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激励在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747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三大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情感激励因素发挥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本文论述了情感激励的含义,提出在使用情感激励时,必须遵循其原则,考虑其特点,讲究方式方法,恰到好处地使用情感激励,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激励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感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纽带和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应用好情感激励至关重要。
  
  一、情感激励的含义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们的主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信号、感染和动力的功能。人们既可以通过它来表示态度和沟通感情,也能够调动人们的行为。情感是精神的重要构成因素,是人的精神状态外观的内在支撑,是人们对外界刺激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如喜悦、爱慕、同情、悲伤、愤怒、厌恶等。情感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对激励客体的情感发生影响,从而使其焕发内在精神力量的过程。与有形的物质相比,无形的情感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更持久。情感对人的认识有重大影响,尤其正面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催化剂。情感还具有主体性的调节作用,成为人际关系的粘合剂,亲切、融洽、协调的情感关系可以激发士气,使组织效率倍增。在教学中,只有情感激励与教学融汇一体时,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正当需要,
  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使其充分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健康成长。
  
  二、情感激励的原则
  
  情感激励虽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但它在教学过程中,既不是万能的“味精”,也不是有些人偏爱的“胡椒粉”,而是每一个师生都需求的动力催化剂。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理,在具体使用情感激励时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情感激励具有十分强烈的目的性,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激励学生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应围绕实现某个总目标和长远目标进行一系列的激励活动,或者是为了实现某一近期具体的目标而进行激励。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要有目的。
  2.针对性原则
  情感激励是有针对性的,否则,激励就会变成“毛毛雨”,达不到任何教育目的。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发展的势头及时地进行情感激励,越及时效果越好。及时的程度往往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关系,即年龄越小越要及时,当然,对大学生的激励也要及时,学生课堂回答得好,当时就要赞扬;做了好事,当场给予表扬,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成绩的肯定和尊重。
  3.整体性原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运用情感激励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整体过程,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要以国家培养目标为方向、人才成长规律为指针,总揽教育全过程,整个系统协调一致,认识统一,尤其不能前后矛盾,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4.情感性原则
  无论运用任何一种激励方法,教师都要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用平等的态度,期待的目光,循循善诱的语言,把信任、肯定、赞许巧妙地传递给学生。切忌挖苦、讽刺学生,使之气馁,同时,也勿滥用表扬和激励,防止学生飘飘然,自以为是。要注重激发其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
  我,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情感激励的特点
  
  1.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情感激励要以教师的主觀能动性与精神力量,去感化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精神需要,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形成,教师还要不断旁敲侧击,给予深入引导,使学生的良好苗头转化成行为习惯。
  2.双向性
  情感激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知情交流活动,教师的情感只有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交融时,才能演化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倘若只是一方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再好的兴致也会因没有“响应”而泄气,但起决定性的一方是教师。教师的情绪不仅影响教学的成败,而且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3.协调性
  情感激励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只要时机掌握得好,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关键是师生情感的建立与交流要与其它活动相联系,不能“孤军上阵”。这决定了教师在使用情感激励时,必须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因材施教,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情感激励,决不能为情而请情,为教而说教。
  
