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消息,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12年增产。
沉甸甸的“十二连增”,为“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三五”时期,如何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关键是强化战略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用新理念破解“三农”发展新难题。
战略意识:强化“重中之重”地位
“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面对新形势,针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已是高枕无忧,因此可以适当放松粮食生产,甚至有观点认为,粮食已经出现过剩,重农抓粮不再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当前‘三农’工作依然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说。
张晓山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继续提价和加大补贴将遭遇“天花板”,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压力增大。同时,粮食生产面临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紧箍咒”,促进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压力加大。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十三五’时期,要用五大理念破解‘三农’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激发农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
专家指出,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增加,需求结构将不断升级,因此当前仍要强化粮食安全的战略意识,强化“三农”重中之重地位,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问题意识: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速推进精准扶贫方略,成效显著。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人口减少到2014年的7000多万人口。但是确保“十三五”时期7000多万人口脱贫,任务艰巨。
全面小康的短板在“三农”,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应坚持问题意识,以协调发展理念补齐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板和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对‘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确保’‘四个问题’‘六个精准’的具体任务。”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2015年12月24日举行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目标”就是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一起进入小康社会;“两个确保”就是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如期全部摘帽;“四个问题”就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题;通过“六个精准”,把扶贫对象锁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分类施策,努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刘永富表示,为实现精准脱贫,“十三五”期间扶贫系统将创建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社会扶贫对接平台等五大平台,完善贫困县的考核机制、退出机制和脱贫成效评估机制,为精准扶贫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创新意识: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将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在速度变化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作为第一产业,农业正在经历新旧动能转换时期。
在原有发展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新老动力的平稳转换、不断激发“三农”发展的内在活力,成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过去,农业发展更多是依靠要素投入、透支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未来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关键要靠创新。”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指出,未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根本要靠创新驱动。
孙中华认为,具体来看,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和科技服务云平台,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水平;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沉甸甸的“十二连增”,为“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三五”时期,如何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关键是强化战略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用新理念破解“三农”发展新难题。
战略意识:强化“重中之重”地位
“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面对新形势,针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已是高枕无忧,因此可以适当放松粮食生产,甚至有观点认为,粮食已经出现过剩,重农抓粮不再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当前‘三农’工作依然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说。
张晓山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继续提价和加大补贴将遭遇“天花板”,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压力增大。同时,粮食生产面临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紧箍咒”,促进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压力加大。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十三五’时期,要用五大理念破解‘三农’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激发农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
专家指出,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增加,需求结构将不断升级,因此当前仍要强化粮食安全的战略意识,强化“三农”重中之重地位,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问题意识: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速推进精准扶贫方略,成效显著。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人口减少到2014年的7000多万人口。但是确保“十三五”时期7000多万人口脱贫,任务艰巨。
全面小康的短板在“三农”,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应坚持问题意识,以协调发展理念补齐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板和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对‘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确保’‘四个问题’‘六个精准’的具体任务。”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2015年12月24日举行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目标”就是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一起进入小康社会;“两个确保”就是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如期全部摘帽;“四个问题”就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题;通过“六个精准”,把扶贫对象锁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分类施策,努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刘永富表示,为实现精准脱贫,“十三五”期间扶贫系统将创建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社会扶贫对接平台等五大平台,完善贫困县的考核机制、退出机制和脱贫成效评估机制,为精准扶贫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创新意识: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将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在速度变化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作为第一产业,农业正在经历新旧动能转换时期。
在原有发展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新老动力的平稳转换、不断激发“三农”发展的内在活力,成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过去,农业发展更多是依靠要素投入、透支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未来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关键要靠创新。”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指出,未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根本要靠创新驱动。
孙中华认为,具体来看,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和科技服务云平台,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水平;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