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玻璃修复骨骼的黑科技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ji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玻璃嵌入人体
  1999年,一名年轻男子遭遇了严重的车祸,眼眶底骨折,情况紧迫。眶底只是一块小小的骨头,厚度还不到1毫米,但却是支撑眼球的重要梁柱。如果没有眶底,眼球会向头骨里陷,这会导致眼睛难以聚焦,视网膜成像模糊。
  这名车祸受伤的男子就是如此,不仅视力受损,连辨认色彩的色觉也出现了问题。这名病患的工作内容包含给飞机重新布线,现在他连红色电线和蓝色电线都分不清楚,难以回到工作岗位。
  在受伤后的三年中,医生想方设法地为他重建眶底骨骼,希望可以让眼球回到原本的位置。伤者曾尝试过仿骨骼材料植入,也曾接受手术,从自体肋骨取骨,放置在眼眶相应位置,但这两种尝试都没有成功。每次手术完成几个月之后,就会出现感染,造成难以忍受的疼痛。最后,医生也束手无策了。
  2002年,这名痛苦不堪的患者联系到英国国王学院面部修复专家伊恩·汤普森,希望可以在他这里求得一线生机。汤普森给出的解决方法是进行玻璃植入,将玻璃材料嵌入病人已经破碎的眼眶底骨。这个病人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这种方式得到救治的病患。
  修复骨骼的黑科技
  用玻璃这样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脆性材料来修复非常精细的眼眶底骨听起来有悖常识。但是,这里说到的玻璃可不是普通的玻璃。
  要是把制作窗子那种玻璃拿来植入人体,它会被身体的疤痕组织包裹,在身体里难以固定,来回活动,以异物的身份遭到身体的“排挤”,最终从伤口排出,或是造成炎症感染,通过手术被带离身体。但是,这次修复手术中使用的玻璃是生物有机玻璃,主要由硅、钠、钙、磷等元素的氧化物组成。生物玻璃的配料成分是仿生的,经过化合反应后,会生成一种Ca5(PO4)3(OH)(羟基磷酸钙),而这种成分也是人和动物的骨头的构成成分之一,比较适于骨骼修复。
  将生物玻璃置于人体,它会逐步溶解,并释放出一些离子,这些离子能够与免疫系统对话,告诉身体细胞它们都该做些什么。生物玻璃不会被我们的身体当作外来者,它能够与人体骨骼以及软组织很好地结合,一方面替代部分骨骼的支撑功能,另一方面促进身体生成新的骨骼组织。
  接受手术后,汤普森的病人几乎在术后直接恢复了视力、色觉以及深度知觉。之后的15年中,他一直非常健康,眼部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这种生物玻璃植入技术后续一直帮助人们对抗骨病问题,车祸、事故造成的损伤不再是不可逆的了。事实上,生物玻璃比患者自体骨移植的效果更好。生物玻璃到达患处后会在溶解的过程中缓慢地释放钠离子,在患处起到杀菌的功能,这种温和的抗菌方式可以有效消除感染。
  统计研究发现,地震灾害中超过20%的伤员从废墟中被救出之后,需进行截肢。长期压埋之后创面大面积溃烂,为了让伤者活下来,只能这样处理。而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某战地医疗队的医生首次使用生物玻璃这种生物活性材料控制创面扩散,促进组织再生。当时一名伤者手臂大面积溃烂,但经过这样的治疗之后,保住了胳膊。
  生物玻璃的诞生与发展
  生物玻璃于1969年由美国科学家拉里·亨奇发明。一个偶然的机会,亨奇在公交车上与坐在旁边的一名从越战战场归来的陆军军官攀谈。那位军官无奈地告诉亨奇,尽管现代医疗技术能够在战场上拯救更多的生命,但许多捡回了性命的士兵四肢受到永久地伤害,残臂断腿,医疗手段对此也无能为力。听到这席话,亨奇深受触动,将洲际弹道导弹的材料研究计划搁置,转而研究不会被身体排斥的医用生物材料。
  最后,亨奇带着他的研究来到英国伦敦,在这里,最具革命性的生物玻璃材料诞生了,并被广泛应用于从外科矫正手术到牙科医疗的各种医治手段中。
  在过去的十年里,外科手术中修复骨骼损伤使用的生物玻璃是粉末状的,有点像糊墙的腻子。2010年之后,同样的生物玻璃材料被某牙膏品牌加入牙膏成分之中,用于修复和保护牙齿。刷牙的过程中,生物玻璃溶解并释放磷酸钙离子,与牙齿中的矿物结合,修复损伤,保护牙齿。
