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学校到家庭,形成阅读氛围很重要。如何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从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获得了许多经验。
一、教师引导阅读,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是具有教育知识的专业人员。且较稳定地从事学科教学工作,对学科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哪些合适的课外书,应该心中有数,较有经验,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就不致于盲目的陷入阅读误区。
1.合理利用时间。现在取消了早自修,而学生到校较早,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可以组织同学进行阅读。另外还有课间、午休等,虽然时间较为零碎。但若是能好好利用,也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老师跟班教学可以进行随机指导,因为时间有限,可以分化各块阅读内容,不必要求学生读整篇文章,比如可让学生读读、写写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这样分散阅读,任务相对轻松,学生心情也就自然舒畅了,阅读的兴趣会更浓厚。长期坚持,学生肯定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2.交流阅读收获。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情节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些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个性、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同的思维角度、生活经历等因素决定了学生对同一作品的认识和观点会有所不同,每个学生的认识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参考和借鉴,从而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认识。
3.创设展示平台。学生正是处于喜欢表现的阶段。对此教师必须提供机会,并正确地引导,要认识到学生交流、表现的过程也正是自我实现的过程。比如在班里设立“读书之窗”。让学生展示自己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以及佳作读后感,还可以让学生讲讲在课外书上看到的奇闻轶事,根据课外书中有趣的内容编排表演等。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展示出来时,心中就会充满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无形中又成了孩子们阅读的动力。
4.建立激励机制。当孩子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需要得到别人的激励和肯定,一句“你真棒”,孩子也许会乐上好一阵子。比如同学们每天能坚持读书半小时,我给他们奖励星星,读满一百页书时,我又给予奖励,并让组长记录阅读情况,到期末评选“阅读之星”。我们可以表扬、奖励那些能用课外知识解答课堂问题的同学,还可以表扬在作业中好词、好句、课外知识运用得当的同学。总之。建立激励机制目的是要让同学们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二、家长督促阅读,明确阅读的重要性
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与孩子接触最为密切。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孩子。要想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需家长的努力和配合。因此让家长懂得阅读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交流等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和学校一起形成教育合力,让孩子们生活在具有书香味的家庭里。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设立一个单独的阅读空间,让孩子静下心来阅读,是保证孩子阅读效果的有效措施。
2.协助做好读书记录。许多家长由于自身知识水平不高,指导孩子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但督促孩子读书,家长还是乐意去做的。
3.与孩子交流读书体会。与孩子交流是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好方法,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会吸收和借鉴一些宝贵的精神营养,这对整天为生活奔波的父母亲来说也是很好的教育。在交流中。家长可以从话语中揣摩到孩子丰富的精神世界,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方法,使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三、学生自主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为学生拓展视野的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时候。
1.丰富阅读内容。当学生真正进入一种读书的状态中,他就会以书为伴,书会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家中不可能准备各种各样的书,与同学交换着看,聚少为多,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拓宽阅读渠道。在我们的周围,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电脑等走进千家万户。这些信息源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它们或是纷繁精彩,或是简约干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重视对它们的阅读,能让我们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从而增强对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3.优化阅读方法。传统的读书都是单一进行的,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我们可以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采用同伴阅读、小组阅读等多种方式。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了。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员,阅读也已渐渐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阅读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明确提出小学生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但在现实中,课外阅读还没有落到实处,我们任重而道远!
一、教师引导阅读,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是具有教育知识的专业人员。且较稳定地从事学科教学工作,对学科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哪些合适的课外书,应该心中有数,较有经验,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就不致于盲目的陷入阅读误区。
1.合理利用时间。现在取消了早自修,而学生到校较早,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可以组织同学进行阅读。另外还有课间、午休等,虽然时间较为零碎。但若是能好好利用,也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老师跟班教学可以进行随机指导,因为时间有限,可以分化各块阅读内容,不必要求学生读整篇文章,比如可让学生读读、写写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这样分散阅读,任务相对轻松,学生心情也就自然舒畅了,阅读的兴趣会更浓厚。长期坚持,学生肯定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2.交流阅读收获。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情节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些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个性、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同的思维角度、生活经历等因素决定了学生对同一作品的认识和观点会有所不同,每个学生的认识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参考和借鉴,从而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认识。
3.创设展示平台。学生正是处于喜欢表现的阶段。对此教师必须提供机会,并正确地引导,要认识到学生交流、表现的过程也正是自我实现的过程。比如在班里设立“读书之窗”。让学生展示自己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以及佳作读后感,还可以让学生讲讲在课外书上看到的奇闻轶事,根据课外书中有趣的内容编排表演等。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展示出来时,心中就会充满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无形中又成了孩子们阅读的动力。
4.建立激励机制。当孩子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需要得到别人的激励和肯定,一句“你真棒”,孩子也许会乐上好一阵子。比如同学们每天能坚持读书半小时,我给他们奖励星星,读满一百页书时,我又给予奖励,并让组长记录阅读情况,到期末评选“阅读之星”。我们可以表扬、奖励那些能用课外知识解答课堂问题的同学,还可以表扬在作业中好词、好句、课外知识运用得当的同学。总之。建立激励机制目的是要让同学们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二、家长督促阅读,明确阅读的重要性
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与孩子接触最为密切。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孩子。要想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需家长的努力和配合。因此让家长懂得阅读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交流等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和学校一起形成教育合力,让孩子们生活在具有书香味的家庭里。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设立一个单独的阅读空间,让孩子静下心来阅读,是保证孩子阅读效果的有效措施。
2.协助做好读书记录。许多家长由于自身知识水平不高,指导孩子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但督促孩子读书,家长还是乐意去做的。
3.与孩子交流读书体会。与孩子交流是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好方法,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会吸收和借鉴一些宝贵的精神营养,这对整天为生活奔波的父母亲来说也是很好的教育。在交流中。家长可以从话语中揣摩到孩子丰富的精神世界,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方法,使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三、学生自主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为学生拓展视野的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时候。
1.丰富阅读内容。当学生真正进入一种读书的状态中,他就会以书为伴,书会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家中不可能准备各种各样的书,与同学交换着看,聚少为多,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拓宽阅读渠道。在我们的周围,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电脑等走进千家万户。这些信息源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它们或是纷繁精彩,或是简约干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重视对它们的阅读,能让我们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从而增强对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3.优化阅读方法。传统的读书都是单一进行的,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我们可以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采用同伴阅读、小组阅读等多种方式。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了。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员,阅读也已渐渐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阅读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明确提出小学生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但在现实中,课外阅读还没有落到实处,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