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真是"奢侈品"吗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07467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现代人的书房打造这个话题前,先说一个例子。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都在刷屏李嘉诚退休的消息。以前做相关讲座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在李嘉诚的长江集团总部70楼的顶层,有一间他的办公室兼书房,其中的布置除了要看的书,还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下联为: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最合适的场所”
  这副对联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种古今对话的“穿越”。左宗棠有着非常强烈的儒家情结,他人生的最大财富不是存钱、存财物,而是存书;李嘉诚经营企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相比起来,金钱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一种认知、判断以及对财富的调拨,这些都是在书房完成的,可见书房的重要性。
  不妨这么说,像“李超人”这样的财富阶层,钱在银行,财富在社会,惟有书房才是家族文明完成的地方,这是重点。
  其实普通老百姓的书房也是一样,通过书房这个元素,我们会发现不少与古人的共鸣。中国传统文人书房与藏书是两个概念,藏书有专门的藏书阁、藏书楼,书房并不是专门藏书的地方,而是一个家族精神、家风传承的场所,这是它在一个家的生活功能划分区域中的承载特点。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父母跟子女之间的沟通、教育,选择在书房是最为合适的,只有在书房,父母跟子女讲述道德、品质,教他做个谦谦君子才是合乎氛围的。你想想,如果换成卧室、厨房、卫生间,恐怕就不是那么个意思了。
  由此说来,上升到家族传承的层面,书房实则是一种“奢侈品”。社会发展到今天,站在设计师的角度,书房打造并没有什么硬性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归根结底,家是一个私密的地方,每个人对于家的憧憬,考虑都不一样。因此设计师往往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特点,来进行设计调整,而不会强加概念给客户。
  “人其实并没有变”
  我有时候会觉得,在这些设计中,我们往往能看到一种古今的映照、契合,这种貌似的偶然与巧合非常有意思。
  比如说元末明初的倪瓒,他是一个在艺术和生活上都有双重洁癖的人,对于雅与俗有着一种“奇求”;现代的作家海岩也是一个有着倪瓒式洁癖的人,他的书房基本只会选择黄花梨来与之匹配。还有我们之前打过交道的一些“富二代”,他們“含着金钥匙”出生,但仍然非常努力,并没有人们通常印象中那种“纨绔子弟”的恶习,而且他们大多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因此书房的打造会有更多国际化的、时尚的东西。这与宋代艺术圈的那些“富二代”、“官二代”们又有着某种相似点。
  现在都市的文人阶层主体是白领,我曾经见过一位白领的书房,很简洁,惟一打眼的是一张桌面可以打开的书桌,下面放置有收纳盒,这让我联想到了元代的马远、南宋的夏奎等文人,他们对于书房的定位就是“半角一边”,即讲究在某个角度、某一个地方,一张书桌就是书房,需求非常明晰和功能化。另外我们还接触过一些喜欢旅游的客户,他们的书房中,像门票、照片这些小物都是必不可少的点缀,这有种“黄公望”式的意味,走出自己事业成功的圈子,重新关注和拥抱大自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明走过五千年,人其实并没有变,很多精神上东西也没有变,某些感受上的呼应是一直存在的,不受时间流逝的影响。
  “前提是想要个书房”
  从改革开放40年来家居设计领域流行趋势变化上看,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于家居设计的青睐最初是软包性质,类似KTV的那种大红大绿;后来又逐渐转为宾馆性质,比如大理石雕花、真皮沙发;到了近些年,个性化越来越强,呈现出一种个人“专项收藏”的需求。
  不过,直至目前,整体看来重视书房设计的人还是比较少。大多数情况下,书房也不会有单独的设计,设计师会将其与家庭其他场所联合起来,进行个性化的打造。
  当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高企,留给白领们打造书房的空间或许非常有限。再加上互联网的发达,由此也延伸出了一种“大书房”的概念。我有一位朋友,是一家著名科技企业的部门经理。他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但不是在书房,而是自己做了一个界面,靠互联网不停地搜索相关的全球最新信息。
  我认为,今天来谈书房,前提是你想要一个、需要一个书房,而不是认为它可有可无。当前家居设计中忽略书房的客户大概有两种认识类型:一种像是上面所举的例子一样,认为书房无处不在。这是思维上的一种观念出新,暂且不表;另一种则是认为书房没有太多实用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抱着后者这种想法的人居多。
  事实上,人是场景化的动物,就像我们看表演、看戏剧时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一样,书房构筑的也是一个场景化的空间。从尺度上分析,我建议书房最为合适的是空间是3米×3米。这也是能从传统文化中寻到影子的。比如文征明的画里就有大量关于书房的描绘,有屏风、有榻,左边一般是摆设盆景、古董,右边则是书架,屏风后是书童在燃炉烧茶,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雅致、悠然、惬意,这就是一种场景化的打造。
  反观当下,除了对比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放眼国际,不得不承认跟欧美比起来,国人对于书房的重视度还是比较弱的。在欧洲,书房、藏书被视为一种家族的荣耀,即便是犹太人那样颠沛流离的民族,不能丢掉书都是他们一个非常鲜明的传统之一。
