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政治中的人权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xxhj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外交形态,人权外交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充当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外交战略的重要标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技术的扩散,全球公民社会的形成,民众之于普世人权价值的体认得彰日显,国际政治中的人权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就着力探索国际政治中的人权,并结合美国人权外交的现实案例进行简述,力求达到管窥蠡测之效。
  关键词:人权;美国人权外交;国际政治;全球化
  
  一、人权与国际政治
  1.人权的界定与内涵
  人权一般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普适性和道义性为人权的两种基本特征。在2006年《世界人权宣言》通过40周年纪念大会上,亚非法律协商委员会秘书长法朗克·X·恩赞加在发言中指出“实施人权的首要责任在于各个国家。所以,最有效的促进和保护人权的方法不得不考虑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行为规范和价值……然而,任何国家都不应当利用主权来否定其公民的不可剥夺的权力并期待国际组织对此保持沉默”[1]。不同文明之间虽不像亨廷顿所说的那种暴力的“冲突”,但确然存在着“对异质文明的排斥性本能”。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文明、国家以及种族可能描绘出不同的“人权”,特别是在一个现实主义国际政治舞台上,伴随着赤裸裸的权力和利益的龃龉,人权无疑多为奢侈之花,而且,自落地日起,即已丧失了其本身诸多的正当性(现实中的很多观点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证明是正当的)。比如关于“性旅游业”者可能会引用个人的自由权,包括出卖自身的自由权来捍卫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同样,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也会引用被视为最终权威的《古兰经》相关条文来证明其所将要进行行为的正义性。然而,在一个全球范围的民主化潮流进程中,一些基本的人权因子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体认。这些因子主要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获助权、公正权。
  2.人权与外交政策
  将人权纳入外交政策之中,即是一国在对外交往中,将对人的生存、尊严等具有终极关怀的道德要求(或称人权原则),纳入外交战略的制定之中,也就是将上文提到的人权的主要素——诸如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权等——作为外交战略决策时所考虑的基点。这就形成了国际政治中一种较为重要的外交形态——人权外交。陈乐民教授将之定义为:“所谓‘人权’外交,其最终目的也是迫使‘异类’变为‘同类’而附和其政治意图,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实行他们自己认为‘最优越制度’和价值观。于是对于不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他们就以最高仲裁者的姿态,用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加以衡量。”[2]“人权外交”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前副国务卿戴维·D·纽瑟姆在其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
  这其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不同国家对人权因子的体认与自我认知各异。在当今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认知纷繁复杂,各国因不同的地域、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赋予人权不同的内涵,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维护着自己宣称没有被破坏的本国人权。在一个未能统一的小前提下,来自亚洲的声音责怪西方忽视亚洲价值观,非洲的声音则为非洲的人权方式突出特色辩解,而伊斯兰社会则宣称有权不在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传统习俗,甚至连盛行种族隔离时期南非政权也会坚定地为自己人权政策的正当性辩护。一切纷繁复杂的现实条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存在于国家的主权与人权之间持续的紧张关系。在强调国家自主道德的重要性与全球道德的重要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和谐。于是,在一个奉权力和利益为圭臬的现实主义状态的国际政治中,一个存在了“永久的冲突逻辑”的无政府状态下,人权的“普世性”显得无比苍白和乏力。
  在现实主义政治中,人权因素一旦从理论应用到国家政治外交实践,就会不可避免沾染上诸多地“异化因子”。一个形而上的“善”,在明晃晃现实利益面前往往显现为形而下的“恶”。人权外交,尤其是美国为首的发达民主国家的人权外交,往往会“不自觉”地具有现实主义色调,并遭到诸多国家的垢污。如传统学界认为的:“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是利用人权问题向别国,主要是向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压力,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迫使别国向美国靠拢,在全球确立美国的霸权统治,是干涉别国内政的强权政治的表现”[3]。
  二、美国的人权外交
  提及人权外交,美国无疑是这一外交形态的“集大成者”,有着悠久的人权外交传统。以下将着重对美国人权外交最为显著的时期——卡特政府时期的外交进行解析,并对美国人权外交进行一些简要的描述。
  1.美国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
  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实力,确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但这种地位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式微。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国际体系的大变动、大分化、大组合时期,世界各种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多种战略力量兴起,形成了尼克松总统所描述的“五大力量中心”。美国经济衰退的趋势已然凸显,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持续健康增长,西欧和日本在对外政策中的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由于越战和水门事件,美国的国际形象以及霸权地位均遭到质疑和挑战。尼克松总统上台后,提出了以“实力地位”、“谈判时代”以及“伙伴关系”三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尼克松主义”,开始实行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与此同时,苏联则呈现出强力的进攻态势,趁机扩大势力范围,加紧向第三世界的推进和扩张,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到强大的挑战。[4]就是在这种战略态势下,1977年卡特总统就任后,改变了尼克松-福特时期的外交政策,转向了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权外交”,并将其作为美国外交战略的基调。
