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计算随处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更是贯穿始终,它是学生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可见,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计算课往往比较枯燥无味,大量的计算,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厌烦感。根据计算课的这一特点,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引入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利用数形结合,加强口算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等等,都是上好计算课的有效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谈谈如何抓好计算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看似枯燥的计算课也充满活力,更放光彩。
一、有效预习,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自学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而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积极、自发、自觉、自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校正在落实的“导学案”,正是将有效预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一项重要途径。设计并用好“导学案”,既帮助学生理清预习主线,更能对预习进行一定的指导,让预习更具目的性和时效性。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就设计了预习导学案,利用导学案,首先设计了两个整数加减法题目,以此复习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对学习小数加减法起到很好的正迁移效果。接着让学生根据教材情景图按要求完成:请你根据教材情景图提出至少三个一步计算的加减法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 。最后提问:通过自学,我还有什么问题?这样,通过课前预习,利用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和之前学过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已有经验,学生基本扫清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障碍,课堂上再进行汇报展示,学生就有时间理解为什么将小数点对齐来理解小数加减法法则的算理和掌握被减数小于减数位數,诸如10-1.23类似的退位减这类知识难点了。“导学案”的合理运用,让预习这朵浪花在计算课中既是潮涌之果,更成为浪之精灵。
二、情境构建,变枯燥无味的计算题目为学习内动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也应当巧妙地设置一些相适合的情境,提高计算教学的趣味性。比如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事实证明,具体而又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生活经验或是生活经历的情景实例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这一点最适合于估算。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笔算乘法估算时并没有从教材例题入手,而是首先提问: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紧接着又问:三个好朋友星期天去电影院看《功夫熊猫》,带120元钱够吗?这样的情景,既是学生喜闻乐见,又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很接地气。在我提出问题稍许,绝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我的题目不完整,还差票价这一信息。然后我故作恍然大悟告诉学生:谢谢大家提醒,对了,票价是35元。学生立马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有用连加来计算的,也有用估算的。在此基础上顺势教学乘法估算就很水到渠成了。估算完毕,学生对带120元够了这个结论毫无异议。接着我又问:刚才的票价是3D放映厅的票价,小明一家三口打算看4D,票价是42元,他们花120元能看上吗?学生迟疑了稍许,就有人知道不够了。估算完成后说明不够的理由。再通过前后两个题目对比,学生自己明白:在生活中,如果估大了钱都够的话,实际肯定够;相反,如果估小钱都不够的话,实际钱肯定就不够。这个结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用生硬的说理,或许大多数孩子根本无法理解,但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很多学生都能理解取值范围对估算结果的影响。这个题目学完,再来学习书上例题,学生就更能轻松自如。
三、算法算理,让二者同步推进以达到融会贯通
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学科,计算教学也不例外,但实际上我们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计算课时,往往特别强调计算法则,反复强调不说,还让学生把法则背得滚瓜烂熟。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就不大重视,有老师甚至认为讲多了会让学生迷糊。也难怪,计算规则属于程序性知识,它的特点是行易知难,也就是做起来容易,懂得其道理难。而事实是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理清了算理,才更容易记住算法。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让学生理解第一层和第二层乘得的积分别表示什么?第二层结果为什么要错开对位?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基本没有像以前的学生一样把最后的两层结果也用乘法计算。算理与算法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而理清算理更能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技能。重算法必须重算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算理与算法的融会贯通。
四、错题讲解,在辨析错题中提高计算正确率
想要提高计算正确率,光有课堂上算理算法的有效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相应的练习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计算技能。学生作业完毕,教师实时批改,全对的给予鼓励,有错改错,教师再批改,仿佛是我们规定的习以为常的日常工作状态。然而学生的错误究竟属于知识性错误还是习惯性错误,是不懂方法还是粗心,学生不得而知,我们的教师往往也因为日常繁杂事多而疲于分析。这是导致计算课的课堂效率低,学生计算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觉改正错误,我对学生的错题处理方法通常是不急于让学生改错,首先让他们给组内同学或是家长讲自己是怎样做的,错在哪里,正确做法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看似繁琐的过程,学生不再将计算错误简单归结为马虎等贴标签似的简单理由,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自己也就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计算课也不例外,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善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主动深入的思考与探究,这样,看似枯燥无味的计算课也能大放光彩。
