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手稿,比诺贝尔奖离我们更近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ewgolv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文学界比较淡定,评价比较恰当,但社会其他层面倒众口喧腾,莫衷一是。随之而产生的诺奖效应也快速显现,比如莫言是至今不用电脑写作的少数“古典派”作家之一,他给出版社或杂志社的手稿很多,题赠亲朋好友的书法作品也很多,现在都被某些人视作可囤积爆炒的奇货。有媒体报道,莫言作品手稿一夜之间飙升至百万元,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陈子善:这个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可理解的。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中国籍作家一直无缘问鼎诺贝尔的记录,这是零的突破,意义重大。因此,各界作出热烈反应,理所当然。文学评论界不也纷纷表态,各抒己见吗?旧书商闻风而动,炒卖莫言手稿也就可以想见了。毕竟莫言还是至今仍然不用电脑写作的少数作家之一,还有手稿可以炒作,否则,想炒作也无从炒起,机不可失啊。但我感到惊讶的是:一,莫言竟有那么多手稿未能妥善保存而流散在外,大概他本人也没有想到吧?四年前,我在香港与莫言一起开会,与他讨论过他的作品集的装帧问题,遗憾未能谈及手稿,否则,我可向他提供一些建议。二,没想到莫言的手稿一下子被炒得那么高,炒作难免,但应该有个限度,超出了这个度,其实际效果如何,就是另一回事了。一篇手稿一夜之间飙升至百万元之巨,那就十分离谱,恐怕不会有人问津。
  从艺术市场看,通常情况下,已经去世的作家,其手稿是比较有收藏价值的,在世的作家一般没人炒作,是不是这样?
  陈子善:已经去世的有成就的作家的手稿,近年来一直受到追捧,拍卖行情不断攀升。鲁迅健在时,他的杂文手稿被摊贩拿来包大饼油条,根本不当回事;而现在他的手稿,哪怕只是一张小纸片,也早已价值连城,绝大部分被国家珍藏了。这里有两个先决条件不能缺一,首先是已经去世,也即这位作家不可能再写作了,流通领域一旦出现其手稿就备受关注,因为物以稀为贵,卖出一件就缺少一件;其次是这位作家必须真的是有文学成就的,不但受到文学史家推崇,一般读者也都知道其大名,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巴金、沈从文、张爱玲等等。虽已去世但文学成就不高、文学史很少提到的作家的手稿,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和大学图书馆也许还会收藏,以供研究之需,但收藏界往往会认为其影响不大、价值不高而遭到冷落。至于健在的作家,哪怕是得了国内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知名作家,其手稿通常鲜有人关注,因为他还在写作,因为他进入流通领域的手稿未必是他的代表作品。这次莫言确实是例外,原因就在于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看莫言的书法作品是有些文人气息的,自由散淡,无矫饰,无强悍,作为艺术品进入流通领域不会有太大的疑问,但他的书稿,在书写过程中,受情节人物的驱动,一路写来比较随意或匆忙,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价值呢?据说他与四川一个作者合作了一部电影连续剧,但没有拍,获奖后,这部手稿一下子涨到120万元。
  陈子善:我曾经说过,作家手稿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校勘家据以校书,研究家据以探索创作心路,写作者据以揣摩‘不应该那么写’的技巧,书法爱好者可欣赏书艺,收藏家自把它作为文物,古董商则拿它倒卖换钱。”对莫言的手稿大概也可作如是观,把其中的“古董商”改为“今董商”即可。我同意你的看法,莫言的毛笔字自有其个人风格。但他的手稿是否都能以书法作品视之,恐怕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即便某部作品存在这样那样不足,如果确实在书法上有其特色,仍不妨以书法作品视之。
  这些年来,刘半农、张元济、胡适、郁达夫等文化名人的手稿在拍卖会上频频露面,并拍出高价,周作人的手稿曾经358万创下最高记录,您认为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手稿会以怎样的行情走下去呢?
  陈子善:在我看来,只要经济不发生大的波动,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的手稿,包括各种体裁的著作、题跋、书信和日记手稿等等,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行情,会继续上涨。理由很简单,研究界、收藏界乃至爱好文学的普通读者已越来越认识到手稿的多种价值,也即在某种程度上已对此达成“共识”,这样,行情看涨就势所必然了。
  您是研究张爱玲的专家,张的手稿在中国大陆艺术市场上出现过吗?有没有人伪造过她的手稿?
