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另一种解说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IND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谈论湖南精神、还是谈论湖湘文化或湖南人的性格特质,如果问:“有‘精美湖南、精细湖南’的说法吗?”恐怕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会是否定的。不过,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了,湖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制作和播出的六集电视专题片《工笔:一个精美的湖南》。这部电视专题片从历史长河当中选取了一条可能发源于湖南的细长支流——工笔画,去寻找湖南的另一种历史,去认识湖南的另一面,去彰显湖湘文化中早已有之、却至今很少有人提及的另一种精神。
  这部电视专题片以工笔画的起源为依据,以绘画史为线索,追根溯源,探析传统,向人们展示了湖湘文化中“精美精细”的神秘和悠远。工笔画的根本特征,是以精谨细致的笔法来描绘景物。这是中国独创的一种绘画方式。而迄今为止存世的最古老的三幅工笔画,都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于湖南。其中,一幅是1949年出土于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战国楚墓中的《人物龙凤图》,另一幅是1973年出土于长沙弹子库战国楚墓中的《人物御龙图》,还有一幅是1971年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辛追夫人”一起重新回到人间的“T”字形《“非衣”图》。这三幅帛画,都十分精美、精细,都有引导死者飞升天国的神秘寓意,且都出土于长沙,绝非偶然。专家们据此推断,工笔画缘起于宗教丧葬,发源于湖南。这部专题片以上述帛画和其他画作为依据,证实“精美精细”乃湖湘文化中固有基因和重要元素,并对历代湖南工笔画家进行了扫描,介绍了湖南工笔画发展的重要转折,以及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不仅视角相当新颖独特,且具有重大的、多方面的价值。
  一是思想理论价值。湖湘文化有“理想、博大”的一面,也有“实在、精细”的一面;湖南人有血性、粗犷的一面,也有柔情、细腻的一面。专题片从另一个方面讲述和介绍湖南精神,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湖南,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湖南人,丰富、提高了人们对湖南精神和湖湘文化的认识,这是前所未见的,可以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是文化研究价值。湘绣,西兰卡普土家织锦,醴陵(被称为国瓷即“毛瓷”的产地)和衡阳界牌的瓷器,湘西、湘南各种民族服饰、歌舞等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湖南文化产品,不都是十分“精美精细”的吗?湖湘文化和文化产品中具有“精美精细”特质和表征的东西很多,期待着我们努力去研究去发掘;用“精美精细”这一特殊视角来研究湖湘文化,也许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是历史学术价值。专题片聘请了有关专家担任学术主持人,从全局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介人和事,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对于我们全面、辩证认识湖湘文化,也有启示意义。该片在评介“人民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时说,他早年是细工雕花木匠,后来开创性地把雕花、工笔与写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常常用极为精细的描绘来表现昆虫等小动物,而用大写意来泼写花、果、树、叶,形成精微与豪放、谨实与虚淡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工笔画开辟了新天地,这就把湖湘文化中精美、精细这一重要元素的特点和特殊本质说出来了。这个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元素“水乳交融”,并且是发展变化的。片中还评介了我省著名工笔画家陈白一,现年八十多岁的陈老,曾五十多次深入湘西体验生活,了解风俗民情,创作了“三月三”、“听壁角”等多幅影响全国、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精美工笔画,实现了工笔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该片通过介绍当代湖南工笔画家群体,讲述了他们的画作题材由农村到城市的扩展,以及画作中对人类自然生存环境和社会生存环境的思考,向人们展示了工笔画的广阔发展前景。这同时证明:精美精细的艺术追求,与现代生活、现代人的思考,也是可以“无缝对接”的。
  四是艺术欣赏价值。艺术中精美精细的表现形态及其给予人们的感受,片中并未多说,而只是展示了古代和现代的许多难得一见的著名精美、精细画作,让人们自己去辨析、领略、感悟,这对于文化、艺术研究者和广大观众来说,都有心智启迪作用,也是难得的艺术享受。值得一提的是,专题片在介绍当代湖南工笔画家时,每提到一人,都由画家旲志立即席挥毫,为其画一幅漫画式素描像,然后由主持人略作幽默、风趣的解说。这种形式既新颖又有趣,更提升了该片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人们的研究兴趣。
其他文献
