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溪流一曲烟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71655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旧时城西西溪路一带,山坞连连,除“沿山十八坞”外,至西溪源头还有山坞二十余处。沿山十八坞坞内碧峰叠翠,溪水铮淙,茶山梅园,茂林修竹,古井山泉,名庵古刹,文人别业,名士墓茔,一曲溪流一曲烟,不仅秀色可餐,而且历史人文资源丰厚。
  1、王家坞
  从新凉亭西行里许便是王家坞,坞口原有一口名叫小方井的古井,井西有一溪涧,溪水淙然作声,其上架一石板小桥,常见村民跨桥而过。坞口西侧,有民国初期由陆慕周、陆德生兄弟共建的别业“伴凤居”,“伴凤居在王家坞口,精室数椽,山风扑翠,有品茶楼,凭眺最胜。”(《增订西湖游览指南·西溪近人之别业》)郁达夫曾在游记《花坞》中提到伴凤居:“记得是一天日和风定的清秋的下午,坐了黄包车,过古荡,过东岳,看了伴凤居……伴凤居虽则结构堂皇,可是里面却也坍败得可以。”现今,东岳农贸市场内有其遗址,市场西边,一株硕大的梧桐树遮天蔽日。
  王家坞是清代著名诗人厉鹗卒后的安息地。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西溪渔者、南湖花隐。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人物,终身未仕。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南宋杂事诗》等著作。
  杭州人厉鹗自称“平生湖山邻”,一生纵情山水,向往野逸,与西溪更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缘。在其《樊榭山房集》“十诗九山水”的诗词中,十之二三是抒写西溪山水景物的,为历代诗人为西溪所作之最。笔者推荐一首《西溪道中》:连野看峰秀,晴云忽有无。寒田吹穗稏,清渚乱鸥凫。意谓前林近,谁知细路迂。人家炊过午,空翠集山厨。诗人在冬日午间从西溪道中一路走来,吟咏所见的峰秀、晴云、寒田、清渚、细路、山厨诸景。全诗清雅高远,代表了厉鹗山水诗的创作追求和艺术风格。
  厉鹗晚年居隐西溪,卒后葬于王家坞。生前,他为王家坞留下了“一曲溪流一曲烟”的唯美诗句,至今仍是西溪绝佳的代名词。嘉庆十四年(1809年),清代文学家、钱塘人吴锡麒在其《墓田碑记》中写道:“今西溪法华山所谓王家坞者,其墓在焉。……爰有诸贤更谋义举,虽鸠金于冢旁置祀田若干亩,付交芦庵僧常源收息,以为纳粮供祭之用。”时年,离厉鹗去世已有五十七年,可见后人对他的纪怀和敬仰之意。
  旧时,这里建有奉祀清代以诗齐名、同为杭州(钱塘、仁和)人的厉鹗与杭世骏的“厉杭二公祠”,现已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交芦庵旁复建。
  王家坞还有一座坟茔,落葬的是位清代官宦名士,即乾隆年间任左都御史,撰写《四书温故录》的赵佑。赵佑(1727—1800),字启人,号鹿泉,仁和人,著有《清献堂集》。《四书温故录》是他诵读《四书》的笔记别录,因在文中提出不少富有新意的见解而受到后人的关注和重视。
  1958年,王家坞被征地欲建工厂,工人在那片土地上清理赵佑墓冢,在其墓内仅发现一颗顶戴圆珠和一个藤制的如意。一位清代名重当时的一品高官,陪葬物居然如此简单稀少,不难想见他在位时是如何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明廉政。
