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探微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17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为人学,总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独领风骚。文学作品总是以它特有的艺术形象和文学魅力,来强烈叩击读者的心扉,呼唤着时代的强音。阅读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从书籍中吸取精髓,来充实自己,涤荡精神,享受审美乐趣,文本的价值体现在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上。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文本解读的过程。
  
  一、激活文字,驱遣形象
  
  叶老主张:读书不能拘泥于文字,而应当驱遣着想象来看,看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够领会它。语文教材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教学中应从揣摩关键性词语入手,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赏析能力。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关键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这句理解为此文的主旨,显然有失偏颇。教学中应在疏通字词、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欧阳修所处的北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欧阳修等改革派遭受顽固派的排挤、打击。欧阳修被谪为滁州太守。他在《赠沈遵》一诗中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可见他当时并不老,也并不准备在酒精的麻痹中醉生梦死,取名“醉翁”,无非含有嘲谑揶揄之意。因此,他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就明白地显示出他遭贬后有意寄情山水的特殊心态。但作者并没有消极遁世,他虽醉犹醒,善政养民,与民同乐,他在《醉翁亭记》中所描绘出的明丽的景色,潇洒的游乐,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的心胸。
  
  二、联想比照,架设桥梁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生活的写照,是作者生活的一种折射,是作者内心体验和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的阅读,绝不是孤立的阅读文本,而是读者和作者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但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
  文本反映的是作者的生活及其体验,既有其个性特点,又有其共性特点。生活的内容或形式可能是不同的,但里面包含的本质意义可能是一样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的触角要由文本之内延伸到文本之外,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感动,不仅仅是为作者的父亲感动,也许是由作者的父亲激起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而感动。再如“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生活在现代的好多学生对鲁迅《社戏》中的这句话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曾经有过的富有刺激又有美好人性体验的经历进行比照,对这句话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语文课程理论中关于阅读的核心理念。同样是阅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现代文艺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之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总之,文本解读是放飞思绪、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在组织学生解读文本的活动中,用自己深厚的语文功底和声情并茂的阅读释放文本,让学生带着迷茫深入文本,走出文本时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学生获得了知识,熏陶了情感,铸造了人格,增强了修养。思维“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学生的心灵也因阅读而明亮、充实。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原发性头痛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承德市第六医院门诊和住院原发性头痛病例,计划收集原发性头痛患者 320 例,并进行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收集,对其亚 型进行划分,采
目前基于系统排污总量控制方式制定的燃煤机组发电计划,缺乏针对性地缓解人口密集区域空气污染强度的调控机制。为此,在传统机组组合问题基础上,追加考虑污染物时空扩散特性
<正> 爱情与文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专门深入的研究,限于时间,只能把个人一时想到的几点,扼要写出,借以抛砖引玉,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与此有关的鸿文和专著,早日问世。一、要
<正> 头孢三嗪(Ceftriaxone,CRO)是新型第三代头孢菌素,于1979年由Reiner等首先研制成功。1980年瑞士罗氏制药公司制成注射剂,其特点是长效、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该药作用
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线下活动朗读亭在文化传承、阅读推广方面的成功开展,启示着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需要从丰富内容向提升用户感知方向发展。本文认为,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能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要用创新的思维去破解,用创业的理念去引领,夺回属于大学课堂的阵地十分必要。现从创新创业教育的
目的:探究程序化和谐护理对提高体检中心护理质量和体检者满意度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9.5-2019.8 我中心 120 例体检者,随机分至两组,研究组实施程序化和谐护理, 对照组实施
一、过分重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其工具性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体系”。而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如果重视了“双基”,就等于放大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表现在我们教学行为上,便是大唱“高调人文”,忽视“双基”落实。有的语文课确实是上得与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课无异。我们无度地向外拓展,导致了很多基础的东西没有落实;我们过分地强调了新课
对以NaSCN为溶剂的一步法聚丙烯腈湿法纺丝工艺制备的防辐射腈纶进行了研究,对防辐射添加剂的选择条件、硫酸钡浆料和防辐射腈纶纺丝原液的调配,以及防辐射腈纶的纺丝都进行了
教育的改革特别是语文教育的改革已历经多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厌学、厌语文课的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的因素、教材的缺陷、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