  现在的新型生物玻璃已经进入了弹性生物玻璃阶段。经过改进后的生物玻璃材料具有更好地弹性,就如同孩子们玩的弹力球,柔韧性惊人。这样改进的好处在于弹性生物玻璃可以被置于严重骨折的腿部,支撑起病人的体重,同时使得患者的行走活动不受影响,不像以前得需要钢板和螺丝固定,活动度大受影响。同时,弹性生物玻璃还能够刺激以及指导骨骼的再生长,自己则缓慢而自然地融入身体。
  软骨修复小能手
  生物玻璃也在不断升级进化。一种新型生物玻璃材质非常柔软,有弹性,像是墨鱼的质感。这种生物玻璃被设计用于软骨修复。
  软骨修复一直是一道医学难题。目前,外科医生尝试以微裂缝手术这种高精尖的手术过程修复股关节和膝关节的软骨损伤。这一手术需要将受损区域下面的骨头暴露出来,刺破组织,使得干细胞从骨髓流出,通過干细胞进行骨骼修复。但这样做会造成软骨伤痕,几年后患处又会再次出现问题。
  科学家们新研发出的这种生物玻璃可以通过3D打印制成不同的形状,将其置于软骨缝隙,细胞会接受它。这种材料保有软骨的所有自然特性。通过实验,科学家模拟人体的行走动作,关节弯曲及正常活动,认为生物玻璃可以完全承担软骨的这些功能。通过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这一材料就能真正地为骨病患者造福。
  这种生物玻璃还有另外一些功能,可以帮助人们治疗因腰椎肩盘突出而造成的慢性背部疼痛。目前,这类疾病的外科治疗通过椎骨置换来完成,这虽然会消除疼痛,但是身体的活动度会大受影响,毕竟不是“原装”货。生物玻璃植入能够打印并代替原来的椎间盘,活动度也不受影响。
  小壁虎断掉的尾巴可以再生,我们人类未来会不会也有重新长出胳膊的特异功能呢?用人造材料完全实现断肢重建路途遥远,但是随着生物玻璃这样的生物有机材料不断发展应用,未来医学达成这样的治疗效果可以期待。
其他文献
有一种以鱼类为寄主的寄生甲壳类生物,简直是天生的“戏精”。这种生物会吸食宿主的舌头,等舌头萎缩后再假扮成宿主的舌头,玩得不亦乐乎。它的名字叫缩头鱼虱。  缩头鱼虱的幼体附着在鱼鳃上,最初它会以雄性的身份出现,随着它继续生长,体型變大,又会变为雌性。雌虫体长可达3~4厘米。它会穿过鱼鳃进入鱼的口腔,用钩状前端足牢牢抓住鱼舌,从这里吸取血液,直至鱼舌完全萎缩。接下来,缩头鱼虱就霸占鱼舌的位置,假惺惺地
期刊
怎样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英国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研究人员从当地78所小学里,选取了2493名五年级学生(9~10岁)进行了教学实验。这些学校都不是太好的学校,差生比例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研究人员在这些学生中随机选取一部分,不以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而代之以“对话教学”,鼓励学生不仅要像往常一样回答课堂问题,还要参与讨论、推理、辩论、解释,甚至相互争吵也可以。有别于传统“讲授”“听學”的教学模式,有
期刊
炎热的天气里,嬉水成为许多人健身纳凉的首选方法,海滨浴场或者室内游泳池一时间成为人气最火爆的地方。许多水域人满为患,嬉水者们别说是玩耍,甚至连下水也举步维艰,他们纷纷吐槽——游泳成了“下饺子”。  在如此拥挤的水域,溺水的概率虽然是大大降低了,但科学家指出,这时嬉水反而更危险。因为海滨浴场或者公共水池平时就不是什么讲究卫生的地方,入水者常常将皮肤排泄物、脱落的毛发、鼻涕、汗液,甚至尿液、粪便等杂质
期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错话、做错事在日常生活中在所难免。但对很多人而言,开口说“对不起,我错了”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观念不合而相互争吵的小情侣,或因交通堵塞而无意间相撞的陌生人,如果有一方或者双方都主动站出来道歉,那么结局往往皆大欢喜。然而,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总觉得自己没错,或者认为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错,我们总会不服气、不情愿道歉认错。关于道歉或者不道歉,我们都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为什么道