李石曾(1881-1973)作为留法前辈,很值得我们追念。对个人而言,一是以相国之子的清华世家背景,他是如何走向一条留学革命之路的?二是作为具有留法背景的“元勋”,又是为何立定“不入官场”的志向?  当初李石曾受吴稚晖启发,由“海外苦学”而提倡“勤工俭学”,自有其不可磨灭的意义;但过犹不及,一旦将其浩浩荡荡铺展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并直接影响到日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其所愿虽非所及,可毕竟是开
船山先生曾谓李、杜“內极才情,外周物理”,其诗,如“未央、建章,千门万户,玲珑轩豁,无所窒碍,此谓大家”。如果我们把先生的词也比成一个大的建筑物,那么,“庭院深深深几许”?答案也只好这样说:“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先生学富五车,无论在哲学、史学还是在文学方面的修养,在他所处的时代里,实处于一个不易企及的高峰!先生著作颇多,仅以余力填词,前后达四五十年之久。所作词亦多有不协律处,且有些所用典故太多
2006年3-4月间,审议中的《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公布以征求意见,结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一个月里收到的意见竟有十九万一千八百四十九件,数量之多,创下历史纪录。从此,有关这部法律的各种消息便频频见诸报端。尽管如此,这部法律于去年六月通过后在劳动关系领域引发的强烈反响,还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在该法于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之前,裁员潮此起彼伏,无论民企、国企,内资、外资,企业、事业,中央、地
我1999年采访龚育之老,从此与龚老建立了联系,至他去世有七年多。2000年我开始上网,大概第二年我们就有了文来文往。虽然那时邮箱容量有限,删去了许多邮件,但我信箱里至今还保留着不少龚老的邮件。    一    龚老电子函件大多不长,有时称我“同志”,有时直接三言两语答复问题。最后一次发邮给我是2006年1月7日,称我为“继东兄”(这也是唯一的一次)。此前,长沙铜官窑文物专家萧湘先生拟编《新诸子百
民国时期,知识界规模虽小,但其中派系林立,人事斗争的激烈程度绝不逊于今日。只不过,那时的学界斗争,既有人事上的争斗,也有学术上的争鸣、思想上的争雄交锋,这与现今颇不同。  在抗战前,作为中国头等学人云集的清华学术共同体,其情况更是如此。一  话说1932年5月11日,清华国文系教授杨树达致函系主任刘文典,“告以下年不愿受清华之聘”。5月22日,文学院长冯友兰找到杨树达,说已看到此信,知其辞职之说,
君主立宪:昙花一现的政治设想    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结束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向现代立宪政治转型。在戊戌维新及其后的十数年间,君主立宪被康有为、梁启超等部分社会名流和政治人物视为实现这一政治转型的最佳途径,甚至也得到清廷当局的认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备立宪。然而这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改革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也始终停留在“仿行”阶段,并无实质性进展。民国成立之初,君主立宪的论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门户开放,大量的西方“洋玩意”涌入中国,不断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现代照相术的流行便是其中一件。作为新兴事物,照相被国人接受的速度着实惊人,才传入没多久,上至皇亲国戚、社会名流,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热衷此道。因而照相术在中国的流行,几乎与世界各国同步,可谓是中国最早与国际接轨的“时尚”。  1839年8月15日,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在法国科学院的大厅里公开展示他拍摄出来的第一
四月清明,重登翠微,满目葱蔚苍郁、艳阳辉映。仍沿着少时游玩的熟道,攀登崎岖陡峭的一线天,经过依崖凿石而成的暗堡,在怀功亭小憩后步至巍峨凌空的翠微峰脚下,仰望这犹似擎天巨柱又“如孤剑削空、从天而仆”的“赤面砦”,一股与老友重逢般的暖意热流不由从心间阵阵升腾。狭促的山根空地间搭有供游人茶歇的凉棚,棚一侧竖立着一排古人的画像及生平简介,我知道那就是蜚声中华文坛的“易堂九子”。因为重游故地前的一段时日里,
像首译黑格尔《精神哲学》一样,首译黑格尔《耶拿体系,1804-5: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简称《耶拿逻辑》)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自己编制书后索引(index﹤英﹥,Register﹤德﹥)。做索引这件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件不厌其烦的极其琐细的学术工作。只有在吃透、反复遍读原著和自己译稿的基础上才能有根有据地进行,力求尽善尽美。八十五岁高龄的我自己做索引也就给我自己增添了几分暮年的自信。一  学术著作书
读《书屋》2008年第9期刊发的彭兴先生《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说源出西洋医学》一文,作为一名医学文化的追寻者,我被彭兴先生文中的几个观点深深震惊。对此,我谈几点不同的看法。  一、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没有人体解剖和“脑主神明”说的观点是错的。彭兴先生在文中说:“无论是中国或外国,只要是古代社会,由于严令禁止人体解剖,所以就绝不可能产生‘脑主神明’说的……西欧在文艺复兴后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