  1977年1月20日,卡特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讲到:“我们对维护人权的承诺必须是绝对的……对美国来说,最崇高的最有雄心的任务就是帮助建立一个真正人道的、正义的和平的世界”,并且“由于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永远不能对其他地方自由的命运漠不关心”[5]。其战略目的是“一方面要迅速稳定受到震撼的美国实力地位,另一方面要赋予美国外交以某种‘人格力量’和‘道义责任’”。[6]他把“人性自由”和“道义责任”视为美国对外关系的“理性原则”;“我们已经从对共产主义的过度恐怖之中解放出来了,我们不应以火抗火,而应以水抗火”。在此原则下,卡特政府逐步改大国均势战略为施加政治影响战略。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上,美国以拉美国家为重点,以“减轻发展中国家的痛苦和缩小世界性贫富差距”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前提,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影响。同时,美国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支持亲美独裁政权的传统做法。还以拉美国家为例:美国取消了对军人专政的支持,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汉弗雷-肯尼迪修正案》,禁止向阿根廷等“侵犯人权国家”出售武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据统计,从1948年5月到1967年10月,美国单单对拉丁美洲国家的重大政治干涉和武装颠覆活动就有39次之多,其中就包括多次援引保障人权干涉别国内政。
  2.人权外交的延续
  继卡特政府后,里根政府延续了这一外交战略,将重点放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并从西方七国集团为讲台,建立了一种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的国际联合机制。至1989年老布什总统上台,更是将人权外交提升为与经济外交、军事外交平等的重大外交战略,对苏联及东欧国家进行人权视野之下的“超越遏制战略”,要求苏联加入国际大家庭,“充分保障人权和政治自由,实现永久性政治多元化”。这也直接推动了苏联的解体与冷战的终结。冷战后的美国历届政府,包括克林顿、小布什等都将人权问题视为后冷战时代的重要议题以及美国外交的重要课题,积极开展人权外交,积极在一个后霸权时代巩固美国不断受到冲击的全球霸权存在。1992年克林顿入主白宫,正式提出美国外交“将建立在三个支柱的基础上”,其中“以民主原则和民主制度作为美国外交的根基”,推行“扩展与参与战略”。其战略目的是追求“全球民主化”,“寻求一个越来越多地接受民主价值观念、尊重人权和法制的世界”。小布什政府任内的美国,新保守主义达到顶峰,美国在全世界推广“美式民主和价值观”,在这种基调下,布什政府相继在阿富汗、伊拉克发动战争,并进行北约东扩以及“大中东计划”等等。
  三、新时期的中美人权外交
  1.中美人权问题的实质
  人权问题是当今中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它反映了两国客观存在的差异,其表象上是以人权问题为焦点的意识形态上和冲突,在深层次上其实更是一种国家利益的竞争,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各个方面。同时,中美之间在人权问题上的龃龉也体现了发达民主国家与后发展国家之间在人权等普世价值的体认方面所存在的矛盾。传统的国内学者多将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和斗争归溯为一种霸权主义的高度,强调这是美国借口中国的人权问题干涉中国的内政,用“人权”攻击中国,企图促使中国发生和平演变,进而达到影响中国内政的目的。此外,他们还指出,当前中国的强势崛起严重地削弱了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美国的榜样形象被削弱,用“人权”攻击中国不但可以彰显美国的软实力,也可以弱化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达到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国对中国的“人权”政策,不是为了关心中国人民的“人权”,而是以“人权”为工具,抨击中国政策,企图颠覆中国的社会制度。对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粉碎美国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图谋。
  2.解决中美人权问题的出路
  “人权会破坏外交政策中的联络交流、友好关系和贸易等目标,更重要的是,它会损害一国的安全利益。”[7]。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各种地区性与全球性问题凸显,中美双方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全球性议题等诸多方面也已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复合式相互依存网络,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利益,需要更多地务实合作。“人权问题,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价值和理想问题,从政治角度看,人权问题本质上是各国政府如何对待本国人民的问题,是内政问题,一般不应成为外交的课题。”[8]
  全球化时代倡导一种多元、和谐的文化视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杂陈,相得益彰”以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在这种全球性的文化背景下中美都有责任“求同存异、因势利导”,谋求一种文化上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在关注与解决中美人权问题时,要在加强两国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增进对彼此政治文化的理解[9];双方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加强两国互助合作,本着追求两国利益“双赢”的目的,从而逐渐淡化人权问题造成影响和阻碍,保持两国关系的良好发展,这将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也要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同时对当前形势下美国歪曲中国人权状况的言行,我们需进行坚决的回击和驳斥,并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于浩成.保卫人权是人类进步的正义事业[J].世界知识,1988,(23).
