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的发展出路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更合理,怎么管更科学,城乡一体化如何加快实现,农民的幸福指数怎样进一步提高,这些一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关注寻求破解的“三农”课题。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命名的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共整合33个行政村12747户,总投资33.04亿元,规划建筑面积209.7万m2,可容纳5.4万人居住。流转土地1700km2,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社区内规划建设了教育、医疗、商贸、餐饮等配套设施。在两年多的建设实践中他们克难攻坚,大胆创新,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初步经验。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村社区;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1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意义
1.1 滑县产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区域面积1814km2,耕地13万km2,辖12乡10镇和1个产业集聚区,1019个行政村,总人口133万,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被确定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33万t,连续20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蝉联全国唯一粮食生产先进“九连冠”,素有“豫北粮仓”之称。县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确定为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省批规划面积24.2km2,目前建成區面积13km2,代管3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4万人,从业人员7.2万人。污水处理厂、综合服务中心、质检中心、研发中心、职教中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敬老院以及现代化住宅小区等一应俱全,完善的配套服务,初步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集一转”目标,被评为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
1.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意义
滑县现阶段虽在农业上尤其是粮食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综合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传统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对财政贡献率比较低,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不够大,特别是农民增收比较缓慢,还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三农”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差别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高;单户分散经营,农机具重复投资,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偏高;种植模式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耕作粗放,土地整体产出效益偏低。近年来,农村面貌虽然有所改观,但还比较落后。村庄规划不到位,多数住房还比较简陋,住户分散零乱、一户多宅、空心村等问题比较突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农民就医、就学、购物难度较大;农民绝大多数对土地依赖性大,但单靠种地收入甚微。
如何尽快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滑县产业集聚区根据中央和省、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紧紧结合当地实际,围绕加快实现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目标,通过整合土地、整合村庄,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农村社区,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的难题。探索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2.1科学规划高起点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强化适度超前意识,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追求实用性与审美的协调统一。在广泛征求民意、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房屋建设用地、道路、给排水、公共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根据农村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对锦和新城规划设计了独院、多层、高层住宅、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居住用房,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序合并的原则,计划用两年的时间,采取先建设后搬迁的方法,陆续完成对33个行政村的整体搬迁。
2.2 广泛宣传求共识
采取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民讨论、算账对比、示范带动等方法,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改善自身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对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从加强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入手,消除畏难情绪和怕得罪人的思想,带头并动员亲属子女提前搬迁,引导群众自愿搬迁。通过宣传发动使广大群众改变了传统的恋家守旧观念,认识到将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益处,主动提前拆除自己现住的房屋,积极支持村庄整合,全部申请入住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社区。
2.3 民主决策聚民心
集聚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村庄合并安置办公室,从逐村调查、登记造册、住房规划设计到制订奖励办法等,坚持公开透明、民主协商,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确保村庄整合工作顺利有序实施,组织人员对33个行政村逐村调查摸底。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上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集聚区实际,制订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并邀请县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领导和县建设、规划、土地、房管、新农办等有关部门对《奖励办法》进行系统论证,确保其注重民生上更具可操作性;同时,通过召开村支部书记会、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从村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扩大到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对房屋拆迁、奖励办法、安置与建设、入住办法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奖励办法》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最终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并得以通过实施。
2.4 政策鼓励促进度
切实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响应农村社区建设,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先后有69%的农户申请入住多层、高层楼房,有31%的农户申请入住连排独院。对主动拆迁的农户,按原宅基和房屋面积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子女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均可享受区内优惠政策。住房安置坚持“一户一宅”的分配原则,新批未建的宅基地,按多层住宅安排;一户有两处以上宅基且不够分户条件的安排一处住宅,多余宅院评估后现金支付给农户;对应安置宅院,而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的农户,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对先行拆除的农户,给予3元/m2的拆迁过渡费,过渡期为6个月。为了让被拆迁户在生活上不受大的影响,为他们购买了45万余元的生活用品。 2.5 村地整合上规模
