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浙江天台县平桥镇的溪头王村王德惠艺术馆,迎来了一次盛大的画展“惠风和畅——王德惠先生百岁画展”。诞生于这个山村的王德惠先生虚龄98岁,这个画展是故乡给这位学贯中西的老画家最好的寿礼。
王德惠先生看似单薄瘦弱,内心却永远燃烧着艺术的烈焰。在他的画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热烈奔放的色彩、汹涌澎湃的诗情。无论是黄钟大吕式的宏篇巨制,还是轻柔妙曼的小品,与其说是王老的艺术追求,不如说是对生命状态寄予的理想。
王德惠所走过的艺术之路充满坎坷。少年时颠沛流离,青年时对艺术孜孜以求,中年时寂寂无名,直到古稀之年,才迎来人生的辉煌。王德惠天性善良,一生勤奋,却一生清贫。生活给予他的是黑色与灰色,但他在作品中反映出的是明亮与绚烂。
从剃头匠到画家,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传奇。
苦难的童年和少年
王德惠出生于1924年1月19日,家境贫寒。9岁那年,母亲把他送进办在村祠堂的小学读书。12岁时,母亲去世,他不得不辍学。苦难的童年,让王德惠早早理解了生活的艰辛。
在天台农村,祠堂堪称是当地的艺术博物馆。极尽华丽的木雕和厚重大气的石雕作品,给了童年王德惠最早的艺术熏陶。
为了生存,王德惠跟着父亲去宁波的豆腐店当学徒。他瘦弱矮小,力气不够,干了两个月,老板就让他父亲把他领回去。
不久,王德惠被介绍到上海的一家洗染店当学徒。每天早上5点前就得起床,生煤炉、烧开水、煨烙铁、清扫工场,为师傅上班做好准备工作,还要帮助师公办理客栈的旅客住宿登记或退房手续。
王德惠20岁结了婚。婚后不久,王德惠又去了宁波,去同乡邱师父理发店里当学徒。邱师父的理发店开在宁波西门。在店铺当学徒,一般要学3年,学艺期间没有工钱,到年底才有几元钱。学了3年,王德惠满师了。店老板邱师父对这个老实听话又肯干的徒弟十分满意,介绍他到杭州自立门户,开剃头店。
一波三折学考美院
在杭州,王德惠成了一名剃头匠。他一直压抑着的艺术种子,又开始萌发新芽。一次王德惠外出,在旧书店里看到一本不完整的《芥子园画谱》,越翻越喜欢,马上买下来。他以《芥子园画谱》为师,第一次拿起了画笔。
这时,王德惠已经24岁。从读私塾时对艺术的天然喜欢,到他真正开始自己学画,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也是机缘巧合,1947年的一天,王德惠由朋友介绍,认识了同乡画家陆荣阳,开始学画。陆荣阳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师承刘海粟、潘天寿、陆维钊等,是张书旗的入室弟子。陆荣阳是王德惠真正的启蒙老师也是在艺术上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两年后,杭州解放。陆荣阳被安置到浙江省高级医士职业学校(后改名浙江卫生学校),担任音乐老师。王德惠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画画,到老师的学校当了一名校工,以便随时请教。
陆荣阳老师经常被叫去画各种宣传画,供游行时用。他画画时,有时会叫王德惠去打下手。
1949年秋的一天,王德惠无意中看到了《东南日报》上登着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招生广告,便悄悄去报名。
经过一番笔试和面试后,王德惠被国立艺专的油画系录取了。
王德惠在25岁的时候,迈进了梦中都想进的美术学院。
美院的艺术气氛很浓,当时的院长刘开渠,是著名的雕塑家,新中国成立后曾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工作。在学校里,王德惠除了更勤奋地学习以弥补基础上的不足,便是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1950年,国内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热潮,进校才一个学期的王德惠热血沸腾,抱着为国尽忠的质朴思想报名参军,他一心要奔赴朝鲜前线。1951年1月10日,在美院读了一个学期的王德惠如愿以偿地进入部队。
投笔从戎和重入美院
王德惠进入军事干部学校,并没有到朝鲜战场,而是去了山东济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航空学校学习修理飞机。两年后毕业,他被分配到四川空军运输部队。在飞行大队的几年,王德惠没有回过一次家。1954年,王德惠荣立三等功,喜报被送到老家。
1955年,王德惠从解放军空军第13师复员。他本来可以接受安排,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对艺术的向往,使王德惠无法安静下来,他决定重新选择去读书,学美术。