  2、大小龙驹坞
  东邻庙坞的龙驹坞,又名赵山坞,位于龙狮山下,南有美人峰,西靠龙隐山近直坞。有大小之分,两坞仅隔着一座山:大龙驹坞在山的西面,小龙驹坞在山的东面,村民隔山而居。龙驹坞还有龙居坞、龙归坞的别称,其坞名的来历,众说纷纭。
  其一,南宋建都临安后,赵山坞为其屯兵之地,六飞八骏咸会萃马,故有“龙驹”之称,亦有将“驹”改作“归”的,取归马华阳之义;其二,相传,宋高宗南渡,遇金兵于西溪,跃马逾涧,避匿山中。后赵山坞更名龙归坞,坞西龙隐山麓有龙隐庵;其三,相传,宋高宗赴余杭洞霄宫祷神,沿西溪辇道途径赵山坞时,座车的一匹御马突然脱缰奔入山坞,后再不见其回。高宗认定此龙马已回老家去了,从此,赵山坞更名为龙归坞;其四,明释大善《西溪百咏》曰:“在西溪之东,建炎间,帝幸西溪,见此坞清远,驱马归之,坞于是名。”总之,诸说多与宋高宗赵构有关。
  在小龙驹坞坞口,有一自东向西的溪涧,俗称“百步流水”,溪北原有号称“钱塘门外第一庄”的云溪山庄,为清末海宁人徐棣山所建。因徐氏先祖墓地在龙驹坞,建此山庄别业仅为家人祭祖和憩息之用。
  旅居上海的海宁巨贾徐棣山,名鸿达,是当时上海主要的丝茧进出口商行——公平洋行的买办,曾与杭州红顶商人胡雪岩一起经营过丝茧。
  徐棣山有两个儿子,次子徐凌云(1885—1965,字文杰,号暮烟)虽出身优渥,家财万贯,但不好经商而酷爱昆曲艺术,父离世后,他将徐氏产业交与长兄徐贯云(字仁杰)打理,自己毕生从事昆剧研究和传承,是现代著名的曲家(昆曲非职业研究家),留有戏曲纪录片《昆剧表演一得》,口述《看戏六十年》。清末民初,昆剧界有“俞家唱,徐家做”的说法,俞家指的是俞粟庐、俞振飞父子,徐家指的便是徐凌云。
  清末,徐氏兄弟为“避世嚣”,选址上海康脑脱路(今康定路昌化路西)复建其父的徐園(双清别墅),取名“桃李园”,桃李园地广数十亩,在此,徐凌云“结文社,联诗会,煮茗论心,焚香读画”,一时称盛,也是我国第一个昆曲传习所的所在地,他还在园内搭建戏台供昆曲社团演出,又精心拍摄了我国最早的昆剧、京剧戏曲纪录片。解放后,1956至1964“文革”前夕,每逢寒暑剧场停业,他几乎每年都会应邀去江苏苏昆剧团传艺,其时,他已是年过七旬的高龄老人。而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在昆曲“传”字辈艺人最为困难、昆曲艺术濒临衰亡的时候,他更是想方设法鼎力相助,使当时全国唯一行当齐全、水平一流的昆曲戏班得以保持和继承。
  民国时期,每逢清明时节,起先是徐棣山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后来是徐贯云、徐凌云兄弟俩都会如期而至上山扫墓,并在云溪山庄小住。解放后“土改”,云溪山庄房产分给了当地农民。至1964年,山庄的部分建筑已被拆毁。2005年末,因西溪路沿线整治工程,所剩断墙残壁也被夷为平地。   大龙驹坞东有美人山、唐家山、珍珠山,西有赵山、龙隐山,被诸山左右夹峙,坞内有一条清溪,北入西溪。旧时,这里庵舍林立,梵音不绝,有传说中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杀途经的清华寺、避匿的龙隐庵,还有玉树庵、西方庵、接引庵、梵香庵、日初庵、瑞云庵、紫竹庵、三昧庵、静性庵等多处。此外,还有绕村而建的瑞云桥、得仙桥等跨溪涧古桥,南山腰的丛山绝壁处有铜盆潭和神仙洞等水潭洞穴,风景优美而静逸。
