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思源

来源 :湘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广安,世纪伟人邓小平的家乡。
   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因邓小平的名字而知道广安,因为邓小平这个名字才向往广安的。世界这么大,中国地方也这么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谁也不可能一辈子走遍中国所有地方,我也一样。但四川广安,我自己认定这辈子是必须来的。为什么?扪心自问:假若没有邓小平,那么今天何在?怎么谋生?可能在从事什么?别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迄今可能仍然生活在粤东农村,角色依然是一个只上过初中的油漆工。而因为有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决策,我不仅有幸重返校园,上了高中和大学,毕业还分配到首都北京工作,而且如今是一家知名文学杂志的主编。
   饮水思源,我不能不感谢邓小平。
   去年11月份,因为参加四川省的一次文学交流中心活动,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向往已久的广安。
   伫立广安的东门码头,此处的渠江正弯曲成马蹄形从眼前流过。渠江的对岸即“马蹄”正中,慈筠岩如一头蛰伏已久、蓄势待飞的巨龙。正值暮霭临近,此刻的渠江,川流不息,江水滔滔。穿越时空和淡淡的迷雾,我仿佛看到1919年少年邓小平的矫健身影。那时候,年仅15岁的邓小平就是从眼下的东门码头乘船离开家乡,远涉重洋赴法国留学的,而且一去不返。即便新中国诞生后他成为国家领导人,甚而到四川考察期间,他也未回到家乡广安。此事在当地成谜,因而也有了各种猜疑。对于邓小平来说,因了他生相属龙,让乡亲有了依据。更多的说法似乎正印证了民间的一句老话:“龙归大海不回头”。是啊,谁能想到,正是他这头“龙”此次的选择与出行,他的一生才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
   自打进入广安,我就被一种真诚而庄重的感恩文化所笼罩。由于出了个邓小平,如今的广安不仅被乡亲引以为豪,而且被全国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所景仰。饮水思源的“思源”二字,几乎随处可见于广安的大街小巷,成为广安最突出的文化标志:思源大道,思源广场,思源酒店,思源中学,思源小学,思源餐厅,思源医院,思源农村商业银行……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用“思源”二字命名,就连先前自然形成的水潭也改称思源潭。
   入住广安思源酒店,打开每间客房配置的电脑,屏幕最先闪现的文字是“饮水思源,感恩于心”。这使我不由得联想起国庆三十五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阅兵式时,首都的大学生打出的字幅“小平您好!”,这简单朴素的四个字,却隐含着国人的千言万语,是全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的自然流露。
   一位当初从广安农家出走的少年,数十年后如何成为全国人民爱戴和敬仰的伟人,当中必有缘由。想想吧,新中国建立之初的近三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指挥棒,如何让新中国的发展陷入迷惘与泥淖;“以阶级斗争为纲”,革命成了头等大事,生产反退居其次。“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如此本末倒置导致的发展观和政治乱局,曾一度让老百姓忍饥挨饿、民怨沸腾,让国人陷入可悲的内耗,让新中国迷失了方向,中华民族步履维艰,中国社会主义大厦岌岌可危。正是三起三落的邓小平的及时复出与拨乱反正,才使中国在动乱中稳住了阵脚。“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所有这些看似简单朴素,却闪耀着真知灼见的警句格言,一时间焕发出核能一样的巨大能量,校正了中国的发展航向,社会逐渐稳定,人民终于可以安居乐业。正是邓小平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才使中国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百姓解决了温饱,相当的一部分家庭进入小康,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改革开放挽救了千百万贫穷家庭,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作为受益者,叫我如何对邓小平不感恩,不爱戴?
   饮水思源。我在思寻,广安的这一方水土,如何能诞生出邓小平这位伟人呢?