产业集聚区所辖的33个村进行拆建合并,对农民按户承包、分散耕作的土地通过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为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和力度,由政府主导成立新鑫田园开发公司,按照“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对区内1700km2土地全部流转,实行规模经营,高标准规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植入农业旅游业,适当发展生态养殖业,与集聚区的农产品加工园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布局分为核心区、粮食改革试验区、花木产业带、养殖区四个部分。核心区由生产观光区、生态休闲区、管理服务区组成,规划面积167km2;粮食改革试验区规划面积960km2;花木产业带规划面积480km2;养殖区规划面积60km2。该示范园区预计总投资5.8亿元,国家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资金已到位4亿元,园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预计两年内可全部建成。
2.6 多元筹资破瓶颈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成为最大难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多方整合筹集资金。
2.6.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决定》,赋予产业集聚区独立行使县级管理权限,财政独立,封闭运行,对区内形成的税收、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收入全部用于集聚区建设。同时,县财政还努力调整支出结构,全力筹集资金支持锦和新城建设。截至目前,县、区财政共直接投入资金6.9亿元。
2.6.2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建设、交通、林业等项目资金整合,共筹措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
2.6.3积极争取银行贷款。主动与银信部门沟通协调,积极申报项目贷款,到位银行贷款4.07亿元。
2.6.4统筹使用电力、通信、广电、天然气等国有企业资金1.5亿元。
2.6.5吸纳社会投资2.57亿元。
2.6.6农民自筹住宅建设资金4.26亿元。
2.6.7其他渠道筹资5.85亿元。
2.7 增加收入为根本
2.7.1保障群众土地收益不减少。新鑫田园开发公司对流转的土地以每公顷每年8250kg小麦的市场价格支付农民租金,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收益不减少。
2.7.2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7.2.1鼓励农民到区内企业就业。依托裳华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专业技能培训,安排在区内企业上班,实现就近就业。对在区内企业就业的社区农民,前6个月除企业发放工资外,集聚区为每人每月再补助200元。
2.7.2.2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运输业、建筑业等措施,进一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2.7.2.3充分利用商业一条街和增设公益岗位,积极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2.7.2.4组织外出务工,实现农民增收。
2.7.2.5引导农民到农业园区承包经营或就业。支持农民到现代农业示范园承包经营高效农业;鼓励有种植经验的农民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就业。
2.7.3增加社会保障项目。集聚区为全体社区农民参加城乡养老保险,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还为区内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再发放200元的养老补贴。为全体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每年为区内老人免费体检一次。投资16600万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3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保障了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并接受良好教育。2011年起对在县内职高、普高就读的社区农民子女,每人每年资助500~1000元,对新入校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50000元,对考入高校的困难家庭子女,优先就高享受“金秋助学金”。
2.8 管理创新是动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面临由分散居住的农村到集中居住的社区管理模式的转变,如何实现规模管理,只有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在对社区党务政务管理上采取城市社区化管理模式,设立1个社区党总支,以小区为单位分设6个党支部,党支部下设片区党小组、楼宇党小组、商业网点党小组和行业协会党小组等;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参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凡涉及社区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建立了党支部联提,党工委、党总支联审,党总支、支委、居委联席会联议,党员代表、农民代表联定的“四联共议”决策程序和办法。同时完善妇联、计生、志愿者、红白理事会等群团及民间自治组织,通过村民自治实行日常管理。在对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管理上。建立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民政救助、信访稳定、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综治民调等便民服务窗口;对供水、供电、安保、保洁、绿化和公共设施维护等物业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管理服务。集聚区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实现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形成了社区和社区内各单位共驻共建的良好格局。
3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1 土地资源有效集约
村庄整合建成新型农村社区,由原来的占地633km2减少到262km2,节约土地372km2,既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空间,又有效控制了农村宅基地的无序扩张,实现了用地集约、居住集聚、效益集显。
3.2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土地整合后,通过土地流转,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提高了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彻底解放出来,由过去的单一种地收入转变为从事多行业、多渠道的增收,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整合前2009年的4910元提高到2011年的11000元。 3.3 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锦和新城完备的城市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全方位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让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近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富足的收入让农民衣食无忧、生活愉悦。
3.4 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型农村社区打破了原有的村庄建制和居住格局,因土地、宅基纠纷和宗族派系引发的矛盾基本消除,构建了新的邻里关系。管委会专门成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办公室,社区文明意识和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5 促进 “三化”协调发展
