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女火线架人桥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从事党史军史编研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历史档案,也常常会被其中充满正能量的内容所感动。在我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令我感慨万千,难以忘怀。
   故事发生在1947年5月,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打响前夕。12日那个晚上,山东沂南县马牧池村妇救会长李桂芳接到一道紧急命令:5个小时内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搭建一座桥,以便华东野战军某团过河作战。命令来得突然,时间只有5个小时,李桂芳焦急起来,村里的青壮年都支前参战去了,留下的“半边天”从未架过桥,即使会架桥,仓促之间也没有那些材料。但如果没有这座桥,贻误了战机,那是天大的事啊。李桂芳自语:“困难再大也得把桥架起来,决不能误了部队的军事行动!”22岁的李桂芳摸黑出门了,她找到姐妹们,传达了紧急任务。姐妹们你一言我一语,大伙献计献策,在很短的时间里,她们想出了一个“绝招”:摘下各自家中的门板当桥板,用自己的身体当桥墩,搭人桥!
   办法想出来了,她们分头通知。“命令”一出,32名姑娘大嫂齐聚在一起,4人一组,分成8组,她们抬着自家的门板直奔汶河。
   5月的河水还很凉,这些姑娘大嫂有的正值生理期,有的身怀有孕。紧急情况,她们全然不顾,一个个跳进一米多深的河中,用她们瘦弱的身体筑成了32个坚固的桥墩,用她们娇柔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门板,宽阔的河面上立时出现了一座特殊的桥。当过河的指战员们到达河边时,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大家谁也不忍心过这座桥。李桂芳对着河岸上的军人大喊:“你们为俺老百姓流血牺牲,俺们受这一点累算个啥,为了胜利,快上桥!”就这样,这座32名普通妇女组成的人桥,使一个团的队伍浩浩荡荡地通过了。
   孟良崮战役最终胜利了,而32名搭建人桥的普通妇女,有的因长时间浸泡在冰凉的河水中落下残疾,19岁的刘姑娘一病不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个故事散见于史料中,偶尔见诸报端,似乎没有明确的题目,我在心中给其取了这样一个题目:《三十二女火线架人桥》。
   故事感人至深,但绝对不是個例,就拿“架人桥”故事的发生地沂蒙山区来说,革命战争年代类似舍命拥军支前的事迹数不胜数,这块红色热土先后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英勇牺牲,涌现出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沂蒙母亲等一大批支前模范。
   放眼全国,更有太多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当代佘太君”邓玉芬,为了抗日胜利失去丈夫和7个儿子;英雄母亲白文冠,舍生取义留下千古绝唱;送子参军模范李改花,“当代岳母”英名传遍四方;“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数不清有多少伤员喊她“戎妈妈”…… 淮海战役中,543万支前民工推着独轮车,以“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的博大胸怀,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正是由于人民群众踊跃支前,60万装备落后的人民解放军战胜了80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被斯大林称赞为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体桥、沂蒙六姐妹,淮海战场上的独轮车,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年人民群众之所以毫无保留地爱党拥军,根本原因在于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求解放,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数十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和平建设的年代里,仍然需要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否则一旦失去人民的支持,党的事业将一事无成。
   (责任编辑 孙月红)
其他文献
4年前,洋马镇贺东村还是省定的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多,村集体负债重。可自打徐金生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贺东村真的“金生”了,不但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一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4A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人们都向徐金生投来赞许的目光,说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让贺东村翻身生金,锦囊里的妙计就是多。而徐金生却谦虚地说:“我哪有什么锦囊妙计,不过是弄弄菊,把这个小产业做大罢了!”   洋马镇是省内外著
