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针对当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现状,讲述了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从设计角度探讨将成市湿地公园打造成城市居民的生态休闲之地。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分析
中图分类号:F 32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湿地其特有的生态功能,维系着水、生命、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渐认识到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整个人类延续的必然。城市湿地公园兼顾多种生态功能,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提供充足的游人参与场所,充分满足城市市民的需求,体现人为本的思想又能充分协调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改善城市生态状况,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1 湿地公园的概念
1.1湿地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
1.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是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是指: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1.3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让社会民众亲近、感受、体验自然,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公园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
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湿地绿化是指运用园林学、园林树木学等学科为基础,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修复等一系列的活动。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
2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内容
2.1湿地生态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干扰的、甚至破坏的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对于新建设的项目也要以保护湿地为前提,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2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湿地生态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核心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2.2.1重点保护区(核心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应针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及活动区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要充分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2.2.2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本区的重点是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以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2.2.3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设计应以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同时,应加强对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2.2.4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其目的是对湿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游人进行湿地游览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项的宣讲:对游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3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保护湿地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使用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工业和农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连贯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与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协调建设原则。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4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以湿地生境的系统保护或恢复为基本核心,可以认为,建设湿地生态公园是生态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因此,通过湿地生态公园建设,还能缓冲硬质景观的压力,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湿地公园真正发挥对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俞青青.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浙江大学,2006
[2] 李学伟.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的理论初探[J].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5).
[3] 李林梅.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初探[J],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14).
[4] 崔丽娟.中国的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探索.湿地公园一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论坛交流文集,2007.
[5]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9,(3).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分析
中图分类号:F 32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湿地其特有的生态功能,维系着水、生命、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渐认识到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整个人类延续的必然。城市湿地公园兼顾多种生态功能,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提供充足的游人参与场所,充分满足城市市民的需求,体现人为本的思想又能充分协调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改善城市生态状况,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1 湿地公园的概念
1.1湿地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
1.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是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是指: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1.3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让社会民众亲近、感受、体验自然,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公园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
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湿地绿化是指运用园林学、园林树木学等学科为基础,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修复等一系列的活动。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
2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内容
2.1湿地生态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干扰的、甚至破坏的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对于新建设的项目也要以保护湿地为前提,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2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湿地生态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核心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2.2.1重点保护区(核心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应针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及活动区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要充分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2.2.2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本区的重点是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以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2.2.3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设计应以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同时,应加强对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2.2.4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其目的是对湿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游人进行湿地游览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项的宣讲:对游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3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保护湿地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使用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工业和农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连贯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与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协调建设原则。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4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以湿地生境的系统保护或恢复为基本核心,可以认为,建设湿地生态公园是生态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因此,通过湿地生态公园建设,还能缓冲硬质景观的压力,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湿地公园真正发挥对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俞青青.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浙江大学,2006
[2] 李学伟.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的理论初探[J].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5).
[3] 李林梅.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初探[J],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14).
[4] 崔丽娟.中国的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探索.湿地公园一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论坛交流文集,2007.
[5]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