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沙漏想到时间的流逝,从生存想到死亡,从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想到复杂的哲学问题,而且能够对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给出一个明白易懂又略显深邃的解读,这个孩子确实不简单。如果把这段话放到一个哲学家的文章里,可能也不会有稚嫩之感,更何况是出现在一名小学生的作文里,也难怪会让人有“逆天”之感。
这说明,坚持读书、观察与思考,无论在什么样的年龄上,都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际上,这种现象说奇也奇,说不奇也不奇,自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仔细观察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大都有天真和单纯的一面,因为单纯,所以能够排除现实的纷杂,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从世间万物中抽离出核心的、本质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小学生,或者说小孩子,与哲学家们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所以,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讲出一些虽然稚嫩,但却能够令成年人拍案叫绝的话来。
问题只是在于,包括家长、老师在内的成年人,是把这些话当作笑话来听,还是认真对待,并且鼓励孩子们想得更多、讲得更多、写得更多。多数情况下,一句“你懂得什么”就足以将很多有新奇想法的孩子打回平庸的行列,先是不敢有惊人之举和惊人之言,继而是再也说不出惊人之言、做不出惊人之举。
在成年人眼里,小孩子似乎都是幼稚的,但是,著名作家三毛曾经说过一句话:“成年人最幼稚的想法就是小孩子又懂得什么。”所以,对于这个孩子而言,他最大的幸运恐怕就是遇到了一位欣赏他、鼓励他的老师。当然,现在这个欣赏鼓励他的圈子里还有了众多网友。
从网友对这篇作文的反应来看,相对于80后和90后成长时的环境而言,现在的00后、10后孩子们面临的成长环境确实宽松了很多,成长空间也大了很多,主流的声音不再是“小孩子懂什么”,而是纷纷赞叹点赞,甚至自叹不如。对待别人的创新想法,无论对方年龄如何,都能放低身段、平等看待,都能鼓励多于批评,这是一个具有活力的社会所必需的。
从这里再去反观整个社会大环境,实际上也说明,整体的创新的大环境越来越宽松,无论是想法奇特的还是穿着打扮奇特的,都能有自己的支持者,也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越是这样的环境,越能激发出各种各样的创意来,也越能促进整个社会更加的有活力。
(本文原载2018年3月8日红网)
观点运用:辩证的思维;个性的声音;阅读和思考;多元与开放;宽松与容纳;多给学生“标准答案”以外的空间;让整个社会更加有活力……
浙大医学硕士毕业卖面包,还不太赚钱,争议不断
黄晓斌,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然而,就在2013年,事情一下子“跑偏了”。当时,黄晓斌已着手办理出国读博,在准备托福考试时,他看到了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保罗教你做面包》,一个奇怪的念头萌生了——开家面包店。
趁着父母到杭州游玩,黄晓斌把开面包店的想法说了出来。毫无意外,父母惊呆了,当即提出反对——开面包店初中毕业就可以了,那你为什么要读到研究生?
面对父母的疑惑和反对,黄晓斌有自己的说法:“我读研的时候很开心,但‘研究生’不能成为我今后不开心的原因。”在他看来,人生是一段经历,任何选择都可以使这段经历充满色彩,“我学医是因为喜欢研究,但我发现自己的兴趣不一定符合科研的需要,今后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条条框框,不是我想要的。至于做医生,从读书开始就没想过,因为条条框框更多。”
从产生想法到做出决定,黄晓斌只用了几天时间。之后,他买了一台烤箱放在实验室,开始研究面粉、水、盐、糖以及酵母的比例。当然,他的酵母菌都是自己培養的。从此,实验室时常飘出面包的香味,黄晓斌要做面包的消息也在校园里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人跑到实验室吃他做的面包。2015年3月,黄晓斌的第一家面包店在港湾家园一个只有20平方米的铺面里开业了。后来,黄晓斌开出了第二家店,一些创业项目陆续找他合作。目前,黄晓斌还给绿城和阿里巴巴旗下的两所学校供应面包。
黄晓斌自称没想过赚大钱,也不想做连锁,他希望自己的每家店都有趣、有特色。“我是个自我的人,同时也可能是自私的。”他说,“按理,父母培养我这么多年,我应该找一份让他们满意的工作,好好孝敬他们。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孩子对于父母,应该也是独立的个体吧。”
黄晓斌觉得,自己谈不上成功,因为开店没赚到什么钱;自己也不算失败,因为积累了很多经验,为今后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如果能重新选择,我还是会去做面包。”
3月17日,杭州日报官方微信推送和官方微博发布了黄晓斌放弃医学专业开面包店的故事。网友对黄晓斌开面包店所持的观点,可谓泾渭分明。一派观点认为,为了培养一名医学硕士研究生,国家、父母都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黄晓斌放弃专业,属于“浪费了宝贵的公共教育资源”。如网友“深海小豚鼠”所说“:将心比心,别说什么‘行行出状元’,如果你是他父母,你还会这么说吗?”而另一派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走向的权利,黄晓斌的决定应该被尊重——如黄晓斌的学弟,浙大临床医学五年制大二男生王非凡所说:“我认为是个人选择问题,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黄晓斌浪费国家资源或父母心血的看法是很偏激的。人们大可忽略黄晓斌身上‘浙大’‘医学生’等标签,将他的选择看成一个青年的自我觉醒。当他选择自己所爱的生活方式时,我们需要去阻止吗?”而网友“a-Fundi”说:“有些东西不能量化衡量。人的一生若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难道不是一件很牛的事情吗?读书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的过程!读书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可以选择。”
如今,黄晓斌的面包店照常经营着,“医学院有个师哥毕业后开面包店”的故事仍在浙大校园中流传,而关于黄晓斌放弃专业、选择做面包的争议,仍然在继续……
那么,你怎样看呢?
