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地理的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做起,这是时代的呼唤。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地理转变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即今天的学习方式明天的生活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落脚点,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地理 学习方式
高中课程改革正在全力推进。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悄然的发生了转变,但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困惑与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深入的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教师的迷茫”。长期以来,高中的地理教学都是追逐着“高考指挥棒在教学,高考考什么,我们教什么。而现行高考方案未确定(黑龙江省是2007年秋高中开始课程改革的),新课标对教学的说明又不像传统的教学大纲那么细化,对于按课标上课能否适应高考心存疑虑,再加上新教材知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讲多深,讲多少,怎样处理教材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目前,很多教师都是教着新教材,补充着老教材的知识。因此,造成课时紧张,学生负担加重,鱼和熊掌想兼得……
针对这一现状和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笔者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实际上,还是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去适应新课程。其实,做为一名地理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没有必要,而关键是要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学会基本的读图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只要学生把这些能力掌握了,我们就不会担心他们应付不了高考了。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首先得是学生的主观态度,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今天的学习方式是明天的生活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学校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它反映的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学生观,其终极目标是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则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这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的最突出表现是自我意识。21世纪又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两个最深刻的变化,一个是全球化,另一个是多样化。这两个特点要求人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自主、合作是未来人类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支点。学生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方式给予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学习自身,也包括学生的精神状态。今天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明天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能力。如:做为地理教师就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教会学生识图、用图的本领,并在讲过地图的基础知识以后,不断设计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看图、用图的机会。养成今后查阅地图的习惯。
二、转变学习方式是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落脚点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把重心从变革教的方式转变为变革学的方式。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新课程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不是目的,它们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的,但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转变学习方式,学生自己主动的、独立的去体验学习过程、探究问题,才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动力。因此,做为地理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气氛,给学生开创积极主动的学习空间。如讲“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时,可创设如下情境:假如你在牡丹江周边有一块土地,你会选择种什么呢?为什么?你又考虑哪些因素呢?假设你是上海郊区的一个农场主,你又会选择种植什么呢?为什么?可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都有哪些?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学习者的内因改变了,自然就会主动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教师云,学生亦云的状态。
三、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地理课程标准把“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六大理念之一,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安排上,也体现了“改变学习方式”的理念。例如,同是讲“气压中心”新旧教材的写法不同。原教材用叙述的形式首先提出论题,再分析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而新教材先用一段很短的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然后用“活动”的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先复习热力环流理论并解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后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
从学科的角度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长期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培养下,必然会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这也就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学会基本的地理能力,这样才能走出考试的阴影,而不是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放下这一包袱,也就解决了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难处。
因此,高中地理的新课程改革应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做起,这即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也是新课改的落脚点,因为教育之本是受教育者终身学习方式的养成,当今的时代是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是时代的呼唤。为人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引领者。
(作者单位:黑龙江牡丹江市第三高中)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地理 学习方式
高中课程改革正在全力推进。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悄然的发生了转变,但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困惑与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深入的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教师的迷茫”。长期以来,高中的地理教学都是追逐着“高考指挥棒在教学,高考考什么,我们教什么。而现行高考方案未确定(黑龙江省是2007年秋高中开始课程改革的),新课标对教学的说明又不像传统的教学大纲那么细化,对于按课标上课能否适应高考心存疑虑,再加上新教材知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讲多深,讲多少,怎样处理教材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目前,很多教师都是教着新教材,补充着老教材的知识。因此,造成课时紧张,学生负担加重,鱼和熊掌想兼得……
针对这一现状和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笔者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实际上,还是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去适应新课程。其实,做为一名地理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没有必要,而关键是要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学会基本的读图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只要学生把这些能力掌握了,我们就不会担心他们应付不了高考了。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首先得是学生的主观态度,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今天的学习方式是明天的生活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学校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它反映的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学生观,其终极目标是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则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这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的最突出表现是自我意识。21世纪又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两个最深刻的变化,一个是全球化,另一个是多样化。这两个特点要求人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自主、合作是未来人类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支点。学生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方式给予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学习自身,也包括学生的精神状态。今天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明天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能力。如:做为地理教师就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教会学生识图、用图的本领,并在讲过地图的基础知识以后,不断设计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看图、用图的机会。养成今后查阅地图的习惯。
二、转变学习方式是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落脚点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把重心从变革教的方式转变为变革学的方式。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新课程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不是目的,它们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的,但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转变学习方式,学生自己主动的、独立的去体验学习过程、探究问题,才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动力。因此,做为地理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气氛,给学生开创积极主动的学习空间。如讲“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时,可创设如下情境:假如你在牡丹江周边有一块土地,你会选择种什么呢?为什么?你又考虑哪些因素呢?假设你是上海郊区的一个农场主,你又会选择种植什么呢?为什么?可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都有哪些?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学习者的内因改变了,自然就会主动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教师云,学生亦云的状态。
三、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地理课程标准把“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六大理念之一,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安排上,也体现了“改变学习方式”的理念。例如,同是讲“气压中心”新旧教材的写法不同。原教材用叙述的形式首先提出论题,再分析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而新教材先用一段很短的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然后用“活动”的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先复习热力环流理论并解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后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
从学科的角度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长期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培养下,必然会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这也就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学会基本的地理能力,这样才能走出考试的阴影,而不是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放下这一包袱,也就解决了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难处。
因此,高中地理的新课程改革应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做起,这即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也是新课改的落脚点,因为教育之本是受教育者终身学习方式的养成,当今的时代是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是时代的呼唤。为人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引领者。
(作者单位:黑龙江牡丹江市第三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