  不禁又想到一个例子。我们曾经去过福建的闽西北地区,非常穷,然而与经济上的贫瘠相对的是,这些年来当地出了不少名人。关注到这一现象后接着就会发现,尽管穷,但那里的民风却相当看重书香传递与门风传承。有人推断,南宋时期逃离追杀的贵族,后来就迁徙于此。书房对于家族精神文化的延续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其他文献
时间的船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即日起至4月30日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于日前推出了艺术家朱金石的大型个展。此次展览根据北京双空间的独特建构,将艺术家代表性的装置艺术和独领潮流的“厚绘画”同时呈现。第一空间“时间的船”宣纸装置使用1.4万张宣纸、1800棵细竹、2000根七米绵线。当光线从顶部天窗撒下,穿过密密的细线打在宣纸的褶皱上。在观者走进作品通道的过程中,瞬间封闭的形态在浮动其中的
期刊
虽然大多数文房用具如今几乎已经失去了其作为器具的使用价值,但随着中国藏家在历史文化认知上的深入,文房清供凭其精巧的制作工艺和所承载的延续千年的文人雅趣,近年来却在拍场上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人们热衷的收藏品。  早在2006年,中国嘉德春拍首推“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反响大大高出预期,全场成交率84%,总成交额高达3590万元。“翦淞阁”由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所书,一直以来被历代文人、收藏
期刊
如果说书斋是一个令人陶醉的迷人夜空,那么文房用品就是这夜空中星罗棋布的闪烁星辰。  没有文房用品的点缀,书斋则黯然失色。提起古代文房,真可谓名目繁多,常用的就有十余种。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在古人那里最普通的文具,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早已成为“深不可测”的艺术品。  说它深不可测有两层含义:一是价格,一是内涵。对于资金实力雄厚,常年混迹收藏江湖的人来说,价格不是问题。而内涵呢?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你
期刊
时间是一条河,世上万事万物不过是河里流淌的物,惟有人文附身事物方能与河并流,不会消沉,此理皆然,比如我们下面要说的这方砚。  此砚长方形,色微紫,质温而细腻,石品丰富,有雨淋墙、青花、火捺等。名“伊秉绶等铭大西洞端砚”,是以铭家之名作砚名,原因当然是因为伊秉绶金石书画艺名大,还因为他铭得好,铭得醒目。其实此砚主人是张锦芳(号药房)。  张锦芳何许人?他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翰林院编修,
期刊
有钱可以把书房弄得很大。比尔·盖茨的豪宅世界知名,看上去像是山脚湖边的一片宫殿。他的书房估计有几百平方米,分为藏书区、阅读区、景观区……透过巨大的落地窗,能看到书房被怡人的湖光山色包裹着,一派简约、沉静。  有钱也不一定把书房弄得很大。我们的乾隆皇帝比今天的世界首富更富有,不知富多少倍。他坐拥天下又喜爱园林,仅仅是京西的三山五园,就不知道他盖了多少屋舍宫殿。而他的书房一一著名的三希堂,竟然只有区区
期刊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民国画坛的风气亦是如此。中国画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常常口诛笔伐,论战不断。连一向自诩“一切画会无能加入”、希望可以闭门安心画画儿的齐白石也难逃被人攻讦的命运。为此,齐白石还专门绘制过一幅人物画,画中描绘一位白发白须的老人正襟危坐,冷眼侧目,唯以右手伸出两指指向画面一侧,配合画中所题“人骂我我也骂人”,让人感觉幽默之余又颇多讽刺。  虽然文入画家之间的相互攻讦体现出民国画
期刊
书案之上,器物虽小,却蕴含着干百年来文人骚客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把茶壶、一只笔筒、一个印盒,都是书斋主人的精神寄托,其装载的不仅仅是实用功能,更成为了知识与修养的审美载体。  如今,文房杂项收藏也在不断升温,渐渐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文化影响力的大众收藏品。您也不妨购藏几件,尝试着为自己的书斋生活换个心情吧。  拥有它,不是梦  经常有人说,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可是对于读书人来说,藏书多少,
期刊
书斋是一个人气质养成的地方,每个细节都烙上了主人的影子、染上了主人灵魂的馨香。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斋,躯体和大腦才是属于自己的。每个人理想的书斋和现实的书斋都会有差距,但只要自得其乐,那个地方就永远是你最向往的场所。  康国祯(40后,退休公务员,河北石家庄):  因嗜读书写字,所以对书房情有独钟。躬逢盛世,条件允许,40多岁在县城里建房时就有了一间书房。后来购置改善性住
期刊
叔父周汝昌先生曾于1978年写给我父亲周祜昌先生一封信札,它距今已整整40年了。2018年正逢叔父周汝昌先生的百年诞辰,作为纪念,现将此札摘录如下:  祜老安善:信到。上周日赴丛翁约(丛碧专程赴津看海棠,说是“李善人花园”有多少株云,方自津回),九时半到彼处,湖波绿涨,几不识门,烦数岁小女孩引路寻得。主宾十二人,出烟袋斜街,在鼓楼前一饭馆张筵甚盛。其院中画廊已毁尽,一石犹在。丁香正开,竹已无,一海
期刊
行内人都知道,放眼全球,在文物艺术品拍卖领域中,百年以上的“老字号”拍卖行并不多,有着225年历史的邦瀚斯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整的深度加剧,如今适当地进行收缩、调整拍品门类成为了包括国内拍卖行在内的行业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邦瀚斯却坚持涉及众多收藏类别。除了大家熟识的西方古典艺术、现当代艺术、古籍善本、珠宝及包括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内的亚洲艺术品外,诸如古董车、威士忌等精致、情调拍品往
期刊