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j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和策略。路径包括:科学定位、专业转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策略包括:通过优化治理结构、创建知识联盟、合作研究办学、构建知识环境分别提升地方高校的管理竞争力、资源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特色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 竞争力 影响力
  [作者简介]张俊玲(1967- ),女,江苏如东人,南通大学人事处,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江苏 南通 226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校级课题“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形象塑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W06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032-02
  
  目前地方高校面临的竞争呈现多种态势:竞争对手增多、竞争强度加大,竞争领域日趋扩展。对此,地方高校只有通过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才能创设出竞争优势,于错位中求生存,于竞争中求发展。
  
  一、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
  
  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代表着高校的水平,高校如何在多样化的办学层次和类型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其自身优势和特色是关键。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在办学中忽视了原有的优势与特色,致使竞争力有所式微,具体表现为:
  (一)办学方向和目标与实际脱轨
  现代大学都要争着成为“国际知名、国际高水平、国内领先”的学校,并按照这种模式办学。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还是地方政府的支持都难以达到要求,一味地盲从只会造成学校“发展痉挛”,迷失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
  (二)定位不准
  争办一流、知名的大学,在全国各地大办职业技术教育与本专科层次的成人教育;以大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高校,申报硕士点、博士点,人才培养目标向精英教育看齐,千方百计地提高考研比例,这造成了许多高校原有的教育市场丧失。地方高校在确立自身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时,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找准位置,明确在一定时期内学校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许多学校对自身的条件估计不足,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缺少理性分析和梳理,没有做出科学的判断,对自己所处区域的环境、社会需求没有进行调研,从而未能找准切入点,导致办学方向与目标偏离。
  (三)攀高求大
  表现为:不同的学校设置同样的专业,低成本专业高速复制;不顾自身办学实力,盲目提升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盲目扩大,对高校多样化发展缺乏正确认识,热衷于升格,好大喜功倾向严重;热衷于规模扩张,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脱离实际,丧失自身优势,缺少发展内涵。
  (四)缺乏自身特色
  几乎每个学校都在追求“高水平”“研究型”或“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国际化”,由于过度强调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结构,使得许多高校的原有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将国内一流大学或重点高校作为自己的效仿目标,不注重打造自身特色,造成千校一面。由于基础和底蕴不同,又缺乏财政支持,自身缺乏特色,于是不少地方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生存。地方高校只有与地方形成良性互动,与地方经济共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地方政府给予其高度支持,才能达到双赢互补的目的。
  
  二、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规模迅速扩大,不少高校为了迅速提升知名度,在学科、学位点的申报上展开了全面竞争,都想一夜之间建成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事实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确实可以吸引优秀生源,但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重申报轻建设,重提高层次轻基础建设,容易迷失发展方向,失去发展动力。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源于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自身的挖掘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定位
  1.科学合理定位,注重发展特色。科学定位是地方高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包括发展层次定位和特色学科(专业)方向定位。层次定位上要避免目标的“趋同”,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要扭转“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局面,改变定位模糊、目标趋同的现状,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展特色,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2.依托特色发展,创设竞争优势。如西安翻译学院将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确定为培养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同类高校中的佼佼者。宁波、温州服装与鞋业专业集群带,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相生共舞”的专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彰显专业活力,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提高了对区域块状经济的引领和示范功能,从而成为影响区域技术创新、人力素质提高的内生变量,赢得了持续竞争优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专业转型
  地方高校实施专业转型体现在地方性、多样性和职业性三个方面。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尽管众多地方高校的新生录取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剧增,但在专业结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等方面仍然延续着精英教育的发展路径,导致专业结构失衡,大量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所以实现专业转型是地方高校健康发展的明智选择。
  1.职业性。专业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等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职业性是地方高校专业转型实践逻辑的体现。
  2.多样性。这是地方高校专业转型的成长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增设应用性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传统优势、职业优势、区域优势优化专业,重视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地方性。这是地方高校专业转型的设置视阈。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地方高校更贴近区域社会,市场竞争体制迫使高校必须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组合,帮助学生形成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设置向地方过渡,依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自主设置专业和界定专业规格。
  (三)学科建设
  特色学科是高校得以发展和提升的关键。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区域经济,立足现有的基础,改造有生命力的传统学科;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集中优势寻找学科整体发展突破口,以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一般学科,达到学校整体协调和全面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建设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重点学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整合并建立新学科。
  学科是高校的基本元素,是人才聚集的中心。高校要有特色、有重点、有品牌、有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就要有独特的学科和学科群。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以学科服务为核心、以学科信息资源和技术设备资源为基础的独特资源和能力。高校应大力实施学科制度,致力于学科团队建设,提高专业化程度,开展多层次、多载体、网络化、个性化、服务方式和服务方法集成化的学科服务。
  (四)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市场为导向,避免办学模式、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雷同;根据自身类型、特征和资源优势,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实际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错位发展空间,错开培养平台和培养手段。
  