   考察广安的地理历史,追溯邓小平少年的成长轨迹,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找到些许端倪。
   邓小平家所在的协兴镇牌坊村,原本叫姚坪里,1949年后,因村口有座高大的“德政坊”而改名为牌坊村。他居住在一座普通的川东农家三合院,童年的小平走路十分钟,就可以到距离他家不远处的翰林院子读书。门前,有一处外形轮廓近似中国地图的清水塘,此池塘是少年邓小平游泳和习字磨墨洗砚之处。形若中国地图的清水塘,冥冥之中似乎隐含着小平自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宏伟抱负。更巧的是,池塘后面是邓家的农田,远处是一道中间高、两侧低、形似笔架的小山。当地谚语云:“门前有座笔架山,不出文官出武官。”如今看来,战争年代邓小平指挥千军万马,和平时期邓小平治国安邦造福百姓,他一个人既做了文官又做了武官,这似乎正印证着当地这句谚语的灵验。
   然而,纵观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做官容易,做好官难。此中奥秘,说易亦易,说难也难。其实,奥秘就在民谚:得民心者得天下。为官者,顺应民心,为民造福,才能既得民心,也得天下。
   在小平的家乡广安,有座神龙山巴人石头城,现今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史称“蛇龙山巴人石头城”,位于广安市城南郊,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神龙山由东向西,昂首北望,乍隐乍现,三落三起蓄势腾飞。广安史称賨城,是巴人板凳蔓(也叫板盾蛮)的栖息地。地处广安市城南“化龙乡”“蛇龙村”賨城的至高点神龙山,史称“蛇龙山”,属大巴山余脉,巴人板凳蔓崇尚蛇图腾,所以巴山即是蛇山。蛇龙山就是巴人的神山,巴民族世代崇尚自然,信仰天地并尊天重地,顺从天意。有民谣“万物天生于天意,万事人为自人意,顺应天意随人意,符合人意圆己意”,从古至今世代流传。我想,小平的为官之道,是否自小就受到这蛇龙山的启示?因为改革开放,顺应民意,强国富民,小平为官的一生才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也正如此,2004年,小平百岁诞辰和小平纪念馆建设时,广安市将原来的蛇龙山改名为神龙山,因为小平属龙。
   饮水思源,感恩于心。正是出于对邓小平的感恩与爱戴,如今小平故里已经成為全国人民景仰和朝圣的地方。    进入邓小平故里,眼前绿树掩映,花草簇拥,络绎不绝的游人怀着景仰的心情前来拜谒。
   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邓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这里。整座三合院占地八百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7间,穿木斗平房,青瓦粉壁,古朴典雅。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 邓小平即诞生于这座故居的北厢房,并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少年时期的15个春秋。
   三合院的正堂屋是当年邓家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堂左边居室是小平祖母戴氏的住房,右边是小平父母的居室,挨近父母居室的是弟弟邓垦、邓先治的住房。室内分别存放着红色柏木雕花床和简单的衣柜桌凳。北转角是邓家饭厅,存放着一张普通的方桌和凳子,当年邓家十几口人在这里用餐,饭厅后侧是厨房和猪牛圈。东南转角处是邓家的作坊屋,很宽大,一分为二,一半是粉坊,一半为酒坊。粉坊内至今还存放着一副石磨。南北厢房造型格局基本相同。南厢房一共三间,两边是客厅,中间是过厅。北厢房一共五间,紧挨饭厅的那间房屋是小平当年的起居之所,约20平方米,里面存放着小平当年降生时的雕花木床及衣柜,靠窗户边摆着十分普通而又不同寻常的一张桌子和凳子,桌面上小平当年读书习文用过的油灯和纸、笔、砚至今尚存。其余四间分别为横堂屋,是姐姐邓先烈,妹妹邓先芙、邓先群的住房和堆放农具的地方。整栋庭院看上去,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特色,充满浓郁的蜀乡风情。
   2001年6月,为了表达对邓小平的无限怀念之情,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了幅员面积3.19平方公里的邓小平故居保护区,为现已建成的邓小平故里景区。景区按照“保护、发展、美化、繁荣”的方针,对邓小平故居、洗砚池、翰林院子等多处邓小平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活动场所进行了修缮、恢复,新建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铜像广场,同时精心培植了各种花草树木,一个郁郁葱葱、井然有序、自然亲切、令人仰慕的“天然纪念馆”得以呈现。景区现有主要景点近20处,如翰林院子、蚕房院子、邓小平父亲邓绍昌墓以及邓家老井、放牛坪、清水塘、洗砚池、神道碑等景点,充分展示了邓小平青少年时期的活动足迹。虽然邓小平在故居生活只有短短的15个春秋,但养育之地却令伟人终身难忘,后来他一再嘱托“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值得邓小平欣慰的是,如今的广安,不仅已成为人们追思邓小平足迹、缅怀邓小平丰功伟绩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广安自身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2013年以来,广安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五年快于全国。至2017年末,广安先后获得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资源型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优秀民生改善典范城市等称号……
