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会质疑,就会积极思考、努力探究。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多么重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中,笔者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做了一些研究与探索,在此与同行交流一下。
  一、利用数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史创没问题情境,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育人价值。
  案例一:在教授勾股定理时,笔者采取了讲述勾股趣事的方法来教学: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天没有梯子不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的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理就是:当直角三角形‘矩’(即直角)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完成勾股定理的证明,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激起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利用生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还包括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在神秘的抽象中,增添实实在在的感性,从而唤醒“数学源于生活”的数学意识,让数学课不再是抽象思维的演绎,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求解。
  案例二:在八年级阅读材料《数学与艺术的结合——分形》的教学中,笔者展示了一系列与分形相关的图片,并加入引言——“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惊心动魄的闪电、复杂的生命现象……著名学者伽利略说:大自然在用数学语言说话。今天我们就学习用数学模拟自然的方法——分形吧。”在图片展示中,学生被深深吸引住了,特别是白宫上空闪电的出现,有的学生发出了惊呼,他们很怀疑,更是惊奇:这些现象都能够用分形来模拟?真是太神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探究分形树、科克曲线、雪花曲线、sierpinski三角形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三、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设计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案例三:在讲授《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时,笔者设计了“抢30”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从1开始,两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只能报两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同学们纷纷抢着做这个游戏,开始的几对同学毫无目的地报数,结果胜负是没有规律的……经过探究,他们终于弄清楚这个游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了,而且,他们还得出了什么时候先报数的赢,什么时候后报数的赢。可以说,他们将结论升华了。
  这节课,笔者也很兴奋。这种“引入”远比教师在黑板上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要好得多。正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以趣引思,可以使学生学而不累,学而不厌,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尝试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就是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去制作、设计、发现,通过探讨、归纳、总结,从而发现规律的过程。
  案例四:一个梯形,只剪一刀,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若不能,至少需要剪几刀?学生经过操作尝试后展开讨论,认为取一腰的中点,可得到相等的线段,再进行中心对称拼接。同时他们发现,要拼接成矩形,至少要剪两刀。然后笔者又出示了一个正方形,要求学生剪两刀,使它拼接为一个既非等腰三角形,也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这样做,学生就学会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其求知欲,自觉加入到了问题发现、探索中,符合学生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
  五、利用延伸已知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延伸是指在教学引入中,既着眼于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的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未知问题。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持续发展状态。
  案例五:在初三总复习中,复习到圆周长的计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已知地球赤道处的半径为6400千米,假如有一根带子在赤道处绕地球一圈,请问这根带子有多长?”这是一道考查圆的周长的基本题目,在学生做完题目后,笔者又追问一步:“如果将这根带子放长10米,带子与赤道之间会有一个均匀的缝隙……如此,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激发出来了。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其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有关,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通过课堂内外的延伸,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探究本能。
  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创设一个新颖的教学审美时空。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动态演绎抽象情境,有益于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案例六:在讲授二次函数中,探索各项系数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时,我利用了几何画板,让学生观察,当各项系数发生改变时,函数图像将如何改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很方便地让学生在发现、猜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形象而深刻地理解了这部分知识,收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诸如数量关系、几何图形及其变化过程等问题,均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实现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效果。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还有如利用类比创设情境、利用联想创设情境、利用数学建模创设情境等方面。但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起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训练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了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了真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价值。
  (编辑 刘泽刚)
其他文献
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光荣职责,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教育离不开教师,要培养和造就一支业务精湛、信念坚定、勤教务实、敢于担当、与时俱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既要靠教师自身长期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学校好的制度机制对教师的激励。  一、打造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把打造一支信仰至上、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首要任务来抓。凡成就大业者,心中必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人,
3月13日,正值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邀请了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成员、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与大家共同研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介绍了列席十二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教育界别组会、参加民进中央座谈会和香港地区代表委员座谈会情况,总结归纳了政协委员提出的教育改变命运、提升治理能力、保障教育投入、体现以生为本、关心乡村教师、关注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脑电图特点,可能的病理机制、药物治疗及其预后转归。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近3a脑血管病继发癫痢发作8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新型语文课堂有助于重建课堂的理想和价值,有助于提高语文课程学习效率。创建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的假设和理想状态的愿
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西方国家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但近年来中国的GERD发病率在逐年升高。不当饮食、不良生活习惯及肥胖等是GERD发生的危险因素。本文就上述因素与GERD关
比起饱含思维活力的新授课,复习课就很容易被贴上无趣、重复、缺少思维价值的标签,因此复习教学往往就成了对已学知识简单重复的再现,只求结果不重过程的题海战术,或者是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生硬式灌输。如此的复习教学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孤立、片面、无序、缺乏认知体系的。而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源于教师对复习课认识不够全面,对复习内容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思维深度。因此要想上好复习课,切实达到复习效果,就要在设计
近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简称全国学籍系统)为全国中小学生发放了正式学籍号,标志着学籍系统进入新的应用阶段,对数据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部分
由于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故教学应给学生提供—个主动的、生动有趣的、富有个性发展特点的探究活动过程。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思维的创新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思考中尝试,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探究性地学习数学呢?我认为,要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参与、多表达、多尝试、多操作。  一、让学生多思
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创办于2000年,座落于风景秀丽的厦门岛东部,学校分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学校目前共有教学班44个,学生2040名,教职工127
[摘 要]近年来我校生源中外来人口子女比例逐年升高,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比较薄弱,学生自主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在此背景下,学校一直致力于寻找新的教育增长点,通过充分的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学校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成立家长义工队,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主要做法是确立成立家长义工队的目的、意义和可行性;走出去,开拓视野;坚持自愿参与原则;注重成员管理;明确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