  四、情感激励的运用
  
  情感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根据多年来工作体会,笔者认为,要正确发挥情感激励的导向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发挥其创造性潜能,提高教学效果,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必须热爱学生
  世界上的爱,从来就是相互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激励动力,才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和转化的功能。教育实践也证明,当学生亲身体验到教师的热爱之情时,就会对教师产生由衷的尊敬、亲近、信任之情,从而愿意听从和接受教师的教育,并积极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为。反之,学生则会在情感上厌恶教育,并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偏爱,而是建立在“教育爱”的基础上,主要表现对学生的信任、爱护和尊重,世界上各国历来都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爱”,看作与人类最美的母爱一样。作为教师,只要用真诚的而非做作的爱去沟通他们的心灵,师生之间的情感定能得到有效的沟通,教学双边活动将步入良性循环,课堂的整体效果也会得到大大提高。
  2.教师要表现出对教学的热爱,寓情于教学过程中
  一个教师具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和对知识的科学态度,才能从自身产生真正的爱,才能在课堂上打动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以风趣幽默、真诚的语言吸引学生,以激励期待的目光扫视全体学生,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群情振奋,与教师共同倘佯于知识海洋中。
  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每一个鼓励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暗含的期待信息就会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得到鼓励,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信任和尊重,师生间的感情才能产生“同步”和“共振”。
  3.运用教学艺术和技巧,适时把握情感的表达方式
  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应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教师在上课前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以稳健的步履,带着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真挚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亲切和蔼的面容,充满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严谨、简洁、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调动的满足,而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重视对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控制,适当设疑、点疑,使学生生疑、置疑,启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冷与热、宽与严的关系,从而把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注意、想象、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并在行动上做出积极的反应,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在教学评价中巧妙应用情感激励
  学习评价是学生遇到最多的评价,教师可巧妙地利用教学中的学习评价及时激励学生,增加双方感情投资。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与学生交朋友,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内驱力”。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评价当然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评价之后,内驱力往往成倍地激增。因此,对学生即使是初试锋芒的细小成功,也应加倍重视,运用评价手段激励之、鼓舞之,从而增强自信。哪怕学生提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老师也应千方百计地保护这种学习积极性,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赞扬学生。尤其要善于捕捉所谓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我也是好样的”的良好心理状态。这样,能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
  
  五、结语
  
  情感激励固然重要,虽然方法很多,但是为保证其激励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因人、事、境的变化,恰得其法,要以自己的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感染学生,要以慈母般的爱呵护关心学生,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民主、寬松与和谐气氛的教学氛围,灵活运用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教学化”;要站在平等的基点看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从情感激励中获得乐感、成就感,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佳实现,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春玲.浅说激励教育的实践运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15(6):75-76.
  [2]刘忆冰.激励法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102-103.
  [3]李燕军,韩捷敏.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教育的激励与方法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37-38.
  [4]陈小健,夏洁武,傅才文.情感激励在教学中的作用[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3):92-94.
  [5]李亚宏,李剑欣.浅析当代大学生“情商”素质的培养[J].科学论坛,2007,(1):152.
  [6]何仕.论大学生的激励教育.福建工程学院学报[J].2007,(4):171-174.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师范学院<临沂大学>城乡经济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即人文素质。重视人文教育正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预示着人类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美比较 人文教育 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即人文素质。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
【摘要】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无序、低效等问题,我校语文科组展开了教学研究,并申报了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研究作文教学,不像阅读教学有现成的课文做例子方便操作,有必要找到一个载体。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导学案介入作文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将结合作文教学中的课例,谈谈如何在导学案的支持下有效地开展作文教学。   【关键词】 导学案 初中作文教学 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33.
【摘 要】近年来,农村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焦虑、恐惧、厌恶、逆反等心理障碍。本文在对其表现类型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相应对策,旨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以期能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 中学生 学习 心理障碍     我国中学生中,农村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城市学生数量,但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更多的障碍和困难,如语言学习环境差,教师数量不足或水平不高,
[摘要]:对我校28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中学教师正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压力已导致中学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不少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心理问题。笔者简要分析压力的具体来源,呼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筹建教师“心理氧吧”——心理咨询室。  [关键词]:教师 职业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期望     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
【摘要】 初中道德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实践活动是德育影响逐渐转变为中学生品德培养的基础。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通常需从知到信,并由信到行的双重转变,这也是道德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需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提倡从现实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  【关键词】 初中道德 现实生活 实践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
【摘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我们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手中点点鼠标就可以买到我们心仪的商品,网络时代带给我的好处是数不胜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使社会进步了,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有人称:网络游戏是电子海洛因。中小学生一旦迷上网络,就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中小学生从现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具体从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正向的一面、负向的一面及潜在的可能三方面出发,综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品德 现状    当代大学生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大环境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革命,所以,当代大学生与在此之前的大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从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在总体
【摘要】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高效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个体终身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我检测 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
【摘要】 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在物理课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还能实现个人能力和素养的同步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创造性思维 情景教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2-097-010  高中
【摘要】 班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从从主体、内容、制度、资源、目标等五个方面提出班级管理的“五位一体”建设,来进行班级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爱 制度 和谐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3-184-010  时代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