1961年的夏天,面临着毕业分配。班里有两个支边的名额。王德惠被分配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在新建成的内蒙古建筑学院教美术。一年多后,建筑学院合并到内蒙古工学院。王德惠不愿意放弃美术专业,就要求回南方。但是,到哪里去,他自己心里也很茫然,只好将户口迁回天台老家溪头王村。
在温州重新成家
温州建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学校,还缺一个教国画山水的老师。经过朋友推荐,王德惠接受了教职。
1982年,王德惠58歲。当时的政策有“接班”一说,即为了安排职工家属的工作,本人可以提前退休,让自己的子女顶替工作岗位。这时候,儿子安植已18岁。为了让儿子有一份工作,王德惠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
儿子工作后,生活的重担稍稍减轻。加上退休后,时间都由自己支配,从这一年开始,王德惠才有时间与精力思考如何画画。
融汇中西,重启艺术人生
1983年夏天,赋闲在家的王德惠,在朋友张怀俊的推荐下,来到杭州,应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聘请,开始协助筹建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学校建成后,他担任名誉校长,兼职教务工作。
在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王德惠从1983年一直干到1996年。在进入古稀之年后,他的艺术生命力开始重新焕发。
他重新拾起画笔,开始了纸上和画布上的纵横狂奔。
几十年的积累,一旦找到画画的突破口,创作激情即如石梁飞瀑,一泻千尺。这期间,他的作品,无论是山水画、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探索融汇中西之长,有自己的创新与突破。 1994年,年届古稀的他来到加拿大,举办了“王德惠现代水墨画艺术展”,并进行了4个多月的艺术考察。
1996年,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王德惠水墨画集》。
1999年,王德惠应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邀请,再赴欧洲十国进行了为期近半年的艺术考察。这一年,他已经75岁了。
2000年,王德惠在中国美院举办“旅欧写生画展”。王德惠风格强烈的画作引起人们的关注。画家尹舒拉、王少求夫妇更是百般推崇,这对画坛伉俪为王德惠策划了多次画展,王少求美术馆为他出版了《王德惠书法选集》。王德惠的作品在西湖美术馆展出时,中国美院的老校友赞叹,像王德惠这样的人才,“国立艺专”一百年才出一个。
心系桑梓爱故乡
2001年,王德惠已经77岁了。他虽然只在故乡呆了短短的12年,但他心中始终有故乡。
2001年,他将旅欧写生油画40件全部捐赠给天台博物馆,博物馆为此永久性地建立了王德惠作品陈列室。
王德惠比许多艺术家多的是人生的苦难,比许多艺术家幸运的是健康和长寿。从他的身上,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命运的影子。上苍在给予王德惠前半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后半生的华彩与光芒。
王德惠是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这个信念就是如何寻找美、表现美。这个念头,从小时候萌发,一点点地清晰,一点点地强烈。哪怕在生活最困窘的时候,也只是蛰伏,而从未消亡。当生活的桎梏一解脱,他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扬蹄四奔。他的《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戏曲题材的作品,逸气纵横,用笔极简,用意极深,让人回味无穷,堪与关良、高马得诸先生比肩。他的油画作品光影迷离,色彩绚烂。他笔下的女人和猫,体现了女性之美。他的作品传承了浙江画派的文脉,又加上自己独有的技法,显得自由而厚重。
进入新世纪以来,王德惠的画展频频举办,从国外到国内,从家乡到杭州,再到北京。王德惠的艺术生涯堪称坎坷,但他的艺术成就让人惊异,他的人品更是让人产生敬意。
王德惠淡泊名利,甘守清贫,不断地捐画而从不卖画,只追求艺术的享受,堪称真正的艺术圣徒。他的脸永远是笑眯眯的,每一条皱纹都舒展开来,如盛开的晚菊,但是,他的画作却常常如喷薄日出,充满激情。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就是他的艺术人生。这位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如他家乡天台山上的千年云锦杜鹃树,虬枝如铁,花开如霞。