  三、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高校整体优化的结果,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等方面,具体策略包括:
  (一)优化治理结构,提升地方高校的管理竞争力
  建立有效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一方面,要完善高校治理结构。近年来,地方高校治理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如高校的自主招生、自主发展、校长治校、专家治学等,显示了我国地方高校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努力。如南通大学自2004年合并组建以来,根据新形势探索“党委决策、校长行政、专业委员会审议、教代会监督”运行机制,促进了学校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将竞争机制引进高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聘用制、高薪聘请制和竞争上岗制,通过制度来鼓励和保证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建知识联盟,提升地方高校的资源竞争力
  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实现知识联盟,学习别人的专业能力,实现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和新的核心竞争力;强调学校强强联盟,校间领导友好访问,互派师生考察学习,扩展核心竞争力外延,为高校创造知识、扩散知识开拓新的领域。高校知识联盟是一个强有力的群体学习过程,能促进高校有效实现与环境的“对话”,重塑环境与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各自核心能力,产生协同放大效应。知识联盟的具体形式有如下几种:
  1.合作办学。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办学机构之间利用各自的优势,合办某些专业学科或培训项目;国内联合和国际合作,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如诺丁波、爱丁堡等高校与宁波、南开就有较早的合作。
  2.合作研究。一方提供研究条件和经费;另一方利用自己的知识或科研优势,派出学术带头人指导和帮助对方进行科研活动,或双方共同筹资、共同派员,联合研究。通过“内敛”“外展”,树立人才资源意识,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各类专家型人才和高素质、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走“产、学、研”合作之路,调动高校人才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为高校人才搭建“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
  (三)构建知识环境,提升地方高校的文化竞争力
  高校文化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隐性要素,包括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和校风。校园文化是基础和关键,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和校风;文化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最深刻的内涵,是高校组织力的灵魂、创新力的源泉。高校核心竞争力积淀于高校文化氛围中,以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持续发展为内涵的高校文化,能提高高校文化力,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凝练知识库,提升地方高校的特色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高校还不多。一些高校虽然提出要加强学科特色,但实际上却忽视了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目标的特色性,贪大求全,反而丢掉了原有特色。形成自身特色、发展比较优势是高校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如耶鲁大学坚持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办学理念,实施教育目的多样性,坚持人文主义精神及博雅教育原则,把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作为学校的目标之一;哈佛大学坚持“独立、自由、合作”的办学原则,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南通大学,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立足南通,服务江苏,面向全国,旨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努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要凭借融入市场的丰富经验、雄厚的经济实力、明确的办学定位、优化的治理结构、鲜明的办学特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优势,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惠泱河,等.地方高等学校的合理定位与发展策略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
  [2]郭连军.地方普通高校发展的比较优势[J].辽宁教育研究,2005(9).
  [3]张俊玲.地方高校的竞争力分析[J].经营与管理,2008(12).
  [4]唐卫民.地方高校应实现专业转型[N].光明日报,2007-07-11.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日趋增加,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顺利就业。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600万,庞大的就业大军加上金融危机引发的用人单位裁员、减招等状况,使得压力重重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形势。当前,大学生要克服就业心理误区、缓解心理压力,化危为机,顺利实现就业突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正确面对问题,树立理性的适应竞
水下多目标跟踪逻辑与决策是水下航行器多目标跟踪中需解决的技术难点.目前用于水下多目标跟踪决策的方法都假设各个决策因素相互独立,而实际上水下多目标跟踪决策的因素之间存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剖析了高校英语教学在教学模式、师资建设、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 公共英语教学 问题 措施  [作者简介]赵杨(1972- ),女,山西文水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外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8年11月12日,国际美发组织(OMC)亚洲杯发型大赛在香港举行,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派出代表队参加比赛,由人物形象设计系学生组成的代表队技压群芳,击败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竞争对
目的:讨论医疗统计信息在研究医院人力资源效配置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国家有关指标规定,运用医疗统计功能,分析医院人力资源合理性配置。结果:利用统计指标可以有效地对医院和科室
“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日前,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
[摘要]在当今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社会语境中,职教中心在教育的和谐发展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新时期职教中心建设应加强理论引导,突出职教中心的地位;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形成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合力;建立健全经费投入和管理的保障机制;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形成职教中心办学特色。  [关键词]多元文化职教中心建设策略  [作者简介]叶通贤(1975- ),男,贵州印江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铜仁学院讲
文章尝试以网络WebQuest模式为手段,以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经过理论研究,设计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训WebQuest教学模式,并通过美容美发专业实训WebQuest案例,系统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1月初,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这是文中的一句话。  此言一出,激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涟漪。此时,人们不禁要问:农村大学生比例30年来下降一半,谁之过?谁该为此反思?  笔者认为,首先是地方政府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太少。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
[摘要]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师德建设  [作者简介]贾秀莲(1958- ),女,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列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吉林 吉林 132021)  [中图分类号]G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