舵手,有了这样的舵手,航船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高考发榜的时候,杜老师的班级考上大学的学生数是全年级最多的,其中曹小凡还上了重点线。”
  这篇小说给了我们一个思索:假如你是一个父母或者一个老师,你或许会遇到孩子们的许多“错误”。那么,你是否能像杜老师那样,把孩子们的一个“错误”转化成为了一种“美丽”呢?
  
  附原文
  老师,我爱你
  林 芳
  
  高二(一)班的杜老师是全校公认的美女老师。那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绝非“漂亮”两个字可以概括。
  女生们暗地里模仿着她的穿着颦笑。男生们则偷偷讨论刚刚大学毕业的杜老师是否有了男朋友云云。杜老师也常常会在课堂上发现几双盯着她出神的眼睛。这些孩子呀,刚刚情窦初开的年纪,真担心他们会散了心,误了功课。
  半个学期后的某一天,值日生在男生曹小凡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张被揉成团的纸,展开一看,上面几个蝇头小字:“杜老师,我爱你!”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二天,这张纸条的内容就传得全班皆知了,人人看曹小凡的眼神都多了一种讥讽。曹小凡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千古罪人。他懊恼万分,痛恨自己为什么那么粗心大意,没有及时把证据销毁。更糟糕的是,他听说纸条最终被交到了杜老师的手中。他想到接下来的后果:教导处的训斥、父母的打骂也都还能忍受,可是要是自己心中的女神杜老师把自己当作一个品行恶劣的小痞子,那么他真是宁愿去死了。
  曹小凡苦着一张脸,设想着种种悲惨的结局,挨到了最后一节课——杜老师的语文课。
  杜老师进了教室,全班同学屏住了呼吸看她。当然,此时的曹小凡,把头已经快要埋到抽屉里去了。可是,杜老师的脸上一点异样的神情都没有。
  很快,她打开课本,从里面抽出了一张有些皱痕的纸。她甜润的声音响了起来:“今天早上,有人交给了我这张纸片。你们知道这上面写着什么吗?”教室里有了窃窃的笑声。杜老师于是展了展纸片,大声读了出来:“杜老师,我爱你!”窃窃的笑声瞬时演变成了哄堂大笑。杜老师却没有笑。她轻轻摆摆手,等大家渐渐止住笑,才说:“同学们,难道你们不爱我吗?”大家都愣了一下,转而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爱!”
  杜老师笑了:“我就知道你们是爱我的,就像我爱你们一样。既然这样,你们为什么要笑话那个给我写了这张纸片的同学呢,他只不过是替你们说出了心里想说的话呀!”
  大家都静了下来。杜老师又接着说:“我很感谢曹小凡同学。他让我明白了我这半个学期的心血没有白费,让我明白了你们对我深深的热爱。只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谆怎么做才是真正表达对老师的爱吗?”
  又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知道!”
  杜老师更甜美地笑了:“那么,同学们。就让我们用掌声一起感谢曹小凡同学吧,是他让我们明白了彼此间最真挚的情感。我们就用这份爱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吧!”
  掌声在班级里回荡了很久,很久,曹小凡抬起头来,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
  高考发榜的时候,杜老师的班级考上大学的学生数是全年级最多的,其中曹小凡还上了重点线。
  又一个教师节到来了。杜老师源源不断地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的祝福。那里面,有着相同的一句话:“杜老师,我爱你!”
其他文献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  鲁迅和卡夫卡是中西方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鲁迅出生比卡夫卡早两年,去世时间比卡夫卡晚十二年。两位大师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异曲同工性,其作品反映出来的思想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两位
期刊
(一)  瘦竹藤斜挂。幽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二)  树合秋声满,村荒暮景闲。  虹收仍白雨,云动忽青山。  (三)  川迥枫林散,山深竹港幽。  疏烟沉去鸟,落日照归牛。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元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史学家。以元灭金(1234年)为界,元好问生活主要分两个阶段。前期,诗人长期过着逃避战乱的流亡生活
期刊
《那树》(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是一篇笔法细腻朴实。感情沉滞凝重,主题含蓄蕴藉的散文,文章通过一棵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伐倒的故事,提出了一个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那就是:怎样保护自然环境?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将重大的社会问题巧妙地融入简单的事件之中,别具匠心,发人深省。初读觉得有些朦胧,仔细品味却觉得很有意义。由于采用了象征、暗示和某些超现实的写法,有些内容需要进行
期刊
一、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类型    关于提问的分类,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尺度,这里我们简单地将课堂有效提问分为三种类型:    1 知识水平的提问  知识水平的提问考查的是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是否达到了有效保持,即对学生识记的考查,具体表现为提问学生能否记忆具体的事实、过程、方法、理论等,它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最低水平。例如在上《嫦娥奔月》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这个神话故事,对于课文的主角都略知一
期刊
徐葆耕先生曾这样评价韩军的课堂艺术:“韩军最早吸引了我的是他的几篇讲课实录。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实现教学目的,是一种很高的教学艺术。我设想自己是他的一名学生,我不仅会在课堂上感到兴味盎然,而且会在课堂下浮想联翩,我会在老师的引发下产生探索和追求文学之美的激情。”[1]韩军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也导引学生实现了表达的自主与精神的自由,让我们感觉这个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这是语
期刊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又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史记》中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敢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史记》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苏教版《〈史记〉选读》节选了《史记》中很多名篇,虽然苏教版《〈史记〉选读》是节选,但滴水可见整个太阳的光辉。学习、阅读《〈史记〉选读》要把握以下三个价值:   一、 把握《〈史记〉
期刊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祥林的嫂子吗?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这一问,乍一听,似乎觉得可笑,毫无道理,但细究,却觉得问出了名堂,颇有缘由。   首先,笔者以为,祥林嫂并非是指祥林的嫂子,而是指“祥林家的”,即“祥林家的那个人”。这是一种很省劲的说法,顶多算是一种封建时代称男人“内人”(或妻子)的别样说法。说白了,就是封建妇女地位低下,连真实姓名也无从可考的体现。因为,在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只能是
期刊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开头,主要取决于文体与主旨表达两个方面。因此,作为考场“命题作文”,我们以为采用“开宗明义,篇首破题”的方法最为合适,因为这种方法能充分保证文章主题切合命题要求。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怎样运用“开宗明义,篇首破题”的方法。   一、个性理解,释义破题   标题是单独的词语、短语的,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标题的基本意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个性化的
期刊
徐健《(呐喊)自序》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但该序不仅是一篇导读《呐喊》的书序,也是一幅描绘鲁迅早期人生生活的画卷,更是一个解读鲁迅思想轨迹的最直接、最原味、最可靠的文本注解,从中可透视鲁迅人生的选择和思想的抉择。    人生的第一次苦难:奔走在“小康”和“困顿”之间    孩提时代本应是幸福的,回忆童年亦是美好的。但在鲁迅的记忆中,他的童年却遭遇到了人生的最初
期刊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柔、舒缓、婉约、曼丽,传唱、激宕一代代人,乃至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文艺晚会,都是少不了的朗诵节目。持久不衰魅力“密码”究竟何在?其一恐怕是“轻轻”的韵味、“轻轻”的惆怅、“轻轻”的诉说、“轻轻”的节奏,在形似“轻轻”中,我们感到那“相见时难别亦难”情感的深沉。  康桥,乃作者“最心爱”的地方,为之写过三篇诗文:《康桥,再会吧》,早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