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零一九年九月三日我来到北京画院,进门一小院,正对门是齐白石雕像;墙壁有老藤,院内许多鸟;九点《开学典礼》见到了导师李小可老师;“北京画院李小可艺术工作室二零一九级高研班”门厅集合点名;然后去往老师工作室,在北工大“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楼;一楼展厅有画展,老师画室很大,画案五米长,墙上也有画板;全班十六人同时画画足够有余。老师说:高研班是高级研究学问的,不是上大时的国画笔墨基础;我们是要研究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根本目标:“熟练笔墨技巧,传承李家山水,表现大好河山,创作优秀作品”。我们每个人都是画家,但要成艺术家,就得不断研修;不断深造,不断创作。要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或发现我们想要的东西。我想学画四十余年,对美术绘画的理解;无论怎么画,最终目的都是创作,而美术绘画创作需要画家不光是绘画技巧,更要有各方面的文化素养和社会阅历。例如写生;我们来到自然界的大山大水中;首先面临的是满目零乱的山石、树木和花草;如何选景?怎么构图?从哪入手?以什么为中心等等一系列问题要在脑子里想好,先仔细的观察;再分析构图;下笔要抓重点,长期练习,必有成效,人们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向老师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无论处于怎样的境界,艺术家的人生信念都是不曾动摇过的,并且坚信生活中有真、有善、有美,而这真善美就存在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艺术家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它,并用自己独到真实的艺术语言把它揭示出来。往往这也就体现着艺术家的价值和尊严。
我深深地感到艺术创作是严肃的精神开拓,在这不允许沽名钓誉,更不允许弄虚作假,需要的只是聪颖、专心、诚实和意志。
一个画家在看出他的一系列新作中,一次又一次地在飞跃;构图更加饱满,立意更为深邃,笔墨也更加精到,参用西法而不失传统,锐意出新而不轻形神,深感自己的画路前程无量。必须一定坚持下去。
可怕的规范化;循法作画,意味着绘画艺术的某种规范化,规范化又意味着绘画发展的成熟性。规范有双重性格,可敬又可怕;因为这是创造性的果實,又是创造性的敌人。
难道“熟练”会危险吗?董其昌说:“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做到功夫纯熟,自然心手妙合,形神逼肖矣。”
即使最伟大的艺术家,一旦只凭熟练的成法创作,他的光彩也要暗淡下去。
只凭熟练技巧还可导致另一种危险--油滑。油滑是创作的大敌,古人要求“熟后生”,“熟外熟”;就是要在圆熟之后复求生涩,精巧之后复求拙稚,规矩平正之外复求粗头乱服。熟、巧、平正意味着符合程式、法度;生涩、拙稚、粗头乱服意味着跳出成法,游于规矩绳墨之外。
技巧熟练但只凭成法作画的人,他们挥笔如龙飞凤舞,纵横自如,观之如睹杂技,令人钦佩,但不令人感动,因为他没有新颖独到的思考,不过熟练而已。
墨守成法三样式--墨守古法、墨守师法、墨守已法。
墨守古法--应该要从艺术趣味和基本程式上摹制古法。不应一招一式、一笔一划的摹仿古画。
墨守师法--学生一味摹仿老师,老师一味要学生依样画葫芦。古人曰:“名师出高徒”不如“名师之下无高徒”的例子多。对老师是必须学习的,但尊师的最好行动是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果有些人赞美你,并在一个时间里掌握了你的绘画技法,而那些最有天才的将离开,找到他们自己的道路,这时你往往要开始向他们学习了;他们的青春加上从你那里学到的东西,那是一些你不再有或根本没有过的东西。到后来你会变成你的学生的学生了。
对于只知拟摹老师的学生,应当赠送石涛那句名言:“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
