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推敲”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285292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推敲”一词,这个词的来历跟诗人贾岛和韩愈有关,在阮阅《诗话总龟》里有这样的记载: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这个典故一直被人们视作炼字的范例。以上记载里,韩愈的态度是明确的,他认为“敲”字好,至于韩愈认为“敲”字好的理由,文中却没有记载。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推”“敲”二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二字在意境上有分别,而且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不妨引文如下: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那么,在“推”与“敲”之间,到底选哪一个更妥当些呢?韩愈和朱光潜,到底哪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呢?我们认为韩愈的观点是正确的,朱光潜先生则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如果单就“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而言,朱先生的分析言之成理,但结合全诗一看,就知道朱先生错误地把“门”理解成“寺门”,这点一错,认为“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的看法就跟着错了。
  贾岛的原诗是《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首诗的首联描写李凝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往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也无人家居住;颔联写僧人(或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响中寓静;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移动,仿佛山石在移动;尾联说暂时离开,以后再来。整首诗是写访李凝而不遇的事,诗中李凝当是一个隐居者,其隐居之处应是非常幽静的。
  结合原诗的题目及诗歌的内容来看,“僧敲月下门”的“门”当是李凝隐居之所的大门,而非“寺门”。既然是访友,那么敲门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也显得合乎礼节。“推”则显得有些冒失,不合情理,试想一下,还不知道朋友在不在家,就推门(而入),显得有失礼节。另外,推门可以无声,而敲门必定有声,更能反衬出夜晚李凝隐居之地的幽静。这样看来,“敲”字要比“推”字好。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阅读在高中语文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阅读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阅读教学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拓展。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立足于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阅读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语文教学当中关于感知与学习的方法众多,但是长期以来的教学改革经验表明,高中语文教学无法
期刊
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 rn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rn楸树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rn黎明到黄昏
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经常会感到,语文教学下大力气却收效甚微。细分起来,原因种种。为此,本人做了如下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一、营造氛围,搭建平台  正常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共同探索和质疑解惑的合作关系,指路导航的朋友关系,真正把学生摆在教学主体的地位。语文课堂要努力营造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根据课文内容和需要进行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方能正
期刊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8分,每小题6分)微波引擎罗杰·肖耶已经研究出一个没有任何移动部件的发动机。他认为,这种发动机可以取代火箭、火车、飞机和汽车。“机翼和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原驰蜡象”一句,真可谓罕譬妙喻。大概因为语义很好理解,因此语文教材对此均无注解。不仅如此,遍检目前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注释鉴赏类著作,也看不到十分到位的解释,或者不出注,或者仅简释词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周振甫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这样解读“原驰蜡象”:“秦晋高原,盖着雪的丘陵,一个接着一个,像一只只白象在奔跑。”将词义作形象生动的阐发,自然是鉴赏名家词作的必要环节,但问题是
【摘要】在全球国际化的浪潮下,在IT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英语已成为世界普通话。我国的英语教育虽投入大,却收益颇不理想,而与我们毗邻的印度却有着很大的优势。本文从教育体制英语教学模式,以及二语习得的角度进行中印英语教育方面的对比分析,以期在英语教学方面得到一些认识和教益。  【关键词】中印 英语教育 二语习得 比较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环节,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者接受吸收并内化语言知识及其所承载信息的一种心理过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同时要求高中生“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
期刊
生活在南方大概是上天的一份厚爱,不是因为生活的富足,倒是为了那一湾潺潺溪流。  沈从文先生就爱水,他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河边,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沅水的印象里,就是死后,自己的骨灰也与陀江融为一体,湘西潺潺的流水塑造了沈从文,成了他的灵魂。  家乡也在湘西,同样门前也是一湾溪流。  小溪本来不大,一路潺潺而来。到了村头,等山间的溪流汇在了一起,也就煞是那么回事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然而,一些初中生古诗词赏析趣味缺乏,古诗词赏析方法贫乏,古诗词赏析能力偏低。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使命担当。  一、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动机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向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古诗词赏析兴趣
期刊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一名用新课程理念来引领教学行为的语文教师应如何让自己的学生爱上阅读、融入其中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兴趣先导、走入文本  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有了一定的兴趣,就会为其自觉主动地阅读提供一个内在动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