  [2] 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0,11,16,17.
  [3] 高辉.新时期美国的冷战思维——“人权外交”[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6):24.
  [4] 袁明.国际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28-330.
  [5] 张弘毅.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4.
  [6] 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09.
  [7] 邱美荣,倪世雄.文化与政治——浅析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J].问题国际观察,2002,(1).
  [8] R.J.文森特.人权与国际关系[M].黄列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182.
  [9] 梁凯音.试析解决中美人权问题的出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2).
其他文献
近来,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技巧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样一本名字叫做《孩子们,你们好!》的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可以为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的引子。学校在变,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教学内容在变。从书的内容上来讲,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与今天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可是其中所闪现的教育教学的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学
期刊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从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始    从思维角度来看,创造性活动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任何创造性的活动,总是与创造性的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存在离开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对它的定义笔者倾向于此:创造性思维是指以灵感为诱导,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能产生出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从“问题解决”的角度看,创造性思维的
期刊
央视“国宝档案”的主持人任志宏,以他深沉独特、充满磁性的嗓音,不高不低,不松不紧,娓娓而谈,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沉浸于探宝的故事情节中去了。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主持“动物世界”的赵忠祥,满怀深情地叙述着那些动物的故事,讲到动物之间的关爱时,慈祥温和的声调,仿佛是在替它们梳理皮毛似的;讲到弱小的羚羊被凶猛的狮子捕食时,音调又变得无比悲哀凄凉。这哪里是在讲述动物的故事,分明是在讲我们周围发生
期刊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已成为发展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领域之一,几乎所有应用系统都涉及到数据库。而Visual Foxpro(以下简称“VFP”)是目前计算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系统开发工具之一,它具备简单易学,功能强大等优点。因此,全国大多数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都将其列入计算机专业或一些非计算机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的教学计划,赣南师范学院也将该门课程作为多个专
期刊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继李白之后又被人们公认的一位谪仙。他的一生因才华超众、思想卓尔不群而屡遭打击。面对宦海的浮沉、生活的喜悲,他总能用一颗超脱尘世的心去化解不平之气,用一支天生的健笔去挥洒万丈才情。他的人生越不幸,他就越旷达,越超然。而这一切皆缘于他的老庄情结。  苏轼对老庄可谓深怀景仰之心:“博大古真人,老聃关尹喜。独立万物表,长生乃余事。”同时苏轼与道家的渊源也颇深:“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
期刊
如何利用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来实现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已逐渐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然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种手段,其成功与否仍然取决于使用该技术的人—教师和学生。    一、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学习管理系统的要求    1.自主学习者的能力要求  一名成熟的自主学习者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制订和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判断学习材
期刊
社会公德即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公民的公德水平直接关系社会的和谐。为了解石家庄市民社会公德现状,我们深入到石家庄六个区不同类型的企业、机关、学校、社区,针对市民各个阶层,及各职业人群包括部分长期来石做工、经商人员和驻石官兵,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期“解剖麻雀”,从中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并探求解决之道。    一、石家庄市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主要从反映人与
期刊
1.引言    VLAN(802.1Q协议)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技术。它的实现方式是在原有以太网帧的头部添加4字节的VLAN标签,用其中的12位TCI数据段来标记VLAN号,使得VLAN号相同的计算机被划为一个虚拟子网。  但是,VLAN技术在传统的以太网帧格式中只定义了4096个VLAN号,限制了其在更大规模的网络中的应用。解决以太网大
期刊
摘要:在电视摄像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可视性强的特点,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效利用实验课和实验教学基地实践性强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双手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电视摄像;教学课件;实验教学;实战训练    电视摄像是高等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以讲授摄像造型的基础理论和摄像机的操作使用技巧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摄像造
期刊
摘要: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范式确立、经典确立、搜集整理、文化积累、精选普及、整理评点、应需编创等七种类型的编辑活动的分析,发现中国悠久的编辑文化传统中所存在的对编辑的主体意识的高扬,由此对当前业内一些同行将编辑职业意识定位于“为他人作嫁衣裳”进行质疑,提出应强调编辑的文化主体意识,并从编辑的文化使命、编辑在整个编辑活动中的主动性以及编辑的过程意识等方面对编辑的主体意识的内涵展开讨论。  关键词: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