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让数学探索更具魅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ear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索新知,是小学数学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思维方式,如何基于或构成学理进行数学的深理解和真思维呢?笔者以为,教师在探索活动中基于学情和学理“顺势”而为,改善数学教育“生态”,是提升数学课程实施品质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持续学生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一、顺势就是基于学情和学理展开数学探索
  在一定意义上讲,多数时候的数学学习活动都是具有探索性。然而,有不少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活动具有探索性”认识不够,设计和实施的探索性活动也就简化为先举一个例子,然后再举多个例子验证,并流于形式,使得数学探索虚化、乏力,学生参与其中逐渐形成不良的学习感受。其实,数学探索过程是有“势”可言的。
  小学数学既是儿童的,也是数学的。在笔者看来,所谓的“势”即学情的态势和学理的趋势。任何一个具有探索意义和价值的数学主题,对学生而言都不会是零基础,零水平;对学科本身而言,也不会是零关联、零发展、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些“态势”、“趋势”的存在,并为已所用,那学生参与探索过程就能充满愉悦和收获。
  例如,教材对规律、运算律、计算公式等知识习得的编排隐含或遵循不完全归纳法的思路,这是在是因为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还小和认知能力水平有限以及教材只能短篇幅地呈现主要内容的原因,但教师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眼里就只有一堆堆木材。我们需要基于学情和学理展开数学探索,杜绝“循规蹈矩”、“隔靴挠痒”甚至“逆流而动”的常见做法。
  二、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顺“势”而为
  获得必要的数学理解和思维,是我们展开探索活动的真正目的所在,而不完全归纳法知识探索真知的一种方法、技术和手段。学生数学素养的积淀、能力水平的提升、思维方式的改善,需要依靠“势”的可为和能为,“势”的锻造和滋养。
  1.让“不完全归纳法”搭配上深度的演绎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一直都是教学难点。它的生成过程,就是举例验证,举更多例子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如果能来些演绎的色彩,归纳的力量就更显强大。
  教材提供的教学思路是借助不完全归纳法“发现”它“是什么”,至于“为什么”却悬而未决。乘法分配律的观念实质是“c×(a+b)分成c个加a加c个b”和“c个a加c个b配成c×(a+b)”,这需要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结合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转换关系和算式的变形,让学生体会“分”与“配”的思想,理解“为什么”,而后再自我反思全过程,获得“为什么”的发现。具体流程如下:上述教学,学生只有经历了发现层面的理解过程,把握了“分”与“配”的思想内涵,也就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总体的直觉认识以后,形成“c×(a+b)分成c个a加c个b”和“c个a加c个b配成c×(a+b)”的观念,他们才算真正理解了乘法分配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度演绎是对学生不完全归纳的点化和提升。
  2.让“不完全归纳法”有“根”可言
  从四年级开始,教材各册都设置了“找规律”单元,引导学生探寻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然而教师习惯于根据课本习题的类型分别展开教学,造成学生做“找(间隔排列)规律”题目时也往往是先判断题目中物体排列类型封闭与否,如果是封闭图形,两种物体个数就相等;不封闭的还要看两端物体是否相同,两端相同则两种物体个数就悬殊1,两端不同则物体个数就相等。很明显,到了学生那里,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分裂、剥离的。
  其實,我们可以把封闭图形进行整合,以无规律排列的情况为起点,以“一一对应”为核心思想展开教学,主要分步实施和突破,这种教学改进,顺着学科体系原理和学生思考状态,较好地做到了以学定教,让“不完全归纳法”有根基可言,拥有了来自土壤中根部的力量。
  3.让“不完全归纳法”富有魄力并重的内涵
  大家一直以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简单、浅显,即使教学水平差一点儿的老师来教,也能不费吹灰之力让学生探究出计算公式或理解接受。其实,两个重要问题容易被忽视,并得不到解决,一是,为什么不可以用“底乘邻边”,常见教学思路中有的只是对“底乘高”的证明,而没有对“底乘邻边”证伪(可能会有人讲不证自伪);二是,对二维空间矢量相乘意义的拓展理解的缺位(教材即使为了培养学生推理所需没有安排,但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完全归纳之后进行补充)。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学习意义。
  实际上,生活世界和数学世界所有两个数量的相乘,都是二维空间矢量的相乘,都可以看成是“排数×排数=总数”的扩展和变化,“底×高”也不除外。针对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和“归来”,考虑到“底”“高”这两个维度对教学尝试改进和整合。至此,借助不完全归纳法“涅槃”,发展了思维能力,拓宽了认知视角,“思想嫁接”也成功地在学生的直观认知世界中“落巢”。
  4.让“不完全归纳法”享有进退自如的空间
  学生在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了“求一个,想两个”思想支撑的基础上,脑中进行剪和拼,很容易推想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使得改善数学教育的“生态”状况成为可能,并且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常见的教学思路是分两个板块进行的,一是让每个学生照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和记录。然后交流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关系,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进而在不同剪法上做文章;二是尽可能地解决书后练习,甚至把两课时的练习任务合并为一节课解决掉。
  要谈有问题,几乎没有。因为梯形相对特殊(有两个底),学生即使不理解,也容易记住。更何况有前面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优厚基础。既然教师月学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那就要充分满足学生脑中剪、拼、推想和空间讲一讲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之间的某种联系呢?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加强知识之间的搭建和联结,具体改进流程如下:上述教学改进,学生自由地推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为其演示验证,让学生乐不吱声,尤其是增设的环节,“三种图形的转换与公式的演变”直接叫学生大呼神奇不止,连连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此时数学教育的“生态”是平的,还是立的?是板化的,还是鲜活的?
  笔者对“顺‘势’而为,让数学探索更具魅力”这一话题的持续关注与累积研究,只是为了一个朴素本真的想法,也就是希望自己能让学生对待数学学习有一个号的学科感受,不艰深、难懂但有必要,不肤浅,容易但见深刻,好的数学学习感受应该就是这个样儿。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输电线路用绝缘子表面因湿润而引起的闪络问题,研制了半导体釉绝缘子。这里着重介绍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氧化锡系半导体釉。这种半导体釉具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可防止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幼儿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学前教育在新时期下逐渐发生了转变,幼儿教师的专业程度也在逐渐提高。要想使幼儿学前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需要对幼儿教育提起重视,并且不断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孩子娇生惯养,把知识一点一点的传授给孩子,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
采用厄瓜多尔147个气象站多年实测降水、温度、风速、湿度、日照等气象数据,分析研究了西部太平洋水系区、中部安第斯山区和东部亚马逊平原区降水、潜在蒸散发、土壤水分储存
【摘 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审美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81-01  小學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
【摘要】为什么要课改?课改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课改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渗透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关键词】现实联姻 思维解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66-02  恰逢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一同担任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年级数学教材删除了许多以往的内容,同时又增设了许多新的内容,新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89-02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中第二章的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该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求数列前n项和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
[目的]降低混合型造纸法再造烟叶中TSNAs的释放量。[方法]研究分析不同吸附材料对烟草萃取液及再造烟叶卷烟烟气中TSNAs的吸附效果。[结果]在烟草萃取液中,活性炭对TSNAs的吸
为测定人造板中的五氯苯酚含量,通过对LY/T1985—2011《 防腐木材和人造板中五氯苯酚含量的测定方法》的研究,得出了不确定度来源及其数学模型,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结果发现
针对受堤防建设影响的黑龙江干流地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流域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物元理论建立了流域生态健康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并应用到黑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的相关特征,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改革,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着重培养中英双语能力的同时,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专业实践平台,对双语播音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59-01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