编辑: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
王德惠先生看似单薄瘦弱,内心却永远燃烧着艺术的烈焰。在他的画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热烈奔放的色彩、汹涌澎湃的诗情。无论是黄钟大吕式的宏篇巨制,还是轻柔妙曼的小品,与其说是王老的艺术追求,不如说是对生命状态寄予的理想。
王德惠所走过的艺术之路充满坎坷。少年时颠沛流离,青年时对艺术孜孜以求,中年时寂寂无名,直到古稀之年,才迎来人生的辉煌。王德惠天性善良,一生勤奋,却一生清贫。生活给予他的是黑色与灰色,但他在作品中反映出的是明亮与绚烂。
从剃头匠到画家,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传奇。
苦难的童年和少年
王德惠出生于1924年1月19日,家境贫寒。9岁那年,母亲把他送进办在村祠堂的小学读书。12岁时,母亲去世,他不得不辍学。苦难的童年,让王德惠早早理解了生活的艰辛。
在天台农村,祠堂堪称是当地的艺术博物馆。极尽华丽的木雕和厚重大气的石雕作品,给了童年王德惠最早的艺术熏陶。
为了生存,王德惠跟着父亲去宁波的豆腐店当学徒。他瘦弱矮小,力气不够,干了两个月,老板就让他父亲把他领回去。
不久,王德惠被介绍到上海的一家洗染店当学徒。每天早上5点前就得起床,生煤炉、烧开水、煨烙铁、清扫工场,为师傅上班做好准备工作,还要帮助师公办理客栈的旅客住宿登记或退房手续。
王德惠20岁结了婚。婚后不久,王德惠又去了宁波,去同乡邱师父理发店里当学徒。邱师父的理发店开在宁波西门。在店铺当学徒,一般要学3年,学艺期间没有工钱,到年底才有几元钱。学了3年,王德惠满师了。店老板邱师父对这个老实听话又肯干的徒弟十分满意,介绍他到杭州自立门户,开剃头店。
一波三折学考美院
在杭州,王德惠成了一名剃头匠。他一直压抑着的艺术种子,又开始萌发新芽。一次王德惠外出,在旧书店里看到一本不完整的《芥子园画谱》,越翻越喜欢,马上买下来。他以《芥子园画谱》为师,第一次拿起了画笔。
这时,王德惠已经24岁。从读私塾时对艺术的天然喜欢,到他真正开始自己学画,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也是机缘巧合,1947年的一天,王德惠由朋友介绍,认识了同乡画家陆荣阳,开始学画。陆荣阳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师承刘海粟、潘天寿、陆维钊等,是张书旗的入室弟子。陆荣阳是王德惠真正的启蒙老师也是在艺术上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两年后,杭州解放。陆荣阳被安置到浙江省高级医士职业学校(后改名浙江卫生学校),担任音乐老师。王德惠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画画,到老师的学校当了一名校工,以便随时请教。
陆荣阳老师经常被叫去画各种宣传画,供游行时用。他画画时,有时会叫王德惠去打下手。
1949年秋的一天,王德惠无意中看到了《东南日报》上登着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招生广告,便悄悄去报名。
经过一番笔试和面试后,王德惠被国立艺专的油画系录取了。
王德惠在25岁的时候,迈进了梦中都想进的美术学院。
美院的艺术气氛很浓,当时的院长刘开渠,是著名的雕塑家,新中国成立后曾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工作。在学校里,王德惠除了更勤奋地学习以弥补基础上的不足,便是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1950年,国内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热潮,进校才一个学期的王德惠热血沸腾,抱着为国尽忠的质朴思想报名参军,他一心要奔赴朝鲜前线。1951年1月10日,在美院读了一个学期的王德惠如愿以偿地进入部队。
投笔从戎和重入美院
王德惠进入军事干部学校,并没有到朝鲜战场,而是去了山东济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航空学校学习修理飞机。两年后毕业,他被分配到四川空军运输部队。在飞行大队的几年,王德惠没有回过一次家。1954年,王德惠荣立三等功,喜报被送到老家。
1955年,王德惠从解放军空军第13师复员。他本来可以接受安排,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对艺术的向往,使王德惠无法安静下来,他决定重新选择去读书,学美术。