农民集中入住新型农村社区,推动了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加快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土地的集约、劳动力的解放,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加快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土地的有序流转、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加快推进了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4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尽管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给予大力支持,但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指标偏少,无法满足城镇化提升需要;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在政策上、价格上不同步,集体土地出转受限较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农村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进入市场拍卖,农民利益受损,减缓了城镇化进程;集体土地不能交易、抵押、融资,土地要素没有激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不够清晰、具体,操作性、针对性不强,拉动农村社区建设乏力;建议上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增加用地指标,建立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明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有效制止乱占土地违法行为。
4.2 建设资金匮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尤其是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规模较大,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自身财力严重不足,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微不足道;信贷政策所限,对农村社区建设融资支持较少。建议上级政府加大對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协调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向农村社区倾斜,调整信贷政策,放宽对农村社区建设信贷投资规模。
4.3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集聚区目前享受副县级规格,与有关职能部门协调乏力,尤其是与市里有关职能部门在上报项目审批上不对口、不衔接,影响办事效率。机关管理人员编制数额较少,引进高端管理人员难度较大。建议上级提高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规格,提高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能力和办事效率。同时增加机关管理人员编制,协调推进高科技人才引进工作。
4.4 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新型农村社区在管理上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取,目前对一期工程结束后迁入的部分村民所采取的一些管理办法,也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二期工程建成33个村全部迁入后管理面临诸多难题,管理模式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集聚区将对农村社区管理继续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建议上级政府研究出台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并及时莅临指导,以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科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35.
[2]米东升.新农村建设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谢赤,孙柏,王首阳.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4]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王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J].农技服务,2010(10).
[6]覃柱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广西农学报,2007(02).
[7]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整理研究[J].安徽农学报,2006(12).
[8]喻晓社.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农村、农业、农民,2006(05).
[9]满海峰,朱丽献.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思考,2006(35).
[10]王文娟.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J].湖南农业,2006(02).
[11]刘明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是发展生产[J].农村工作通讯,2006(05).
[12]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济,2006(03).
[13]韩俊.建设新农村钱从哪里来[N].瞭望新闻周刊,2006-1-30.
[14]韩俊.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剩余并存[J].职业教育,2007(15).
作者简介:董莹(1984-),女,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村社区;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1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意义
1.1 滑县产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区域面积1814km2,耕地13万km2,辖12乡10镇和1个产业集聚区,1019个行政村,总人口133万,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被确定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33万t,连续20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蝉联全国唯一粮食生产先进“九连冠”,素有“豫北粮仓”之称。县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确定为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省批规划面积24.2km2,目前建成區面积13km2,代管3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4万人,从业人员7.2万人。污水处理厂、综合服务中心、质检中心、研发中心、职教中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敬老院以及现代化住宅小区等一应俱全,完善的配套服务,初步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集一转”目标,被评为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
1.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意义
滑县现阶段虽在农业上尤其是粮食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综合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传统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对财政贡献率比较低,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不够大,特别是农民增收比较缓慢,还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三农”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差别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高;单户分散经营,农机具重复投资,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偏高;种植模式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耕作粗放,土地整体产出效益偏低。近年来,农村面貌虽然有所改观,但还比较落后。村庄规划不到位,多数住房还比较简陋,住户分散零乱、一户多宅、空心村等问题比较突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农民就医、就学、购物难度较大;农民绝大多数对土地依赖性大,但单靠种地收入甚微。
如何尽快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滑县产业集聚区根据中央和省、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紧紧结合当地实际,围绕加快实现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目标,通过整合土地、整合村庄,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农村社区,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的难题。探索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2.1科学规划高起点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强化适度超前意识,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追求实用性与审美的协调统一。在广泛征求民意、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房屋建设用地、道路、给排水、公共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根据农村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对锦和新城规划设计了独院、多层、高层住宅、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居住用房,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序合并的原则,计划用两年的时间,采取先建设后搬迁的方法,陆续完成对33个行政村的整体搬迁。