  大龙驹坞一带曾流传宋高宗赵构在西溪山坞避匿金兵、“林氏兄弟救赵”等民间传说,后者更是说得有鼻子有眼:金将完颜宗弼自安吉进兵,直至临安府的西溪,一路追杀赵构,赵构逃亡到林家蓬(今留下街道金鱼井社区内)时,遇见正在毛竹林里干活的村民林庭雷五兄弟,赵构向他们说明危急情况之后,林氏兄弟挺身而出,机智地指点金兵沿相反方向追赶,金兵穷追却未有所获,气急败坏地折回将五兄弟杀害,赵构幸免于难。
  现下,大龙驹坞内有浙江工商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浙江交通干部学校、杭州第一技师学院等高校,旧时的处处庵宇、丝丝梵音已被高楼大厦和朗朗书声所取代,先前的古旧民居也已被改建成中西合璧的现代住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有易地复建的清人别业高士奇的西溪山庄(高庄)和张汇、张照父子的竺西草堂(张庄)。高庄的核心建筑为二层楼阁“竹窗”,“竹窗”依湖而建,登楼眺望,绵绵的南山剪影、漫漫的西溪绿野,亭台楼阁、池塘碧荷、小桥流水尽收眼底。顺着一条小道走过“思过桥”、“独醒斋”,竺西草堂、捻花书屋、筏喻、啸月、桐荫草堂等华丽建筑扑面而来,那些精雕细镂的门罩和飞檐翘角的屋顶凸显了明清建筑的独特风格。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九月,当左都御史郭琇将高士奇“于平湖县置田产千顷,大兴土木,在杭州西溪、上海崇明等地广置田园别宅”作为一项罪证向康熙帝抖落出来时,远在杭州的高士奇田园别宅西溪山庄已趋于衰败。高士奇当年所作《扈从暂归怀旧惑怀》一诗为此感慨万千:“楼头日月对烟峦,楼外春风绽玉兰。吟罢翠螺当槛入,妆成香雾卷帘看。多年萍梗人初返,三径荒芜树又残。旧宅已经重易主,昏鸦暮雨独凭栏。”在康熙帝临幸后所撰《恭谢天恩表》中也说:“旧业西溪,荒芜已久,况一椽容膝,半亩安身。”可见当时的园宅因年久失修,已现一片颓景。
  之后,高士奇将山庄易主给了曾与其同朝为官的户部郎中张汇。高士奇去世数年后,张汇与其长子高舆结为亲家,双方有了姻亲之谊。此乃后话。
  张汇(?—1745年),字茹英、逊人,号容川,世居上海浦东三林镇,后随父张淇迁居松江娄县修竹乡包家桥(今上海市松江区),在康熙时为官。去官后因厌烦都市车水马龙的喧嚣,遂携子在杭州西溪置业,其时妻子王氏已经去世,张照尚幼。“先祖构别业于杭之西溪,先大夫读书其中……年十三,应童子试。”张照之子张应田在《张照行略》中如是说。
  起先,张汇“尝于杭之西溪典一庄,中为‘寻乐堂’,绕屋古梅数百树,左有海棠,右有玉兰,皆拔地数十丈”,后开始“扩西溪山庄,营横云山庄”(《云间张氏族谱》),对西溪山庄的“一树一石,匠心布置”,新建宅群逐渐向东延伸,并与西溪山庄的建筑格局保持一致,形成一个整体,但其规模更大,胜景更多。据清诗人许承祖《雪庄西湖渔唱·竺西草堂》诗序载:“竺西草堂由思过桥入径,庄内建筑有临流精舍、桐荫山房、听松居、抱孙居、曳霞轩、来凤轩、保丹斋、独醒斋、皆春阁、云心阁、古香亭、放鹇亭、嘉植亭、捻花书屋、和鸣书屋、一枝巢、自在窝诸胜。”清《西湖志》对竺西草堂的宅园建筑记载更为详尽:“稍北有亭,曰花宇。度石桥,有六角亭,曰放鹇。过西侧松梅藤竹益复奇古,有屋,曰竺西草堂。堂之南有亭,曰古香。又进,曰一枝巢。旁小石兀立,合形构羽,曰曳霞轩……又北,梅石池岛更益前观。有木桥,曰西园。有门,曰柳暗花明又一村。墙内屋曰听松,曰和鸣书屋,计地广七十亩,池半之梅约五六百本。”
