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理念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身负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综合型人才的重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指导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以人为本;必要性;实施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实效性、针对性,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由此可见,在当前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教育管理的理论指导,应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全面发展为教育管理目标,以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为基点,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切实保障每一个学生的根本利益,构建特色的新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
1.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论指导的必要性
1.1是顺应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人才是整个社会的主体,在一切管理活动中应该占主导地位。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战略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步伐。高校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形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也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需求。
1.2有利于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高校是教学育人的重要场所,也是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及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示范基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不仅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以及发展同样具有不可轻忽的作用。现代社会发展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人才,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发挥平台和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能够满足学生自我生存与发展需求,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1.3更加符合现代高校管理特征
高校的特殊性以及肩负的重担,要求高校教育管理不可能像社会其他组织、机构一样执行单纯的制度化管理或行政管理。在当前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生是高校孕育的杰出作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和自由,能够使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此乃现代高校服务使命的一种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校科学管理的内在规律。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可使高校成为真正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中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2.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实施策略
2.1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决定了整个高校教育管理形式,因此想要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加强对教职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充分意识到“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教职人员属于内部管理人员,而学生应属于外部被管理者,分别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应达成“以人为本”的一致管理目标。同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了很大的变革,校园教育和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人才是一切管理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子。高校教育者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一切以学生的根本权益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不应该将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接受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实践工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发现学生存在错误的想法或者行为,再慢慢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教育者应该为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再创造计划。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一种和谐、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不是一种疏离、陌生的上下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僵硬关系,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
2.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教育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同一片叶子一样,每一个人都会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生活背景、家庭背景、社会经历、兴趣爱好、受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有别于其他人的特点,自身素质也参差不齐。这种现象决定了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所有学生不可能都应用同一种教育方式,否则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有的学生可能不适用,甚至会起到相反作用,并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和宗旨。教育者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教”教育模式,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是现代高教育管理的主题,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仍然任重道远,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坚定的“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与时俱进,培养智德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稳定、科学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庞慧.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下师生关系的构建[J].成功(教育),2010,(2).
[2]章荣琦.论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代管理科学[J].现代管理科学,2012,(12).
[3]徐亮,刘志红.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理念[J].江西社会科学,2012,(12)
作者简介:查紫陽 1972.12.17 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文学 词学。查紫阳(1972-),男,江苏常熟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以人为本;必要性;实施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实效性、针对性,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由此可见,在当前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教育管理的理论指导,应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全面发展为教育管理目标,以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为基点,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切实保障每一个学生的根本利益,构建特色的新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
1.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论指导的必要性
1.1是顺应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人才是整个社会的主体,在一切管理活动中应该占主导地位。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战略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步伐。高校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形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也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需求。
1.2有利于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高校是教学育人的重要场所,也是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及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示范基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不仅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以及发展同样具有不可轻忽的作用。现代社会发展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人才,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发挥平台和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能够满足学生自我生存与发展需求,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1.3更加符合现代高校管理特征
高校的特殊性以及肩负的重担,要求高校教育管理不可能像社会其他组织、机构一样执行单纯的制度化管理或行政管理。在当前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生是高校孕育的杰出作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和自由,能够使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此乃现代高校服务使命的一种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校科学管理的内在规律。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可使高校成为真正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中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2.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实施策略
2.1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决定了整个高校教育管理形式,因此想要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加强对教职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充分意识到“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教职人员属于内部管理人员,而学生应属于外部被管理者,分别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应达成“以人为本”的一致管理目标。同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了很大的变革,校园教育和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人才是一切管理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子。高校教育者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一切以学生的根本权益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不应该将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接受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实践工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发现学生存在错误的想法或者行为,再慢慢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教育者应该为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再创造计划。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一种和谐、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不是一种疏离、陌生的上下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僵硬关系,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
2.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教育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同一片叶子一样,每一个人都会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生活背景、家庭背景、社会经历、兴趣爱好、受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有别于其他人的特点,自身素质也参差不齐。这种现象决定了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所有学生不可能都应用同一种教育方式,否则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有的学生可能不适用,甚至会起到相反作用,并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和宗旨。教育者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教”教育模式,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是现代高教育管理的主题,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仍然任重道远,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坚定的“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与时俱进,培养智德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稳定、科学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庞慧.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下师生关系的构建[J].成功(教育),2010,(2).
[2]章荣琦.论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代管理科学[J].现代管理科学,2012,(12).
[3]徐亮,刘志红.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理念[J].江西社会科学,2012,(12)
作者简介:查紫陽 1972.12.17 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文学 词学。查紫阳(1972-),男,江苏常熟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