  陈子善:张爱玲的手稿流传在外很少,前期手稿绝大部分散失,后期手稿主要保存在两个地方:一,出版其作品的台湾皇冠出版社;二,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处。但是,去年秋天在香港拍卖了张爱玲《<张看>自序》手稿,今年夏天在北京再次拍卖这份手稿,价格已翻了好几倍。我看过这份手稿,共11页,钢笔书写,一气呵成。另外,张爱玲的书信也已在香港和北京拍买过数次了。据我所知,至今还没有发现有人伪造她的手稿。
  您认为文化名人的手稿最好的归宿在私人手里好呢,还是在国家纪念馆里好呢?
  陈子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从理论上讲,作家、学者的手稿由国家相关机构,如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学馆、纪念馆保存比较理想,保存条件也比较好。我1980年代初到北京图书馆查阅郁达夫《毁家诗记》手稿,手续严格,阅览时要带白手套,摘抄时不能使用钢笔、圆珠笔,只能用铅笔,等等。但是,不是没有问题,“侯门一入深似海”,今天要查阅公家收藏的手稿有种种复杂甚至苛刻的限制,很不方便。反而私家的收藏,如果知道研究者真正需要参考,往往会乐意提供帮助。所以,我认为手稿和书刊一样,公家收藏和私家收藏应该并存,应可互补。
  过去中国作家对自己的手稿不大重视,文化机构也屡屡被曝将作家手稿和捐赠图书当废纸卖的新闻。这说明了什么?后来作家换笔了,也对手稿重视起来了,上海作家协会对作家征集手稿,好像也不很顺利。
  陈子善:过去许多当代作家确实对自己的手稿不大重视;文化机构,如出版社之类将作家手稿随意处理也时有所闻,现在市面上流通的不少作家手稿,包括莫言的手稿,不都是这样流散出去的吗?这说明作家本人和相关机构都缺乏史料意识,未能充分意识到手稿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当然也有经济价值)。不过,这种状况现在已在改变,作家们已开始重视自己的手稿,都在考虑或着手安排如何使自己的手稿将来有一个合理的归宿。当然,有关单位征集作家手稿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水到才渠成,欲速则不达。
  据您在国外访书的经历及对历史现象的研究看,外国著名作家的手稿是否也进入了流通渠道,并形成专题收藏家群体?
  陈子善:国外早就有人专门收藏和研究著名作家的手稿,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所谓“文本发生学”就是针对手稿而言的,手稿研究已成为作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手稿拍卖也一直是国外大拍卖行的热门项目,几乎每年都有名家手稿上拍。此外,影印出版手稿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内地也已重视这项工作,除了鲁迅手稿已经全部影印外,周作人、茅盾、巴金、老舍等重要作家的手稿都在陆续影印出版,当代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也已出版了手稿影印本。总之,对作家手稿,收藏、拍卖、影印、研究等项工作,国内外都已经十分重视。
  您是如何处理自己手稿的?在国外你购买过作家手稿吗?
  陈子善:我也至今不用电脑写作,所以手稿一大堆,从草稿到誊录稿都有,杂乱无章,还未考虑如何处理。我1997年在日本东京神保町为上海鲁迅纪念馆购买过鲁迅1936年3月20日致内山完造的一页信,至今引为得意。我不专门收藏手稿,但在香港以比较便宜的价格购买过诗人曹辛之、周策纵等位的手稿。我还收藏了周作人、郁达夫、台静农、张爱玲、黄裳等著名作家的手稿(包括书信)。
  另一个与手稿和图书有关的问题:中国好像也没有使用及收藏藏书票的气氛和传统,您在这方面收获颇丰,能让大家分享这方面的欣喜与经验吗?
