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必须塑造学生的精神素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拓宽视野,要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初中语文同步阅读》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可以塑造学生的精神素质。
【关键词】阅读;对照;活动;塑造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诚然塑造学生的精神素质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语文教学必须开拓视野,而拓宽视野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但面对沉重学习负担,学生即使想阅读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外去阅读名著和科谱读物,而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初中语文同步阅读》(以下简称《同步阅读》)便成了学生的最佳选择。《同步阅读》与教材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以下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同步阅读》的特点
要想充分发挥《同步阅读》的作用,就必须了解、掌握《同步阅读》的特点。
《同步阅读》是初中课本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步阅读》的编写完全遵循了教材的编写体系。《同步阅读》既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又与教材参照呼应,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同步阅读》着重于加强学生的课外个性化阅读,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和审美情趣。《同步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力求文质兼美,既有经典性,又具人文性和时代性。
《同步阅读》在每篇前,都有简短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是编者的心得,或是对作品的印象和概括性的阐释,或是给学生的阅读建议。为了方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步阅读》又从不同角度链接了相关资料,并设置了“知识链接”栏目,给学生的阅读提供路径,拓展空间,这就方便了学生的阅读。
二、抓住重点篇目,进行对照阅读
新课标规定,教科书内容要精读精讲,而《同步阅读》内容则要求课外略读,但是对于与教科书衔接紧密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地提升到课堂内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学习阿累的《一面》时,可把《同步阅读》上的周海婴的《记忆中的父亲》,进行对照阅读,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了解鲁迅先生的品格和胸怀;又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可阅读《同步阅读》上汪曾祺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借桃花源寄托了自己对人人丰衣足食,没有纷争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而汪曾祺则让我们开了眼界,语言看似平淡却极有韵味,让我们着实也做了回武陵人。
内容丰富的《同步阅读》,我们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篇目都引入课堂进行对照阅读,但是作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具体指导时,可将文体、构思、风格、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相同或相似的文章进行相对集中的归类阅读。我相信,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学生如能把阅读课本时所获取的知识、经验、方法运用到《同步阅读》的阅读中去,不仅能扩大阅读的数量,而且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三、借助《同步阅读》,开展多样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同步阅读》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或朗诵比赛、书写比赛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同步阅读》,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积累,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一直以来,我都坚持让学生做读书笔记,阅读《同步阅读》上的没篇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概括主要内容,一般20-30字;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并进行赏析,可以赏析语言、表达技巧、表现手法、风格特点等;写读后感;也可以模仿创作,主要是仿写一些优美的句子;最后尝试背诵文中精彩的句段。
平时笔记做得比较认真的同学我会两周就在本班进行一次展览,以鼓励学生,有时也让他们在班上进行佳句佳段的朗诵比赛或书写比赛,或是在家里朗诵给家长听,这些举措既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四、利用《同步阅读》,塑造精神素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思想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语文教材和《同步阅读》中选用了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不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人文精神,这些作品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美育资源。在运用这一丰富资源时,教师首先要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教导学生什么是文学之美,怎样去领悟各种不同的文学样式所蕴含的美,其次再从《同步阅读》中找出类似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例如教学诗歌时,我们教师应教材中的诗歌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怎样去感受诗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表现手法之美,然后让学生通过对《同步阅读》中相关诗歌的大量阅读去感受;教学散文时,主要引导学生如何从看似朴实平淡的叙述描写中去感悟作者的那一份心灵的坦白和对社会、人生、人性、自然的深刻而独到的感悟。
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应当积极运用《同步阅读》,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只有教师首先重视《同步阅读》的使用,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学生充分阅读,《同步阅读》才能发出应有的光芒,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南苑学校)
【关键词】阅读;对照;活动;塑造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诚然塑造学生的精神素质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语文教学必须开拓视野,而拓宽视野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但面对沉重学习负担,学生即使想阅读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外去阅读名著和科谱读物,而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初中语文同步阅读》(以下简称《同步阅读》)便成了学生的最佳选择。《同步阅读》与教材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以下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同步阅读》的特点
要想充分发挥《同步阅读》的作用,就必须了解、掌握《同步阅读》的特点。
《同步阅读》是初中课本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步阅读》的编写完全遵循了教材的编写体系。《同步阅读》既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又与教材参照呼应,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同步阅读》着重于加强学生的课外个性化阅读,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和审美情趣。《同步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力求文质兼美,既有经典性,又具人文性和时代性。
《同步阅读》在每篇前,都有简短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是编者的心得,或是对作品的印象和概括性的阐释,或是给学生的阅读建议。为了方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步阅读》又从不同角度链接了相关资料,并设置了“知识链接”栏目,给学生的阅读提供路径,拓展空间,这就方便了学生的阅读。
二、抓住重点篇目,进行对照阅读
新课标规定,教科书内容要精读精讲,而《同步阅读》内容则要求课外略读,但是对于与教科书衔接紧密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地提升到课堂内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学习阿累的《一面》时,可把《同步阅读》上的周海婴的《记忆中的父亲》,进行对照阅读,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了解鲁迅先生的品格和胸怀;又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可阅读《同步阅读》上汪曾祺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借桃花源寄托了自己对人人丰衣足食,没有纷争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而汪曾祺则让我们开了眼界,语言看似平淡却极有韵味,让我们着实也做了回武陵人。
内容丰富的《同步阅读》,我们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篇目都引入课堂进行对照阅读,但是作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具体指导时,可将文体、构思、风格、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相同或相似的文章进行相对集中的归类阅读。我相信,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学生如能把阅读课本时所获取的知识、经验、方法运用到《同步阅读》的阅读中去,不仅能扩大阅读的数量,而且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三、借助《同步阅读》,开展多样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同步阅读》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或朗诵比赛、书写比赛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同步阅读》,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积累,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一直以来,我都坚持让学生做读书笔记,阅读《同步阅读》上的没篇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概括主要内容,一般20-30字;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并进行赏析,可以赏析语言、表达技巧、表现手法、风格特点等;写读后感;也可以模仿创作,主要是仿写一些优美的句子;最后尝试背诵文中精彩的句段。
平时笔记做得比较认真的同学我会两周就在本班进行一次展览,以鼓励学生,有时也让他们在班上进行佳句佳段的朗诵比赛或书写比赛,或是在家里朗诵给家长听,这些举措既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四、利用《同步阅读》,塑造精神素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思想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语文教材和《同步阅读》中选用了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不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人文精神,这些作品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美育资源。在运用这一丰富资源时,教师首先要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教导学生什么是文学之美,怎样去领悟各种不同的文学样式所蕴含的美,其次再从《同步阅读》中找出类似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例如教学诗歌时,我们教师应教材中的诗歌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怎样去感受诗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表现手法之美,然后让学生通过对《同步阅读》中相关诗歌的大量阅读去感受;教学散文时,主要引导学生如何从看似朴实平淡的叙述描写中去感悟作者的那一份心灵的坦白和对社会、人生、人性、自然的深刻而独到的感悟。
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应当积极运用《同步阅读》,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只有教师首先重视《同步阅读》的使用,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学生充分阅读,《同步阅读》才能发出应有的光芒,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南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