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堂讨论调控,增强语文课堂效率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高中语文课堂逐步摆脱了“师传生受”的单一模式,各种形式的讨论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自然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是,从各种教学比武、教学展示、教学示范的实际操作和实际效果看,高中语文课堂讨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不管我们主观上是否承认,从大量的公开课来看,客观上反映出来的假定主要有:每篇课文都值得讨论,每堂课都可以有讨论的亮点;每位学生都喜欢讨论,讨论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假定即使是正确的,但面对着不同的学生、文本实际,仍存在着极大的局限。一堂高效成功的语文课,需要教者理性而富有智慧的调控。
  
  一、加强过程调控,防止“伪生成”。
  
  在课堂讨论的组织和总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者常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着某处既定的方向牵引,学生只是教者形成结论的接受者。这样的课堂讨论中,教者的专制痕迹特别明显。某教师讲授老舍散文《想北平》时,把侧重点放在语言风格的探讨上。组织讨论时,他询问学生的阅读感受,喜不喜欢?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老舍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京味儿,口语色彩浓厚,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而十六七岁的青年正是对世界充满幻想的时候,他们喜欢的常是词章华丽、文采斐然类的文章,对于老舍的语言,不少学生是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妙处的。对于这些“不喜欢”的学生,教师努力扭转他们的认识,多方譬喻不成,教者直接告诉学生老舍的语言特色,让学生不得不喜欢。回答“喜欢”的学生,其实最多也就只能说说口语化,真要具体表述对这种“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语言的喜欢,这个年龄的学生确实有难度,教者就逐个否定,最后教师得出自己的“真理性结论”:老舍学生的散文,有哪些特色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明白如话,京味隽永;细节入微,幽默风趣;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等等、等等。其实,通俗纯净也只是语言的一种风格,学生也可以不喜欢;而且学生喜欢的理由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教师讲得即使很有道理,也不能因此生硬地否定学生的感受。这里,教师的姿态很有意思,他听取学生的回答是虚,贩卖自己的见解是实。这样的讨论似乎也不断生成,教师过于强烈的控制欲望就使课堂教学讨论变为“伪生成”,这种缺乏了科学生动过程的讨论无疑只能是“伪讨论”。
  
  二、做好角色转变,充分参与指导。
  
  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教者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双手按在讲台上,不停地观望着台下忙碌的学生;有的穿梭于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利用这个短暂的时机,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
  也有的教师在学生进入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后,不断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这儿听几句,那儿比划两下,甚至有时蹲下身子或干脆加入到某个小组的讨论之中……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随着教者停止讨论的示意,教室里的热闹嘎然而止,几个学生将讨论结果公布之后,教者付之以几句廉价的评价,一个教学过程结束。
  还有时候,学生在独立的阅读思考或者小组的讨论中有所发现,他们渴望将自身的所得呈现出来,这时候,闪烁着思维火花的问题出现了,教者须着力点拨引导的时机到了,但我们有的语文老师却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于是,课堂就还在沉闷的空气里延宕着。
  显然,一味放手让学生去讨论、研究,教者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共性问题或预设中没有的问题,自己不参与,不发表意见,不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在这样的讨论中,教者让自己真正成了一个“旁观者”,这其实是教师在语文课堂讨论中的“不作为”。
  事实上,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的思想和新的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正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应该走下讲台,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相互交流中提高。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也就是强调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既要精心组织好课堂讨论,做好“组织者”;又要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善于发现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指导学生解决好问题,做好课堂讨论的“参与者”“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以高效的课堂讨论带动整个语文课,完成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紧扣语文文本,杜绝“空泛讨论”
  
  现在,凸现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成了改革的“亮点”,但是,课堂讨论有时或离开文本,没了语文味;或纠缠枝节,随意联系。表面上很热闹,学生所得实是寥寥。这样的课堂需要教者理性的调控。教师首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深入钻研课纲,深度把握文本,科学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接受能力,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做到难易适度。课堂讨论过程中,教者要始终注意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把课堂目标的达成当成第一要素,对脱离文本、游离目标的种种问题要多“一双善于辨别的慧眼”,更主要的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发现的问题,要善于通过课堂点评,有意识进行恰当的筛选,进行灵活的处理。适当的时候,老师必须通过自己科学而精当的讲解,让学生回归学科,回归文本,必须明白,课堂讨论只是达成课堂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使我们的课堂生机勃勃,异彩纷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确实是目下符合课改精神又有益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策略;只要我们教者始终在坚持理性的基础上,科学的对课堂讨论加强预设和调控,相信我们的课堂会焕发出愈来愈强大的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早晨,我漫步在公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倾听着大自然的歌唱。可正当我汲取着大自然的精华时,一个冰凉的东西落到了我的鼻尖。  我下意识地一擦,“啪”一声脆响,似乎什么东西爆裂了。我不禁凝神观望,竟发现身边多了许多泡泡。我再仰望天空,五彩缤纷的泡泡像一个个漂亮的五彩球,正缓缓地从天而降,形成了一片五彩斑斓的泡泡雨。“啊,太壮观了!”看到这副景象的我,情不自禁地惊呼道。  忽然,所有的泡泡向着一个方向飞去
孔子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对于仕途孔子与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    孔子一生,反复强调奋发有为,主张积极入世,而且有极度的政治自信。在他73年的生命中,他积极地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期望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重用。“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為什么摩尔曼斯克港口永远不会结冰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卧看:坐着朝天看。卧:一
我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我的身体上方中央写着“语文”两个大字。长方体样子的我,虽然只有一厘米厚,但却有190多层。我上穿淡蓝色的衣服,下配绿色裙子,裙子上印有一幅草原迎客图呢!  我自从被印刷厂生产出来后,就注定是要教书的命。开学第一天,当我被老师交给小主人之后,他就十分地爱护我,给我穿上了一件透明的薄外套——书皮。每天,小主人在上语文课时,在我身上写上了密密麻麻的字,教小主人许多不同的语文知识;在
摘 要: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语感培养;途径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3 -01   语感就是其中一种带有感性性质的言语能力,是学生训练掌握的对象,同时,较好的语感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的学习。语感在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学
摘 要:在具体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切中知识的“要害”,学会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要害”发扬光大,扩大知识的面积和思维的半径,学会创造。  关键词:知识;要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6-093-01     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在例题之前,先讲了“曹冲称象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在新课改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数学;情感教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4 -02     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谋求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
摘 要:作者认为中学生的情绪对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调适自己情绪的方法是学会寻找原因,学会放松,学会转移。  关键词:中学生;情绪调适;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2 -01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基本表现,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憧憬,使他们常常处于兴奋和愉悦的情绪之中,而成熟中的心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改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