  然而,所谓“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竺西草堂也因受风雨吹打,加上张照又常年在京为官,偌大一个庄园无人打理,园林建筑更是久不修缮,也无奈日渐荒废。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效法祖父南巡,一路至杭州府,此时,离康熙帝驻跸杭州府,临幸西溪山庄已有六十二年。乾隆帝驾临西溪时,感叹之余作《西溪》诗一首:“意行跋玉骢,高陟法华顶。西寻野溪幽,东眺明湖影。竹径既曲折,烟村亦僻静。梅英贴流水,松涛响峻岭。高墅早颓废,张园复荒冷。都无百年久,寂寥非昔境。何怪指辇道,旧迹人莫省。”映入乾隆帝眼帘的西溪诸景风光依旧诱人,但“早颓废”的“高墅”虽易主张氏,“张园”也难免陷入“复荒冷”的败落命运。“都无百年久,寂寥非昔境”,连乾隆帝也为岁月流逝的无情感慨不已。
  清代钱塘诗人陈文述(1771—1843)在《西溪杂咏·张庄》诗序中更是有感于竺西草堂昔日台榭已为今日破屋所替代的现况,曰:“华亭张汇别业,台榭最胜,今惟破屋。壁上画松存焉。”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秋,官至工部尚书的张照从孙张祥河(1785年—1862年)经杭州往西溪重访先祖别业,并作《忆游张庄》(《关陇舆中偶忆编》),内云:“余于道光丙午秋重訪其地,仅存七亩,前后两方塘,水竹未荒,村人以养鱼为业。环壁三面,尚留画松,系明人笔,而未具姓氏。”此时情景更显荒败凄凉。待到1899年晚清文学家林纾游西溪时,在游记中对此只写下一句话:“是行访高江村竹窗故址,舟人莫识。”是年,离西溪山庄前身柴庄始建和“重易主”已相隔两个多世纪。
  那么,竺西草堂的遗址在哪里?
  《雪庄西湖渔唱·竺西草堂》诗序曰:“竺西草堂在东岳庙西,由思过桥入境,古梅翠竹,夹岸排立,外环河水,澄澈可鉴,刑部尚书华亭张照别业。”《游杭快览》(1936年版)也有相似的表述:“竺西草堂,在东岳庙西,为清张照别业。占地七十余亩,半为池。”
  两文提及的东岳庙,位于西溪“沿山十八坞”中的庙坞,庙坞西邻王家坞,提起王家坞,人们就记起了永远安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著名山水诗人厉鹗及其脍炙人口的诗句“一曲溪流一曲烟”。
  (责任编辑:钱益清)
其他文献
一个季节里的记忆,被你惊动,  被你漫长的咳嗽声惊动,  那是真正的声音,向天空,  向我们隐藏隐私的地方,  咳上一口。  也许,我们正该打开门,  一下子,声音的洪流,  朝我们卷来,我们;  僅丢失了我们唯有的声音。  世界,就在窗外的风景中,  沉默,  固执地沉默。  什么也不能想,屏息谛听,  小草钻出泥土时,  脆弱的脚步声。  哪怕风暴的干扰,  你都无法毁掉,它  生长的愿望,它
期刊
在淳安狮城,  雨水和传说轻轻飘落,而  夏日的阳光时有时无,  被云朵藏匿,  只有闷热的风还在,  吹落了我们的言语。  瞬间,它们掉进了千岛湖,  湖水载着我们的言语,  绕一个弯流向远方。  它流向哪里?  也許带着各自的乡音,  流到家乡,  变成湿润的风,  向亲人诉说,  快乐而又忧伤的旅行。  (责任编辑:游离)
期刊
是一条古运河  大口喝醉酒的日子,  夕阳渐渐滑向黑暗,  所有的声音,  都被黑夜的刀片割伤,  于是,血流向天空。  一切舌頭朝向大海,  紧闭的声音碰响窗户,  直到海浪卷走风暴,  一丝忧伤被最远的浪花打开,  装满整个早晨的孤独  被唤醒。  你睡吧,你将在  倾听一片同情声中入睡,  为此,那闷在雾中的灯火,  依然不肯熄灭,  依然亮在母亲们割草时  那块阴暗的空地上。
期刊
看見蜗牛驮着它的祖屋,  在溪流边的草丛中寻找食物。  看见进入树林的风,  在松树和榆树之间摇动,  这世界突然变得晕眩。  仅仅片刻,看见蜗牛,  把家安顿在岩石下,  躲藏在屋内,  看见它把  天线一样的触须留在空中。  看见几只白鹭,  在落日边缘环绕,  而溪流仍在流淌,仍然清澈,  看见落日更加柔软,  在溪流的流淌中。