   眼见为实。当我来到广安市下辖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武胜县高洞村和白坪村参观时,眼前的一切不仅赏心悦目,甚至让人震撼:远山如黛,蓝天白云的背景之下,洁净整洁的乡村,柑橘飘香的果园,鲜花簇拥的农舍,飞红走绿的篱笆巷道,欢声笑语的农人或游客,古朴浪漫的花园式休闲广场,还有清新的空气和醉人的鸟语花香……好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式!很难想象,高洞村和白坪村这两个“入选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它们所在的武胜县多年前还曾经是四川省的贫困县。
   高洞村柚园边。在村设的特色旅游小店品尝当地农人为游客开发的凉粉、豆腐花等当地特色小吃时,我曾悄声问当地村官:高洞村和白坪村农民目前人均年收入大约多少?答曰:大约3万元左右。我又问:整个广安市目前人均收入大约多少?答曰:大约1.1万元。而后,我用手机百度了全国扶贫确定的标准线,资料显示: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县为单位,是年收入人均2300元。换句话说,以县为单位,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户,即是国家的扶贫对象。
   从贫困到脱贫,再从脱贫到致富,这中间的历程到底有多远?说长,很长。说短,虽不算短,可也不长。短与长,关键取决于思想和观念。观念就是生产力。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思想解放了,观念就将释放巨大的生产力。
   位于广安市中心的思源广场,是广安市为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而建设的综合性城市广场,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音乐水景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宝鼎——“实事求是”宝鼎,“实事求是”四个字刻在宝鼎上,成为宝鼎的名字。宝鼎的底座,一行邓小平的手书被用金色大字放大,赫然醒目:“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实事求是”宝鼎是广安市在隆重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为突出致富思源主题,专门定制的标志性建筑。
   回顾新中国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看似简单,执行起来却曾经如此漫长,如此艰难。
   曾几何时,人与人的关系极度紧张,更可悲的是让百姓长期挣扎在贫困之中。于是,人们渴望改革,希望致富,但改还是不改,怎么改,改了还是不是社会主义?众说纷纭,争论激烈,多少年让人无所适从。危难之际,是邓小平高瞻远瞩、一针见血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继而,他以非凡的胆识带领全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且将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一时间,中国的上空云开雾散,重见天日。
   能在危难的历史关头力挽狂澜,校正航向,让中国这艘巨轮驶上快速发展的正确轨道——毫无疑问,邓小平无愧于伟人的称号。
   伟人之所以为伟人,在于他的眼界、意志、胆识和威望,更在于他的境界与情怀。而所有这些,邓小平都具备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那么多老同志都建议请他重新出山的原因。邓小平之所以能够从广安这片土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伟人,除了他具備非凡的眼界、意志、胆识和威望,更重要的还有他的情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祖国和人民。”邓小平说过的这句话,如今正以巨大醒目的红字,镌刻在广安市思源广场的一块巨大石碑上。那天,正值黄昏时分,我久久伫立在刻有这幅字的那堵巨大石碑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此刻,广安市区已经华灯初上,这幅大红字在四周射灯的映照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分外醒目……