2.2 广泛宣传求共识
采取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民讨论、算账对比、示范带动等方法,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改善自身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对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从加强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入手,消除畏难情绪和怕得罪人的思想,带头并动员亲属子女提前搬迁,引导群众自愿搬迁。通过宣传发动使广大群众改变了传统的恋家守旧观念,认识到将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益处,主动提前拆除自己现住的房屋,积极支持村庄整合,全部申请入住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社区。
2.3 民主决策聚民心
集聚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村庄合并安置办公室,从逐村调查、登记造册、住房规划设计到制订奖励办法等,坚持公开透明、民主协商,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确保村庄整合工作顺利有序实施,组织人员对33个行政村逐村调查摸底。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上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集聚区实际,制订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并邀请县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领导和县建设、规划、土地、房管、新农办等有关部门对《奖励办法》进行系统论证,确保其注重民生上更具可操作性;同时,通过召开村支部书记会、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从村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扩大到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对房屋拆迁、奖励办法、安置与建设、入住办法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奖励办法》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最终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并得以通过实施。
2.4 政策鼓励促进度
切实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响应农村社区建设,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先后有69%的农户申请入住多层、高层楼房,有31%的农户申请入住连排独院。对主动拆迁的农户,按原宅基和房屋面积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子女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均可享受区内优惠政策。住房安置坚持“一户一宅”的分配原则,新批未建的宅基地,按多层住宅安排;一户有两处以上宅基且不够分户条件的安排一处住宅,多余宅院评估后现金支付给农户;对应安置宅院,而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的农户,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对先行拆除的农户,给予3元/m2的拆迁过渡费,过渡期为6个月。为了让被拆迁户在生活上不受大的影响,为他们购买了45万余元的生活用品。 2.5 村地整合上规模
产业集聚区所辖的33个村进行拆建合并,对农民按户承包、分散耕作的土地通过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为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和力度,由政府主导成立新鑫田园开发公司,按照“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对区内1700km2土地全部流转,实行规模经营,高标准规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植入农业旅游业,适当发展生态养殖业,与集聚区的农产品加工园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布局分为核心区、粮食改革试验区、花木产业带、养殖区四个部分。核心区由生产观光区、生态休闲区、管理服务区组成,规划面积167km2;粮食改革试验区规划面积960km2;花木产业带规划面积480km2;养殖区规划面积60km2。该示范园区预计总投资5.8亿元,国家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资金已到位4亿元,园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预计两年内可全部建成。
2.6 多元筹资破瓶颈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成为最大难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多方整合筹集资金。
2.6.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决定》,赋予产业集聚区独立行使县级管理权限,财政独立,封闭运行,对区内形成的税收、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收入全部用于集聚区建设。同时,县财政还努力调整支出结构,全力筹集资金支持锦和新城建设。截至目前,县、区财政共直接投入资金6.9亿元。
2.6.2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建设、交通、林业等项目资金整合,共筹措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
2.6.3积极争取银行贷款。主动与银信部门沟通协调,积极申报项目贷款,到位银行贷款4.07亿元。
2.6.4统筹使用电力、通信、广电、天然气等国有企业资金1.5亿元。
2.6.5吸纳社会投资2.57亿元。
2.6.6农民自筹住宅建设资金4.26亿元。
2.6.7其他渠道筹资5.85亿元。
2.7 增加收入为根本
2.7.1保障群众土地收益不减少。新鑫田园开发公司对流转的土地以每公顷每年8250kg小麦的市场价格支付农民租金,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收益不减少。
2.7.2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7.2.1鼓励农民到区内企业就业。依托裳华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专业技能培训,安排在区内企业上班,实现就近就业。对在区内企业就业的社区农民,前6个月除企业发放工资外,集聚区为每人每月再补助200元。
2.7.2.2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运输业、建筑业等措施,进一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2.7.2.3充分利用商业一条街和增设公益岗位,积极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2.7.2.4组织外出务工,实现农民增收。
2.7.2.5引导农民到农业园区承包经营或就业。支持农民到现代农业示范园承包经营高效农业;鼓励有种植经验的农民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就业。
2.7.3增加社会保障项目。集聚区为全体社区农民参加城乡养老保险,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还为区内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再发放200元的养老补贴。为全体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每年为区内老人免费体检一次。投资16600万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3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保障了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并接受良好教育。2011年起对在县内职高、普高就读的社区农民子女,每人每年资助500~1000元,对新入校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50000元,对考入高校的困难家庭子女,优先就高享受“金秋助学金”。