期刊
那是1941年的1月,寒冷笼罩着整个皖南山区。新四军在奉命北撤途中遭到了国民党军队7个师的突然袭击。新四军将士英勇血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一支10来人的小股部队,在一个连长的带领下,奇迹般地钻出了敵人的包围圈,希冀渡过长江到中共控制区去,一个连的国民党军队在他们后面死死追赶。两者若即若离,间距不过是一袋烟的时间。   这小股部队突围到了南陵,具体也不清楚走到什么地方了。突然,一条10
期刊
一艘红船,从南湖启航,  托起承载民族的希望,  风雨无阻,扬帆破浪。  喚醒了沉睡的东方雄狮,  拨开了笼罩着九州的迷茫。  吸引华夏优秀的儿女,  汇聚成气势磅礴的力量,  在浴火中重生,  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信仰。  铁锤砸碎旧世界,  镰刀收获胜利的辉煌。  无数的共产党人,  呕心沥血,胸怀坦荡,  沧海横流百炼成钢,  百年的探索,  信念的执着,  民族复兴的使命,  挺起担当的脊梁,
期刊
泗县,古称泗州,这座历史悠久的皖东北小城,曾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1943年9月24日,原淮北挺进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铙子健同志,在苌圩村苌郭庄日伪据点攻坚战中,第一次采用地道爆破战术取得胜利。泗灵濉县县长苌宗商在此开辟了濉南片抗日民主根据地,皖北中共地下党领导人许步伦曾在这里指挥过战斗。   历史的天空斗转星移,如今的苌圩村在村总支书记、村主任陈春玲的带领下,在脱贫攻坚战中,焕发出新的
期刊
2018年春,我和20多名市委驻射阳帮扶工作队队员肩负组织重托,满怀浓浓深情,来到了鹤乡大地。从此,我们和当地干群想在一起、议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商脱贫攻坚良策,同绘乡村振兴美景。如今,我伫立射阳河岸,回首两年多来的一幕幕动人场景,历历在目,心潮澎湃……  脚上沾满泥土,方知群众疾苦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城拔寨关键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只有心中有
期刊
赖少其有“艺坛圣哲”之称,自名其画室曰“木石斋”。赖少其创“以白压黑”技法,成为新徽派版画创始人。   郭传良,安徽广德人,从军20余載,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玄武区书协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南京市机关作协会员。
期刊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记载着一个人:黄葦。   1943年,黄苇为《你是游击兵团》谱曲,这首歌后来成了沙家浜部队团歌。   歌曲取材于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该团最早由36个伤病员康复官兵组建的连队发展起来的。从东进抗日到挺进苏中、鏖战苏北,打过“三垛河伏击战”、保卫新四军军部之战“顺河集阻击战”,又名“老虎团”。20世纪60年代,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的问世和影响,早已改编为二十军一七
期刊
1943年4月,日伪对苏中四分区进行“清乡”, 中共如皋县委组织部长马世和接到四地委紧急通知:打入伪特工机关,获取敌人的核心机密,配合根据地反“清乡”斗争。   马世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她化名马淑华,打入伪特工总部江苏实验区苏北分区总站,做一些画表格、搞统计的工作。她将秘密搜集到的情报,及时转送到根据地。不久,马世和被调到城区特工组,这个组的主要任务是侦查、监视中共进城人员,多方搜集
期刊
开明士绅,通常是指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地主和富农阶级中带有民主色彩的个别人士。毛泽东同志在《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指出:“抗日时期,我党在各解放区政权机关(参议会和政府)中同开明绅士合作,是完全必需的,并且是成功的。”充分肯定开明士绅“同我党共患难,确有相当贡献”。   华中地区的开明士绅何以能成为新四军之友?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新四军执行党的团结抗日方针,
期刊
父亲郑永宽,1929年9月9日出生于涟水县东胡集镇莲花村,兄妹8人。幼年念过半年私塾,后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全家仅靠耕种胡庄地主家的9亩多薄田生活。父亲除了帮祖父母种地,还要给地主家放牛。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千补万纳的衣服,住的是破旧不堪的草房。   1939年3月,日军侵占涟水城后,日伪军在时码、嵇荡、钦工、鲁渡等地建了炮楼,经常下乡烧杀抢掠。尤其是离莲花村较近的嵇荡炮楼,日伪军更是经常来袭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