   杨晓升,广东省揭阳市人。曾在《中国青年》杂志工作,现任《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兼执行主编,编审,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长篇报告文学《只有一个孩子》曾获2004年正泰杯中国报告文学奖和第三届(2004~2008)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科技忧思录》获新中国六十周年全国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失独,中国家庭之痛》获首届浩然文学奖。近年中篇小说《红包》《介入》等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多家选刊转载,并入选多部年度优秀作品选本。出版中篇小说集《身不由己》《日出日落》《寻找叶丽雅》等。
   责任编辑 冯祉艾
其他文献
1   魏微有着非常纯正的文学趣味,她的阅读面是很广博的,但当她坐下来写作时,她完全放弃了那些外在的技巧,她要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来面对世界,要把生命转化成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精神内核持久地停在那个生命混沌而觉醒的时刻,她置身在那个最敏感的时刻,反复探查这个世界,也回过身来探查自身的生命。在生命与世界的相遇中,世界是庞大的、近乎顽固地永恒,而生命是变化的、短暂的、脆弱的,因而生命的底色便逐渐显露
期刊
揭开村头的坛盖  老屋在斜阳中红了脸  封存许久的醉意  摇晃着水塘中的倒影  那棵老槐在呕吐  火烧云的尾巴  点燃了庄子的白发  深吸一口旱烟  吐出岁月的漩涡  夹着一片月色下酒  一对石狮作伴  晚霞用油彩涂抹的  那只大黄狗  正嗅出秋风的体味  用一声声哑吠  与蹒跚的影子纠缠  村头的双拱古桥  那是一雙望穿的瞳孔  溪水像一腔老酒  从粗砺的肠道中穿过  岸边的垂柳醉得  不是披头
期刊
那年,古老的子孙  习惯换上通用的外壳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影子  至今挂在衣橱里  笔挺的西装  在大街上结队行走  领带勒着一个个树桩  好似久闭的口腔中  吐出一串生硬的單词  在大西洋的夜色中  月影无法将东方的躯体  与自由女神宽大的长袍重叠  香榭丽舍大街的麻石  挤兑着一双上海皮鞋的后跟  凯旋门挽留的阳光  折射不出来自彼岸的背影  在梵蒂冈大教堂  我用领带将灵魂系得很紧  那两个
期刊
1   听人说,这时季可到洋沙湖花田看花。乘摆渡车进入山宄,就一头撞进了花的世界。   一直对花的认知并不多,也说不起钟爱的品种,一时间被各种花卉簇拥,明显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宠。熏衣草尚未绽放,但显得那样素洁安静;波斯菊正开到极致,黄得那样成熟饱满;白的、紫的、红的格桑花一垄一垄地在眼前铺开,像大群外来的女子在婀娜着身子摇荡着裙裾。最惹人注意是粉黛乱子草,平生第一次见到,一种多年生暖季型草本,
期刊
533次列车像一支丘比特利箭  在高温中释放爱的速度  从车窗的折射中  有一对玫瑰在悄悄绽放  两对灼热的目光  就像刚点燃的秋草  当天使的红唇甜蜜地贴近神话  列车喇叭里突然传来急救的呼唤  她的神情立刻调整频道  猛地从宽厚的港湾中站立起来  直奔六号车厢而去  她用南丁格尔的心扉  释放出90后的冷静和娴熟  那双圣母马利亚的小手  在板结的灵魂上起伏  她抹掉男友刚留下的吻痕  用纯洁
期刊
牵着雨丝,冲洗古巷的老脸  给时间的鳞片抛光  雪花膏撑开的油纸伞下  穿堂风扭动着旗袍  踢沓沓的木屐声  拖出雨巷中羞涩的倒影  偶尔三五声犬吠  将沉睡在青砖墙上的马褂唤醒  卖牛皮糖豆腐脑的吆喝声  叫开了老木门的睡眼  从念想中走出蓝印花布书包  在青石板上蹦跶着  捡拾羊角辫上掉下的蝴蝶梦  晚霞从空荡的盲肠里灌进来  几片黄叶在万花筒中翻滾  一个慈祥的倒影里  夕阳的乳名唤得老长 
期刊
在水中点亮灯火的人  住在永恒的秋天  早已越过了夏季的繁茂与躁动  又绝不向死寂的冬天张开双臂  拥抱清香抚摸丝弦  用碧茶一杯替换濃酒  掌纹变化着无穷的妙想  他转过身去   对着徐娘半老前的那一刻  致以倾心的微笑
期刊
我听到了雨声  但我没听到那串在雨中燃烧的足音  我合上了书本  我踏进了那串足音  水花溅出文字  我合上了雙眼  松开被绑架的身体河流  我被雨声听到
期刊
灯冷衣襟  水声隐约流淌心间  楼房微微晃动  环形步道沉沉睡去  脚步亦怯于将它惊醒  此时竟渴望犬吠冲破  然只听得见头顶枝叶轻颤  孤亭临湖  穿黑风衣的男人凝立  那白昼燃烧的银杏叶  已趋幽暗  那隐身已久的月亮  仍未露面  楼房微微摇晃  水声隐约流淌心间  灯冷衣襟   马笑泉,湖南隆回人,1978年生。已出版长篇小说《迷城》《银行档案》《巫地传说》,小说集《愤怒青年》,诗集《三
期刊
一   肖阿姨做钟点工,已经三年了。下岗之后,一开始,她是帮人家带孩子的。可是带孩子责任太重大。自己的孩子,摔了就摔了,病了就病了,人家的孩子,却是不能有一点点疏忽的。她带的那个孩子,很奇怪的,身上莫名其妙就会出现一块淤青。东家就认为,是肖阿姨不小心碰伤了孩子。甚至怀疑,她是被孩子哭得烦了,故意拧出来的。真是冤枉!其实,肖阿姨给他们带这个孩子,当心得就像带太子。她从来都没有让孩子有任何的碰撞。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