墨守已法--多是取得了一定成就,有了一定名声,形成了一套自己画法的画家;他们虽有精力和潜力,但没有魄力了;在既得成果和荣誉面前,不敢也不愿再探索和突破了,于是只作自我重复。艺术家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创造力。
今日世界要求现代艺术家的,不只是对客体与主体世界作生动的反映与表现,应具有那种超乎寻常的想象、幻想和探索精神。
“摹仿自然”不是面向古人而是面向真实的社会生活。狄得罗就劝画家;“离开弄姿作态的铺子(画室),到街道、市场和公园去观察人物。”启蒙主义者:“回到自然”的口号是在相当程度上指:“回到原始生活”追求充满力量的粗犷的美。狄得罗说:”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他宁愿要哪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的美呢?诗人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论戏剧体诗》。
人是万物之灵,一切可见与未见之物,过去与未来之物,一切可知的实体和未知的虚空,莫不纳入人的实践与思索轨道。但并非每个具体的人都能感知和认识人自己和人世界的这种丰富性。
对画家来说,任何题材、形式的描画都离不开人,花鸟是“人”,山水是“人”……(表现人的思想)。但最直接而集中地体现着人的丰富性的,还是人本身。所以,要做个人物画家,他的神圣使命,首先就是发掘人的丰富性。
鲁迅曾说:“艺术家要直面血肉的人生,”“直面”需要勇气和真诚。对一切悲剧和喜剧的人生的关切和体验,对自己的意识情感的真诚的倾吐……有了这样的主体条件,才能发现人的丰富性,唯真会丰富、唯诚才会真。
表现人的丰富性意味着表现形式、手法的多样性,不解决形式的适应与创新这一关,内容的丰富性就是句空话。
现代生活在急促步伐中的青年人不大理解和欣赏笔墨意趣的刚柔、老嫩、苍润、巧拙等能表现一定的对象特征和相应的主体感受,而给人以微妙的心里满足是一种必然现象。和谐微妙的笔墨意趣可以给士大夫那颗饱经古文化陶治的高雅的心以舒适的抚摸,可是现代青年人已远不满足于这种温文尔雅的慰藉了。他们渴望了解现在与未来,渴望了解自与社会,渴望新奇的发现,渴望带点野味的刺激。对于画家,不是照搬和摹仿,也不是唯新是求(新而适应观众要求,方有价值)从寻求自己形式个性出发。紧扣住表现人这个基本目的,就一定会有成功的突破。
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 ,不慕官禄,方可以从事与画。见古今人之所长,慕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观天地之造化,来腕底之鬼神,对人方无羞愧,不求人知而天下自知。犹不矜狂,此画界有人品之真君子也。----齐白石。
无论处于怎样的境界,艺术家的人生信念都是不曾动摇过的,并且坚信生活中有真、有善、有美,而这真善美就存在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艺术家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它,并用自己独到真实的艺术语言把它揭示出来。往往这也就体现着艺术家的价值和尊严。
我深深地感到艺术创作是严肃的精神开拓,在这不允许沽名钓誉,更不允许弄虚作假,需要的只是聪颖、专心、诚实和意志。
一个画家在看出他的一系列新作中,一次又一次地在飞跃;构图更加饱满,立意更为深邃,笔墨也更加精到,参用西法而不失传统,锐意出新而不轻形神,深感自己的画路前程无量。必须一定坚持下去。
可怕的规范化;循法作画,意味着绘画艺术的某种规范化,规范化又意味着绘画发展的成熟性。规范有双重性格,可敬又可怕;因为这是创造性的果實,又是创造性的敌人。
难道“熟练”会危险吗?董其昌说:“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做到功夫纯熟,自然心手妙合,形神逼肖矣。”
即使最伟大的艺术家,一旦只凭熟练的成法创作,他的光彩也要暗淡下去。
