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合作交流,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促使学生主动地、开放地学习。同时它能充分发扬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正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怎样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将全班学生依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几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6人组成,分组时,尽量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样调配,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
数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有的目标需要全员掌握,有的则针对高层次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有的则需照顾较低层次的学生。因此,同等学力学生的合作小组的组成,也可以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优优合作”,由于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他们能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如果我们不加辨别地单一使用交叉合作的话,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形成全盘接受的消极心态,进一步地扼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削弱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相互组合,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二、选取合适的数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
合作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第一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评估性等特点;第二是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问题本身就有挑战性或是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易混淆的辨析不清的问题。合作学习通常在探究规律时进行。新课程的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习题中设置的“思考”“探究、拓展”等栏目,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会令教师始料未及,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教师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那么小组讨论,只能是组内优等生的“一言堂”,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使合作学习只流于表面形式而不具有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会将学习当做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总之,只有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三、明确目标、分工合理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保证
目标不够明确,分工不落实,必将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见成效。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工作,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从而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者和组织者,除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要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鼓励中等生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教会学有困难的学生先学会倾听他人发言,理解要点,继而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解,营造小组内融洽的合作氛围,使组内各层次的成员乐于接纳对方,又乐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学时,可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分解,明确指定给相应的小组成员。每个成员必须各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有机地将各自的学习成果综合后,圆满达到学习目标。汇报时每人负责阐述自己负责的那个部分,并力争将这个学习成果融入整个学习小组的成果中,为提升整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水平而努力。分工汇报是学生学习进程中知识建构的过程,他们除充分准备自己的任务之外还需认真倾听、组合、分析他人的意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增长知识。
四、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
如果合作学习缺乏科学评价,势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科学评价可以称得上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能够为下次开展合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评价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从中体会个人的进步,消除了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实施评价时,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过程;不仅要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要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合作学习过程是师生、生生多边活动交往的过程。学生既要养成“自我主体”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数学学科知识,又要学会主动争取教师、同学的帮助,听取他人的意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合作技巧。合作学习的过程必须包括学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会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这样的民主程序。教师在面对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时,除了肯定学科方面的内容之外,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合作做出评价,以此引导激励,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综合素养。
总之,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对传统数学教学体例的打破,在新课程实施中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营造课堂气氛,巧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思考、推理,使得每个学生都介入到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提高合作的团队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将全班学生依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几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6人组成,分组时,尽量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样调配,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
数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有的目标需要全员掌握,有的则针对高层次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有的则需照顾较低层次的学生。因此,同等学力学生的合作小组的组成,也可以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优优合作”,由于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他们能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如果我们不加辨别地单一使用交叉合作的话,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形成全盘接受的消极心态,进一步地扼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削弱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相互组合,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二、选取合适的数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
合作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第一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评估性等特点;第二是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问题本身就有挑战性或是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易混淆的辨析不清的问题。合作学习通常在探究规律时进行。新课程的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习题中设置的“思考”“探究、拓展”等栏目,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会令教师始料未及,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教师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那么小组讨论,只能是组内优等生的“一言堂”,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使合作学习只流于表面形式而不具有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会将学习当做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总之,只有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三、明确目标、分工合理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保证
目标不够明确,分工不落实,必将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见成效。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工作,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从而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者和组织者,除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要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鼓励中等生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教会学有困难的学生先学会倾听他人发言,理解要点,继而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解,营造小组内融洽的合作氛围,使组内各层次的成员乐于接纳对方,又乐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学时,可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分解,明确指定给相应的小组成员。每个成员必须各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有机地将各自的学习成果综合后,圆满达到学习目标。汇报时每人负责阐述自己负责的那个部分,并力争将这个学习成果融入整个学习小组的成果中,为提升整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水平而努力。分工汇报是学生学习进程中知识建构的过程,他们除充分准备自己的任务之外还需认真倾听、组合、分析他人的意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增长知识。
四、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
如果合作学习缺乏科学评价,势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科学评价可以称得上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能够为下次开展合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评价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从中体会个人的进步,消除了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实施评价时,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过程;不仅要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要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合作学习过程是师生、生生多边活动交往的过程。学生既要养成“自我主体”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数学学科知识,又要学会主动争取教师、同学的帮助,听取他人的意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合作技巧。合作学习的过程必须包括学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会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这样的民主程序。教师在面对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时,除了肯定学科方面的内容之外,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合作做出评价,以此引导激励,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综合素养。
总之,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对传统数学教学体例的打破,在新课程实施中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营造课堂气氛,巧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思考、推理,使得每个学生都介入到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提高合作的团队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