一、有效预习,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自学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而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积极、自发、自觉、自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校正在落实的“导学案”,正是将有效预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一项重要途径。设计并用好“导学案”,既帮助学生理清预习主线,更能对预习进行一定的指导,让预习更具目的性和时效性。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就设计了预习导学案,利用导学案,首先设计了两个整数加减法题目,以此复习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对学习小数加减法起到很好的正迁移效果。接着让学生根据教材情景图按要求完成:请你根据教材情景图提出至少三个一步计算的加减法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 。最后提问:通过自学,我还有什么问题?这样,通过课前预习,利用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和之前学过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已有经验,学生基本扫清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障碍,课堂上再进行汇报展示,学生就有时间理解为什么将小数点对齐来理解小数加减法法则的算理和掌握被减数小于减数位數,诸如10-1.23类似的退位减这类知识难点了。“导学案”的合理运用,让预习这朵浪花在计算课中既是潮涌之果,更成为浪之精灵。
二、情境构建,变枯燥无味的计算题目为学习内动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也应当巧妙地设置一些相适合的情境,提高计算教学的趣味性。比如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事实证明,具体而又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生活经验或是生活经历的情景实例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这一点最适合于估算。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笔算乘法估算时并没有从教材例题入手,而是首先提问: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紧接着又问:三个好朋友星期天去电影院看《功夫熊猫》,带120元钱够吗?这样的情景,既是学生喜闻乐见,又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很接地气。在我提出问题稍许,绝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我的题目不完整,还差票价这一信息。然后我故作恍然大悟告诉学生:谢谢大家提醒,对了,票价是35元。学生立马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有用连加来计算的,也有用估算的。在此基础上顺势教学乘法估算就很水到渠成了。估算完毕,学生对带120元够了这个结论毫无异议。接着我又问:刚才的票价是3D放映厅的票价,小明一家三口打算看4D,票价是42元,他们花120元能看上吗?学生迟疑了稍许,就有人知道不够了。估算完成后说明不够的理由。再通过前后两个题目对比,学生自己明白:在生活中,如果估大了钱都够的话,实际肯定够;相反,如果估小钱都不够的话,实际钱肯定就不够。这个结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用生硬的说理,或许大多数孩子根本无法理解,但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很多学生都能理解取值范围对估算结果的影响。这个题目学完,再来学习书上例题,学生就更能轻松自如。
三、算法算理,让二者同步推进以达到融会贯通
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学科,计算教学也不例外,但实际上我们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计算课时,往往特别强调计算法则,反复强调不说,还让学生把法则背得滚瓜烂熟。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就不大重视,有老师甚至认为讲多了会让学生迷糊。也难怪,计算规则属于程序性知识,它的特点是行易知难,也就是做起来容易,懂得其道理难。而事实是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理清了算理,才更容易记住算法。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让学生理解第一层和第二层乘得的积分别表示什么?第二层结果为什么要错开对位?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基本没有像以前的学生一样把最后的两层结果也用乘法计算。算理与算法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而理清算理更能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技能。重算法必须重算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算理与算法的融会贯通。
四、错题讲解,在辨析错题中提高计算正确率
想要提高计算正确率,光有课堂上算理算法的有效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相应的练习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计算技能。学生作业完毕,教师实时批改,全对的给予鼓励,有错改错,教师再批改,仿佛是我们规定的习以为常的日常工作状态。然而学生的错误究竟属于知识性错误还是习惯性错误,是不懂方法还是粗心,学生不得而知,我们的教师往往也因为日常繁杂事多而疲于分析。这是导致计算课的课堂效率低,学生计算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觉改正错误,我对学生的错题处理方法通常是不急于让学生改错,首先让他们给组内同学或是家长讲自己是怎样做的,错在哪里,正确做法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看似繁琐的过程,学生不再将计算错误简单归结为马虎等贴标签似的简单理由,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自己也就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计算课也不例外,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善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主动深入的思考与探究,这样,看似枯燥无味的计算课也能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