1961年的夏天,面临着毕业分配。班里有两个支边的名额。王德惠被分配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在新建成的内蒙古建筑学院教美术。一年多后,建筑学院合并到内蒙古工学院。王德惠不愿意放弃美术专业,就要求回南方。但是,到哪里去,他自己心里也很茫然,只好将户口迁回天台老家溪头王村。
在温州重新成家
温州建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学校,还缺一个教国画山水的老师。经过朋友推荐,王德惠接受了教职。
1982年,王德惠58歲。当时的政策有“接班”一说,即为了安排职工家属的工作,本人可以提前退休,让自己的子女顶替工作岗位。这时候,儿子安植已18岁。为了让儿子有一份工作,王德惠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
儿子工作后,生活的重担稍稍减轻。加上退休后,时间都由自己支配,从这一年开始,王德惠才有时间与精力思考如何画画。
融汇中西,重启艺术人生
1983年夏天,赋闲在家的王德惠,在朋友张怀俊的推荐下,来到杭州,应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聘请,开始协助筹建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学校建成后,他担任名誉校长,兼职教务工作。
在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王德惠从1983年一直干到1996年。在进入古稀之年后,他的艺术生命力开始重新焕发。
他重新拾起画笔,开始了纸上和画布上的纵横狂奔。
几十年的积累,一旦找到画画的突破口,创作激情即如石梁飞瀑,一泻千尺。这期间,他的作品,无论是山水画、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探索融汇中西之长,有自己的创新与突破。 1994年,年届古稀的他来到加拿大,举办了“王德惠现代水墨画艺术展”,并进行了4个多月的艺术考察。
1996年,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王德惠水墨画集》。
1999年,王德惠应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邀请,再赴欧洲十国进行了为期近半年的艺术考察。这一年,他已经75岁了。
2000年,王德惠在中国美院举办“旅欧写生画展”。王德惠风格强烈的画作引起人们的关注。画家尹舒拉、王少求夫妇更是百般推崇,这对画坛伉俪为王德惠策划了多次画展,王少求美术馆为他出版了《王德惠书法选集》。王德惠的作品在西湖美术馆展出时,中国美院的老校友赞叹,像王德惠这样的人才,“国立艺专”一百年才出一个。
心系桑梓爱故乡
2001年,王德惠已经77岁了。他虽然只在故乡呆了短短的12年,但他心中始终有故乡。
2001年,他将旅欧写生油画40件全部捐赠给天台博物馆,博物馆为此永久性地建立了王德惠作品陈列室。
王德惠比许多艺术家多的是人生的苦难,比许多艺术家幸运的是健康和长寿。从他的身上,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命运的影子。上苍在给予王德惠前半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后半生的华彩与光芒。
王德惠是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这个信念就是如何寻找美、表现美。这个念头,从小时候萌发,一点点地清晰,一点点地强烈。哪怕在生活最困窘的时候,也只是蛰伏,而从未消亡。当生活的桎梏一解脱,他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扬蹄四奔。他的《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戏曲题材的作品,逸气纵横,用笔极简,用意极深,让人回味无穷,堪与关良、高马得诸先生比肩。他的油画作品光影迷离,色彩绚烂。他笔下的女人和猫,体现了女性之美。他的作品传承了浙江画派的文脉,又加上自己独有的技法,显得自由而厚重。
进入新世纪以来,王德惠的画展频频举办,从国外到国内,从家乡到杭州,再到北京。王德惠的艺术生涯堪称坎坷,但他的艺术成就让人惊异,他的人品更是让人产生敬意。
王德惠淡泊名利,甘守清贫,不断地捐画而从不卖画,只追求艺术的享受,堪称真正的艺术圣徒。他的脸永远是笑眯眯的,每一条皱纹都舒展开来,如盛开的晚菊,但是,他的画作却常常如喷薄日出,充满激情。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就是他的艺术人生。这位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如他家乡天台山上的千年云锦杜鹃树,虬枝如铁,花开如霞。
编辑: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