  陈子善:藏书票作为藏书印记,与中国的藏书章性质、用途相似,但确实是舶来品,进入中国的历史才一百多年。至今收藏藏书票只是小众的爱好,但已在中国形成一个虽然规模不大却比较固定的收藏群体。就上海而言,已有交流藏书票的刊物和定期的藏书票展览。香港、台湾和上海都有收藏国外著名藏书票作者的藏家,譬如塞维林的藏书票,上海有几位藏家的收藏就相当可观。我个人以前致力于收藏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藏书票,如叶灵风、施蛰存、巴金、曹辛之、范用等位的藏书票,我都收藏,但近年来由于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原因,这个爱好未能保持。
其他文献
“我们建议长期持有,澳洲房产市场(历史上)7-10年翻一番,房产周期过去之后,房产价值就已经翻倍了。”  澳大利亚因房地产市场稳定, 回报率高而逐渐成为中国人投资的热点。澳大利亚房产已有100多年历史,市场发展稳定,历史数据表明房产价格每7-10年平均翻一番。政府鼓励投资房产,当地人一直进行稳健的房产投资,政府提供了“负扣税”和“免印花税”的各种优惠政策帮助买新房的投资者。  近日,《澳大利亚人》
期刊
艺术财富江湖,水流湍急,“翟帅”是个耍得不错的宝,角色不很显赫,却也有名有利。他靠的不是拼爹,而是几十年的摸爬滚打,是香港人特有的兢兢业业。这样的人,即便已经跻身亿万身家的俱乐部了,仍会出得了殿堂,下得了茅屋。  我注意到翟健民,是在2005年。那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现场,翟健民以1.15亿港元斩获“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据说,那天他是为客户拍下了这件宝物,可是谁也闹不明白他是为自
期刊
艺术市场看跌,相当于一个人进了医院,不管为什么进去的,种种问题就会一起袭来。  市场成交量跌了,大家紧张,满城尽带惴惴不安——艺术品市场会大跌吗?还会跌多少?会止跌吗?哪些品种降度会最大?下跌是抄底良机吗?我该歇手还是该继续买?  问题一个接一个,正如上涨时,同样地惴惴不安。波动,向来对应着人性的贪婪和恐惧。  量价齐跌并不可怕,只是我们需要询问的是,在这个大幅度调整的年份,在这个下跌的过程中,还
期刊
周春芽告别了自己最擅长的“桃花”,选择了中国“园林”这一新题材作为下一阶段探索的起点。“我未来一部分题材会画中国园林。园林是一个人工化的风景,但是它取材是自然的。它是中国的一个特点,全世界其他地方没有,有可能你画出来以后就成为你一个独特的东西。”  10月28日下午,上海郊区马陆葡萄园附近骤然车水马龙,一众艺术圈的大藏家、艺术家、拍卖行老板、资深经纪人、策展人、时尚明星以及各路媒体齐聚于嘉定,在水
期刊
当一个年过五十,头发花白,带着墨西哥血统和热情的老头跟你聊在六七十年代酷炫一时的“低底盘汽车”(low-rider),很有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情。在他青葱岁月的那会儿,一帮年轻的墨西哥裔美国人把自己经济所能承受的老式汽车做了改造,底盘放低,并在车身涂上华丽的外表,创作出了Low Rider。他们驾驶着这些车在落山矶街头缓慢的行驶,认为他们能够享受的了白人所拥有的一切。虽然“低底盘文化”已经淡
期刊
因为常有古玩珍品过手,而后者又总是与媒体、与富豪、与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世界著名拍卖行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不少人看来,翟健民肯定财大气粗,食必珍馐美馔,衣则名牌傍身。没想到,他比想象中的要简朴平和,这大概有他幼年时生活经历的缘故吧。  这些年他差不多都是这样的作息:清晨4点左右,天空的颜色正渐渐转为灰白的时候,翟健民刚刚进入了梦乡。六个小时后,他又起床开始投入一天的工作。而在香港700万芸芸众生中,翟
期刊
六年前,一个初春的上午,也可能是下午,绍兴路两边的梧桐树蹿出了鹅黄色的芽叶,被视作上海小资客厅的汉源书店里,尔冬强与太太李琳在店堂里照料业务。这时他们听到身后有两个老外用那种地道的上海方言在聊天,他们回过头去报以微笑,其中一位老人对李琳说:“妹妹,我搭侬讲啊……”  年近八旬的老外,要找一本关于上海历史的书,说的又是一口标准的上海方言,这引起了尔冬强的兴趣。于是握手,让座,上咖啡,交谈后得知上世纪
期刊
2月8日晚,上海人的小年夜。身在香港的亿邦投资总裁包一晨匆匆登上返沪航班。两个半小时后,飞机在飘雪中抵达浦东机场。“降落时俯视着白茫茫的一切,才知道能够平安回家是多么幸福的事。”这是落地后他发到微信上的第一句话,语气中透着轻松和愉悦。  香港之行不超过20小时,却见了该见的,谈了要谈的,而最重要的是,他这半年来一直全身心投入的、自己的第一个股权投资基金——亿邦资本,也提早通过了名称预核准。  对这
期刊
将前人的创作或看似普通的意象化用,似乎是观念艺术的不二法门。2012年上海双年展上,老牌观念主义艺术家Joseph Kosuth带来了一件作品,黑幕上灯管组成的“树”型结构脱胎自达尔文的绘画,交织和错落的网络中,水平放置的是尼采的文字,其中有一句“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定义了整件装置作品的视角。  Joseph Kosuth出现在现场一身黑衣黑帽,身形略有发福。他成名很早,1965年的观念艺术作品
期刊
主题展由四个版块组成,展场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内,有来自27 个国家和地区的98 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参加主题展。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于2012年国庆节正式开始,为期半年。本次双年展总策展人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邱志杰,他被圈内好友戏称为“规模控”。本次双年展的确上了规模,共包含五大项目:一、主题展;二、城市馆项目;三、中山公园计划;四、上海方舟;五、圆明学园。联合策展人为鲍里斯·格罗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