(资料来源:《杭州日报》、澎湃新闻)
这说明,坚持读书、观察与思考,无论在什么样的年龄上,都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际上,这种现象说奇也奇,说不奇也不奇,自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仔细观察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大都有天真和单纯的一面,因为单纯,所以能够排除现实的纷杂,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从世间万物中抽离出核心的、本质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小学生,或者说小孩子,与哲学家们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所以,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讲出一些虽然稚嫩,但却能够令成年人拍案叫绝的话来。
问题只是在于,包括家长、老师在内的成年人,是把这些话当作笑话来听,还是认真对待,并且鼓励孩子们想得更多、讲得更多、写得更多。多数情况下,一句“你懂得什么”就足以将很多有新奇想法的孩子打回平庸的行列,先是不敢有惊人之举和惊人之言,继而是再也说不出惊人之言、做不出惊人之举。
在成年人眼里,小孩子似乎都是幼稚的,但是,著名作家三毛曾经说过一句话:“成年人最幼稚的想法就是小孩子又懂得什么。”所以,对于这个孩子而言,他最大的幸运恐怕就是遇到了一位欣赏他、鼓励他的老师。当然,现在这个欣赏鼓励他的圈子里还有了众多网友。
从网友对这篇作文的反应来看,相对于80后和90后成长时的环境而言,现在的00后、10后孩子们面临的成长环境确实宽松了很多,成长空间也大了很多,主流的声音不再是“小孩子懂什么”,而是纷纷赞叹点赞,甚至自叹不如。对待别人的创新想法,无论对方年龄如何,都能放低身段、平等看待,都能鼓励多于批评,这是一个具有活力的社会所必需的。
从这里再去反观整个社会大环境,实际上也说明,整体的创新的大环境越来越宽松,无论是想法奇特的还是穿着打扮奇特的,都能有自己的支持者,也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越是这样的环境,越能激发出各种各样的创意来,也越能促进整个社会更加的有活力。
(本文原载2018年3月8日红网)
观点运用:辩证的思维;个性的声音;阅读和思考;多元与开放;宽松与容纳;多给学生“标准答案”以外的空间;让整个社会更加有活力……
浙大医学硕士毕业卖面包,还不太赚钱,争议不断
黄晓斌,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然而,就在2013年,事情一下子“跑偏了”。当时,黄晓斌已着手办理出国读博,在准备托福考试时,他看到了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保罗教你做面包》,一个奇怪的念头萌生了——开家面包店。
趁着父母到杭州游玩,黄晓斌把开面包店的想法说了出来。毫无意外,父母惊呆了,当即提出反对——开面包店初中毕业就可以了,那你为什么要读到研究生?
面对父母的疑惑和反对,黄晓斌有自己的说法:“我读研的时候很开心,但‘研究生’不能成为我今后不开心的原因。”在他看来,人生是一段经历,任何选择都可以使这段经历充满色彩,“我学医是因为喜欢研究,但我发现自己的兴趣不一定符合科研的需要,今后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条条框框,不是我想要的。至于做医生,从读书开始就没想过,因为条条框框更多。”
从产生想法到做出决定,黄晓斌只用了几天时间。之后,他买了一台烤箱放在实验室,开始研究面粉、水、盐、糖以及酵母的比例。当然,他的酵母菌都是自己培養的。从此,实验室时常飘出面包的香味,黄晓斌要做面包的消息也在校园里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人跑到实验室吃他做的面包。2015年3月,黄晓斌的第一家面包店在港湾家园一个只有20平方米的铺面里开业了。后来,黄晓斌开出了第二家店,一些创业项目陆续找他合作。目前,黄晓斌还给绿城和阿里巴巴旗下的两所学校供应面包。
黄晓斌自称没想过赚大钱,也不想做连锁,他希望自己的每家店都有趣、有特色。“我是个自我的人,同时也可能是自私的。”他说,“按理,父母培养我这么多年,我应该找一份让他们满意的工作,好好孝敬他们。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孩子对于父母,应该也是独立的个体吧。”
黄晓斌觉得,自己谈不上成功,因为开店没赚到什么钱;自己也不算失败,因为积累了很多经验,为今后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如果能重新选择,我还是会去做面包。”
3月17日,杭州日报官方微信推送和官方微博发布了黄晓斌放弃医学专业开面包店的故事。网友对黄晓斌开面包店所持的观点,可谓泾渭分明。一派观点认为,为了培养一名医学硕士研究生,国家、父母都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黄晓斌放弃专业,属于“浪费了宝贵的公共教育资源”。如网友“深海小豚鼠”所说“:将心比心,别说什么‘行行出状元’,如果你是他父母,你还会这么说吗?”而另一派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走向的权利,黄晓斌的决定应该被尊重——如黄晓斌的学弟,浙大临床医学五年制大二男生王非凡所说:“我认为是个人选择问题,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黄晓斌浪费国家资源或父母心血的看法是很偏激的。人们大可忽略黄晓斌身上‘浙大’‘医学生’等标签,将他的选择看成一个青年的自我觉醒。当他选择自己所爱的生活方式时,我们需要去阻止吗?”而网友“a-Fundi”说:“有些东西不能量化衡量。人的一生若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难道不是一件很牛的事情吗?读书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的过程!读书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可以选择。”
如今,黄晓斌的面包店照常经营着,“医学院有个师哥毕业后开面包店”的故事仍在浙大校园中流传,而关于黄晓斌放弃专业、选择做面包的争议,仍然在继续……
那么,你怎样看呢?
(资料来源:《杭州日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