期刊
森林中,我采到一束光,  我怕太阳晒坏它,想把它藏匿起来,  我紧紧攥住它,  不让它从指缝间溜走,  可又怕它灼伤我的手心。  我想把它藏在小树林中,  可又怕小树林里  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惊扰了它。  冬天来了,我就把它藏在拢起的袖管里,  让它躲避寒冷的風,  那年,下着大雪,  我突然想把它藏匿在雪堆里,  可又怕雪把它冻住,泄露了它的踪迹,  在雨夜,我把它藏在雨水里,  眼看着它漂流四方
期刊
杨庆祥:首先请张老师做一个简短的开场发言,谈一下她对艺术,对小说,对写作的一些看法,大概8分钟左右,请张老师开始。  张翎:我来之前,韩老师给我介绍,说这个课堂大部分的时间是开放给新锐作家的,来了个中锐作家,希望不要让你们感觉太无聊。  我想讲一点点有关这本书的创作灵感的事。我想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海外的时间,我是1986年去的国外。现在算起来,我在国外和在国内的生活时段差不多是一半一半,但是我又
期刊
在江南,小寒,  像一头狮子蹲在冬天的城墙下,  它的爪子轻轻拨拉一下墙根,  瞬间,寒冷的翅膀,  和候鸟一起飞向南方。  一路上,它抖落雨雪和北风,  让村庄里的炊烟贴着屋脊消失,  祖母家的炭炉燃得正旺,  厨房里荡漾着温黄酒的甜香。  而雪花像初恋,  伸出洁白的双臂,  輕轻拥抱你,  拥抱树木、湖泊和大地,  如爱情一样不设防。
期刊
时间跨过千禧年,生活似乎撕成了两截,一切大约有了新的开始。  这一年,我21岁,在甓湖镇的新民钢瓶厂工作已有三年。  中元节的晌午,天空密布着乌云,像午后贪睡的杂交狗。整条心香街像罩在了蒸笼里。大地燠热,喘着粗气。热气渐次从地面蒸腾起来,聚在了一块,贴在人身上,连汗毛都快喘不过气了。  连续忙了两个日夜,父亲的丧事终于忙定。  堂屋里设了灵堂,朱红色雕花木盒里装着父亲的骨灰,像传家宝似的,郑重其事
期刊
一  他们漫无目的地在铁轨上晃荡,云朵还能感觉到烟的刺激性气味。尼古丁像一群非法移民,带着浑身的苦涩,滞留在每一根鼻毛上。当年祖父书桌上的石楠烟斗,云朵好奇,叼着装模作样吸一口,满嘴都是呛人的异味。她赶紧跑进厕所,衔住龙头不断往口里灌水,这股味道赖着不走,还多出一股余氯的工业气息。她不由得想起祖父,祖父经常开一个玩笑,说,云朵,你的耳朵是猪八戒的耳朵。直到今天,云朵都觉得自己的耳朵总是呼扇呼扇,肥
期刊
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  初识良渚,应该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良渚文化博物馆刚刚建成不久,与文联和作协的同事一起去参观,看着那些雕琢精美的玉器,磨制的石器和陶器,以及博物馆外那大片待发掘遗址的封土,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自豪油然而生:看哪!这就是我们的先人生活过的土地,这就是我们祖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  2019年7月,当我看到“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闻,那一刻,我愈发为良渚骄傲,为中华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