2.8 管理创新是动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面临由分散居住的农村到集中居住的社区管理模式的转变,如何实现规模管理,只有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在对社区党务政务管理上采取城市社区化管理模式,设立1个社区党总支,以小区为单位分设6个党支部,党支部下设片区党小组、楼宇党小组、商业网点党小组和行业协会党小组等;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参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凡涉及社区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建立了党支部联提,党工委、党总支联审,党总支、支委、居委联席会联议,党员代表、农民代表联定的“四联共议”决策程序和办法。同时完善妇联、计生、志愿者、红白理事会等群团及民间自治组织,通过村民自治实行日常管理。在对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管理上。建立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民政救助、信访稳定、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综治民调等便民服务窗口;对供水、供电、安保、保洁、绿化和公共设施维护等物业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管理服务。集聚区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实现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形成了社区和社区内各单位共驻共建的良好格局。
3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1 土地资源有效集约
村庄整合建成新型农村社区,由原来的占地633km2减少到262km2,节约土地372km2,既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空间,又有效控制了农村宅基地的无序扩张,实现了用地集约、居住集聚、效益集显。
3.2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土地整合后,通过土地流转,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提高了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彻底解放出来,由过去的单一种地收入转变为从事多行业、多渠道的增收,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整合前2009年的4910元提高到2011年的11000元。 3.3 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锦和新城完备的城市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全方位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让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近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富足的收入让农民衣食无忧、生活愉悦。
3.4 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型农村社区打破了原有的村庄建制和居住格局,因土地、宅基纠纷和宗族派系引发的矛盾基本消除,构建了新的邻里关系。管委会专门成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办公室,社区文明意识和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5 促进 “三化”协调发展
农民集中入住新型农村社区,推动了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加快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土地的集约、劳动力的解放,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加快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土地的有序流转、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加快推进了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4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尽管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给予大力支持,但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指标偏少,无法满足城镇化提升需要;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在政策上、价格上不同步,集体土地出转受限较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农村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进入市场拍卖,农民利益受损,减缓了城镇化进程;集体土地不能交易、抵押、融资,土地要素没有激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不够清晰、具体,操作性、针对性不强,拉动农村社区建设乏力;建议上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增加用地指标,建立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明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有效制止乱占土地违法行为。
4.2 建设资金匮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尤其是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规模较大,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自身财力严重不足,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微不足道;信贷政策所限,对农村社区建设融资支持较少。建议上级政府加大對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协调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向农村社区倾斜,调整信贷政策,放宽对农村社区建设信贷投资规模。
4.3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集聚区目前享受副县级规格,与有关职能部门协调乏力,尤其是与市里有关职能部门在上报项目审批上不对口、不衔接,影响办事效率。机关管理人员编制数额较少,引进高端管理人员难度较大。建议上级提高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规格,提高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能力和办事效率。同时增加机关管理人员编制,协调推进高科技人才引进工作。
4.4 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新型农村社区在管理上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取,目前对一期工程结束后迁入的部分村民所采取的一些管理办法,也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二期工程建成33个村全部迁入后管理面临诸多难题,管理模式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集聚区将对农村社区管理继续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建议上级政府研究出台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并及时莅临指导,以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科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35.
[2]米东升.新农村建设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谢赤,孙柏,王首阳.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4]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王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J].农技服务,2010(10).
[6]覃柱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广西农学报,2007(02).
[7]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整理研究[J].安徽农学报,2006(12).
[8]喻晓社.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农村、农业、农民,2006(05).
[9]满海峰,朱丽献.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思考,2006(35).
[10]王文娟.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J].湖南农业,2006(02).
[11]刘明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是发展生产[J].农村工作通讯,2006(05).
[12]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济,2006(03).
[13]韩俊.建设新农村钱从哪里来[N].瞭望新闻周刊,2006-1-30.
[14]韩俊.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剩余并存[J].职业教育,2007(15).
作者简介:董莹(1984-),女,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