只凭熟练技巧还可导致另一种危险--油滑。油滑是创作的大敌,古人要求“熟后生”,“熟外熟”;就是要在圆熟之后复求生涩,精巧之后复求拙稚,规矩平正之外复求粗头乱服。熟、巧、平正意味着符合程式、法度;生涩、拙稚、粗头乱服意味着跳出成法,游于规矩绳墨之外。
技巧熟练但只凭成法作画的人,他们挥笔如龙飞凤舞,纵横自如,观之如睹杂技,令人钦佩,但不令人感动,因为他没有新颖独到的思考,不过熟练而已。
墨守成法三样式--墨守古法、墨守师法、墨守已法。
墨守古法--应该要从艺术趣味和基本程式上摹制古法。不应一招一式、一笔一划的摹仿古画。
墨守师法--学生一味摹仿老师,老师一味要学生依样画葫芦。古人曰:“名师出高徒”不如“名师之下无高徒”的例子多。对老师是必须学习的,但尊师的最好行动是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果有些人赞美你,并在一个时间里掌握了你的绘画技法,而那些最有天才的将离开,找到他们自己的道路,这时你往往要开始向他们学习了;他们的青春加上从你那里学到的东西,那是一些你不再有或根本没有过的东西。到后来你会变成你的学生的学生了。
对于只知拟摹老师的学生,应当赠送石涛那句名言:“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
墨守已法--多是取得了一定成就,有了一定名声,形成了一套自己画法的画家;他们虽有精力和潜力,但没有魄力了;在既得成果和荣誉面前,不敢也不愿再探索和突破了,于是只作自我重复。艺术家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创造力。
今日世界要求现代艺术家的,不只是对客体与主体世界作生动的反映与表现,应具有那种超乎寻常的想象、幻想和探索精神。
“摹仿自然”不是面向古人而是面向真实的社会生活。狄得罗就劝画家;“离开弄姿作态的铺子(画室),到街道、市场和公园去观察人物。”启蒙主义者:“回到自然”的口号是在相当程度上指:“回到原始生活”追求充满力量的粗犷的美。狄得罗说:”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他宁愿要哪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的美呢?诗人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论戏剧体诗》。
人是万物之灵,一切可见与未见之物,过去与未来之物,一切可知的实体和未知的虚空,莫不纳入人的实践与思索轨道。但并非每个具体的人都能感知和认识人自己和人世界的这种丰富性。
对画家来说,任何题材、形式的描画都离不开人,花鸟是“人”,山水是“人”……(表现人的思想)。但最直接而集中地体现着人的丰富性的,还是人本身。所以,要做个人物画家,他的神圣使命,首先就是发掘人的丰富性。
鲁迅曾说:“艺术家要直面血肉的人生,”“直面”需要勇气和真诚。对一切悲剧和喜剧的人生的关切和体验,对自己的意识情感的真诚的倾吐……有了这样的主体条件,才能发现人的丰富性,唯真会丰富、唯诚才会真。
表现人的丰富性意味着表现形式、手法的多样性,不解决形式的适应与创新这一关,内容的丰富性就是句空话。
现代生活在急促步伐中的青年人不大理解和欣赏笔墨意趣的刚柔、老嫩、苍润、巧拙等能表现一定的对象特征和相应的主体感受,而给人以微妙的心里满足是一种必然现象。和谐微妙的笔墨意趣可以给士大夫那颗饱经古文化陶治的高雅的心以舒适的抚摸,可是现代青年人已远不满足于这种温文尔雅的慰藉了。他们渴望了解现在与未来,渴望了解自与社会,渴望新奇的发现,渴望带点野味的刺激。对于画家,不是照搬和摹仿,也不是唯新是求(新而适应观众要求,方有价值)从寻求自己形式个性出发。紧扣住表现人这个基本目的,就一定会有成功的突破。
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 ,不慕官禄,方可以从事与画。见古今人之所长,慕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观天地之造化,来腕底之鬼神,对人方无羞愧,不求人知而天下自知。犹不矜狂,此画界有人品之真君子也。----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