期刊
法国一只叫做Félicette的猫咪是世界上第一只飞入太空的猫,也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只太空猫。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开始了互不相让的太空竞赛,已经落后的法国也想插一脚,发展国家航空科技。想要开始载人航空旅行,各个国家往往先用动物进行测试,苏联将一只狗送入了太空,美国也派了两只猴子打前站,这才开始了载人航空的体验。法国不甘落后,组织了14只猫进行包括压缩舱和离心机训练在内的特殊集训。接受完所
期刊
由于狙击操作流程日趋复杂,现代狙击手已经是两人一组。但仅在几十年前,狙击手还是单枪匹马的战士。在胶着的战争中,厉害的狙击手对于敌军而言就像死神,而对于自己一方,就是英雄。尤其是二战中,涌现了最多的传奇狙击手。  Top 5 女狙击手  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  二战时期年轻的苏联女兵柳德米拉是个美丽的女孩,但她生性却像个男孩,不玩洋娃娃,却跟男孩子一起玩弹弓,她射麻雀的技术远远超过同龄的男生。14岁
期刊
一只羊偶然进入了狮子群,一定会被吃掉吗?如果从动物世界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从博弈论来看,就不一定了。  博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考虑一定情境下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通常,博弈论会创设假想场景,设置规则,规定一定数量的个体;然后在规则条件下,这些个体有若干选择,可以采取一系列相应行动;每一种行动都对应一种回报,但并不都是个体的最大回报。这又称为“博弈游戏”,目
期刊
在美国,一名58岁的患者彼得·史密斯2016年因一次交通事故导致左臂失去活动能力,医生告诉史密斯他的手臂神经存在一个17厘米的断口,这似乎是个无解的难题。  不过,如今医疗科技的发展给肢体瘫痪的人抛出了一根救生索,他们有望通过一种革命性的移植手段,从死去的捐献者身上取神经,治疗疾病。  为神经搭桥  神经是非常重要的电信号联络信使,它们激活携带着信息的细胞,传输大脑的行动指令。它们的“根”生于脊髓
期刊
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事情的真相又是什么?所谓眼见为实,所谓缜密推理,你确定你就能获得真相吗?  眼见的不一定是真相  生活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境。我们以为自己“亲眼看到”了,但实际上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事物的真面目。比如梅丽所遇到的情况:  梅丽回到家,瞅了一眼客厅,一个人向她点头致意。这人有着熟悉的面孔,坐在丈夫的专属椅子上。她认为“我丈夫坐在客厅”,便进了卧室。但事实上,梅丽认错了椅子上的人,那不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用算盘来进行会计核算的时代,也没有必要记住图书馆每本书的摆放位置,毕竟点击几下鼠标,相关信息就可以轻松检索出来。有些人或许会担心,现代人类越来越多地依赖计算机技术,会不会因此而丧失大脑的一些能力,比如运算能力、记忆能力呢?  可是事实恰好相反,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将部分记忆负担交给计算机实际上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释放大脑的活力。  在著名物理学家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